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盛世必修典”——或者說,太平盛世得乘機抓緊時日修典。對於現代之後的中國學術來說,修典的曆史使命當不僅是續修中國古代典籍,同時得編修西方古典經籍。
“柏拉圖注疏集”將提供足本漢譯柏拉圖全集(36種十托名作品7種),篇目結構從忒拉緒洛斯的古本“九捲集”,亦收義疏性專著或文集,共含三個部分:
1.注疏體漢譯柏拉圖全集
2.曆代柏拉圖注疏選刊
3.柏拉圖今解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縮寫
柏拉圖剋力同
《剋力同》章句
題解
序幕
一、探視與寒暄(43a1-43c3)
二、噩耗與美夢(43c4-44b4)
第一章 勸說
三、名聲與意見(44b5-44c5)
四、大眾與賢能(44c6-44d10)
五、友誼與錢財(44e1-45c4)
六、責任與救贖(45c5-46a8)
第二章 迴應
七、原則與道理(46b1-47a8)
八、專傢與生活(47a9-48a4)
九、高貴與正義(48a5-49a3)
十、正義金規則(49a4-49e8)
第三章 法律
十一、恩典與馴服(49e9-51c5)
十二、權利與選擇(51c6-53a7)
十三、越獄的危害(53a8-54b1)
十四、結論與誡命(54b2-54d1)
尾聲
十五、神明的指引(54d2-54e2)
附錄 人物誌
前言/序言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著手研讀柏拉圖?
柏拉圖的傳世作品(包括所謂的僞作)共有35部,另有13篇書信,閤算一篇,則總共有36部。古羅馬皇帝Tiberius的監天正忒拉敘洛斯(Thrasyllus)按照古希臘戲劇編排方式,把柏拉圖的著作全部編排成“四聯劇”的形式,共得九部。忒拉敘洛斯的編排順序,顯然不是柏拉圖著作的“成書”或寫作順序,而是閱讀或學習柏拉圖著作的順序。而且我們完全可以推想,忒拉敘洛斯的這種編排方法,顯然是有根據的。一方麵,柏拉圖的著作本身就是“戲劇”,忒拉敘洛斯按照“四聯劇”的方式來排列,正好符閤柏拉圖著作的外在形式——柏拉圖著作首先不是“哲學”或“政治”、“法律”著作,這種“四聯劇”的編排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進入柏拉圖著作。另一方麵,忒拉敘洛斯的編排也許不是他一個人的理解,很可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甚至更可能受到瞭柏拉圖學園門人的指點——柏拉圖學園在當時幾乎是西方惟一活躍的“高等學府”(其餘如漫步學派、花園學派和廊下學派等都遠遠無法跟柏拉圖學園相比),或者說,由於柏拉圖學園的巨大影響,忒拉敘洛斯的排列方式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常識”。
在忒拉敘洛斯的體例中,第一部四聯劇是《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剋力同》和《斐多》,這個單元談論的是“虔敬”、“義務”和“靈魂”,首先要求研讀者“誠心”和“正意”,此乃為學第一要務。接下來纔是《剋拉提洛斯》、《泰阿泰德》、《智術師》和《治邦者》,這個單元談論的是“知識”,也就是“格物緻知”,接下來直到第八單元的《王製》和第九單元的《法義》,最終完成瞭柏拉圖“修齊治平”的大(哲)學體係。
從這個順序來看,首先學會如何做人,就成瞭最恰當的入學進路。《剋力同》在第一部四聯劇中,上接《蘇格拉底的申辯》,下啓《斐多》,從故事情節和基本內容上說,延續瞭《蘇格拉底的申辯》中的主題:蘇格拉底這位遭人誣陷的哲人其實是一個好公民,他沒有引入新神,也沒有不信仰城邦所信的神,更沒有敗壞青年。蘇格拉底由此而遭死刑判決,在獄中等待執行。在此期間,殷實的老友剋力同來勸他逃跑,蘇格拉底義正詞嚴而又委婉客氣地拒絕瞭朋友們的好意,錶現齣一個哲人顧全大局的胸懷,身體力行地教導人們任何時候都要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公民,這就是《剋力同》的內容。接下來,蘇格拉底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天裏嚮自己的後輩學生們講授瞭最後一堂課(見《斐多》):“靈魂不死”以及自己的“再次起航”。哲人從容走完自己的人生,以此嚮世人指點“人應該如何活著”一一這也是柏拉圖著作的核心主旨。
翻譯各有不同的目的,相應地也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甚至學科上的差異也會嚴重影響到翻譯的結果,比如,從哲學的角度翻譯柏拉圖的《斐多》,大至文意,小至遣詞造句,都必定與“文學”的或“宗教”的翻譯大相徑庭,甚至在個彆地方還會針鋒相對。但不管哪個實質性的學科,都必須以詞語句讀為基礎,也就是以“語文”為齣發點,否則任何高明的解讀都隻能是自說自話。正是齣於這種考慮,我選取瞭一個最基本的角度來翻譯這本內容涉及政治、法律、哲學(政治哲學)、倫理、宗教甚至文學的作品,那就是,盡量按照古典語文學的要求,忠實地、甚至笨拙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我不敢肯定柏拉圖在哪個地方會有怎樣的深意,最保險的辦法便是盡可能保持自己的“無知”,因而也可能最沒有“偏見”或“先入之見”——盡管無法徹底擺脫“成見”,但並不因此就可以隨意“六經注我”。盡可能少地“以訛傳訛”,大概是翻譯的基本倫理。
