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自然世界,万物有机存在,彼此包容,和解共生,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法则。
了解、顺应并且尊重这些规律和法则。是智者成功之道。
《人格模式心理学》植根于东方哲学,兼并吸收西方心理学各种人格描述要义,上部系统介绍了“三元四相位人格模式”的形成与理论,下部细化呈现了人格与四大模块之间的组合与运用方法,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理论创新之作。
作者简介
陈公,学者,全息心学首创者,出版有《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种心理智慧》《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心理热点》《城市在倾听》《一花一世界》《一茶一如来》《会心不远》等。
目录
自序 / 001
上部问道而生·人格模式 / 00
人格心理 / 00
人格模式 / 0
认知模块 / 0
情感模块 / 0
情绪模块 / 0
身体模块 /
下部术不离道·人格组合 /
模块组合 /
人格组合 /
六十四化合 /
大道自然 /
化合规律 /
有相无住 /
精彩书摘
上部
问道而生·人格模式
人格心理
〖1〗一、人格
〖1〗人格定义
模板人有三大属性:生物属性(身体物质)、物理属性(哲学规律)、自然属性(社会道德)。三大属性与身、心、灵集于一身同时作用的规律一样,体现在人的个性与品格上。
人格,既单指个体个性、生物习性、遗传特性以及所形成的独特品格、统合品类、稳定品质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存环境中自我表现与自我发展的总和,也可以用于由同一品类个体组成的群体性人格描述。
个体人格及习性在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浸染下形成习得模板,后在观察、仿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三元四相位系统人格模式。
个体的个性与群体的共性和而不同,群体的共性与个体的个性和而大同。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同中有异,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变化统一。
人格论述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
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同时,在心理学上,还将人格定义为: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人格模式
个体人格由认知、情感、情绪、身体四大模块联动,与四大模块中的八大定义对应,检索照见出十六种人格的特征反应模式,并在一显一隐的动态的混合交融中,显示出六十四种人格模式的驱动变化,形成一体二能三元四相位系统人格模式。
二、人格的形成基础
〖1〗我们在自我中植入些什么?
许多人要么接受了外来个体或群体意念而被动催眠,进入角色与关系的自我同化;要么自我导入或者植入意念、自我催眠,从而达到需要与价值的自我认同。但是,只有将人格模式的修正与提升在向心力(经营永恒)与离心力(求新求变)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自我状态时的时刻观察与修正体验成为融入群体时的模板与经验。
所有不良关系的开始,都是源于角色的扭曲。种种角色的设置与维持、维护,同时需要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任何单向合理化的角色自我认同最终也应该发展为社会、他人认同,这样才能形成角色同一性,才能形成角色与关系的完美统一。只有双向认同的角色与关系才能形成双向合理化的良性循环。
人的成长,最终会形成两大区域:心理舒适区与心理黑洞区。
植入爱(阳性的心理舒适区):儿时,父母对我们爱的肯定会加深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心灵归属的安全感。
爱是观察中的尊重,也是感受中的倾听。善于观察,反观自照内心真实的声音;用心倾听,感受体悟他人话语背后的心声,真正懂得后付出的爱,正是对方的需要。
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出彼此对应而又心心相印的魅力反应。爱能让人谦卑,总是能够在彼此出现困难时善加引导,使之回到合作的大道上来,向上向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爱的另一面是恨,对爱的威胁不是来自恨,而是来自对恨的否认。活着,是因为心里有爱。绝望的人不会苟活。
植入恨(阴性的心理黑洞区):儿时,父母对我们恨的否定会阻止正在成长的孩子学会正视和容忍他自身的恨的情感。被忽略、被边缘化、被抛弃会加深我们对自我价值的不满足感和心灵归属的不安全感。
成人后,伴侣间若否定、逃避彼此间的恨意,也会对彼此关系造成破坏。恨,表达比不表达的好,没有意识到的恨或扭曲性表达出来的恨意,所造成的误解和危害更大。
有一种看似平和的“阳光夫妻”,外在行为堪称楷模,但彼此情绪向内攻击所付出的是精神与健康的代价,或表达为躯体疾病,或是更残酷点,由他们的孩子承担,表现出各种症状,为他们的表面和谐付出代价。
我们爱哪一个人,以及用什么方式去爱,是早期我们在原生家庭经验的再现,或父母之间相处关系的再现。对外在人、事、物的态度,也是映射了内在的记忆与经验,再投射出去的结果。对他人的态度,也反映出自己需求是不是被满足后的态度。
没有矛盾,就不会有人类的爱。阴阳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我们对自己永远相爱、永不憎恨的梦想必须放弃,要明白、明了对方与自己永远是在阴阳矛盾当中求同存异、一体二面而又相对独立的命运组合体,婚姻是战略性、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如果我们能更加有意识地表达“恨”(一种情绪和自我感受),也许我们就能爱得更深。就像父母如果能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敌意,会爱得更好一样。没有敌意和侵犯,就不知道爱,因为敌意和侵犯至少告诉我们,如何在爱中避免伤害到对方。
彼此伤害,不是不爱,而是爱得不够耐心,爱得不够用心。
任何没有安全保障的爱,都会使得角色的身份认同与关系的安全联结出现障碍,都会让人压抑不安从而逃避,甚至想方设法抽离。
……
前言/序言
自序
从原生家庭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找出我们人格形成的习得模版、人格形成的模式环境,是帮助我们成长的第一步。
心理学既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手段,我们要善于利用工具,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工具。
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减轻行走过程中的疲劳,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拐杖、照见自己的镜子,可以照见我们内心的困惑,快速检索心理碎片,找到人生中阻碍我们成长、阻碍我们前进的心理症结。
所有的冲突都基于人格关系上的模式冲突,更多的也是我们与自己内在角色模式的冲突。我们很多人沉浸于人生各种各样的角色、欲望、愿望之中从而迷失了,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愿望、欲望中生出的念头,以及在念头当中所形成的投射。在投射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中,形成了一个个面目模糊、真假难分的假自体。
什么是假自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为什么会产生角色、情感、情绪、身体的无序?仅仅因为内外的不统一吗?
