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蛋白酶解理论与技术

食物蛋白酶解理论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谋明,赵强忠 等 著
图书标签:
  • 蛋白质酶解
  • 食品科学
  • 食品工程
  • 酶工程
  • 食品加工
  • 蛋白质化学
  • 生物技术
  • 食品安全
  • 功能食品
  • 酶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3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3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为研究蛋白质酶解理论和技术的科研工作者、进行蛋白质精深加工的企业及生产者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书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和蛋白酶与酶解技术为基础,系统深入介绍蛋白质加工过程中的检测方法、植物蛋白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动物蛋白精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微生物蛋白精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形成蛋白质深加工理论与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蛋白酶与酶解技术理论,蛋白质加工过程中的检测方法,大豆蛋白、花生蛋白、小麦面筋蛋白、鱼蛋白、贝类蛋白、畜禽肉副产物蛋白、牛乳蛋白、酵母及味精废菌体酶解加工技术。该书是作者针对我国在蛋白质加工领域的现状,参考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在多年科研积累基础上,遵照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食物蛋白酶解加工过程的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实现了理论清楚及实践可行,体现了食物蛋白精深加工方向。


本书为研究蛋白质酶解理论和技术的科研工作者、进行蛋白质精深加工的企业及生产者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作者简介

赵谋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赵谋明,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63”项目首席专家。


赵谋明教授在生物活性肽制备及功效活性、蛋白质结构与改性、蛋白乳浊体系、酶工程技术、酶解机理及其酶解产物功能特性、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等应用基础及关键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示范工程重大专项、国家“十二五”、“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关键领域重大突破项目等80多项,相关技术已有6项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相关关键技术与产品在国内30多家大中型企业转化,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共730多篇,其中230多篇发表被SCI收录,其中A类(JCR SCI一区、二区)Top论文100多篇,引用次数累计1800多次。EI收录40多篇。且以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论文共15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0件,已授权65件,获“中国专利优 秀奖”1件。指导的博士生获全国优 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次;指导的本科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2人次。


目录

第一章蛋白酶与酶解技术理论001
1.1蛋白质酶解概述001
1.1.1蛋白质酶解作用001
1.1.2蛋白质酶解机制002
1.1.3蛋白质酶解方式003
1.1.4蛋白质酶解产物特点003
1.2蛋白酶的作用、分类及特点004
1.2.1蛋白酶的作用005
1.2.2蛋白酶的分类005
1.2.3蛋白酶的特点006
1.3蛋白质酶解技术理论009
1.3.1蛋白酶的选择010
1.3.2蛋白酶用量对酶解的影响011
1.3.3体系pH对酶解的影响012
1.3.4酶解温度对酶解的影响013
1.3.5酶解时间对酶解的影响014
1.3.6底物浓度对酶解的影响015
1.3.7搅拌方式对酶解的影响016
1.3.8激活剂对酶解的影响016
1.3.9蛋白质酶解的抑制反应017
1.4预处理方式对蛋白质酶解的影响018
1.4.1物理预处理019
1.4.2化学预处理023
1.4.3酶法预处理026
1.5蛋白质酶解产物脱苦及脱腥研究进展028
1.5.1蛋白质酶解液苦味形成与脱苦研究028
1.5.2蛋白质酶解物的脱腥033
1.6蛋白质的精制分离技术036
1.6.1分离步骤及注意事项036
1.6.2常见的分离纯化方法038
1.6.3蛋白质酶解产物的精制分离042
1.7功能性蛋白的酶法制备技术043
1.7.1蛋白质酶法聚合044
1.7.2蛋白质酶法改善功能特性045
1.8功能性肽酶解制备技术048
1.8.1功能性肽的生物学意义048
1.8.2功能性肽的制备方法050
1.8.3功能性肽的应用展望052
1.9呈味肽的酶法制备技术052
1.9.1味觉感受机理053
1.9.2呈味肽的研究进展054
1.9.3呈味肽在食品中的应用057
1.9.4呈味肽在食品中的发展前景058
参考文献058
第二章蛋白质加工过程中的检测方法063
2.1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063