《柏拉圖注疏集:剋力同章句》—— 穿越時空的對話,探尋正義與靈魂的永恒之問 在西方哲學史的長河中,柏拉圖無疑是最為耀眼的名字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雋永,其對話體著作更是以其生動的敘事和深刻的哲理,至今仍吸引著無數求知者。而《柏拉圖注疏集:剋力同章句》,正是這樣一部凝聚瞭數代學者智慧的經典之作。它並非僅僅是對柏拉圖《剋力同篇》原文的簡單翻譯或解讀,而是曆代注疏傢們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這位偉大哲學傢思想精華的深入挖掘、精闢闡釋與審慎辨析的集大成。 本書的核心,無疑是柏拉圖筆下的《剋力同篇》。在這篇篇幅不長的對話中,蘇格拉底在獄中,即將麵臨死刑。他的摯友剋力同前來探望,並帶來瞭周密的逃亡計劃,力圖說服蘇格拉底放棄赴死的決心,逃離雅典。然而,蘇格拉底並沒有欣然接受,反而與剋力同展開瞭一場關於法律、正義、個人義務與社會責任的深刻對話。這場對話,與其說是關於逃亡與否的實際考量,不如說是對生命價值、道德原則以及何為真正“有益”的靈魂拷問。蘇格拉底通過擬人化的“法律”之口,闡述瞭公民對國傢法律的尊重與服從,即使是在法律不公的情況下,也應承擔由此帶來的後果。他認為,逃亡無異於對法律的背叛,是對自己一生所堅守的道德原則的否定,是對靈魂的傷害。這場對話,以其簡潔的語言,勾勒齣瞭蘇格拉底作為一位哲人,其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道德的堅守不渝,以及對靈魂淨化與完善的深刻關懷。 然而,《剋力同篇》的精髓,並不僅僅停留在文本錶麵。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需要我們以審慎的眼光去發掘,以嚴謹的態度去解讀。這正是《柏拉圖注疏集:剋力同章句》所承擔的使命。本書並非孤立地呈現《剋力同篇》,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中,匯集瞭曆代諸多傑齣學者的研究成果。 編纂與傳承:一段跨越韆年的學術接力 本書的編纂,本身便是一部充滿曆史厚重感的學術史詩。它匯集瞭從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經過拜占庭帝國,再到中世紀伊斯蘭世界,乃至近代歐洲的眾多著名學者對《剋力同篇》的注釋、評論與研究。這些注釋並非簡單的字詞解釋,而是涉及對柏拉圖哲學思想體係的整體把握,對《剋力同篇》在整個柏拉圖著作中地位的定位,對其中關鍵概念如“正義”、“義務”、“靈魂”、“城邦”等內涵的深入剖析,以及對蘇格拉底思想發展的梳理。 例如,早期希臘哲學傢可能從其各自的哲學流派齣發,對蘇格拉底的論證進行印證或反駁。羅馬時期的斯多葛學派,可能會從其強調理性與德性的角度,來理解蘇格拉底對法律與道德的遵循。而到瞭中世紀,伊斯蘭哲學傢則可能在融閤希臘哲學與宗教思想的背景下,對蘇格拉底的思想進行獨特的闡釋,例如,探究其對於“至善”的追求與伊斯蘭教義的契閤之處。進入近代歐洲,隨著古典學研究的復興,哲學傢、曆史學傢、語言學傢們則從更細緻的文本分析、哲學史的演變以及社會政治背景等多個維度,對《剋力同篇》及其注疏進行瞭更為係統和深入的研究。 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將這些分散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學術傳統的注釋,匯集一堂,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閱讀體驗。讀者可以通過閱讀不同的注釋,看到同一段文本在不同時代、不同學者眼中呈現齣的不同麵嚮,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剋力同篇》思想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這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夠看得更遠,也能更清晰地洞察思想的演變軌跡。 深入解讀:文本背後的哲學意蘊 《柏拉圖注疏集:剋力同章句》不僅是對原文的注釋,更是對其中蘊含的深刻哲學意蘊的層層剝離。本書的編者們,通過梳理和整閤這些注疏,力圖展現《剋力同篇》所觸及的幾個核心哲學議題: 法律與正義的本質: 蘇格拉底與“法律”的對話,拋齣瞭一個永恒的難題:當法律本身可能不公時,公民是否仍然有義務遵守?蘇格拉底的迴答是肯定的,他認為,個體的生命再寶貴,也不能以犧牲法律的尊嚴為代價。這涉及到對“正義”的理解,是僅僅指法律條文的公正,還是包含更深層的道德原則?注疏傢們對此進行瞭廣泛的討論,有的強調法律的社會功能,有的則從更廣泛的自然法或道德理性角度進行解讀。 公民義務與國傢責任: 蘇格拉底的論證,清晰地界定瞭公民對城邦的義務。他強調,公民享受瞭城邦提供的保護、教育和生活便利,因此,就有責任在法律麵前承擔義務,甚至包括接受不公的審判。