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文物局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重要发现
  • 2016年
  • 历史
  • 文化
  • 文物
  • 学术
  • 研究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0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7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为国家文物局主编的年度快报,收入2016年全国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38项,如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四川大邑高山古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洛阳寇店西朱村曹魏墓、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沟西区高台窟群、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等。时代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地域遍布大江南北。《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目录

前言
宁夏鸽子山遗址2014~2016年发掘收获
广东英德青塘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5~2016年发掘收获
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2014~2015年发掘收获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
河南巩义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广西南宁灰窑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四川大邑高山古城遗址2015~2016年发掘收获
河南郑州高庄遗址
广东东源龙尾排商代遗址
云南通海兴义贝丘遗址
陕西周原遗址2016年发掘收获
河南淇县杨晋庄西周卫国墓地
甘肃宁县石家墓群2016年发掘收获
河北黄骅郛堤城瓮棺葬群
四川成都张家墩战国秦汉墓地
云南曲靖八塔台墓地
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
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城址及墓葬2016年发掘收获
洛阳孟津朱仓M722东汉陵园遗址
洛阳寇店西朱村曹魏墓
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发掘收获
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
汉魏洛阳城北魏宫城八号建筑遗址
山西太原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群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曹村青釉器窑址
山西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
山西蒲州故城遗址北朝至唐代城墙
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
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沟西区高台窟群
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
吉林安图宝马城遗址2016年发掘收获
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发掘收获
湖南宁乡冲天湾宋元遗址
苏州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2016年发掘收获
湖南桂阳桐木岭遗址发掘收获
2017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本书聚焦于 2017 年在中国境内取得的重大考古突破与研究进展,全面呈现当年中国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 2017 年,是中国考古学硕果累累的一年。在新一轮科技赋能和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考古工作者们深入田野,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关键环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结构、技术水平、文化交流的认知。本书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数百项重要考古遗址的最新发掘报告、初步研究成果及重要出土文物分析,力求为读者勾勒出一幅 2017 年度中国考古全景图。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考古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早期人类的足迹及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突破: 重点关注了在华北、西南地区新发现的晚更新世遗址,通过对石器制造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厚石片技术)的精细分析,结合古环境重建数据,深入探讨了当时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与行为模式的复杂化。例如,对某处遗址中火塘遗迹的碳十四测年和热释光分析,为了解早期人类对火的稳定控制提供了新的实证。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序列的完善: 聚焦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早期农业起源地的最新进展。详细介绍了在河南贾湖、河北磁山、浙江河姆渡等经典遗址群周边新发现的同期遗存,它们如何进一步修正和细化了中国农业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对陶器制作工艺、早期稻作与粟作技术的区分与共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石器时代晚期复杂聚落的结构: 集中展示了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峁遗址等区域性中心聚落的最新发掘成果。尤其对石峁遗址的外城结构、玉器作坊的布局以及社会分层现象的考古学证据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良渚反山墓地的墓葬形制与随葬品组合,揭示了公元前三千纪中国东南部地区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二部分:国家与王朝的构建——夏商周至秦汉的考古学视野 这一部分着重于古代国家形成与早期王朝的物质文化证据。 夏文化探索与二里头阶段的深化: 报告了在中原地区针对夏代都邑形态、宫殿建筑遗迹的新发现,以及对早期青铜冶铸业中心的技术分析。着重讨论了与二里头文化相关的礼器组合的地域性差异和技术源流。 商代都邑的扩张与互动: 详细介绍了殷墟及周边聚落的祭祀遗迹、手工业作坊(骨器、玉器、青铜器)的新布局。对商代晚期与其他区域文化(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的互动关系,从出土的青铜器风格和材料来源上进行了跨区域的比较研究。 西周礼制与分封体系的物质体现: 集中展示了在周原、丰镐遗址群及诸侯国墓地中发现的新青铜器铭文。这些铭文不仅印证了史籍记载,更提供了关于西周册命、赏赐、战争等制度的直接物证。对礼器组合(鼎、簋、爵)的数量和等级划分的准确性进行了讨论。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管理: 重点呈现了秦咸阳、汉长安及周边帝陵的最新勘探和局部发掘成果。秦代兵马俑坑周边新的附属建筑遗迹揭示了秦代国家动员能力;汉代郡县遗址中的文书档案(如居延汉简的补充发现)为研究汉代基层行政管理和边疆屯戍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 第三部分:多元文化的交融——魏晋隋唐宋代的考古印记 本部分关注民族大融合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墓葬艺术与丧葬习俗: 描绘了这一时期墓葬壁画的风格演变,尤其关注了北朝石刻艺术与佛教造像的相互影响。对早期佛教石窟和寺院遗址的保护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报道。 隋唐盛世的城市规划与手工业: 详述了唐长安城外郭城区域、里坊制度遗址的新发现,特别是坊墙、排水系统和手工作坊区的布局。对唐三彩的烧制工艺、窑址的进一步确认,以及来自中亚、波斯等地的外来文化元素在唐代物质文化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宋代的经济生活与技术进步: 涵盖了宋代城市遗址中的商业活动证据,如街道、桥梁遗迹和大量出土的瓷器标本。重点介绍了官窑(如汝窑、哥窑)的考古新认识,对宋代成熟的制瓷技术链条进行了梳理。 第四部分:技术的进步与研究方法的革新 本书的特色之一在于对考古新技术应用成果的集中展示。 遥感与物探技术的整合应用: 介绍了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LiDAR)技术对大面积遗址进行无损勘探的案例,如何有效地指导了地下遗迹的定位和解剖性发掘。 多学科分析的深化: 详细阐述了对出土有机物(如纺织品残痕、食物遗存)的蛋白质组学和宏基因组学分析,如何重建古代的饮食结构和疾病谱。同时,对金属器物和陶器进行同位素分析,以追踪原材料的产地和贸易网络。 数字化考古的实践: 记录了多项重要遗址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重建和数据库建设的最新进展,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公众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 本书收录了数百幅精美的考古现场照片、器物测绘图和三维点云图,并附有数十篇权威学者的专题研究论文,是了解 2017 年度中国考古学界前沿动态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啃”完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我的主要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敬畏的“时间切片”。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很多关于墓葬制度变迁、祭祀礼仪复原之类的宏大叙事,毕竟标题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但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的聚焦。举个例子,它深入探讨了某一地区聚落的房屋布局如何体现出早期血缘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布局是如何随着外部环境压力而微妙调整的。这种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是很多纯粹的文物罗列型书籍所缺乏的。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定论”,而是将所有的证据摆在那里,任由读者自己去品味和推敲,这种克制感,非常高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工具使用痕迹的研究,那部分内容让我对古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代入感——那些石头打磨留下的微小凹痕,仿佛就是他们昨日劳作的余音。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材料的侧重,关于同期周边文化交流的讨论显得有些单薄,总感觉那片区域像是被一个透明的罩子罩住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描绘得不够充分,使得整个画面略显孤立。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纸张的厚实感,图片的清晰度,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考古测绘图,线条都锐利得惊人。但作为内容本身,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极为专业的学术年鉴,而不是一本具有连贯主题的专著。我希望它能更像一个“向导”,带着我从一个遗址走到另一个遗址,一路讲解沿途的风景和历史的变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先把你直接扔到了一个特定的考古现场,然后开始用专业术语对你进行地毯式的讲解。很多段落的过渡非常生硬,似乎每一章都是独立完成的稿件强行拼凑在一起。我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关于“某个时代技术发展脉络”的主线,但每当我快要抓住时,它又迅速转向了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遗址的陶片分类学研究。这种叙事上的碎片化处理,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系统性。对于那些期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和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恐怕会感到困惑和疲惫。它更适合作为特定研究领域的参考手册,而不是入门读物。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当初买它的时候,是冲着那些封面上的宏大叙事去的,期待能读到关于某种“文明起源”的全新解读,或者至少是能看到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关于华夏文明早期社会结构的大胆推测。然而,翻开之后,我发现它的重点似乎完全落在了对某些特定遗址出土文物的微观分析上,那种笔触,细致得近乎于板刻。比如,对于某陶器上的刻符,作者用了整整三页的篇幅去描摹其纹路的深浅、泥料的颗粒结构以及烧制过程中温度变化可能带来的细微色差。我理解考古的严谨性,但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这种信息密度实在有些令人望而却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冰冷的数据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场景,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叙事链条。我一直在寻找那种“Aha!”的时刻,即发现古人智慧的闪光点,但更多的时候,我被困在了对器物年代测定和分类的冗长讨论中。如果这本书能增加一些想象力的飞跃,哪怕是基于现有材料的审慎推测,相信会更吸引像我这样渴望故事的普通读者。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用于内部交流的田野报告汇编,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基础的考古学名词,体验称不上流畅。

