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里传——科学生活和朋友们

弗洛里传——科学生活和朋友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里·帕特森(Gary D.Patterson) 著,乔尔·弗里德(Joel R.Fried) 编
图书标签:
  • 传记
  • 科学
  • 历史
  • 人物
  • 弗洛里
  • 医学
  • 诺贝尔奖
  • 抗生素
  • 二战
  • 科学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99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3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2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特别适合于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及相关科学领域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工程师阅读和参考。
本书全景展现高分子化学家弗洛里教授传奇的研究和生活经历,从中可以看到科学大师成功绝非偶然,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对科学强烈持久的兴趣、热情、勤奋、天份,以及人道主义的光辉,无疑是每位科学工作者应该终生追寻的闪光点。

内容简介

保罗?弗洛里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化学家之一,因为“他在大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有根本性成就”,而荣获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遍及高分子科学的众多领域,他的名字及其命名的术语,频繁地出现在高分子科学的论文、专著以及大量教科书中。他的本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被许多人赞誉为高分子科学的“圣经”,教育和影响了几代化学家,迄今仍在被广泛引用及参考。

本书是关于弗洛里的科学传记,全景式记录了弗洛里的一生。基本按时间顺序,系统介绍了弗洛里的家族史、早期(曼彻斯特学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在许多工业公司(杜邦公司、埃索石油工业公司和固特异轮胎及橡胶公司)开始的科学生涯、在几所大学或研究所(辛辛那提大学、康奈尔大学、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梅隆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快速展开的广泛科学研究活动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书中许多篇幅,都是以过去的学生和同事的眼光进行讲述,生动再现当时的环境以科学讨论和创造,折射出这位伟大科学家在高分子科学、化学和世界科学中的地位。

本书特别适合于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科学领域和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工程师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吴大诚,四川大学轻纺学院,教授,博导。1979-1982年赴美国Stanford大学化学系,在诺贝尔奖得主P.J. Flory教授指导下从事高分子构象和液晶的合作研究。历任7至10届全国政协委员, 3至5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科院高分子物理及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70篇)和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主编《现代高分子科学丛书(十卷)》一套,译著10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教委授予“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目录

