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樊綱的粉絲和學生,聽樊綱講座的讀者;贊成樊綱觀點、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大眾讀者 本書的內容市場上已見不到,書中的文章,當年奠定瞭樊綱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全書深入淺齣的探討經濟學的理論,梳理經濟學的發展脈絡,是經濟學入門的佳作。
內容簡介
1991-2000年的十年中,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此大背景下,樊綱為《讀書》、《經濟導刊》等雜誌專門寫瞭一大批介紹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文章,這些成體係的文章通俗易懂,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強的閱讀性。我們把這些文章集結成冊,定名為《經濟十八講》。
作者簡介
樊綱,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深圳)綜閤開發研究院院長。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理論的危機、分裂與綜閤
第二講 經典經濟學與今天的中國
第三講 經濟秩序與經濟學原理
第四講 道理的一般與一般的道理
第五講 思維方式上自我批判
第六講 效率、平等與經濟學的職責範圍
第七講 通貨膨脹?權威主義與“談判文化”
第八講 股份製度考
第九講 人間的“扯皮”與科斯定理
第十講 作為製度的文化
第十一講 經濟學“選擇”還是“契約”
第十二講 “不道德”的經濟學
第十三講 經濟學不是道德說教
第十四講 “新經濟”批判――關於新技術、新産業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思考
第十五講 中華文化與經濟發展
第十六講 危機應對的經濟學原理
第十七講 幸福的機會成本
第十八講 腐敗的經濟學原理
精彩書摘
所謂機會成本,基本的意思就是有一得,有一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經濟學的老祖宗,英國的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大意):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
不過,經濟學中“機會成本”概念的意思要更狹一些,它往往特指在“資源是有限的”這個前提下,將一種資源更多地用於這一目的便不能更多地用於另一目的。經濟學中最普通的一個例子就是“黃油與大炮”:一個國傢總共有那麼多的資本和勞動,既要生産黃油(消費品),又要生産大炮(武器),多生産瞭一噸黃油,就要少生産(比如說)兩門大炮,這時那少生産的兩門大炮,就被稱為多生産一噸黃油的“機會成本”。
一個人生到世上來,至少擁有一種“天賦的”資源,那就是時間,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一生幾十年。就每一個人來說,時間資源對他總是有限的,多有多的有限,少有少的有限,因此在這有限的時間裏所能乾的事情就是有限的:讀書瞭就不能看報,打牌時無法打球;今晚要去官場上應酬,就無法到商場上去交易;要想作學問,就得多花工夫多讀書,你就隻能有較少的時間去經商掙錢或開會升官。
在所有的情況下,人們要乾成一些事情,至少麵臨著一種機會成本,那就是閑暇。魯迅的一句引用率相當高的名言是:所謂天纔,就是把彆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到讀書上去罷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功名利祿、成就事業從一定意義上講並不難,有一正常的平均的智力水平和身體條件,都能得到,隻不過要用勤奮、辛勞,也就是用那喝咖啡的時間去交換罷瞭。至少,你得一邊讀書(或談買賣,或開會)一邊喝咖啡,而不能坐到露天咖啡座的陽傘下一喝兩個小時,悠哉遊哉地觀賞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飛鳥。要掙錢就要四處跑買賣,看攤一看十幾個小時;要升官就要多花時間搞調查、編計劃,四下聯絡感情,八方打探消息;要作成點學問就要讀萬捲書,行萬裏路,搜集資料,完成試驗,一睜眼就想到哪篇文章還沒寫,哪段講義還沒編,恨不得作夢也能作齣個搞試驗的新招。於是要麼是整天在外,半夜纔歸;要麼是挑燈夜戰,不近人情;星期日不放假,節假日不休息,不陪老婆進商店,不陪孩子逛公園,女友告吹,夫妻吵架,第三者插足。
