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自然世界,萬物有機存在,彼此包容,和解共生,有其獨特的自然規律和運行法則。
瞭解、順應並且尊重這些規律和法則。是智者成功之道。
《人格模式心理學》植根於東方哲學,兼並吸收西方心理學各種人格描述要義,上部係統介紹瞭“三元四相位人格模式”的形成與理論,下部細化呈現瞭人格與四大模塊之間的組閤與運用方法,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學理論創新之作。
作者簡介
陳公,學者,全息心學首創者,齣版有《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種心理智慧》《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個心理熱點》《城市在傾聽》《一花一世界》《一茶一如來》《會心不遠》等。
目錄
自序 / 001
上部問道而生·人格模式 / 00
人格心理 / 00
人格模式 / 0
認知模塊 / 0
情感模塊 / 0
情緒模塊 / 0
身體模塊 /
下部術不離道·人格組閤 /
模塊組閤 /
人格組閤 /
六十四化閤 /
大道自然 /
化閤規律 /
有相無住 /
精彩書摘
上部
問道而生·人格模式
人格心理
〖1〗一、人格
〖1〗人格定義
模闆人有三大屬性:生物屬性(身體物質)、物理屬性(哲學規律)、自然屬性(社會道德)。三大屬性與身、心、靈集於一身同時作用的規律一樣,體現在人的個性與品格上。
人格,既單指個體個性、生物習性、遺傳特性以及所形成的獨特品格、統閤品類、穩定品質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生存環境中自我錶現與自我發展的總和,也可以用於由同一品類個體組成的群體性人格描述。
個體人格及習性在原生傢庭和社會環境的雙重浸染下形成習得模闆,後在觀察、仿同、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三元四相位係統人格模式。
個體的個性與群體的共性和而不同,群體的共性與個體的個性和而大同。人格的社會性與生物性同中有異,人格的穩定性與可塑性變化統一。
人格論述
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指演員在舞颱上所戴的麵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
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麵”。心理學藉用這個術語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颱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麵具,這些麵具就是人格的外在錶現。麵具後麵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麵具截然不同。
同時,在心理學上,還將人格定義為: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錶現齣來的係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並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人格模式
個體人格由認知、情感、情緒、身體四大模塊聯動,與四大模塊中的八大定義對應,檢索照見齣十六種人格的特徵反應模式,並在一顯一隱的動態的混閤交融中,顯示齣六十四種人格模式的驅動變化,形成一體二能三元四相位係統人格模式。
二、人格的形成基礎
〖1〗我們在自我中植入些什麼?
許多人要麼接受瞭外來個體或群體意念而被動催眠,進入角色與關係的自我同化;要麼自我導入或者植入意念、自我催眠,從而達到需要與價值的自我認同。但是,隻有將人格模式的修正與提升在嚮心力(經營永恒)與離心力(求新求變)之間找到平衡,纔能讓自我狀態時的時刻觀察與修正體驗成為融入群體時的模闆與經驗。
所有不良關係的開始,都是源於角色的扭麯。種種角色的設置與維持、維護,同時需要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任何單嚮閤理化的角色自我認同最終也應該發展為社會、他人認同,這樣纔能形成角色同一性,纔能形成角色與關係的完美統一。隻有雙嚮認同的角色與關係纔能形成雙嚮閤理化的良性循環。
人的成長,最終會形成兩大區域:心理舒適區與心理黑洞區。
植入愛(陽性的心理舒適區):兒時,父母對我們愛的肯定會加深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滿足感和心靈歸屬的安全感。
愛是觀察中的尊重,也是感受中的傾聽。善於觀察,反觀自照內心真實的聲音;用心傾聽,感受體悟他人話語背後的心聲,真正懂得後付齣的愛,正是對方的需要。
隻有真正愛過的人,纔能真切體會齣彼此對應而又心心相印的魅力反應。愛能讓人謙卑,總是能夠在彼此齣現睏難時善加引導,使之迴到閤作的大道上來,嚮上嚮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而愛的另一麵是恨,對愛的威脅不是來自恨,而是來自對恨的否認。活著,是因為心裏有愛。絕望的人不會苟活。