当把一个问题极端化,你就能看见其中的问题。夸张的手法,不仅仅用于文学,它也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同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一直反对将哲学教条化一样,所有的学问都不能教条化,因为你一旦固定它,想让它成为万能,它就会走向毁灭。
有人说:如果你能一只手把地球捏碎,那么你就能将所有稍微想一想的事情变为现实。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好多逻辑陷阱,逻辑陷阱会导致不必要的二元论,这些没有根基的二元论让人产生虚无,虚无的人会迷失。可怕的是,迷失的人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在迷失,正如同你永远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在万劫不尽的轮回中,只有凡人的愚蠢是永恒循环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任何准则只有在“正确的前提下”,它才有意义。哲学的实质是空间思维的文化常态,而逻辑则是时间思想的经验通道。逻辑能很好地去处理世间的问题,让人尽量少犯一些不值得犯的错误。可是,它不是唯一的方法。
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是一种误区。正常的人,知其不知,知其不能,他们以爱和理智为基础,在与别人的共同结合中来书写自己的壮丽人生。
我们需要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当一个人真正尊重自己生命的时候,他是以全然接纳的方式来尊重的,因为这就是我,不管好的、不好的。凡是自己的经历,凡是自己的选择,都是可改变和修正的。只要自己还在路上,以这样的方式去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尊重他人的生命。不重视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已经丧失了。
自然世界,万物有机存在,彼此包容,和解共生,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法则。
了解、顺应并且尊重这些规律和法则,是智者成功之道。
《人格模式心理学》植根于东方哲学,兼并吸收西方心理学各种人格描述要义,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理论创新之作。所谓理论创新,一要有理论模型(三元四相位);二要有模块工具(四大模块);三要有组合模式(64化合);四要有化合规律(运动变化)。如此,才能构成一个理论系统。
立言不误人,利人利己;出言不损德,厚德载物。
《人格模式心理学》上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三元四相位人格模式”的形成与理论;下部细化呈现了人格与四大模块之间的组合与运用方法。如此,理论的基石清楚了,组合的规律找到了,改变的方向也明了了。
一体二能三元四相位人格模式是什么?
一体:心即道,也即心法。是道学的“一”,是《易经》的“太极”,是全息心学的“全息世界,了了无心,循环生息,全然一体”,是人格模式的“个人性格”。
二能:是《易经》中的阴阳两股能量,和合变化,阴阳平和。
三元:是《黄帝内经》的天地人,是全息心学中的“信息、能量、物质”,是教法里的“三命、三身、中观、身心灵”的转化合一。
四相位:是佛法里的成住坏空;是人生中的生老病死;是《易经》中的四仪——春夏秋冬;是天地交合的定数、变数与周期的规律显示;是人格模式里的认知、情感、情绪、身体的相应和融合;是作用于自己的内心,直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境界,心行一显一隐,一阴一阳,一表一里。
四化、四射、四位、四习与《易经》中的八卦生六十四卦、阴爻阳爻变化,五行中的相生相克、生克制化相应;是定数中的变数、变数中的能量消解的具体周期反应与大系统的全息相应。
有关系才有结构,有结构才有组织,有组织才有系统,有系统才有(全息虚空场)背景,个体人格在关系与条件、成长与选择、感觉与体验中联结与转化;在阴阳平衡运动中接受、消化、和合、循环。三元四相位系统人格模式作为内观、内转的心理学工具,在修正错误誓言认知、回溯还原事件本来、调整关系安全与联结、抚慰和清除心理痛点与黑洞,从而建立起一个健全、健康的系统性新人格方面将发挥动态而且独特的作用。
大道至简,和生大同。
正如“人民网”在报道《人格模式心理学的新发现》的述评中所说,
《人格模式心理学》(修订版)不仅完美地将东方哲学的精髓与西方心理学的精华组合在一起,还创造性地延展和发挥了心理学的实际功能,使得无垠的东方广阔思想和无限的西方细分思维有了一个相互对镜、彼此融合的系统观照。
这是一本最适合读懂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理学理论创新著作,感恩正阅读的你!
