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丛书 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 [The Birth of Yijing:An Aesthetic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文思丛书 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 [The Birth of Yijing:An Aesthetic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德岩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意境
  • 体验
  • 中国哲学
  • 文思丛书
  • 艺术理论
  • 审美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东方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159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3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思丛书
外文名称:The Birth of Yijing:An Aesthetic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中心*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而“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中国文化的自省。
  《文思丛书 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以“意境论”与佛教之间多层次关系为线索,考察了“意境”在文化史中的诞生和自觉,对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止观、心源、妙悟及其之间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发掘,进而分析了意境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界限。
  意境代表了美学中的本体追求。止观体验为意境论的诞生提供了经验基础。心源是本体之心,它是艺术创造力的根本,是意境创造的始基。只有妙悟才会产生意境。意境具有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它既有文化意义,也有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

  王德岩,山东青岛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中国文化。主要学术成果有译作《叔本华》(中华书局),专著《明明白白参点禅》(中华书局)、《汉语美学》(中国社科出版社)、《大学美育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目录

导言

上编
第一章 境界与意境
第一节 “境”的含义演变
第二节 佛教中的“境”
第三节 美学中的“境界”与“意境”
第二章 佛教的止观
第一节 止观概说
第二节 止观法门分类
第三节 止观法门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节 止观与境
第三章 止观与境界
第一节 文人的止观
第二节 文人所修止观
第三节 止观与审美体验
第四节 因定而得境
第四章 止观与心源
第一节 释心源
第二节 止观与心源
第三节 心源与心镜
第四节 心源与意境
第五章 妙悟与意境
第一节 顿悟与实相
第二节 顿悟与心源
第三节 “顿悟”说的特点
第四节 所悟与所说
第五节 味象与悟理
第六节 妙悟与意境
结语