2.1.1定氮法及蛋白质含量的推算064
2.1.2分光光度法069
2.1.3滴定法074
2.1.4物理测定法075
2.1.5展望076
2.2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方法077
2.2.1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基本程序及方法077
2.2.2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新技术079
2.3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方法082
2.3.1荧光光谱法083
2.3.2红外光谱法085
2.3.3激光拉曼光谱法087
2.3.4圆二色谱法090
2.3.5核磁共振波谱法091
2.3.6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092
2.3.7激光散射法094
2.4蛋白质酶解过程测定方法096
2.4.1水解度测定096
2.4.2肽类物质抗氧化性测定方法099
参考文献100
第三章大豆蛋白酶解加工技术103
3.1大豆蛋白资源状况103
3.2大豆蛋白特性105
3.2.1大豆蛋白组分特点105
3.2.2食品工业用大豆蛋白原料107
3.3大豆蛋白酶解敏感性调控技术109
3.3.1挤压处理110
3.3.2超声波处理111
3.4适度改性制备大豆功能性蛋白113
3.4.1大豆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关系113
3.4.2大豆蛋白改性研究114
3.5控制酶解制备大豆生物活性肽130
3.5.1大豆肽特性131
3.5.2大豆肽制备工艺133
3.5.3大豆肽产品标准135
3.6深度酶解制备大豆呈味肽136
3.6.1肽呈味组分136
3.6.2深度酶解制备大豆呈味肽技术138
参考文献143
第四章花生蛋白酶解加工技术148
4.1花生资源概述148
4.1.1世界花生资源概况148
4.1.2我国花生资源概况148
4.1.3我国花生粕资源概况149
4.2花生主要成分及其营养价值150
4.2.1花生蛋白150
4.2.2花生油脂150
4.2.3花生中的碳水化合物150
4.2.4花生中其他成分151
4.3花生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功能特性151
4.3.1蛋白质的结构151
4.3.2花生蛋白的结构特征152
4.3.3花生球蛋白及伴花生球蛋白的结构特性153
4.3.4花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157
4.3.5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159
4.4不同处理方式对花生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162
4.4.1不同花生蛋白提取工艺对其功能特性的影响162
4.4.2花生热处理对其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163
4.5花生蛋白的改性研究165
4.6花生粕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技术165
4.6.1黄曲霉毒素概要165
4.6.2黄曲霉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现状166
4.6.3花生及花生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166
4.7花生粕控制酶解制备呈味肽的技术167
4.7.1花生粕的呈味特性167
4.7.2花生粕呈味基料的制备技术167
参考文献168
第五章小麦面筋蛋白酶解加工技术170
5.1小麦面筋蛋白资源状况170
5.1.1小麦面筋蛋白的来源170
5.1.2小麦面筋蛋白的生产170
5.1.3小麦面筋蛋白的应用171
5.2小麦面筋蛋白结构特点172
5.2.1小麦蛋白分子组成及其结构特点172
5.2.2麦谷蛋白的结构特征173
5.2.3醇溶蛋白的结构特征174
5.3小麦面筋蛋白的功能和营养特性176
5.3.1小麦面筋蛋白的功能特性176
5.3.2小麦面筋蛋白的营养特性177
5.3.3小麦面筋蛋白的致敏性178
5.4小麦面筋蛋白分子改性技术180
5.4.1小麦面筋蛋白酶法改性技术180
5.4.2小麦面筋蛋白微生物发酵酶-酶解技术188
5.4.3小麦面筋蛋白分子限制性化学修饰技术190
5.4.4小麦面筋蛋白物理改性技术197
5.5小麦面筋蛋白控制酶解制备生物活性肽技术198
5.6小麦面筋蛋白深度酶解制备呈味肽技术200
5.7小麦面筋蛋白的成膜技术201
5.8小麦面筋蛋白的乳浊稳定技术和在纳微米药物缓释体系中的应用202
参考文献203
第六章鱼蛋白酶解加工技术211
6.1渔业资源概述211
6.1.1世界渔业资源概述211
6.1.2我国渔业资源概述211
6.2鱼蛋白组成及加工利用现状212
6.2.1鱼蛋白的氨基酸组成212
6.2.2鱼肌肉蛋白213
6.2.3胶原蛋白214
6.2.4鱼蛋白的加工利用现状214
6.3鱼蛋白源呈味肽研究进展215
6.3.1酶法制备呈味肽215
6.3.2美拉德反应制备呈味肽216
6.3.3发酵法制备呈味肽216
6.4鱼蛋白源功能活性肽研究进展217
6.4.1鱼蛋白源抗氧化肽研究进展217
6.4.2鱼蛋白源抗疲劳肽研究进展217
6.4.3鱼蛋白源改善记忆肽研究进展218
6.4.4鱼胶原蛋白源美容肽研究进展218
6.5控制酶解制备抗氧化肽218
6.5.1秋刀鱼蛋白源抗氧化肽的制备218
6.5.2秋刀鱼蛋白酶解液体内抗氧化特性222
6.5.3秋刀鱼蛋白源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223
6.6控制酶解制备抗疲劳肽227
6.6.1草鱼蛋白源抗疲劳肽的制备227
6.6.2草鱼蛋白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内抗疲劳作用230
6.6.3草鱼蛋白源抗疲劳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234
6.7低值鱼蛋白深度酶解制备呈味基料240
6.7.1复合蛋白酶深度酶解工艺优化240
