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赵其光 编,朱蕴菡,王旭东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药
  • 本草
  • 古籍
  • 医史
  • 药物学
  • 传统医学
  • 本草求原
  • 清代医学
  • 李中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4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6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二十七卷,附《奇病症治》一卷,清代赵其光编,为清代规模较大的本草学著作。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载中草药九百余种,良方、单方数万,还特别增加了岭南地区民间常用中草药几十种,将草药与中药统一编排,按部分类,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以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远安堂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之一 山草部
人参
高丽人参
沙参
防党参
西洋人参
黄耆
白术
苍术
甘草
桔梗
荠苊
萎蕤
知母
天麻
狗脊
远志
元参
地榆
丹参
紫参
琐阳
肉苁蓉
巴戟天
仙茅
淫羊藿
黄精
黄连
黄芩
胡黄连
秦艽
柴胡
银柴胡
前胡
防风
独活
羌活
升麻
苦参
白鲜根皮
延胡索
川贝母
浙贝母
山慈姑
水仙花
……

卷之二 芳草部
卷之三 隰草部
卷之四 蔓草部
卷之五 水草、石草部
卷之六 毒草部
卷之七 香木部
卷之八 乔木部
卷之九 灌木部
卷之十 寓木部
卷十一 苞木部
卷十二 果部
卷十三 果之味部
卷十四 谷部
卷十五 菜部
卷十六 鳞部
卷十七 介部
卷十八 虫部
卷十九 禽部
卷二十 兽部
卷二十一 水部
卷二十二 火部
卷二十三 土部
卷二十四 金部
卷二十五 石部
卷二十六 卤石部
卷二十七 人部