评分

读完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在地感”,好像亲身参与了那些发掘工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其坦诚地展示了考古工作本身的艰辛与不确定性。它没有美化任何部分,比如,它详细记录了某次发掘中遭遇的地下水渗透问题,以及这给碳十四测年带来的误差风险,这种“非完美”的记录方式,反而增加了其真实性。书中对发掘现场环境的细致描述,比如土壤的颜色、气味(虽然是文字描述,但代入感很强),让人感觉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湿气的味道。我特别喜欢它在脚注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和口述记录,这让整个文本充满了生命力。然而,在图文配合上,我发现一个比较突兀的问题:一些至关重要的出土器物照片,其分辨率似乎没有跟上整体的印刷水准,对比其他高质量的测绘图,显得有些模糊,这对于观察器物表面的细微特征构成了障碍。这像是一幅精美的油画,却在某一个角落留下了一个不协调的涂鸦,让人不得不分神去注意那个瑕疵。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可能是“沉浸式的专业训练”。它几乎没有采用任何迎合大众读者的写作技巧,没有夸张的标题党式的论断,也没有过分简化的比喻。它完全是为那些已经对该领域有一定基础知识的读者准备的深度报告。我发现,很多章节需要我反复回溯前面的内容,因为作者默认读者已经记住了前文提到的某个地层编号或者某个特定地点的坐标。这种高强度的信息密度和专业术语的密集轰炸,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挑战,而非休闲娱乐。我尝试将它作为睡前读物,结果发现效果适得其反,它反而让我大脑异常活跃,充满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核对的图表。这本书无疑是专业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地基。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是想了解“我们祖先到底是怎么生活的”的普通爱好者而言,它需要的“解读工具”比它本身提供的“故事”要多得多,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基于这些扎实发现的,更具可读性的转译版本出现。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评分

2016考古新发现,不少很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