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樊纲的粉丝和学生,听樊纲讲座的读者;赞成樊纲观点、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本书的内容市场上已见不到,书中的文章,当年奠定了樊纲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全书深入浅出的探讨经济学的理论,梳理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是经济学入门的佳作。
内容简介
1991-2000年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樊纲为《读书》、《经济导刊》等杂志专门写了一大批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这些成体系的文章通俗易懂,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阅读性。我们把这些文章集结成册,定名为《经济十八讲》。
作者简介
樊纲,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
目录
自序
第一讲 理论的危机、分裂与综合
第二讲 经典经济学与今天的中国
第三讲 经济秩序与经济学原理
第四讲 道理的一般与一般的道理
第五讲 思维方式上自我批判
第六讲 效率、平等与经济学的职责范围
第七讲 通货膨胀?权威主义与“谈判文化”
第八讲 股份制度考
第九讲 人间的“扯皮”与科斯定理
第十讲 作为制度的文化
第十一讲 经济学“选择”还是“契约”
第十二讲 “不道德”的经济学
第十三讲 经济学不是道德说教
第十四讲 “新经济”批判――关于新技术、新产业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思考
第十五讲 中华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十六讲 危机应对的经济学原理
第十七讲 幸福的机会成本
第十八讲 腐败的经济学原理
精彩书摘
所谓机会成本,基本的意思就是有一得,有一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经济学的老祖宗,英国的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大意):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国王的权势。
不过,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概念的意思要更狭一些,它往往特指在“资源是有限的”这个前提下,将一种资源更多地用于这一目的便不能更多地用于另一目的。经济学中最普通的一个例子就是“黄油与大炮”:一个国家总共有那么多的资本和劳动,既要生产黄油(消费品),又要生产大炮(武器),多生产了一吨黄油,就要少生产(比如说)两门大炮,这时那少生产的两门大炮,就被称为多生产一吨黄油的“机会成本”。
一个人生到世上来,至少拥有一种“天赋的”资源,那就是时间,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一生几十年。就每一个人来说,时间资源对他总是有限的,多有多的有限,少有少的有限,因此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所能干的事情就是有限的:读书了就不能看报,打牌时无法打球;今晚要去官场上应酬,就无法到商场上去交易;要想作学问,就得多花工夫多读书,你就只能有较少的时间去经商挣钱或开会升官。
在所有的情况下,人们要干成一些事情,至少面临着一种机会成本,那就是闲暇。鲁迅的一句引用率相当高的名言是:所谓天才,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到读书上去罢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功名利禄、成就事业从一定意义上讲并不难,有一正常的平均的智力水平和身体条件,都能得到,只不过要用勤奋、辛劳,也就是用那喝咖啡的时间去交换罢了。至少,你得一边读书(或谈买卖,或开会)一边喝咖啡,而不能坐到露天咖啡座的阳伞下一喝两个小时,悠哉游哉地观赏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飞鸟。要挣钱就要四处跑买卖,看摊一看十几个小时;要升官就要多花时间搞调查、编计划,四下联络感情,八方打探消息;要作成点学问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集资料,完成试验,一睁眼就想到哪篇文章还没写,哪段讲义还没编,恨不得作梦也能作出个搞试验的新招。于是要么是整天在外,半夜才归;要么是挑灯夜战,不近人情;星期日不放假,节假日不休息,不陪老婆进商店,不陪孩子逛公园,女友告吹,夫妻吵架,第三者插足。
就一般情况而论,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禄,不过少得一份轻松悠闲罢了。有的人条件特别好,运气特别好,什么事都似乎信手拈来:坐在家里不动,好买卖会自动找上门来;什么政绩也没有,可阴错阳差地官运亨通;学问不大,瞅准个空子,一个新点子也成名成家。这些情况当然有,但不仅是例外,而且其实这样的人即使发了点财也不会成为巨富,当了大官也不会是伟人,出了名也做不出大学问。靠勤奋不一定成器,靠运气和小聪明也能成名,但对于一般情况来说,不花点时间和精力是办不成什么事的,且不说那努力过程中的种种煎熬。
经济学中有这么一种算法:把一个人一天的可支配时间(自然时间减去8小时的必要睡眠时间),或一生的可支配时间(从自然年龄中减去不能工作的少年和老年期),算作一个总数,然后给出一天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标准,让你自己去选择究竟是多干点活,还是多享受点悠闲。这种算法明确地告诉你:你想多干成点事,就得少一点闲暇的享受。
做事情的机会成本是闲暇,反过来说,闲暇本身也有它的机会成本。比如说一个人什么事不做,或者做得很少,倒是舒服自在,但因此也就成就不了什么事业,比如说挣不到更多的钱,得不到更多的物质享受,看着别人有钱买这买那、出门旅游,而自己只能最多沏一杯茶在家里享受“清淡的闲暇”。机会成本概念的核心在于什么事情也不是都好都坏,而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机会成本的概念具有普遍的意义和适用性,就在于可以说什么事情都有它的机会成本。我们上面仅仅是就“时间”本身谈问题,还没谈为作成一件事所需付出的其他代价,比如“痛苦”或辛苦,从这些代价当中,我们更可以了解机会成本的无所不在。为官当政,有权有势,万人之上,又有一种干国家大事的感觉,但所受的约束也大,上下左右都要小心谨慎;搞学术研究,“臭知识分子”一个,相对来说却有可以保持较大的个性的自由,自己写了东西签上自己的名,用不着看上司的脸子。自己当老板开公司,可以更大地发挥才干,赚了钱拿大头,但操心也大,每天要忙于生意,还要承担赔本的风险;做个小职员“打打工”,虽然要看老板的脸色行事,但不操那份心,这时你也就不能抱怨为什么别人比你更有钱。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跨越时代的思想火花:从古典哲学到数字人文的探索》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跨越时代的思想火花:从古典哲学到数字人文的探索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 装帧: 精装/平装(可选)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 《跨越时代的思想火花:从古典哲学到数字人文的探索》是一部旨在架设古今知识桥梁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对单一学科进行深入的、局限性的挖掘,而是力求展现人类思想脉络的连续性与断裂性,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世界、知识、价值以及自身存在的根本性追问。