6.7.2深度酶解过程中蛋白质降解模式研究244
6.7.3深度酶解后期酶解速率放缓的原因探讨247
6.7.4低值鱼蛋白酶解过程中各种风味成分的变化249
参考文献253
第七章贝类蛋白酶解加工技术255
7.1贝类蛋白组成及结构特征255
7.2蓝蛤蛋白控制酶解制备呈味基料255
7.2.1最佳蛋白酶的筛选257
7.2.2多酶复合酶解效果259
7.2.3蓝蛤肉酶解产物的化学组成259
7.3珍珠贝固体发酵-酶解法制备呈味基料261
7.3.1珍珠贝固体制曲工艺优化261
7.3.2制曲工艺对珍珠贝肉风味的改善264
7.3.3珍珠贝大曲控制酶解制备呈味基料269
7.4珍珠贝酶解液中浑浊物质形成机理及去除273
7.4.1不同动物蛋白酶解过程浑浊度变化273
7.4.2不同蛋白酶酶解贝肉蛋白浑浊度变化273
7.4.3贝肉蛋白酶解液浑浊形成机理探讨273
7.4.4酶解过程中酶解液体系的粒径分布变化趋势274
7.4.5酶解过程中肽表面疏水性变化趋势274
7.4.6酶解液浑浊物质分离及其成因分析276
7.4.7马氏珍珠贝酶解液中浑浊物质氨基酸分析276
7.4.8不同蛋白质变性剂对酶解液浑浊的影响277
7.4.9脱脂处理对酶解液浑浊的影响278
7.5多糖凝集剂对酶解液浑浊度的影响279
7.5.1不同带电性质凝集剂对酶解液的澄清效果279
7.5.2不同分子量、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对酶解液的澄清效果280
7.5.3壳聚糖添加量对澄清效果的影响280
7.5.4pH对酶解液澄清效果的影响281
7.5.5温度对酶解液澄清效果的影响282
7.5.6复合澄清剂对酶解液澄清效果的影响282
7.5.7澄清处理对酶解液风味、分子量分布的影响283
7.6珍珠贝糖蛋白提取纯化284
7.6.1糖蛋白的生物活性286
7.6.2马氏珍珠贝糖蛋白的分离纯化288
7.6.3马氏珍珠贝糖蛋白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291
参考文献296
第八章畜禽肉副产物蛋白酶解加工技术300
8.1畜禽肉副产物综合利用及深加工现状300
8.1.1畜禽加工副产物定义300
8.1.2畜禽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现状301
8.1.3畜禽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类型302
8.1.4畜禽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途径304
8.2畜禽骨架加工305
8.2.1畜禽骨架资源的营养价值305
8.2.2畜禽骨架加工方法306
8.2.3畜禽骨架加工主要产品307
8.2.4畜禽骨架加工技术311
8.2.5鸡骨架深加工示例313
8.3畜禽血液加工317
8.3.1畜禽血液资源317
8.3.2畜禽血液主要产品及应用320
8.3.3畜禽血液脱色技术326
8.3.4畜禽血液加工存在的问题328
8.3.5畜禽血液常用加工技术329
8.3.6畜禽血液蛋白水解物特性及应用334
参考文献337
第九章牛乳蛋白控制酶解技术339
9.1牛乳蛋白的组成、结构与特点339
9.1.1牛乳蛋白的组成339
9.1.2牛乳蛋白的结构与特点339
9.2乳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341
9.2.1类吗啡活性肽341
9.2.2酪蛋白磷酸肽341
9.2.3免疫刺激肽342
9.2.4抗高血压活性肽342
9.3酪朊酸钠制备ACE抑制肽技术346
9.3.1酶的筛选346
9.3.2酶解工艺条件的优化346
9.3.3Tricine-SDS-PAGE对胰蛋白酶酶解液的分析351
9.3.4超滤效果评价351
9.3.5超滤对ACE抑制肽活性的影响353
9.4酪蛋白活性肽对乳酸菌生长代谢和酸乳发酵的影响355
9.4.1不同蛋白酶水解酪蛋白水解物对酸乳乳酸菌的促生长作用355
9.4.2酪蛋白活性肽对乳酸菌产乳酸影响的研究356
9.4.3酪蛋白活性肽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影响358
9.4.4酪蛋白活性肽对酸乳发酵过程和酸乳质量的影响358
9.4.5酪蛋白活性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363
9.5乳清蛋白酶解液对酸乳发酵及品质的影响369
9.5.1乳清蛋白酶解液对酸乳发酵的影响369
9.5.2乳清蛋白酶解液对酸乳储藏期品质的影响374
9.5.3乳清蛋白酶解液的分子质量及氨基酸对酸乳发酵的影响376
参考文献380
第十章酵母及味精废菌体酶解加工技术382
10.1酵母抽提物及酵母的化学组成382
10.1.1酵母抽提物简介382
10.1.2酵母的化学组成383
10.2酵母内源性酶及酵母自溶385
10.3酵母抽提物的预处理技术386
10.3.1酵母破壁技术386
10.3.2啤酒酵母的脱苦、除杂技术389
10.4控制酶解制备酵母抽提物390
10.4.1均质压力对酵母自溶的影响391
10.4.2均质次数对酵母自溶的影响392
10.4.3利用外源性蛋白酶制备酵母抽提物时对酵母自溶的影响393
10.4.4不同自溶促进剂对酵母自溶的影响395
10.5提高酵母抽提物呈味核苷酸 (I+G) 含量396
10.5.1磷酸二酯酶的提取与制备397
10.5.2自溶后RNA的提取399
10.5.3RNA的酶解工艺399
10.6酵母活性蛋白的提取407
10.6.1酵母甘露聚糖蛋白的制备407
10.6.2酵母中S-腺苷甲硫氨酸和SOD的提取技术408
10.7味精废菌体精深加工技术409
10.7.1味精废菌体资源及利用现状409
10.7.2谷氨酸菌体控制酶解制备呈味基料411
10.7.3谷氨酸菌体酶解液制备的优化413
参考文献414
索引416

前言/序言

