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考釋

杜詩考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祥波 著
圖書標籤:
  • 杜詩
  • 詩歌
  • 唐詩
  • 文學
  • 古典文學
  • 詩詞鑒賞
  • 杜甫
  • 注釋
  • 考證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27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62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學與文獻學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0
字數:2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筆者讀杜有年,然子美詩淵深廣大,韆傢注杜,各取一瓢,滋味萬般。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下述三個原則展開研究,即:研究理路上以洪業為師法;詩義闡釋上以宋注為源頭;版本源流上以編次(係年)為核心。內容分為上、下兩編。

  上編為“杜集傳譜考論”。闡述杜詩宋本、早期宋注、唐宋時期杜甫《傳》、《譜》的文獻沿革流變、撰述特點等問題。

  下編為“杜詩選釋”。宋人姚寬《西溪從語》捲上說:“或謂詩史者,有年月地裏本末之類,故名詩史。蓋唐人嘗目杜甫為詩史。”杜詩非但為一國之詩史,亦為一人之詩史,故下編在洪業《杜甫》一書所選近四百首詩篇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取具有與杜甫個人行實、唐代史事較相關,宋人討論分歧較多的代錶性杜詩一百十七首,以編次(係年)為核心,以宋注為源頭,匯集諸傢注釋及於“年月地裏本末”者,分“係年”、“題解”與“箋釋”三部分加以考釋。

  杜詩研究著述分為上、下編——其中下編為詩選注,是上編的文獻基礎與例證來源——這是現代杜詩研究著述的一種常見體例。

作者簡介

  曾祥波,四川濾州人,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唐宋文學與文獻。著有《從唐音到宋調:以北宋前期詩歌為中心》,譯有《杜甫:中國偉大的詩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目錄

自序001
上編杜集傳譜考論
杜集宋本考論003
一、 杜詩係年的版本依據與標準——以王洙祖本為核心003
二、 吳若本與《錢注杜詩》之關係——兼論《錢注杜詩》成書淵源014
三、 現存最早杜詩編年注本《杜詩趙次公先後解》平議032
四、 杜詩早期注本師尹《杜工部詩注》的特點與價值062
五、 蔡夢弼《草堂詩箋》整理芻議——兼論現存最早兩種宋人杜詩編年集注本(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與舊題王十朋《王狀元集百傢注編年杜陵詩史》)之優劣078
六、 論宋代以降杜集編次譜係——以高崇蘭編劉辰翁評點《集韆傢注杜工部集》編次的承啓為轉摺088
杜甫傳譜考論117
一、 中唐大曆五年至七年(770—772),樊晃《杜工部小集序》117
二、 中唐元和八年(813),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118
三、 後晉天福五年(940)——開運二年(945),署名劉昫《舊唐書·杜甫傳》124
四、 北宋寶元二年(1039),王洙《杜工部集記》130
五、 北宋嘉祐五年(106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杜甫傳》132
六、 北宋元豐七年(1084)呂大防《杜工部年譜》137
七、 北宋後期蔡興宗《重編杜工部年譜》142
八、 北宋末南宋初趙子櫟《杜工部年譜》154
九、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魯訔《杜工部年譜》162
十、 南宋梁權道《杜工部年譜》176
十一、 南宋嘉定九年(1216)黃鶴《年譜辨疑》193
附論三章211
一、 《現存五種宋人〈杜甫年譜〉平議——以魯訔〈譜〉對趙子櫟〈譜〉、蔡興宗〈譜〉的承襲為綫索》211
二、 《杜甫二子考》225
三、 《李杜關係考辨——以杜詩對“偶然性細節”的刻畫為視角》230
下編杜詩選釋
版本說明237
選目說明239
夜宴左氏莊240
望嶽242
鼕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243
過宋員外之問舊莊248
贈李白250
贈李白253
鼕日有懷李白254
臨邑捨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濫,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256
飲中八仙歌258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261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262
去矣行265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268
同諸公登慈寺塔272
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274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國輔、休烈)275
麗人行279
樂遊園歌281
沙苑行282
一百五日夜對月284
官定後戲贈285
後齣塞其五288
哀王孫289
悲陳陶292
塞蘆子294
遣興297
哀江頭298
述懷300
月302
奉贈嚴八閣老304
彭衙行306
徒步歸行308
玉華宮309
羌村311
收京其二313
送鄭十八虔貶颱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麵彆,情見於詩316
洗兵馬318
夢李白324
觀兵326
贈衛八處士328
新安吏330
石壕吏333
佳人334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336
寄嶽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閣老五十韻339
搗衣343
螢火344
送遠346
發秦州347
萬丈潭348
兩當縣吳十侍禦江上宅350
發同榖縣352
飛仙閣354
酬高使君相贈355
蔔居357
憑韋少府班覓鬆樹子栽359
江村360
賓至362
戲題畫山水圖歌363
狂夫365
茅屋為鞦風所破歌367
奉簡高三十五使君372
春夜喜雨373
杜鵑行375
戲作花卿歌378
壯遊380
喜雨383
寄題江外草堂385
甘園388
警急389
發閬中392
桃竹杖引393
捨弟占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395
久客397
奉待嚴大夫398
草堂401
憶昔二首405
登樓408
太子張捨人遺織成褥段411
丹青引413
莫相疑行415
倦夜417
花鴨418
客居420
引水422
古柏行424
縛雞行426
諸將五首429
八哀詩(並序)433
鞦興八首447
詠懷古跡五首452
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為毛骨有異他鷹,恐臘後春生,鏩飛避暖,勁翮思鞦之甚,眇不可見,請餘賦詩454
又呈吳郎456
偶題458
登高460
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462
復陰463
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山,正月中旬定齣三峽465
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其五466
旅夜書懷467
歸雁469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470
登舟將適漢陽472
宗武生日474
登嶽陽樓476
北風478
嶽麓山道林二寺行479
南徵482
詠懷其二483
水宿遣興奉呈群公486
江南逢李龜年487
白馬489
聶耒陽以僕阻水,書緻酒肉。詩得代懷,至縣呈聶一首491
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495
長沙送李十一(銜)496
暮鞦將歸秦留彆湖南暮府親友498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500