全书以跨学科的视野,融汇了哲学史、科学史、文学批评与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立体透视图。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思维范式探讨,逐步聚焦到具体知识领域的互动与重构。 第一部分:理性的黎明与疆域的界定 本部分聚焦于西方思想史上几个关键的“觉醒”时刻。我们从古希腊哲学的源头出发,审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观察”如何奠定了后续两千年西方认识论的基础。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启蒙运动,探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重塑了主体性,以及康德在认识论上的综合努力,试图划清人类理性可及的范围。 重点分析了这种基于清晰界限和逻辑结构的理性主义传统,如何塑造了现代科学的早期形态,以及它在面对复杂性问题时所显现的内在张力。我们将剖析,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在面对不断扩展的经验世界时,是如何催生了后续的怀疑论与现象学思潮。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的震荡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反应与批判。我们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解构,探究其如何将经济基础置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与此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尼采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的“重估”,揭示了在技术进步和世俗化进程中,信仰体系面临的危机。 这一部分特别强调了“时间”概念的变化——从周期性的农业时间到线性的、可量化的工业时间,这种转变如何反作用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组织模式。通过对比不同社会理论家的视角,我们试图理解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效率的提升与异化的加深。 第三部分:语言的迷宫与意义的漂移 进入二十世纪,思想的焦点从宏大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人类表达的媒介——语言。本部分探讨了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对哲学、文学乃至社会科学的颠覆性影响。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界限的探索,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以及后结构主义对“文本中心”的挑战,共同构建了一个意义不再固定、而是处于持续生成和解构过程中的“迷宫”。 我们详细分析了福柯对知识-权力关系的批判性考察,揭示了话语是如何构建了我们所认知的“现实”。这部分挑战了读者对于“客观真理”的固有认知,引导读者思考,在语言的框架内,我们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经验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信息时代的降临与知识的数字化生存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思想与技术交汇的前沿地带。我们探讨了从香农的信息论到图灵计算理论的演进,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基础是如何构建了当代数字世界的底层逻辑。重点分析了“比特化”趋势对传统知识形态的冲击——信息是如何被编码、存储和检索的。 本部分引入了复杂系统理论和网络科学的初步概念,解释了“涌现性”(Emergence)这一概念在理解大规模互动系统(如互联网、生态系统或城市)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不再是线性的积累,而更接近于在复杂网络中进行路径寻找。 第五部分:数字人文的兴起与方法论的融合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创新所在,它探讨了如何将二十世纪晚期以来发展出的计算工具和方法论,应用到对人文领域的研究中。我们不再将人文与科学对立,而是探索二者融合的可能性。例如,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演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重构历史事件的空间语境;或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来描摹古代士大夫群体的交往图谱。 本书详述了“计算思维”在人文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案例,着重强调其作为一种新的解释工具,如何帮助研究者发现传统手工分析可能遗漏的宏观模式和细微关联,而非取代人文关怀本身。 第六部分:未来视野:伦理、责任与开放性 在结尾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未来,讨论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伦理困境与哲学挑战。从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问题到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侵蚀,这些都是当代思想者无法回避的议题。我们重新审视了古典伦理学(如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在面对高科技社会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最终,本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结束,强调思想的价值在于其持续的自我批判能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它呼吁读者,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应保持一种审慎的、跨越边界的好奇心,将历史的智慧作为导航,去探索前方未知的知识景观。 --- 本书特色: 广博的跨度: 覆盖了从公元前到当代的数千年思想史,展现了知识形态的演变路径。 方法的整合: 不仅介绍理论,更探讨了理论如何被实践、被挑战,以及如何与新兴技术结合。 批判性视角: 鼓励读者不盲从任何单一叙事,而是学会辩证地看待每一个时代的“真理”。 《跨越时代的思想火花》适合所有对人类文明进程、知识结构变迁,以及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张深入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思想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