附录 奇病症治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
  酸,入肝。苦,入心、小肠。寒,入膀胱。小毒。得木火之化,以归于寒水,故能导气达阳,引阳下归,以解热散结止痛,为热厥心腹痛、疝痛要药。下之阴虚阳厥,为心痛、胃脘痛,宜苦寒以归之;下之阴胜而阳郁,为疝,宜酸苦以彻之。盖寒水之阳气上蟠,小肠之气必得阳气达阴以上行,而后水火气化,动而不诎。若小肠之脉下陷,被膀胱之寒水郁之,则肝欲升之阳亦郁,不能伸其任脉,致阳气下坠,两睾肿大,则为疝,大甚则为癫。是疝始于小肠,病在膀胱,尤不离于肝。盖足厥阴循阴器而络于肝,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治疝不得舍肝以治也,然非得木火之气化不能达寒水之郁。不知者乃谓其泻膀胱,为苦寒折火之味,误矣。行经血,利小便,治淋病,茎痛引胁,参苓琥珀汤以之为君。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研细,绵包塞之,即苦透诸龈而达经。杀虫。
  张石顽日:疝痛从下而上引者,宜川楝;痛从上而下注者,法当辛温散结,苦寒非所宜,是不知川楝之能散结也。且阳虚遗精诸方,如固阳丸、鹿茸益精丸、固真丹,及治下虚上实之黑锡丹皆用之,非仅以苦寒济温补之燥也。盖虚寒而骤补之,必从木火人手,乃有同气之先导也。有小肠、膀胱自病,或火淫而水虚,或水泛而火虚,非疝也,病未及于肝也,又不得以治疝法治之。脾胃虚寒者忌之。又治冬伏邪,至春温病,大热烦狂。
  川产者良,酒浸蒸,去皮核,取肉用,或面炒,或巴豆微打破同炒至楝赤,或单炒。当究其同者何所宜,修治者何所宜,若止谓宜于囊肿茎强之热疝,不宜于痛引入腹,厥逆呕涎之寒疝,犹浅也。茴香为使。寒因热用,藉辛热以解郁遏之邪也。
  ……
《本草求原》:追溯本源,探寻草木神效的古老智慧 在中国数千年灿烂文明的长河中,医药学始终是璀璨的一颗明珠,而其中,本草学更是其最根基、最博大精深的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在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自然界中蕴藏的无穷奥秘,将那些看似平凡的草木、动物、矿石,赋予了神奇的疗愈力量。《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古人智慧结晶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药物的典籍,更是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深刻理解的集中体现。 本书籍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本草”二字精髓的深刻阐释。“本”者,源也;“草”者,花木也。本草,即草木之本源,乃天地之精华,自然之造化。自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本草学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基。历经秦汉《神农本草经》的奠基,唐代《新修本草》的编纂,宋代《本草图经》的图文并茂,再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集大成,本草学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而《本草求原》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致力于探寻本草的“原”,即其本来的形态、本来的性味、本来的功效、本来的应用。 打开《本草求原》的扉页,我们仿佛踏入了一座古老的药园。这里没有繁复冗长的理论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玄妙之语。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条目清晰、内容翔实的本草记载。每一味药材,都被赋予了生命般的鲜活描述。从其最根本的形态特征——根、茎、叶、花、果,到其生长环境、采收时节,再到其炮制方法,无不细致入微,力求还原本草最真实的模样。书中对每一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即其寒、热、温、凉的四性,以及辛、甘、酸、苦、咸的五味,并详细阐述其分别所归属的经络,可谓是中医用药的基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实践和思辨,所提炼出的关于药物作用于人体的重要判断依据。 《本草求原》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其对药物功效的深入挖掘与考证。书中不仅罗列了历代本草学著作中记载的常用功效,如解表、清热、补虚、泻下等,更着重于探究这些功效产生的根源,以及药物在不同病症、不同体质下的具体应用。例如,对于一味常用的解表药,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其是通过发汗、宣肺还是其他方式达到解表目的,并区分其适用于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这种“求原”的精神,使得药物的功效不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紧密结合,呈现出动态而精准的疗效。 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药物炮制的重视。炮制,是中药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毒性和服用方式。《本草求原》对各种炮制方法,如炒、炙、煮、蒸、煨、炼等,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解释了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药性的改变。例如,何种药物需要经过“炮制”才能去除其毒性,何种药物经过“炙”后能够增强其补益之力,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说明。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古人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可靠的实践指导。 此外,《本草求原》还具备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它不仅仅是医学著作,更是古代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甚至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对药物生长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的地理风貌;从对药物采集时间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节气农时;从对药物的民间应用,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阅读《本草求原》,就如同翻阅一部浓缩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自然知识的史书,其蕴含的文化信息量是巨大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对药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然而,《本草求原》所蕴含的古老智慧,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自然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蕴藏着治愈疾病、调养身心的良方。它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理解自然,并从中汲取力量。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健康之路的独特视角。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2):本草求原》并非仅仅是一本静态的古籍,它是一份活态的知识传承。它鼓励我们去“求原”,去追溯事物的本源,去探寻事物最根本的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洪流中,回到本源,追溯本真,往往是找到解决之道、获得真知的关键。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份指引,它带领我们走进中华医药的源头活水,去感受那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老智慧。 无论是对医学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和研究方向;对中医爱好者而言,它是一本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入门读物;对普通读者而言,它则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哲学,以及那份对生命健康的深刻关怀。在研读《本草求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药物知识,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汲取那份源自自然的、最朴素也最强大的生命力量。这本书,是一次寻根之旅,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一场关于生命健康最深刻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一些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对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论述非常着迷。我常常思考,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和先进诊断手段的古代,医家们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的。我推测,“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收录的典籍,一定会有许多详实的案例分析和病案记录,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一点。 我非常希望能从这些古籍中,学习到那些超越时空的诊疗智慧。例如,在面对一个看似棘手的复杂病情时,古代医家是如何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抽丝剥茧,找到病根所在?又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方药组合,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这套丛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探究这些古老的医学奥秘,并从中汲取治学的养分。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中华传统医学的爱好者,我对各类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最近,我有幸接触到了一套名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系列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珍贵而重要的医学典籍。虽然我暂时还未深入研读其中一本特定的书,但从这套丛书整体的出版方向和编纂质量来看,我已对它充满了期待。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对古代医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获取和理解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古籍,成了一项不小的挑战。而这套丛书,通过严谨的整理、注释和校勘,无疑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转化为了更易于现代人理解的形式。我可以想象,在编纂过程中,专家学者们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古汉语功底,更要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洞察力,才能准确无误地还原古籍的原貌,并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样的工作,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对传统的敬意,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最近我恰好在关注一些关于古代药学发展的史料,了解到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药物,在古代都有着极其详尽的记载和论述,其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即便放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在系统地梳理和呈现这些宝贵的知识。我不禁开始畅想,当我在书中遇到那些关于草本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炮制方法以及具体功效的详细描述时,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会发现某些现在已经被遗忘的疗法?还是会理解某些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现象?这种对知识边界的探索,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追溯,是让我感到无比兴奋的。 尤其想到,古代医家在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的实践,积累出如此丰富的药学知识,这本身就足以令人惊叹。这套丛书的出版,或许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发现其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为我们当前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中提供新的灵感和启示。每一次翻阅一本经过精心整理的古籍,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这套丛书,无疑架起了这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评分

我对传统医学中的一些理论体系,例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并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它们。我猜测,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收录的医籍,必然会包含大量关于这些理论的阐述和应用。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文献,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古代医家那里被应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 比如说,在分析一个病症时,古代医家会如何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推断病因?在开具方剂时,又会如何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方面。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实证分析,古代医学的魅力在于其整体观和辩证法,而要真正领会这些精髓,离不开对原始经典的学习和体悟。这套丛书的出版,似乎正为我打开了这样一扇门,让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始终认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而“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现,恰恰体现了这种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我能想象,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对于医学研究者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次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仅仅是学习医学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对生命的尊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我期待着,这套丛书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沉淀了千年智慧的古籍,从而重新认识和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这种文化自信的建立,对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