就一般情況而論,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不過少得一份輕鬆悠閑罷瞭。有的人條件特彆好,運氣特彆好,什麼事都似乎信手拈來:坐在傢裏不動,好買賣會自動找上門來;什麼政績也沒有,可陰錯陽差地官運亨通;學問不大,瞅準個空子,一個新點子也成名成傢。這些情況當然有,但不僅是例外,而且其實這樣的人即使發瞭點財也不會成為巨富,當瞭大官也不會是偉人,齣瞭名也做不齣大學問。靠勤奮不一定成器,靠運氣和小聰明也能成名,但對於一般情況來說,不花點時間和精力是辦不成什麼事的,且不說那努力過程中的種種煎熬。
經濟學中有這麼一種算法:把一個人一天的可支配時間(自然時間減去8小時的必要睡眠時間),或一生的可支配時間(從自然年齡中減去不能工作的少年和老年期),算作一個總數,然後給齣一天工作所能獲得的收入標準,讓你自己去選擇究竟是多乾點活,還是多享受點悠閑。這種算法明確地告訴你:你想多乾成點事,就得少一點閑暇的享受。
做事情的機會成本是閑暇,反過來說,閑暇本身也有它的機會成本。比如說一個人什麼事不做,或者做得很少,倒是舒服自在,但因此也就成就不瞭什麼事業,比如說掙不到更多的錢,得不到更多的物質享受,看著彆人有錢買這買那、齣門旅遊,而自己隻能最多沏一杯茶在傢裏享受“清淡的閑暇”。機會成本概念的核心在於什麼事情也不是都好都壞,而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機會成本的概念具有普遍的意義和適用性,就在於可以說什麼事情都有它的機會成本。我們上麵僅僅是就“時間”本身談問題,還沒談為作成一件事所需付齣的其他代價,比如“痛苦”或辛苦,從這些代價當中,我們更可以瞭解機會成本的無所不在。為官當政,有權有勢,萬人之上,又有一種乾國傢大事的感覺,但所受的約束也大,上下左右都要小心謹慎;搞學術研究,“臭知識分子”一個,相對來說卻有可以保持較大的個性的自由,自己寫瞭東西簽上自己的名,用不著看上司的臉子。自己當老闆開公司,可以更大地發揮纔乾,賺瞭錢拿大頭,但操心也大,每天要忙於生意,還要承擔賠本的風險;做個小職員“打打工”,雖然要看老闆的臉色行事,但不操那份心,這時你也就不能抱怨為什麼彆人比你更有錢。
……
前言/序言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跨越時代的思想火花:從古典哲學到數字人文的探索》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圖書名稱:跨越時代的思想火花:從古典哲學到數字人文的探索 作者: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作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齣版社名稱] 裝幀: 精裝/平裝(可選) 字數: 約1500字 --- 圖書簡介: 《跨越時代的思想火花:從古典哲學到數字人文的探索》是一部旨在架設古今知識橋梁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對單一學科進行深入的、局限性的挖掘,而是力求展現人類思想脈絡的連續性與斷裂性,探討不同時代背景下,人類對世界、知識、價值以及自身存在的根本性追問。全書以跨學科的視野,融匯瞭哲學史、科學史、文學批評與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人類文明演進的立體透視圖。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思維範式探討,逐步聚焦到具體知識領域的互動與重構。 第一部分:理性的黎明與疆域的界定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思想史上幾個關鍵的“覺醒”時刻。我們從古希臘哲學的源頭齣發,審視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與亞裏士多德的“經驗觀察”如何奠定瞭後續兩韆年西方認識論的基礎。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啓濛運動,探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如何重塑瞭主體性,以及康德在認識論上的綜閤努力,試圖劃清人類理性可及的範圍。 重點分析瞭這種基於清晰界限和邏輯結構的理性主義傳統,如何塑造瞭現代科學的早期形態,以及它在麵對復雜性問題時所顯現的內在張力。我們將剖析,這種對“確定性”的追求,在麵對不斷擴展的經驗世界時,是如何催生瞭後續的懷疑論與現象學思潮。 第二部分:工業革命的震蕩與社會結構的重塑 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人類社會形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劇變。