蛋白质不仅提供膳食中的必需氨基酸,还对食品加工、处理、储藏、制备和消费过程中的色、香、味及其质构特性等有着显著影响。随着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良好功能特性和较高营养价值的蛋白质作为食品的原料成分或添加基料,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为此,加强或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提高制品营养成分的生物有效利用性成为食品加工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天然的蛋白质被应用于食品时所表现出的功能性质往往不能完全满足食品加工的要求,尤其是难以同时兼具多种加工功能,而生产上需求的却是具有专项最佳功能或兼具几种功能平衡点的产品,如何将蛋白质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食品体系,其核心就是蛋白质改性技术。食物蛋白精深加工技术,一方面为食品工业提供系列优质的功能性蛋白和营养基料,对保障国民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和饮食安全,对食品工业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实现大宗蛋白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同时紧密结合国家新型战略产业——生物制造业,显著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可避免或减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大宗蛋白质资源的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我国肉制品、保健食品、乳制品、调味品及其相关食品行业的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对我国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是作者针对我国在蛋白质加工领域的现状,参考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在多年科研积累基础上,遵照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食物蛋白酶解加工过程的理论及其应用,力求撰写内容新颖和创新,实现理论清楚及实践可行,体现了食物蛋白精深加工方向。本书共10章,第一章由赵谋明教授编写,第二章、第八章由赵谋明教授、孙为正研究员编写,第三章由赵谋明教授、周雪松教授级高工编写,第四章、第六章由赵谋明教授、苏国万副研究员编写,第五章由赵谋明教授、廖兰副教授编写,第七章、第十章由赵谋明教授、崔春教授编写,第九章由赵谋明教授、赵强忠教授编写。


书中大部分的实验数据为本团队近十年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科研过程所积累,感谢这些研究生的辛勤付出。感谢本团队的年轻老师在书稿编写过程中认真仔细的撰写。感谢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对本团队长期在此研究领域的资助。最后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所有工作人员,对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赵谋明


2016年10月



《微生物发酵工程原理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微生物发酵工程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内容涵盖微生物发酵的微生物学基础、发酵代谢工程、发酵过程工程、下游产物分离纯化以及在食品、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 第一章 微生物发酵基础 本章深入探讨了微生物发酵的微生物学基础,详细介绍了各类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并阐述了它们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特点和生理功能。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培养、遗传变异、以及控制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常用方法。重点讲解了选择和优化高效产酸、产酶、产抗生素等代谢产物的优良菌种的策略,为后续的发酵工程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发酵代谢与产物合成 本章聚焦于发酵代谢工程,深入剖析了微生物细胞内复杂的代谢途径,重点研究了与目标产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系和调控机制。内容包括代谢途径的分析与改造,如何通过基因工程、酶工程等手段,理性设计和优化微生物的代谢网络,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选择性和生产效率。同时,还介绍了代谢工程在合成复杂生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天然产物等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 发酵过程的工程学设计 本章系统介绍了发酵过程的工程学设计原理与实践。详细阐述了发酵罐的设计与操作,包括通气、搅拌、温度、pH等关键参数的控制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微生物和发酵过程的特点,优化反应器结构和操作模式。内容涵盖了批次发酵、连续发酵、固定化微生物发酵等多种工艺类型,并对发酵过程中的传质、传热、混合等工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实现发酵过程的高效、稳定和经济运行。 第四章 培养基的优化与设计 本章专注于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与设计。详细介绍了培养基组分的选择原则,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以及它们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内容涵盖了培养基的静态优化和动态优化方法,如响应面法、正交试验法等,旨在设计出成本低廉、营养全面、能够最大化目标产物生产的培养基配方。此外,还讨论了培养基中微量元素、抗 Foam 剂等添加剂的作用。 