下编
第六章 意境的结构与界限
第一节 定位意境
第二节 意境的理论谱系
第三节 意境的结构
第四节 意境的界限

精彩书摘

  《文思丛书 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
  一、名僧与名士
  文人普遍把止观作为一种修养静心的方式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在此之前,文人中修习止观禅定的人已经很多,可以说,从止观法门传人中国,它与文人的结缘也就开始了。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名士与名僧相交游,般若学成为名士们谈玄的新题材,名僧也积极从事名士们日常从事的艺术活动,因此很多名僧被称为“披着袈裟的文人”。他们在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候,也把自己的止观修习和止观体验带了进去。而名士们在与僧人交游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止观实践产生了兴趣。
  名僧与名士的交往,晋初以支遁为中心,晋末以慧远为中心,南朝宋元嘉间以谢灵运为代表。
  《世说新语》中多次提到支遁,把他描绘成名僧兼名士的典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卷说:“支遁始有赞佛咏怀诸诗,慧远有念佛三昧之句”。支遁本人善文学,有诗才,与他有密切交往的名士有王洽、殷浩、许询、孙绰、王敬之、何次道等人,谢安、王羲之也很推崇他。
  支遁的作品中有《八关斋诗三首》,是他与一些名士在山间一起从事斋会活动时的相互唱和之作。他为这些诗所写的《八关斋会诗序》,描述了他们从事这些活动的体验。他说:“间与何骠骑期,当为合八关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吴县土山墓下,三日清晨为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肃穆,莫不静畅。至四日朝,众贤各去。余既乐野室之寂,又有掘药之怀,遂便独往。于是乃挥手送归,有望路之想,静拱虚房,悟外身之真,登山采药,集岩水之娱,遂援笔染翰,以慰二三之情”。
  文中抒写他在山间从事斋会活动和习静的感受,他用“静畅”来形容这种感受。习静的体验和在山水间感受到的愉悦转化为艺术的创造,使他拿起笔抒写这种感受。
  较早在诗中写到止观活动的是张翼,他在《赠沙门竺法颓》中说:“郁郁华阳岳,绝云抗飞峰。峭壁溜灵泉,秀岭森青松。悬岩廓峥嵘,幽谷正寥笼。丹崖栖奇逸,碧室禅六通。泊寂清神气,绵眇矫妙踪。止观著无无,还净滞空空。外物岂大悲,独往非玄同。不见舍利弗,受屈维摩公。”这首诗中他先写了他们处身其中的自然之静之美,然后举了维摩诘讥诮舍利弗于林中宴坐的例子来批评对方出世修行,未能体认到世法与出世法平等一致的般若空观。后来康僧渊替法师作答,认为离世隐居也是“逍遥众妙津,栖凝于玄冥”的一种权变方式。这种关于止观是在喧中修还是在寂中修、在世间修还是在出世间修的争论,后来一直持续着。永嘉玄觉在《与友人书》中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
  东晋末年,慧远以佛教领袖的身份活动在士大夫之间。当时的名士如刘遗民、周续之、毕颖之、宗炳、雷次宗、张莱民、张季硕都曾随他修行,并一起在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往生西方。他们所修的念佛三昧,在前面已经介绍过。慧远的念佛三昧,最终归于实相念佛。当时他们写了一些念佛三昧诗,来表达自己修念佛三昧的感受。
  ……
《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 内容简介 《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并非一本简单罗列艺术理论或哲学观点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场深入意境腹地的探险,一次对“何以如此”的追问。本书以“体验”为核心驱动力,试图解构和重塑我们对“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理解。它不是从宏大的理论框架出发,而是从个体细微的感官触动、情感涌动、乃至潜意识的活动出发,步步为营地揭示意境如何生成、如何作用于人心,以及它在中国艺术和文化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勇敢地挑战了传统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概念先行”或“文本至上”的倾向。作者认为,意境的生命力并非源于其自身的形而上定义,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个体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具体瞬间。因此,本书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考察和分析这些“体验的现场”——无论是观赏一幅山水画时,诗人笔下的月夜,还是音乐流淌中的那一刻宁静,抑或是日常生活中一次不期而遇的美好。这些看似零散的体验,在本书作者的笔下,被精心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网罗了意境生成的各种可能性。 体验的细微之处:感官与情感的交织 本书的首要关注点,便是意境最原始的载体——感官体验。作者深入探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意境生成中的微妙作用。这并非对感官进行孤立的分析,而是强调感官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出一个“情境”。例如,在描述一幅山水画时,本书不满足于对笔墨技法、构图布局的描述,而是着力于描绘观者透过画面所“看见”的风,所“听见”的水声,所“感受”到的山林的气息。这种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正是意境的起点。 更进一步,本书强调了情感在意境生成中的核心地位。意境绝非客观景物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人的情感投射、融入其中,使其与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细致地剖析了喜悦、悲伤、孤独、宁静、悠远等各种情感如何与特定的景物相互作用,最终生成具有独特“味道”的意境。这种情感的投射,既有普遍性,又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使得每一个体对同一意境的感受都可能独一无二,却又能在共通的情感共鸣中找到连接。本书通过大量艺术作品的细致解读,比如对唐诗宋词中不同情感意境的分析,展现了情感如何成为意境的灵魂。 意境生成机制的深度挖掘 本书并非止步于对体验的描述,而是着力于揭示意境生成背后的机制。作者借鉴了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理论,试图解释个体为何能够从具象的物象中体悟出抽象的情感和氛围。其中,“联想”和“想象”是两个被反复强调的关键要素。作者认为,人类的思维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通过已有的经验、文化积淀以及内在的情感模式,对感官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和延伸。 本书特别关注了“留白”和“未尽之意”在意境生成中的作用。在中国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艺术家往往并非将一切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是故意留下空间,让观者、听者、读者自行去填充,去想象。这种“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正是意境得以产生的重要途径。作者认为,这种“留白”并非空缺,而是一种邀请,邀请观者的内在世界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生命力的意境。本书会通过对具体的艺术范例,如中国山水画中的云雾、留白,以及诗歌中的断句、暗示等,来阐释这一机制。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移情”和“共情”在意境体验中的作用。当我们面对一幅描绘荒凉景色的画作时,我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孤独感;当我们听到一首哀伤的乐曲时,我们可能会潸然泪下。这种情感的转移和共鸣,使得意境不再仅仅是一种外部的感知,而成为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作者通过对这些心理过程的分析,使得意境的生成机制更加清晰和可信。 意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是,将意境视为一种渗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文化基因”。意境并非仅仅是某种抽象的美学概念,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以及艺术创作的基因之中。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近现代的绘画、园林、书法,意境始终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和核心追求。 作者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展现了意境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思潮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然而,其核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等美学原则,却始终贯穿其中。本书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作为例证,说明意境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面貌。 更深层次的探讨在于,意境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意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本书会从这个角度,探讨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更广泛的社会和哲学意义,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意境的诞生:以体验方式为中心的美学考察》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活力的视角来理解“意境”。它将一个可能显得枯燥、抽象的美学概念,带回了鲜活的、具体的个体经验之中。通过对体验的细致考察,本书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境是如何生成的,以及它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生命力。 本书不仅对中国传统美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能引发普通读者对艺术和生活的新思考。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去体会,去连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本书提醒我们,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那些细微的感官触动和情感涌动,都可能孕育着“意境”的种子。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平实而深入,避免故弄玄虚的理论术语,而是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意境的深处。它是一次对“美”的探寻,更是一次对“心”的唤醒。通过对意境的考察,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更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与这个世界之间那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总而言之,《意境的诞生》是一次对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考察。它以“体验”为钥匙,打开了意境生成的内在机制,揭示了意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如何深远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和民族精神。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发掘意境之美的旅程,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又无处不在的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的驾驭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张力和精确性。它仿佛不是在进行学术论证,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感官漫游。行文之中,那些用来描摹体验过程的词汇,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让人仿佛能沿着作者的思路,亲身走过那些意境诞生的关键节点。这种叙事上的高度文学性,与它内在的哲学思辨性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它没有采取那种干燥、抽离的学院派腔调,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笔触,去解剖那些形而上的概念。这种平衡把握得极好,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阅读上的枯燥乏味。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理论体系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感到轻微的错位,但一旦适应了这种“体验优先”的叙事节奏,便会发现其论证的内在线索异常坚固,难以撼动。它是一本需要用心“感受”的书,而不仅仅是用脑“阅读”的书。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对“在场性”的重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体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被动化,我们“接收”到的美远多于我们“创造”的美。然而,本书巧妙地将焦点拉回到主体与环境互动时的“临场感”。它探讨的不是“意境是什么”,而是“意境是如何发生的”。这种因果链条的追溯,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审美习惯背后隐藏的深层机制。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意境并非是外在于我们的固定符号,而是我们为了理解和容纳某个特定经验而进行的内部结构调整。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理解当代艺术,尤其是那些强调过程和沉浸感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极具穿透力的工具。读罢,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等待被激活的感官潜能。