图名汇总/001
保罗·约翰·弗洛里自传/007
斯蒂格·克拉斯桑——给保罗·约翰·弗洛里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奖词/012
第1章引言/015
第2章弗洛里的家世(1733—1927年)/018
第3章弗洛里在曼彻斯特学院(1927—1930年)/022
第4章弗洛里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30—1934年)/030
第5章弗洛里在杜邦公司(1934—1938年)/033
第6章弗洛里在辛辛那提大学(1938—1940年)/036
6.1离开杜邦公司/037
6.2辛辛那提大学和基础科学研究实验室/037
6.3科学贡献/039
6.3.1乙烯基聚合物分子内反应程度的统计学/040
6.3.2聚酯化反应动力学和降解反应动力学/040
6.3.3高分子的黏度与聚酯/040
6.3.4分子量分布/041
6.3.5凝胶化/042
6.4后来对辛辛那提大学的协助/043
6.5荣誉博士学位/044
第7章弗洛里在埃索石油工业公司(1940—1943年)/046
第8章弗洛里在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1943—1948年)/050
第9章弗洛里在康奈尔大学(1948—1956年)/055
第10章弗洛里在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1954—1955年)/062
第11章弗洛里在梅隆研究所(1956—1960年)/066
第12章弗洛里在斯坦福大学——获诺贝尔奖前(1961—1974年)/071
第13章弗洛里在斯坦福大学——获诺贝尔奖后(1974—1985年)/079
第14章埃米莉·凯瑟琳(·泰伯)·弗洛里(1912—2006年)——保罗的终身伴侣/086
第15章弗洛里的朋友们/090
15.1詹姆斯·马克/091
15.2安部明廣/093
15.2.1什么是科学的本质:回忆与保罗·约翰·弗洛里一起的日子/093
15.2.1.11964—1965年/093
我如何会见他/093
1965年戈登研究会议/094
15.2.1.21966年/094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大分子大会,东京和京都/094
15.2.1.3197l年/095
日本巡回演讲/095
发生了尴尬/095
15.2.1.41975年/096
1975年第二次在斯坦福大学长期访问/096
与莫里斯·洛亚尔·哈金斯一生的友谊/097
15.2.1.51982年/098
在IBM和斯坦福大学的三个月/098
人质/098
科学只是一场游戏!/098
季月书院(Kigetsu-Shoin)基金会/099
15.2.1.61985年/099
日航123航班撞山坠毁/100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大分子大会主旨演讲/100
永别了,弗洛里/101
15.2.2尾声/102
15.2.2.11986年/102
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教育奖授予弗洛里/102
15.2.2.21994年/102
在《大分子》杂志背后的弗洛里/102
15.2.2.32003年/102
纪念座谈会“高分子科学的基础,保罗·约翰·弗洛里的开创性贡献,现状和前景”,在纽约举办的美国化学会秋季会议上举行/102
15.2.2.42006年/103
永别了,埃米莉/103
15.2.3结束语/103
15.3罗伯特·奥沃尔/104
15.3.1与保罗的第一次见面/104
15.3.2在弗洛里小组的研究/105
15.3.3研究生毕业后/107
15.3.4在斯坦福大学的学术休假年/108
15.3.5与弗洛里的最后一次会面/109
15.4阿吉纳斯·弗里吉/110
15.5罗伯特·杰尼根/112
15.5.1保罗·约翰·弗洛里——一位强势而优雅的科学家/112
15.5.2原始的计算机/113
15.5.3弗洛里的科学观/113
15.5.4人际互动/114
15.6戴维·布兰特/114
15.6.1个人简历/114
15.6.2在斯坦福大学/116
15.6.3一点反思/119
15.7布鲁斯·艾兴格——对保罗·约翰·弗洛里的回忆/120
15.8艾伦·托内利——我对弗洛里的回忆/124
15.8.1我的经历自述/124
15.8.2我与弗洛里教授的个人互动/125
15.8.3我跟随弗洛里教授的研究/127
15.9威尔玛·金·奥尔森——对一位特殊教授的回忆/129
15.9.1引子/129
15.9.2初遇保罗·弗洛里/129
15.9.3多聚核苷酸的研究/131
15.9.4专业互动/131
15.9.5个人的往事/133
15.10加里·帕特森——加里·帕特森与保罗·弗洛里/135
15.11克里斯·皮克尔斯/137
15.12维托尔德·布罗斯托——一个合作者对于保罗·约翰·弗洛里的印象/140
15.12.1一切如何开始?/140
15.12.2从华沙到斯坦福大学/141
15.12.3抵达斯坦福大学/141
15.12.4在斯坦福大学工作/142
15.12.5在斯坦福大学之后/143
15.12.61985年/143
15.12.7最后的一点想法/144
15.13尹都寜——我对保罗·约翰·弗洛里的回忆/145
15.14比拉克·埃尔曼——追随弗洛里的十年/151
15.15肯·迪尔——回忆保罗·弗洛里/157
第16章荣誉和奖励/161
第17章作为人道主义者的保罗·约翰·弗洛里/166
第18章作为科学家的保罗·约翰·弗洛里/170
第19章作为朋友的保罗·约翰·弗洛里/176
参考文献/182
中文版参考书目/186
人名索引/187
主题索引/191
译后记/194