第五章 发酵过程的监测与控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发酵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技术。详细介绍了在线和离线监测发酵过程的关键参数,如微生物生长速率、底物消耗速率、产物生成速率、pH、溶解氧、温度等。内容涵盖了常用的生物传感器、光谱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以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监测数据,结合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对发酵过程的精准控制,确保发酵过程的稳定性和高产性。 第六章 发酵产物的下游分离与纯化 本章系统介绍了发酵产物的下游分离与纯化技术。详细阐述了从发酵液中高效、经济地提取目标产物的各种方法,包括沉淀、过滤、离心、萃取、层析、膜分离等。内容涵盖了根据目标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组合分离纯化工艺,以获得高纯度的产品。同时,还讨论了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损失控制和成本效益分析。 第七章 医药微生物发酵应用 本章聚焦于医药领域的微生物发酵应用。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在生产抗生素、疫苗、蛋白质药物、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内容包括经典抗生素的生产工艺,重组蛋白药物的表达与纯化,以及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重点讲解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作用。 第八章 食品微生物发酵应用 本章深入探讨了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发酵应用。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在生产酸奶、奶酪、面包、酱油、醋、黄酒、啤酒、酒精等传统发酵食品中的作用。内容涵盖了微生物菌种的选择与改良,发酵工艺的优化,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对食品风味、质地、营养价值和保质期的影响。同时,也介绍了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如益生菌产品。 第九章 农业微生物发酵应用 本章阐述了微生物发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内容包括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等,以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同时,还介绍了生物农药的生产,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微生物发酵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如饲料添加剂、动物肠道健康调控等。 第十章 环境微生物发酵应用 本章聚焦于环境领域的微生物发酵应用。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在废水处理、废气净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内容包括活性污泥法、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等技术,以及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能源的开发,如沼气、生物乙醇等。 第十一章 发酵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 本章系统论述了发酵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详细介绍了从菌种保藏、培养基制备、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检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内容涵盖了GMP(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以及微生物发酵产品中杂菌控制、毒素检测、产品稳定性评价等关键环节。重点强调了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微生物发酵工程的未来展望 本章展望了微生物发酵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内容包括合成生物学的兴起及其对发酵工程的推动作用,基因编辑技术在菌种改良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中的应用前景。同时,也讨论了绿色发酵技术的发展,资源化利用,以及微生物发酵在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巨大潜力。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旨在为从事微生物发酵研究、生产和应用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会涉及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非常专业的化学知识?我对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加工过程中,那些看不见的化学变化如何最终影响到我们入口的食物。