《詩經》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內容之豐富、情感之真摯、藝術之精湛,曆來為學者所稱道。其篇章數量龐大,意象繁多,語言古樸,音韻獨特,曆經數韆年流傳,在文本的解讀、字詞的考證、意蘊的探究等方麵,始終存在著研究的空間與價值。 本書的旨趣,正是要深入《詩經》的肌理,對其中一些廣為流傳,又因年代久遠、語境變遷而可能産生歧義的篇章進行細緻的梳理與辨析。我們並非意圖窮盡《詩經》的全部奧秘,亦非妄圖建立一套顛撲不破的“唯一解讀”,而是希望通過一種審慎、嚴謹的態度,在尊重古籍原貌的基礎上,結閤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們對於古代社會、文化、語言的理解,對某些具體的問題,提齣一種可能的、閤乎情理的解釋。 具體而言,本書將聚焦於《詩經》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篇章,如《關雎》、《桃夭》、《蒹葭》、《黍離》、《碩鼠》等,這些篇章在《詩經》的整體結構中占據重要位置,其內容也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以及社會風貌。我們將從文本入手,逐字逐句地審視,力求還原其最原始的麵貌。 首先,在字詞的考釋方麵,我們將深入探討一些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或含義發生演變的字詞。例如,《關雎》開篇的“關關”,如何理解其聲音的描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裏的“窈窕”究竟是指容貌的“美好”還是身材的“修長”?“參差荇菜”,其形態如何?“采之欲濟人”,這“濟”是“渡河”之意,還是“助益”之意?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字詞,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我們將藉鑒先秦時期的其他文獻,如《說文解字》、《爾雅》等,以及後世學者在字書、音韻學、訓詁學上的研究成果,對這些字詞的本義、引申義、用法進行梳理和辨析,盡可能地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 其次,在篇章的整體理解方麵,我們將注重結閤詩篇産生的曆史背景、社會文化語境以及當時人們的心理特徵。例如,《桃夭》這首詩,錶麵上描寫瞭桃花的盛開和女子齣嫁的喜悅,但其背後是否也隱含著對婚姻的期待、對傢族繁衍的期盼,甚至是對於女性在社會中角色的某種投射?《蒹葭》一詩,那種“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的意境,是純粹的對愛人的思念,還是也寄寓瞭人生中對於理想的追尋與失落?《黍離》之悲,是僅僅對故國的哀嘆,還是也包含瞭對過往輝煌不再的普遍感慨?我們將嘗試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詩篇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探討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産生的不同解讀。 在考釋的過程中,我們並非孤立地看待每一個字詞或每一首詩,而是努力將其置於《詩經》整體的藝術風格和思想體係中去理解。例如,我們會關注《詩經》中常見的比興手法,分析其如何被運用到具體的詩篇中,營造齣怎樣的藝術效果。我們會審視《詩經》中反映的古代社會等級、婚姻習俗、宗教信仰、生産勞動等方方麵麵,力求在理解詩篇內容時,能夠觸及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學和人類學意義。 此外,本書也將對曆代學者對於《詩經》的解讀進行必要的梳理與評介。從漢代的毛傳、鄭玄箋,到魏晉的王弼,再到宋代的硃熹,乃至明清的王夫之、姚際恒,以及近現代的聞一多、高亨等,這些大傢們留下瞭寶貴的學術遺産。我們將選取其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觀點,進行分析和比較,指齣其優點與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的見解。我們尊重曆史上的學術傳統,但並不盲從,而是力求在吸收前人研究精華的同時,有所創新和突破。 本書在敘述方式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過度使用艱澀的學術術語,以便更廣泛的讀者群體能夠理解和接受。我們將以嚴謹的論證為基礎,輔以清晰的邏輯和流暢的文筆,使得閱讀的過程既能獲得知識,也能感受到《詩經》的魅力。每一處考釋,都將盡可能地給齣依據,讓讀者能夠追溯其來源,形成自己的判斷。 我們深知,《詩經》的研究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係統工程,任何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本書的完成,離不開前人無數的心血與智慧。我們所做的,僅僅是在前人鋪就的道路上,進行一次微小的探索。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於《詩經》的興趣,激發大傢主動去閱讀、去思考、去感受這部偉大的古典文獻。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為《詩經》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瞭解《詩經》的窗口,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詩經》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永恒的藝術價值。我們相信,《詩經》的生命力,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的阻隔,與每一個時代的讀者産生共鳴。而對《詩經》的不斷探索與解讀,正是保持這份共鳴的最好方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杜詩考釋》所呈現的,遠不止是一本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杜甫詩歌的“探秘”手冊。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尋根究底”的精神。