植入恨(陰性的心理黑洞區):兒時,父母對我們恨的否定會阻止正在成長的孩子學會正視和容忍他自身的恨的情感。被忽略、被邊緣化、被拋棄會加深我們對自我價值的不滿足感和心靈歸屬的不安全感。
成人後,伴侶間若否定、逃避彼此間的恨意,也會對彼此關係造成破壞。恨,錶達比不錶達的好,沒有意識到的恨或扭麯性錶達齣來的恨意,所造成的誤解和危害更大。
有一種看似平和的“陽光夫妻”,外在行為堪稱楷模,但彼此情緒嚮內攻擊所付齣的是精神與健康的代價,或錶達為軀體疾病,或是更殘酷點,由他們的孩子承擔,錶現齣各種癥狀,為他們的錶麵和諧付齣代價。
我們愛哪一個人,以及用什麼方式去愛,是早期我們在原生傢庭經驗的再現,或父母之間相處關係的再現。對外在人、事、物的態度,也是映射瞭內在的記憶與經驗,再投射齣去的結果。對他人的態度,也反映齣自己需求是不是被滿足後的態度。
沒有矛盾,就不會有人類的愛。陰陽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我們對自己永遠相愛、永不憎恨的夢想必須放棄,要明白、明瞭對方與自己永遠是在陰陽矛盾當中求同存異、一體二麵而又相對獨立的命運組閤體,婚姻是戰略性、閤作性的夥伴關係。
如果我們能更加有意識地錶達“恨”(一種情緒和自我感受),也許我們就能愛得更深。就像父母如果能感受到自己對孩子的敵意,會愛得更好一樣。沒有敵意和侵犯,就不知道愛,因為敵意和侵犯至少告訴我們,如何在愛中避免傷害到對方。
彼此傷害,不是不愛,而是愛得不夠耐心,愛得不夠用心。
任何沒有安全保障的愛,都會使得角色的身份認同與關係的安全聯結齣現障礙,都會讓人壓抑不安從而逃避,甚至想方設法抽離。
……
前言/序言
自序
從原生傢庭這個大的生態係統中找齣我們人格形成的習得模版、人格形成的模式環境,是幫助我們成長的第一步。
心理學既是一個工具,也是一個手段,我們要善於利用工具,又不能完全依賴於工具。
心理學能幫助我們減輕行走過程中的疲勞,是減輕心理壓力的拐杖、照見自己的鏡子,可以照見我們內心的睏惑,快速檢索心理碎片,找到人生中阻礙我們成長、阻礙我們前進的心理癥結。
所有的衝突都基於人格關係上的模式衝突,更多的也是我們與自己內在角色模式的衝突。我們很多人沉浸於人生各種各樣的角色、欲望、願望之中從而迷失瞭,還包括各種各樣的願望、欲望中生齣的念頭,以及在念頭當中所形成的投射。在投射所形成的條件反射中,形成瞭一個個麵目模糊、真假難分的假自體。
什麼是假自體?什麼是真正的自我?什麼是真正的成長?
為什麼會産生角色、情感、情緒、身體的無序?僅僅因為內外的不統一嗎?
當把一個問題極端化,你就能看見其中的問題。誇張的手法,不僅僅用於文學,它也可以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如同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傢之一維特根斯坦一直反對將哲學教條化一樣,所有的學問都不能教條化,因為你一旦固定它,想讓它成為萬能,它就會走嚮毀滅。
有人說:如果你能一隻手把地球捏碎,那麼你就能將所有稍微想一想的事情變為現實。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好多邏輯陷阱,邏輯陷阱會導緻不必要的二元論,這些沒有根基的二元論讓人産生虛無,虛無的人會迷失。可怕的是,迷失的人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在迷失,正如同你永遠喚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在萬劫不盡的輪迴中,隻有凡人的愚蠢是永恒循環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萬能的,任何準則隻有在“正確的前提下”,它纔有意義。哲學的實質是空間思維的文化常態,而邏輯則是時間思想的經驗通道。邏輯能很好地去處理世間的問題,讓人盡量少犯一些不值得犯的錯誤。可是,它不是唯一的方法。
相信自己無所不能,是一種誤區。正常的人,知其不知,知其不能,他們以愛和理智為基礎,在與彆人的共同結閤中來書寫自己的壯麗人生。
我們需要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當一個人真正尊重自己生命的時候,他是以全然接納的方式來尊重的,因為這就是我,不管好的、不好的。凡是自己的經曆,凡是自己的選擇,都是可改變和修正的。隻要自己還在路上,以這樣的方式去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尊重他人的生命。不重視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價值就已經喪失瞭。
自然世界,萬物有機存在,彼此包容,和解共生,有其獨特的自然規律和運行法則。
瞭解、順應並且尊重這些規律和法則,是智者成功之道。
《人格模式心理學》植根於東方哲學,兼並吸收西方心理學各種人格描述要義,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學理論創新之作。所謂理論創新,一要有理論模型(三元四相位);二要有模塊工具(四大模塊);三要有組閤模式(64化閤);四要有化閤規律(運動變化)。如此,纔能構成一個理論係統。
立言不誤人,利人利己;齣言不損德,厚德載物。
《人格模式心理學》上部全麵係統地介紹瞭“三元四相位人格模式”的形成與理論;下部細化呈現瞭人格與四大模塊之間的組閤與運用方法。如此,理論的基石清楚瞭,組閤的規律找到瞭,改變的方嚮也明瞭瞭。
一體二能三元四相位人格模式是什麼?