精彩书摘

  《弗洛里传:科学生活和朋友们》:
  当保罗·弗洛里回到了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作的时候,他很快拜访了曼彻斯特学院。他的名字经常列入卡尔·沃尔多·霍尔家的访客留言簿中。第一次造访是1939年12月13日。当弗洛里调动到新泽西州埃索石油工业公司实验室的时候,他于1941年拜访了霍尔,并共进感恩节晚餐。1948年5月,保罗和埃米莉·弗洛里参加了卡尔·霍尔毕业25周年庆祝。霍尔为弗洛里感到非常骄傲,而且对他的整个事业处处加以鼓励。弗洛里对霍尔的感言是:“要评定他对我的影响,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要用言语来表达。在我当学生的期间,他的指导和关怀肯定是无价的,但是最可贵的是,在我离开了曼彻斯特学院之后,他对我个人持续的关怀,一如既往。对于我完成研究生院的工作,他的信心更胜于我自己。要表达对某人的期望,霍尔博士有一种微妙的方法,总是稍微超过支持那种期待的现实证据。他从不对学生过分热情,但是总是表示真正的兴趣,而且提供了鼓励。我多亏有了他。我极度希望我稍微多点那种精神,而且感觉已经传递给了我自己的一些学生。”
  在保罗·弗洛里于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许多大学赠予他科学博士(荣誉)学位。然而,曼彻斯特学院在1950年就赠予了那个学位!承认他们最出名的校友,实际上也不算是太早。赠予荣誉学位的下一所大学是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在1969年),仍然是远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赠予保罗·弗洛里荣誉博士学位的所有证书,都放在曼彻斯特学院图书馆的展览柜中(图3.8),连同一起的还有他的全部奖宣(包括诺贝尔奖奖章)和奖品(如化学工业学会的帕金奖童)。
  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曼彻斯特学院意识到,为了要在科学上继续进步,它需要一栋现代化的新大楼。1955年3月,通过一个评议会,主要的赞助活动拉开序幕。主题演说家是193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尤里(1893—1981年)。尤里是从印地安纳州出来的,他十分了解曼彻斯特学院在印第安纳州人教育历史中起的作用。1958年3月,那栋大楼开始破土动工,并于1960年3月25日完工。这栋霍尔一金特纳科学馆交付仪式主题演讲者是保罗·约翰·弗洛里。他演说的题目是“科学的价值”,在他针对科学所作的非正式演讲中,这是很典型的。这里把演讲词详细写出来,它包含了精心的遣词用句,好像听到弗洛里的声音:
  “科学探索是好奇心的驱使,好奇心又涉及隐藏于后面的未知物。学者的洞察力和想像力是探索的引导者。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抽象化和科学的方法,都是为了理解自然规律的深奥秘密而设计的。”
  对于保罗·弗洛里和曼彻斯特学院,1975年是忙碌的一年。1975年1月这一期的《曼彻斯特学报》(图3.9),是专门敬献给保罗·弗洛里的。
  那一年,弗洛里被选为毕业典礼主旨演讲人,而且被授予校友奖状(图3.10)
  1975年秋天,10月24日,为保罗·弗洛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典。许多曼彻斯特学院的校友发表演讲,包括罗伊·普伦基特(1932级校友)和艾伦·舒尔茨(1948级校友,弗洛里在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对于了不起的这一年,这真是一个适宜的收局(图3.11)。
  ……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不朽的风景:探寻人类精神与自然的交融》的图书简介,它着重于对人类精神世界、自然哲学以及历史文化变迁的深度挖掘,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弗洛里传——科学生活和朋友们》中的任何具体内容。 --- 不朽的风景:探寻人类精神与自然的交融 一部关于存在、感知与时间印记的史诗级画卷 —— 深入人类文明核心的哲学漫游与美学重构 《不朽的风景》并非一本关于既定事实的汇编,而是一次对“意义”本身的艰难追溯。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带领读者穿梭于人类文明的褶皱之中,审视我们在宏大宇宙背景下的渺小与伟大,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心智和个体经验的永恒议题:记忆的结构、美学的起源、以及人与周遭环境之间那种复杂而难以言喻的联结。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景观”——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山川河流,更是被人类精神浸染和符号化的世界图景。作者以古典哲学的严谨和现代人类学的敏锐,剖析了从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到浪漫主义的“崇高”(Sublime)这一漫长历程中,人类如何试图理解并命名他们所居住的世界。 第一部分:时间的幽灵与记忆的构造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时间感知的演变及其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序列,更是一种精心编排的叙事。作者考察了口述传统如何转化为书面文献,以及这种转变对集体记忆的塑造性影响。我们着重分析了“怀旧”这一复杂情感的社会功能——它既是抵抗遗忘的堡垒,也可能是阻碍前行的锚链。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永恒”概念的细致爬梳,本书揭示了不同文明如何通过仪式、建筑和神话来对抗时间的无情流逝。例如,那些在荒野中被遗忘的石阵,它们沉默的姿态如何向现代心灵发出挑战,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持久性”的真正含义。我们探讨了记忆的脆弱性,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如何筛选、建构和保护其内在的时间线。 第二部分:美的起源与感知的边界 《不朽的风景》的第二篇章致力于解构“美”的本质。美学经验并非主观的随性发挥,而是根植于人类生物学结构和文化教育的产物。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艺术流派,而是追溯了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漫长思辨的路径。 我们聚焦于那些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景观——无论是浩瀚的海洋、幽暗的森林,还是极简的几何结构。这些景观之所以具有震撼力,是因为它们在某一瞬间,打破了日常认知的惯性,将我们推向了感知的边缘。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启蒙运动以来对“自然”的工具化倾向,主张回归一种更为谦卑、更具对话性的观看方式。我们探究了不同文化中对“和谐”与“失衡”的不同表达,以及这些表达如何影响了社会规范的形成。 第三部分:空间、权力与流动的本体论 本部分将视野投向了空间——人类活动和思想得以展开的物质场域。空间并非空无一物,它被权力、经济和信仰所标记和重塑。作者研究了城市规划如何成为社会控制的隐形工具,以及个体在面对巨型都市结构时的心理反应。 我们关注“边界”的模糊性。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地理和文化疆界正在消融。本书探讨了“流亡者”(The Displaced)的经验,他们身处空间夹缝之中,其身份认同因此变得更加流动和复杂。通过对游牧民族智慧和定居文明模式的对比分析,本书提出了一种关于“居所”(Dwelling)的本体论思考:真正的“家园”,或许是一种持续构建中的动态平衡,而非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 第四部分:人类的尺度与非人类的视角 最后,本书将视角从人类中心主义中暂时抽离,试图构建一种更具生态意识的叙事。