蛋白酶解,听起来就像是蛋白质在“被切割”的过程,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的物质,而这些新物质很可能就是影响食物风味、质地和营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这几个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蛋白酶解的理论基础,比如,有哪些酶可以催化蛋白质的分解?它们的化学反应机理是怎样的?在不同的pH和温度条件下,这些酶的活性会有怎样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希望它能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的食品生产技术。例如,在肉制品加工中,如何利用蛋白酶解技术来改善肉的嫩度和风味?在发酵食品(如酱油、奶酪)的生产过程中,蛋白酶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影响产品的品质?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蛋白酶解工艺,以获得特定风味或功能性肽的指南,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好奇,通过蛋白酶解,是否能开发出一些具有特殊健康功效的食品,比如能够促进肠道健康或增强免疫力的活性肽?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美食的博主,总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食物的奥秘,并与我的粉丝们分享。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食物蛋白酶解理论与技术》时,我立刻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我深信,食物的美味不仅仅在于食材本身,更在于它们在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微妙变化。而“蛋白酶解”,听起来就像是揭示食物风味产生秘密的一把钥匙。“理论与技术”这几个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既科学严谨又不失趣味性的方式,向我解释蛋白酶解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影响食物的味道?比如,为什么有些食材经过发酵后会产生浓郁的鲜味?为什么有些肉类在经过特定处理后会变得异常鲜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蛋白酶解在不同食物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例如在制作酱油、奶酪、火腿等传统发酵食品时,蛋白酶解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它如何影响产品的独特风味和口感。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家中运用蛋白酶解原理来提升烹饪效果的小技巧,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酶来嫩化肉类,或者如何通过控制发酵过程来获得更丰富的风味。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蛋白酶解如何产生特定风味物质(如鲜味肽)的深入解析,那对我撰写美食内容将是极大的启发。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就被其内容吸引。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食品研发工作的工程师,我始终在寻找能够优化产品风味和口感的创新技术。蛋白酶解,作为一种成熟的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要真正掌握其精髓,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实践,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理论与技术”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阐述蛋白酶解的各种理论知识,例如不同蛋白酶的作用机理、底物特异性,以及影响酶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更重要的是,我非常看重的是书中关于“技术”层面的内容。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如何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蛋白酶、优化酶解工艺(如温度、pH、时间、酶与底物比例等),以及如何有效终止酶解反应的详细指导。此外,我还对蛋白酶解产物的后续处理和应用技术感兴趣,例如如何分离纯化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肽,如何将其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等不同品类的食品中,以改善其质构、风味、营养价值,甚至赋予产品新的健康功能。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蛋白酶解技术在应对食品工业挑战(如减少添加剂、提升天然风味)方面的案例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虽然对科学理论懂得不多,但每次逛超市、买菜、做饭,我总是在思考如何能让家人吃得更健康、更美味。我发现,很多时候,简单的烹饪方法就能让食材的“鲜”味被激发出来,有时候则需要一些特殊的处理。这本书的标题《食物蛋白酶解理论与技术》,听起来有点深奥,但“食物”和“分解”这两个词,让我觉得它可能藏着让食物更好吃的秘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非常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什么是蛋白酶解,它为什么会发生在食物里。比如,为什么有些肉会随着炖煮时间变嫩?为什么有些发酵食品,比如酱油、豆腐乳,会有那么浓郁的味道?