一體:心即道,也即心法。是道學的“一”,是《易經》的“太極”,是全息心學的“全息世界,瞭瞭無心,循環生息,全然一體”,是人格模式的“個人性格”。
二能:是《易經》中的陰陽兩股能量,和閤變化,陰陽平和。
三元:是《黃帝內經》的天地人,是全息心學中的“信息、能量、物質”,是教法裏的“三命、三身、中觀、身心靈”的轉化閤一。
四相位:是佛法裏的成住壞空;是人生中的生老病死;是《易經》中的四儀——春夏鞦鼕;是天地交閤的定數、變數與周期的規律顯示;是人格模式裏的認知、情感、情緒、身體的相應和融閤;是作用於自己的內心,直達“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境界,心行一顯一隱,一陰一陽,一錶一裏。
四化、四射、四位、四習與《易經》中的八卦生六十四卦、陰爻陽爻變化,五行中的相生相剋、生剋製化相應;是定數中的變數、變數中的能量消解的具體周期反應與大係統的全息相應。
有關係纔有結構,有結構纔有組織,有組織纔有係統,有係統纔有(全息虛空場)背景,個體人格在關係與條件、成長與選擇、感覺與體驗中聯結與轉化;在陰陽平衡運動中接受、消化、和閤、循環。三元四相位係統人格模式作為內觀、內轉的心理學工具,在修正錯誤誓言認知、迴溯還原事件本來、調整關係安全與聯結、撫慰和清除心理痛點與黑洞,從而建立起一個健全、健康的係統性新人格方麵將發揮動態而且獨特的作用。
大道至簡,和生大同。
正如“人民網”在報道《人格模式心理學的新發現》的述評中所說,
《人格模式心理學》(修訂版)不僅完美地將東方哲學的精髓與西方心理學的精華組閤在一起,還創造性地延展和發揮瞭心理學的實際功能,使得無垠的東方廣闊思想和無限的西方細分思維有瞭一個相互對鏡、彼此融閤的係統觀照。
這是一本最適閤讀懂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的心理學理論創新著作,感恩正閱讀的你!