對於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典故,它都力求找到其最源頭、最準確的解釋。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在閱讀時感到無比安心,仿佛所有睏惑都能在這裏得到解答。而且,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專著,而是用一種相對平實而又不失學術深度的語言,將復雜的考證過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某個考釋的精妙之處而拍案叫絕,感覺自己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理解一首詩,不僅僅是感受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去瞭解它背後的語言、曆史和文化積澱。這對於提升我個人的文學鑒賞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杜甫詩歌的著作。《杜詩考釋》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的這個願望。這本書的編纂者展現齣瞭非凡的學養和耐心。它不僅僅是對杜甫詩歌字詞的簡單釋義,更是一次對詩歌文本細緻入微的“解剖”。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很多傳統考據的爭鳴之處,都有其獨到的見解和令人信服的論證。這讓我明白,學術的研究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充滿著不斷探索和修正的過程。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杜甫詩歌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優美的文字,更是承載著曆史信息、文化內涵和深刻思想的寶庫。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正一步步地接近杜甫詩歌的本真,這種體驗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杜詩考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幫我解決那些讓我頭疼的疑難雜句。畢竟,杜甫的詩歌,雖然意境深遠,情感真摯,但其中蘊含的典故和用語,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字詞,更重要的是,它能將這些解釋與詩歌本身的意境和情感緊密結閤起來。我印象特彆深的是,書中對於一些看似尋常的意象,比如“白發”或“江水”,竟然也能挖掘齣其背後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和作者當時的心境。這種深入的解讀,讓我對杜甫詩歌的理解上升瞭一個全新的維度。讀這本書,就像是擁有瞭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師,他能耐心而細緻地引導你,讓你在品讀杜甫詩歌時,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滿發現的樂趣。它讓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詩句,瞬間變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讀懂一位詩人,尤其是像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就必須深入瞭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詩歌創作的語言根基。《杜詩考釋》這本書,恰恰在這兩方麵都做得極為紮實。它不僅僅是在解讀詩歌的文字,更是在解讀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解讀杜甫內心的波瀾起伏。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引用,以及對當時社會風俗的描繪,都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杜甫詩歌的理解。我不再是孤立地去品味那些詩句,而是能夠將它們放置在更廣闊的曆史畫捲中去欣賞。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杜甫的詩歌産生瞭更為深刻的共鳴。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杜甫精神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悲憫、他的憂愁、他的壯誌。

評分

這本《杜詩考釋》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開目錄就覺得內容翔實得驚人。作為一個對杜甫詩歌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苦於在理解那些典故、詞句時常常會遇到障礙,感覺自己仿佛隔著一層紗看月亮。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點亮瞭無數盞明燈。我尤其欣賞它考證的嚴謹和細緻。比如,書中對某些字詞的讀音、字形演變,以及在不同時期含義上的微妙變化,都做瞭深入的溯源。我常常會驚訝於古人造字、用詞的精妙,而這本書恰恰能把這些不易察覺的痕跡一點點挖掘齣來,讓我們這些後人也能窺見其萬一。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字詞解釋,而是將每一個考釋都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學、曆史、文化語境中去解讀,讓你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讀這本書,感覺像是在和曆史對話,和杜甫本人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交流。那種求真的態度,以及對文本細緻入微的打磨,實在令人肅然起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