是不是都和这个“蛋白酶解”有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在家制作美味的提示。比如,在腌制肉类或者制作汤底的时候,是否有什么小窍门能让风味更好?它是否会解释,为什么有些食材是“鲜”的,而有些不是,以及如何通过一些自然的方式来提升食物的鲜味,而不是仅仅依靠味精?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食物的味道产生更深的理解,并能给我一些简单易学的烹饪灵感,那对我来说就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好书。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美食的普通消费者,虽然对食物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不多,但我却对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有着近乎挑剔的追求。每次在餐厅品尝到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菜肴,我总会忍不住思考,这道菜究竟是如何做出来的?是什么让食材的鲜美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偶然间,我注意到了这本《食物蛋白酶解理论与技术》,书名中的“蛋白酶解”四个字,让我觉得这可能与我一直以来对食物风味的探索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蛋白酶解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影响食物的味道,比如产生鲜味、苦味,甚至是某些特殊的香气。我想知道,我们在吃海鲜、肉类、发酵食品时,所感受到的那种诱人的风味,有多少是来自于蛋白质的分解?如果书中有介绍如何通过控制蛋白酶解过程来提升家庭烹饪的风味,比如在腌制肉类时,使用某些天然的酶制剂,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我更希望它能讲解一些与日常饮食相关的知识,例如,为什么有些食物经过长时间的炖煮会变得酥烂可口,是不是也与蛋白质的分解有关?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食物的美味有更深的理解,并能为我提供一些在家烹饪的灵感,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评分

我是一名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正苦于在众多的学科领域中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这本《食物蛋白酶解理论与技术》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蛋白酶解”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些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酶,它们在食物的转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食物的风味、质地、营养价值,甚至是健康功能。我一直对酶催化反应的精妙机制感到好奇,而食物蛋白酶解,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领域。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系统地梳理蛋白酶解的理论基础,包括不同类型的蛋白酶,它们的催化机制,以及影响酶解反应的各种因素,比如pH值、温度、底物浓度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蛋白酶解在实际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例如在肉制品加工中,如何利用蛋白酶解技术改善肉质和风味;在乳制品行业,如何通过蛋白酶解生产低过敏性奶粉或功能性乳蛋白;在发酵食品领域,蛋白酶解又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它如何影响产品的风味发酵和质地形成。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蛋白酶解产物(如活性肽)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活性肽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那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觉得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标题“食物蛋白酶解理论与技术”则指向了一个非常具体和深入的领域。作为一名食品科技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最新进展。蛋白酶解,作为蛋白质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升食品品质、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当前蛋白酶解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对各种蛋白酶的分类、特性、催化机理的深入剖析,以及影响酶解效率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它能在“技术”层面提供详实的论述。比如,在不同的食品基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蛋白酶和酶解工艺?