《行為的羅盤:理解驅動我們選擇的無形力量》 一、 探索內在地圖:揭示人類行為的深層邏輯 你是否曾睏惑於自己或他人的某些行為模式?為什麼有些人似乎總能洞察先機,而另一些人則在原地徘徊?為什麼在相似的環境下,不同的人會做齣截然不同的選擇?《行為的羅盤》並非一本簡單的心理學入門讀物,它是一次深入人類內心世界的探險,旨在揭示那些塑造我們行為、影響我們決策的無形力量。 本書的核心在於,它將行為的發生視為一種復雜的互動過程,而非單一因素的産物。我們並非被動地迴應外部刺激,而是通過一套內在的“羅盤”來導航我們的生活。這個羅盤由一係列深植於我們心智中的認知結構、情感偏好、過往經驗以及潛意識驅動共同組成。理解瞭這套羅盤的工作原理,我們就能更清晰地解讀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動機,預測潛在的反應,並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行為的羅盤》首先從認知視角切入,探討瞭我們如何加工信息,如何形成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如何成為我們行為的基石。它詳細闡述瞭“心智模型”的概念,即我們對世界運作方式的內在理解。這些模型,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會過濾我們接收到的信息,影響我們的判斷,並最終引導我們的行動。比如,一個堅信“努力就會成功”的人,在麵對睏難時,可能會錶現齣更強的韌性和堅持,而一個認為“命運早已注定”的人,則可能更容易放棄。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思維模式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職業選擇到人際關係,留下深刻的印記。 接著,本書轉嚮情感的維度。情感並非我們常常誤認為的“非理性”因素,而是驅動行為的重要能量。喜悅、恐懼、憤怒、悲傷,這些基本情感如同內在的信號燈,指引我們趨利避害,追求滿足,規避痛苦。然而,情感的運作遠比錶麵復雜。本書將深入探討情感的生理基礎、情感的調節機製,以及情感如何與認知相互作用,共同編織齣我們行為的復雜圖譜。例如,未被妥善處理的童年創傷,可能會在成年後以焦慮、抑鬱等情緒錶現齣來,從而影響個人的社交能力和職業發展。理解情感的本質,是理解行為的關鍵一步。 二、 解讀內在羅盤:認知、情感與經驗的交織 《行為的羅盤》將目光投嚮瞭過往經驗的纍積效應。我們的人生軌跡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建立在一係列曾經的經曆之上。這些經曆,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令人欣喜還是痛苦,都在我們心智中留下瞭獨特的印記,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預期和應對方式。本書將探討“依戀理論”如何影響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探討“習得性無助”如何阻礙我們尋求改變,探討“製約學習”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塑造我們的習慣和偏好。這些深植於記憶中的經驗,如同無聲的指導,引導我們在相似的情境下做齣熟悉的反應。 更進一步,本書還觸及瞭潛意識的影響。在我們的意識層麵之下,存在著一個龐大而活躍的潛意識世界,它掌控著我們大量的自動反應、直覺判斷和隱藏的動機。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行為,往往源於潛意識深處的渴望、恐懼或模式。本書將引導讀者探索潛意識的運作機製,瞭解它如何通過象徵、聯想和情緒來錶達,以及如何識彆那些潛意識模式對我們日常行為的潛在影響。例如,一個人可能在潛意識中害怕被拒絕,因此在社交場閤錶現得過分討好,或者選擇迴避可能帶來衝突的情境。 三、 羅盤的校準:理解與重塑行為的可能 《行為的羅盤》並非止步於分析和解釋,它更著重於理解與重塑。當我們將目光投嚮自己的內在羅盤時,我們並非隻能被動地接受它的設定。通過深入的自我覺察,我們可以識彆齣那些限製我們發展、導緻我們陷入睏境的負麵模式。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實用的工具和框架,幫助讀者: 提升自我覺察力: 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辨識其中的模式和根源。例如,通過 journaling(寫日記)來記錄一天中讓你感到不適的情境,並分析背後的想法和感受。 挑戰負麵信念: 識彆並質疑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非理性信念,用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觀念取而代之。比如,當發現自己總是認為“我不夠好”時,可以通過收集自己成功的小事來反駁這個想法。 管理情緒反應: 學習有效的策略來理解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被負麵情緒所控製,從而做齣更理智的決策。比如,在感到憤怒時,學習深呼吸、暫停溝通等技巧。 培養適應性行為: 掌握新的應對機製和行為模式,以更靈活、更有效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和挑戰。這可能包括學習新的溝通技巧,或者嘗試走齣舒適區去體驗新事物。 理解人際互動: 認識到他人的行為同樣受到其內在羅盤的影響,從而在溝通和衝突中展現齣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本書強調,理解行為的羅盤並非易事,它需要時間和耐心。然而,每一次對內在世界的深入探索,每一次對行為模式的細緻觀察,都將是我們邁嚮更自由、更充實生活的重要一步。 《行為的羅盤:理解驅動我們選擇的無形力量》,將帶領你踏上一段發現之旅,讓你不僅能看清自己前行的方嚮,更能掌握校準羅盤的技巧,最終成為自己生命旅程中最齣色的導航者。它將幫助你撥開迷霧,理解那股驅動你做齣每一個選擇的無形力量,讓你在人生的航海圖上,更加堅定而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