内容简介
我的祖父路大荒先生,名鸿藻,字丽生,亦作笠生。曾用名路爱范,大荒是其号,又号“大荒山人”,斋名“褚砚斋”“六朝十佛阁”“曲水书巢”等。为了便于记述,《路大荒传》中我称祖父为“大荒先生”。大荒先生1895年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诞生于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菜园村一户普通的诗书人家。1972年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逝世于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曲水亭街10号,终年77岁。
大荒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刻苦治学,博闻强记,遂于古今中外的历史掌故无所不晓。他多才多艺,嗜古玩,精鉴赏,在文物考古、版本鉴定、书画篆刻诸多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他能书善画,尤善画梅,气韵萧疏,推崇元人王冕清气逼人的墨梅风骨,并每每以梅雪傲霜自比自励。他书法超俗,笔力神韵,自成一家。他还治得一手好印,格调古朴,刀法娴熟。大荒先生性情真挚,为人坦率,不拘小节,外朴内慧,谈笑诙谐。他重体育,擅武术,为文化艺术界所少见。
大荒先生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誓死不参加日伪工作,清贫自守,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穷毕生的精力研究蒲松龄的生平及著作,是中国*早出版《聊斋全集》的著名学者。被国学泰斗梁漱溟先生称为“留仙知已”,被誉为“二十世纪蒲松龄研究的第1人”。
作者简介
路方红,路大荒先生嫡孙女,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专业研究员,山东省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等职。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配套指南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少年篇
一、诗书之家学有渊源
二、故乡熏陶上下求索
三、临池学书画承家学
青年篇
一、开路拓荒集《聊斋全集》
二、日寇侵略家园被毁
壮年篇
一、流亡避难书痴隐居
二、为国效力文物保护
三、蒲氏故居修复重建
四、古籍整理教书育人
五、出版《文集》完成夙愿
六、聊斋手稿终献国家
暮年篇
一、故乡祖屋慈祥祖父
二、“文革”浩劫含冤离世
三、平反昭雪文脉永存
交游篇
一、梁漱溟:最后的儒家,乡村建设的知音
二、胡适:新文化领袖,蒲学早期研究同道
三、溥心畲:著名书画家,金石书画知音
四、黄宾虹:山水画大家,金石考古知己
五、王献唐:国学宗师,山左三杰心相知
六、栾调甫:墨学大家,山左三杰性相投
七、王统照:著名作家,学术桃园三结义
八、雅罗斯拉夫·普实克院士:著名汉学家,蒲学异国知己
九、吴仲超:红色文博专家,文物保护惺惺相惜
十、张友鸾、张友鹤:新闻界知名的“大先生”“二先生”
十一、刘阶平:经济学家、蒲学专家
十二、傅大卣:文博大家,迟到的来信
十三、王讷:辛亥革命先驱,著名书法家
十四、李士钊:武训研究首席专家,蒲学研究无私奉献
十五、石谷风:文博专家、著名画家,亦师亦友忘年交
十六、魏启后:著名书法家,患难见真情
十七、严薇青:古典文学专家,蒲学研究志同道合
十八、关友声、黑伯龙、弭菊田、岳祥书、张彦青:书画界好友,齐鲁画派的领导者
十九、蒲玉水:蒲氏后裔,蒲松龄故居守护者
二十、李森文:教书育人,共同整理乡邦文献
二十一、郑作桢:不应埋没的著名篆刻家
尾声
附录:路大荒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我的祖父路大荒先生,名鸿藻,字丽生,亦作笠生。曾用名路爱范,大荒是其号,又号“大荒山人”,斋名“褚砚斋”“六朝十佛阁”“曲水书巢”等。为了便于记述,本书中我称祖父为“大荒先生”。大荒先生1895年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诞生于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菜园村一户普通的诗书人家。1972年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逝世于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曲水亭街10号,终年77岁。
大荒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刻苦治学,博闻强记,遂于古今中外的历史掌故无所不晓。他多才多艺,嗜古玩,精鉴赏,在文物考古、版本鉴定、书画篆刻诸多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他能书善画,尤善画梅,气韵萧疏,推崇元人王冕清气逼人的墨梅风骨,并每每以梅雪傲霜自比自励。他书法超俗,笔力神韵,自成一家。他还治得一手好印,格调古朴,刀法娴熟。大荒先生性情真挚,为人坦率,不拘小节,外朴内慧,谈笑诙谐。他重体育,擅武术,为文化艺术界所少见。
大荒先生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誓死不参加日伪工作,清贫自守,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穷毕生的精力研究蒲松龄的生平及著作,是中国最早出版《聊斋全集》的著名学者。被国学泰斗梁漱溟先生称为“留仙知已”,被誉为“二十世纪蒲松龄研究的第一人”。