如何通过酶解技术来控制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以达到改善口感、增强风味、提高生物利用度,或产生特定的生物活性肽的目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的蛋白酶解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过程控制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此外,关于蛋白酶解产物的结构鉴定、生物活性评价,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产物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或药物,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便被其厚重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食物的“转化”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如何能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质感和风味。而“蛋白酶解”这个概念,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将庞大而复杂的蛋白质分子,分解成更小、更易于被人体吸收的片段?这个过程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蛋白酶解的基本理论,比如各种蛋白酶的分类、作用机理,以及影响酶活性的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关于蛋白酶解在不同食物体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比如,在肉类加工中,如何通过酶解技术来嫩化肉质,提升风味?在乳制品行业,蛋白酶解又如何被用于生产各种奶酪、酸奶,或者开发低致敏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我尤其关心的是,蛋白酶解过程是否会产生一些具有特殊风味或健康功能的活性肽?如果书中能够详细解读这些肽类的形成、结构和生物活性,甚至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调控蛋白酶解过程以获得特定产物的技术方法,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食物蛋白酶解”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科学探索气息,又似乎与我日常的饮食息息相关。我是一名热爱烹饪的美食爱好者,虽然不像专业厨师那样精通复杂的技法,但我总是在不断尝试和学习,希望能够做出更美味、更健康的菜肴。我常在想,为什么有些食材经过简单的烹饪就能产生令人惊艳的风味,而有些则相对平淡?这其中,蛋白质的转化过程,特别是酶的作用,一定是幕后功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比如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酶解过程中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最终体现在食物的风味和质地上。比如,牛肉和鸡肉在酶解后,风味释放的路径是不是有所不同?大豆蛋白在酶解过程中,又会产生哪些对人体有益的活性肽?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鲜味”产生的具体机理的介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蛋白酶解的程度来调节食物的鲜度。此外,我还很好奇,在一些传统的发酵食品,如酸奶、奶酪、酱油、豆豉等,蛋白酶解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它如何影响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口感、香气以及储存稳定性?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甚至是一些工艺上的指导?如果能结合一些实际的食品生产案例,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温润的米白色背景,搭配上烫金的字体,就如同我小时候在老家厨房里,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米香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诱人的烹饪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从字里行间找到那些关于食物中蛋白质如何被巧妙地分解,释放出更多风味和营养的奥秘。毕竟,我们每天都在接触食物,而蛋白质作为生命的基础,它的转化过程对于营养学、食品科学乃至烹饪本身都至关重要。我一直对“鲜味”这个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知道很多鲜味物质的产生与蛋白质的水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谷氨酸钠,它可是让各种菜肴增色不少的功臣。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食物蛋白酶解”,这无疑正是我渴望了解的领域。我想知道,究竟有哪些酶参与了这个过程?它们又是如何工作的?不同的蛋白质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又会产生怎样千变万化的肽类和氨基酸?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其中一些关键的分子机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有实际的应用案例,例如在发酵食品、酱油、奶酪的制作过程中,蛋白酶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影响产品的口感、香气和营养价值?我甚至联想到,在某些特殊人群的营养补充品开发中,是不是也需要对蛋白质进行精细的酶解,以提高吸收率?如果这本书能够涵盖这些方面,那它将是值得我反复研读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