《行为的罗盘:理解驱动我们选择的无形力量》 一、 探索内在地图:揭示人类行为的深层逻辑 你是否曾困惑于自己或他人的某些行为模式?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能洞察先机,而另一些人则在原地徘徊?为什么在相似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行为的罗盘》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是一次深入人类内心世界的探险,旨在揭示那些塑造我们行为、影响我们决策的无形力量。 本书的核心在于,它将行为的发生视为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而非单一因素的产物。我们并非被动地回应外部刺激,而是通过一套内在的“罗盘”来导航我们的生活。这个罗盘由一系列深植于我们心智中的认知结构、情感偏好、过往经验以及潜意识驱动共同组成。理解了这套罗盘的工作原理,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解读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预测潜在的反应,并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行为的罗盘》首先从认知视角切入,探讨了我们如何加工信息,如何形成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如何成为我们行为的基石。它详细阐述了“心智模型”的概念,即我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内在理解。这些模型,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过滤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影响我们的判断,并最终引导我们的行动。比如,一个坚信“努力就会成功”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坚持,而一个认为“命运早已注定”的人,则可能更容易放弃。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思维模式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职业选择到人际关系,留下深刻的印记。 接着,本书转向情感的维度。情感并非我们常常误认为的“非理性”因素,而是驱动行为的重要能量。喜悦、恐惧、愤怒、悲伤,这些基本情感如同内在的信号灯,指引我们趋利避害,追求满足,规避痛苦。然而,情感的运作远比表面复杂。本书将深入探讨情感的生理基础、情感的调节机制,以及情感如何与认知相互作用,共同编织出我们行为的复杂图谱。例如,未被妥善处理的童年创伤,可能会在成年后以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出来,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交能力和职业发展。理解情感的本质,是理解行为的关键一步。 二、 解读内在罗盘:认知、情感与经验的交织 《行为的罗盘》将目光投向了过往经验的累积效应。我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曾经的经历之上。这些经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令人欣喜还是痛苦,都在我们心智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预期和应对方式。本书将探讨“依恋理论”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探讨“习得性无助”如何阻碍我们寻求改变,探讨“制约学习”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的习惯和偏好。这些深植于记忆中的经验,如同无声的指导,引导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做出熟悉的反应。 更进一步,本书还触及了潜意识的影响。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之下,存在着一个庞大而活跃的潜意识世界,它掌控着我们大量的自动反应、直觉判断和隐藏的动机。许多我们无法解释的行为,往往源于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恐惧或模式。本书将引导读者探索潜意识的运作机制,了解它如何通过象征、联想和情绪来表达,以及如何识别那些潜意识模式对我们日常行为的潜在影响。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潜意识中害怕被拒绝,因此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过分讨好,或者选择回避可能带来冲突的情境。 三、 罗盘的校准:理解与重塑行为的可能 《行为的罗盘》并非止步于分析和解释,它更着重于理解与重塑。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在罗盘时,我们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它的设定。通过深入的自我觉察,我们可以识别出那些限制我们发展、导致我们陷入困境的负面模式。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框架,帮助读者: 提升自我觉察力: 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辨识其中的模式和根源。例如,通过 journaling(写日记)来记录一天中让你感到不适的情境,并分析背后的想法和感受。 挑战负面信念: 识别并质疑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非理性信念,用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观念取而代之。比如,当发现自己总是认为“我不够好”时,可以通过收集自己成功的小事来反驳这个想法。 管理情绪反应: 学习有效的策略来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被负面情绪所控制,从而做出更理智的决策。比如,在感到愤怒时,学习深呼吸、暂停沟通等技巧。 培养适应性行为: 掌握新的应对机制和行为模式,以更灵活、更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挑战。这可能包括学习新的沟通技巧,或者尝试走出舒适区去体验新事物。 理解人际互动: 认识到他人的行为同样受到其内在罗盘的影响,从而在沟通和冲突中展现出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书强调,理解行为的罗盘并非易事,它需要时间和耐心。然而,每一次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探索,每一次对行为模式的细致观察,都将是我们迈向更自由、更充实生活的重要一步。 《行为的罗盘:理解驱动我们选择的无形力量》,将带领你踏上一段发现之旅,让你不仅能看清自己前行的方向,更能掌握校准罗盘的技巧,最终成为自己生命旅程中最出色的导航者。它将帮助你拨开迷雾,理解那股驱动你做出每一个选择的无形力量,让你在人生的航海图上,更加坚定而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