评分

本书的结构组织极富巧思,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性模式,而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内嵌式的探索。每深入一层,对前文的理解就发生一次微调和深化,形成一个越来越精密的理解网络。这种处理方式,尤其适合处理像“意境”这样多维度交织的概念。它没有试图给出任何武断的、一劳永逸的定义,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在不同的经验维度中进行对比和映射。读起来,你会有一种被领着穿行于一个复杂迷宫的感觉,每一个转角都会发现新的光影和新的联结。这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因为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结论。然而,正是这种不轻易妥协的态度,赋予了全书持久的思考价值和反复品味的必要性。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美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思工具箱”。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去欣赏某个流派的作品,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让你能够拆解和重建任何你所接触到的审美现象背后的“发生场域”。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例如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作者似乎认为,意境的诞生,恰恰是这些对立在体验的熔炉中消融、重新塑形的结果。这种超越性的视野,让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美学领域本身,它对感知哲学、现象学乃至人机交互设计等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启发意义。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研读、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的著作,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对“如何经验世界”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度探索欲。

评分

这部作品的探讨视角极其新颖,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美学理论的框架,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姿态,深入挖掘“意境”这一核心概念的起源与生成机制。作者似乎在试图重建一种感知的发生现场,将我们从对成品美学的评判中抽离出来,转而关注审美体验本身是如何被“编织”出来的。我尤其欣赏其对“体验方式”的强调,这远超出了单纯的心理学描述,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动态的、流动的认知模型。它要求读者——或者说体验者——重新审视自己与艺术品、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瞬间,那些模糊的、难以言说的感受如何被提炼、被固化,最终形成我们所称的“意境”。这种考察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所经验到的“美”,是否仅仅是我们大脑对特定刺激的惯性反应,还是一个主动构建、不断演化的过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观看”这件事本身产生了全新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