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思想界的反應與批判。我們深入研究瞭馬剋思對資本邏輯的解構,探究其如何將經濟基礎置於社會結構變遷的核心。與此同時,我們也考察瞭尼采對傳統道德和形而上學的“重估”,揭示瞭在技術進步和世俗化進程中,信仰體係麵臨的危機。 這一部分特彆強調瞭“時間”概念的變化——從周期性的農業時間到綫性的、可量化的工業時間,這種轉變如何反作用於個體的心理結構與社會組織模式。通過對比不同社會理論傢的視角,我們試圖理解現代性的內在矛盾:效率的提升與異化的加深。 第三部分:語言的迷宮與意義的漂移 進入二十世紀,思想的焦點從宏大的物質世界轉嚮瞭人類錶達的媒介——語言。本部分探討瞭語言學轉嚮(Linguistic Turn)對哲學、文學乃至社會科學的顛覆性影響。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界限的探索,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以及後結構主義對“文本中心”的挑戰,共同構建瞭一個意義不再固定、而是處於持續生成和解構過程中的“迷宮”。 我們詳細分析瞭福柯對知識-權力關係的批判性考察,揭示瞭話語是如何構建瞭我們所認知的“現實”。這部分挑戰瞭讀者對於“客觀真理”的固有認知,引導讀者思考,在語言的框架內,我們如何纔能更準確地把握經驗的復雜性。 第四部分:信息時代的降臨與知識的數字化生存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思想與技術交匯的前沿地帶。我們探討瞭從香農的信息論到圖靈計算理論的演進,並分析瞭這些技術基礎是如何構建瞭當代數字世界的底層邏輯。重點分析瞭“比特化”趨勢對傳統知識形態的衝擊——信息是如何被編碼、存儲和檢索的。 本部分引入瞭復雜係統理論和網絡科學的初步概念,解釋瞭“湧現性”(Emergence)這一概念在理解大規模互動係統(如互聯網、生態係統或城市)中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知識的獲取不再是綫性的積纍,而更接近於在復雜網絡中進行路徑尋找。 第五部分:數字人文的興起與方法論的融閤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創新所在,它探討瞭如何將二十世紀晚期以來發展齣的計算工具和方法論,應用到對人文領域的研究中。我們不再將人文與科學對立,而是探索二者融閤的可能性。例如,利用文本挖掘技術分析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題演變;通過地理信息係統(GIS)重構曆史事件的空間語境;或運用社會網絡分析來描摹古代士大夫群體的交往圖譜。 本書詳述瞭“計算思維”在人文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案例,著重強調其作為一種新的解釋工具,如何幫助研究者發現傳統手工分析可能遺漏的宏觀模式和細微關聯,而非取代人文關懷本身。 第六部分:未來視野:倫理、責任與開放性 在結尾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未來,討論技術進步帶來的新的倫理睏境與哲學挑戰。從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問題到大數據對個人隱私的侵蝕,這些都是當代思想者無法迴避的議題。我們重新審視瞭古典倫理學(如亞裏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在麵對高科技社會時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最終,本書以一種開放的姿態結束,強調思想的價值在於其持續的自我批判能力和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它呼籲讀者,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都應保持一種審慎的、跨越邊界的好奇心,將曆史的智慧作為導航,去探索前方未知的知識景觀。 --- 本書特色: 廣博的跨度: 覆蓋瞭從公元前到當代的數韆年思想史,展現瞭知識形態的演變路徑。 方法的整閤: 不僅介紹理論,更探討瞭理論如何被實踐、被挑戰,以及如何與新興技術結閤。 批判性視角: 鼓勵讀者不盲從任何單一敘事,而是學會辯證地看待每一個時代的“真理”。 《跨越時代的思想火花》適閤所有對人類文明進程、知識結構變遷,以及人文與科學交叉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張深入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思想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