這種對公民責任的強調,對於理解古希臘城邦的政治倫理至關重要,也為後世的政治哲學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不同的注釋者,可能會根據他們所處的政治環境,對公民義務的範圍和界限做齣不同的解讀。 靈魂的淨化與安寜: 蘇格拉底最終拒絕逃亡,並非齣於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齣於對靈魂的考量。他認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靈魂的玷汙,是喪失正直與道德。因此,他寜願犧牲肉體,也要保全靈魂的純潔。這種對靈魂價值的強調,是柏拉圖哲學的重要特徵之一。本書中的注疏,往往會深入探討“靈魂”在蘇格拉底思想中的含義,以及如何通過理性思考和道德實踐來實現靈魂的淨化。 “何為真正有益”的追問: 《剋力同篇》的對話,最終導嚮瞭對“何為真正有益”的追問。剋力同眼中的“有益”是逃離死亡,而蘇格拉底眼中的“有益”則是保全靈魂的正直與尊嚴。這場對話,實際上是對世俗功利與精神價值的取捨,是對生命短暫與靈魂永恒的深刻反思。 現代價值:跨越時代的思想迴響 《柏拉圖注疏集:剋力同章句》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於學術研究。在當今社會,當我們麵對各種社會矛盾、法律睏境,以及關於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的衝突時,蘇格拉底在《剋力同篇》中提齣的問題,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法治精神的根基: 蘇格拉底對法律的尊重,為現代法治精神奠定瞭重要的哲學基礎。本書中的注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尊重法律,即使是“不完美的法律”,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正至關重要。 道德勇氣與良知: 在麵對不公與壓力時,蘇格拉底錶現齣的道德勇氣和對良知的堅守,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力量。本書的閱讀,能夠幫助讀者深入體會這種源於內心深處的道德力量,以及它在個人生命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 《剋力同篇》所揭示的個人與城邦之間的復雜關係,也值得我們深思。如何在維護個人自由的同時,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如何在尊重法律的同時,又能推動法律的進步?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所引導我們思考的方嚮。 精神價值的迴歸: 在一個日益物質化的時代,蘇格拉底對靈魂價值的強調,無疑是一劑精神的良藥。本書的閱讀,能夠引導讀者關注生命的內在意義,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境界,而非僅僅沉溺於物質的滿足。 本書特色與閱讀指引 《柏拉圖注疏集:剋力同章句》之所以稱之為“注疏集”,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匯集”與“闡釋”的雙重性。本書並非一本單薄的導讀,而是如同一座精美的知識寶庫,裏麵收藏瞭來自不同時期的璀璨思想。 多維度的解讀: 讀者可以通過閱讀不同注釋傢的觀點,看到同一個問題可能存在的多種解釋。這既鍛煉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也加深瞭對《剋力同篇》文本的理解。 曆史的厚度: 本書的編纂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西方哲學史。通過閱讀不同時代的注疏,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柏拉圖思想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傳承、被理解、被發展。 學術的嚴謹: 編者們在匯集注疏的過程中,必然經過瞭嚴格的篩選和整理,力求呈現最權威、最深刻的學術成果。 對於讀者而言,閱讀本書需要保持一份開放的心態和求知的熱情。可以不必拘泥於逐字逐句的對照,而是可以先整體閱讀《剋力同篇》原文,然後選擇幾篇你感興趣的注疏進行深入研讀。重點關注那些對你觸動最深的論點,思考它們與你自身觀念的異同。同時,也可以嘗試將書中的思想與當代的社會現象進行聯係,從中獲得啓示。 總而言之,《柏拉圖注疏集:剋力同章句》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僅是一部哲學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永恒問題的深刻探尋。它將帶領我們走進蘇格拉底的內心世界,感受這位偉大哲人的智慧與勇氣,並在其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這本書,是一次關於正義、關於義務、關於靈魂的,永不落幕的求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