我们审视了那些被人类活动边缘化或忽略的“非人类代理者”——河流、矿物、气候模式。这些力量虽然不以人类的语言思考,却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不朽的风景》力图在人类的宏大叙事与地球深层时间的沉默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它鼓励读者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去感受一种更为广阔、更具耐性的存在节奏。最终,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参与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以及我们将如何与这个正在消逝和重生的世界共存。 致所有那些在现代喧嚣中,仍渴望触摸到永恒纹理的求索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里面满是闪闪发光的故事。它讲述的“科学生活”,不是冰冷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充满温度的探索过程。主人公的个人经历,被描绘得如此立体,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以及他的喜悦。而“朋友们”的出现,更是为这段科学旅程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色彩。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看到了他们如何激发彼此的灵感,如何共同面对挑战。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科学成就,往往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离不开那些愿意与你分享梦想、分担困难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建立的深厚情谊。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虽然它讲述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科学本身。主人公的“生活”部分,展现得尤为生动。他并非是一个脱离现实的符号,而是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困惑与成长。而那些“朋友们”,更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他们不是简单的配角,而是与主人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交圈和学术氛围。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观点碰撞,看到了他们相互激励,甚至是在艰难时刻给予对方力量。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科学的道路并非总是孤寂的,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主人公的每一次突破,背后可能都有朋友们默默的支持,或者是一场激烈的讨论。我从中看到了科学的伟大,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一种在共同目标下凝聚的力量。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打开来,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老派的、有条理的叙述风格,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的章节设置,就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那些标题,有的直接点明了科学研究的某个时期或某个重要发现,有的则着重于人物关系,比如“XX的实验室岁月”或者“与XX的学术争鸣”。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史,更像是一幅细腻的人生画卷,描绘了一个科学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和感悟。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看似严肃的科学探索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那些“朋友们”在主人公的科学道路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鼓励,是质疑,还是合作?我期待能从中看到科学的传承,看到智慧的碰撞,也看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永恒追求。这本书似乎承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旅程,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复古的油画风格,仿佛能闻到纸张陈旧的香气。书名“弗洛里传——科学生活和朋友们”也很有意思,既有“传”的厚重感,又点出了“科学生活”和“朋友们”,让人好奇究竟是谁的传记,又会有怎样的故事。我猜想,这应该是一个关于某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或许会穿插他与家人、同事、甚至是他研究对象之间的情感羁绊。我很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是如何在科学的世界里跌跌撞撞,又如何相互扶持,共同探索未知的。也许,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成就,更能展现科学研究背后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那些平凡日子里的闪光点,那些因共同热爱而凝聚在一起的友情。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主人公可能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但生活中却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幽默感,或者,他与朋友们的交往,也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灵感和动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能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眼前一亮,带着一种轻松而又深刻的调子。它不像我读过的许多科学传记那样,上来就罗列一大堆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更贴近普通读者的方式,讲述着科学家的故事。我能想象,主人公的“科学生活”并非总是高居于象牙塔,而是充满了日常的琐碎和偶然的惊喜。那些“朋友们”的出现,或许会为这段科学旅程增添许多色彩,也许是他们共同的茶余饭后,也许是深夜的学术讨论,亦或是生活中的相互扶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孤军奋战,而是往往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任和共同努力之上。我想了解,主人公是如何平衡科学研究与个人生活的?他的朋友们又为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思想上的启迪,还是情感上的慰藉?我期待能从中读出一种温情,一种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