《山海秘录》 一部追溯上古洪荒,揭示天地本源的恢弘史诗 引言: 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篇章被尘封,一些声音被遗忘。然而,真正的历史,并非只由帝王将相的书写构成,它更深藏于山川河流的脉络之中,潜伏于那些古老传说与神祇的低语里。《山海秘录》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它更像是一部失落的典籍,一部集结了对世界起源、生命演化、以及万物法则最初形态的探索与记录。它以一种近乎冷峻而又充满敬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比人类文明出现更为古老的纪元——洪荒之始。 第一卷:混沌之初与盘古遗风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一个明确的“时代”开始,而是从“无”的寂静中捕捉第一缕“有”的微光。我们追溯至天地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此间的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宇宙诞生之初那股原始力量的细致揣摩。 鸿蒙之息与三千神雷: 详细记录了混沌中孕育的第一批至高存在——“鸿蒙之灵”的诞生迹象。这些灵体并非我们后来熟知的神明,而是更接近于自然法则的具象化,它们每一次呼吸,都引发了宇宙尺度的能量波动,即后世传说中的“三千神雷”。 盘古的形塑: 本卷的核心在于对“开天辟地者”的非神化解读。我们不再将盘古视为一个单一的巨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宇宙重塑的“过程”和“意志”。他如何以身躯分解,化为清气、浊气、以及奠定“地脉”的结构。重点描绘了其“精血”如何滋养了第一批生灵的雏形,以及其“骨骼”如何构筑了最初的山脉骨架。 初生大地的律动: 盘古开天后,大地并未立刻稳定。本书细致考据了那段狂暴的“地质演化期”,记录了初生地壳如何在高热与极寒中反复淬炼,塑造出具有特殊磁场和能量流动的“灵脉”。 第二卷:元初五灵与万族竞生 当原始的混沌稳定下来,生命的力量开始在不同的介质中萌发。本卷聚焦于洪荒世界最早出现的五种基础生命形态,它们是构成后来复杂生态系统的基石。 草木之魂——槚木与荧光苔: 记载了第一批具备自我意识的植物生命,它们如何通过吸收天地间的“本源之气”进行缓慢的进化。重点对“槚木”进行了考证,此木并非寻常木材,而是能记录时间流逝的生命体,其年轮中蕴含着古老的印记。 水域之主——渊虫与玄鼍: 洪荒之水,浩瀚无垠。本卷描述了居住在深海与内陆巨泽中的早期水生生物。特别是对“玄鼍”的习性记录,它们不仅是强大的生物,更是早期的“水域秩序维护者”,能通过低频振动影响水流的走向。 飞禽之祖——鲲鹏的起源与形态: 记录了鲲鹏尚未完全显现其巨大形态之前的幼年期,它们如何从普通的巨鸟进化为能够横跨天地的存在,以及它们在迁徙过程中对大气层的影响。 走兽之源——灵犀与大地脉冲: 详述了早期陆地走兽的特点——它们与地脉的紧密联系。特别是“灵犀”一族,它们似乎拥有某种预知灾难的能力,其角上生长的晶体被认为是储存地热能的器官。 人族之影——未化的雏形: 极其谨慎地提及了人族在洪荒中的最初形态。他们并非拥有智慧的文明,而是处于一种“半灵性半野性”的过渡阶段,他们与猿猴的界限模糊,其主要生存方式是模仿其他灵兽的行为,寻求庇护。 第三卷:星辰的法则与天地的契约 本书的第三卷视角转向天空,探讨了洪荒时代“天道”力量的运作机制,这是一种比后世“仙道”更为原始和不可抗拒的法则。 日月的呼吸: 对太阳和月亮不再视作简单的天体,而是两种对立又互补的“能量场”。记录了早期人类对日食和月食的解读,这些现象被视为天地间能量失衡的警告信号。 二十八宿的初始排列: 详尽列举了早期星空中最为显著的二十八个星群(后世称之为二十八宿),并考证了它们在不同季节对凡间气候和灵脉活跃度的影响。这些星辰的连线,被认为是上古的“契约地图”。 风雨雷电的调控者: 描述了掌管基础气候现象的“元灵”。他们并非人格化的神祇,而是遵循既定轨道运行的能量集合体。比如,雷电并非惩罚,而是地壳内部压力释放的必然产物。 “界限”的模糊与重构: 记录了洪荒世界中“生”与“死”、“阴”与“阳”的界限并不分明。死亡的生命体并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回归到“灵气池”中,等待下一次重塑。本书试图寻找打破这种循环的第一次“尝试”。 第四卷:巨灾的低语与法则的固化 洪荒并非永恒的宁静,它经历了数次足以重塑大地的剧变。本卷是全书中最具警示性的部分,记载了这些灾难如何迫使世界法则从“流动”转向“固化”。 第一次“大潮汐”事件: 记录了一次由地心能量异常爆发引发的全球性海平面剧烈升降,这场灾难彻底淹没了早期部分陆地,迫使幸存的生命形态开始适应更复杂的生存环境,加速了有壳生物和穴居生物的进化。 “灵脉冲突”与大地裂缝: 描述了由于早期灵气过度集中,导致不同地脉之间发生能量对冲,引发了巨大的地壳裂缝和火山喷发。这被认为是现代地理形态形成的关键转折点。 上古“祭祀”的真实形态: 现代的祭祀多为供奉,而上古的祭祀则是一种“能量回馈”行为。本书详细描述了早期族群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将自身生命力与特定自然现象进行交换,以求得短暂的稳定,例如“以血脉凝固风暴”。 法则的“刻印”: 灾难过后,世界的运行规律开始变得更加严苛和可预测。本书认为,正是这些巨灾,为后世的“天道”奠定了不可逾越的基石,也为文明的诞生设定了最初的“门槛”。 结语: 《山海秘录》并非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答案,而是展示了一系列观察与记录。它试图剥离后世神话的层层外衣,还原一个更冷峻、更具物理性、更强调能量平衡的洪荒世界。阅读此书,如同潜入深海,触摸那些构成世界最底层结构的原初代码。它告诉我们,万物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遵循着一套古老而残酷的法则,一步步从混沌走向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