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案个案研究

冤案个案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晓蔚 著
图书标签:
  • 冤案
  • 刑事司法
  • 法律研究
  • 个案分析
  • 错误定罪
  • 司法公正
  • 证据审查
  • 申诉
  • 法律推理
  • 疑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06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78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0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山西省方山县一个山村的夜晚,一对老夫妻被人残忍地杀害,身中数十刀。不到一个月,凶手归案。警方指控是四个未成年人,半夜抢劫杀人。六年后,四名被告人被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告无罪,zui终纠正冤案,还被告人清白,释放回家。
他们是幸运的,没有像呼格吉勒图们一样被判决死刑立即执行,但是冤案错案究竟何以产生又如何防范?这是摆在所有法律人面前的问题。本书作者从经办的一起真实的无罪判决案例做为研究样本入手,进行麻雀式的解剖,笔调轻松,观点新颖,发人深思,试图揭示冤案产生的原因,以避免新的冤案产生。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第yi被告人刘毛毛的辩护人,山西省的一位著名刑事辩护律师,太原师范学院法律系主任。
在完成辩护任务后,作者意识到应当对该案做麻雀式的解剖,以这样一个真实的无罪判决案例做为研究样本,结合媒体报道的赵振海等冤案,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揭示冤案产生的原因,以避免新的冤案产生。
作者摒弃了学术著作惯见的刻板语言风格,力图用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探讨刑事诉讼理论中的种种发人深省的问题。
作者多年研究刑事诉讼理论并从事律师辩护实务,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使本书观点新颖,不落窠臼,发人深思。
作者所希望的读者是一线的警察、检察官、法官和律师,若书中的一个观点,能给人启发,能避免一起冤案,将是作者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

薛晓蔚,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山西省交城县人。1989年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任教,现为太原师范学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主讲刑事诉讼法及律师实务课程。
1995年取得律师资格证书,1996年开始兼职执业,曾经在山西希平律师事务所、山西青年律师事务所、山西黄河律师事务所执业,现执业于山西仁鑫律师事务所。曾经获得“山西省优秀青年律师”、“山西省优秀律师” 称号。
曾致力于劳动教养制度研究,力主彻底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出版《劳动教养制度研究》。后专注于律师实务研究,出版《实习律师指南》。

目录

第一章记者的定罪式报道
第二章被告人当庭全部翻供
第三章一审法院撤回起诉的建议
第四章羁押措施的滥用
第五章未成年嫌疑人监护人讯问在场权
第六章血足印的疑惑
第七章指认现场的质疑
第八章政策攻心
第九章刘毛毛的母亲究竟说了什么
第十章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
第十一章同监室在押犯的证词
第十二章有罪供述的真假
第十三章杀人的刀
第十四章非法证据排除
第十五章疑罪从轻
第十六章不讲理的判决
第十七章迟到的正义
第十八章真凶是谁
第十九章被害的老两口
第二十章律师的辩护
第二十一章冤案的产生
第二十二章制约与配合
第二十三章如何防范冤案
附录
一、山西省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2009)吕刑初字第53号
二、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3)晋刑二终字第77号
三、薛晓蔚:刘毛毛抢劫案二审辩护词
四、薛晓蔚:刘毛毛抢劫案重审辩护词
五、薛晓蔚:刘毛毛抢劫案再次二审辩护词
六、薛晓蔚:刘毛毛抢劫案再次重审辩护词
七、薛晓蔚:刘毛毛抢劫案三次二审辩护词(一)
八、薛晓蔚:刘毛毛抢劫案三次二审辩护词(二)
九、权守昭:杜志亮抢劫案重审辩护词
十、张亮:刘永永抢劫案二审辩护词
十一、朱三虎:张海珍窝藏案重审辩护词
十二、高建军:薛明明抢劫案辩护词

前言/序言

自序
写这本书缘于一份承诺。
代理刘毛毛抢劫案,一开始办得并不顺利。二审法院发回重审,一审法院又判有罪。二审法院再次发回重审,一审法院依然判有罪。二审法院第三次发回重审,一审法院坚持判有罪。被告人的家属有些丧失信心,我鼓劲说,如果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判有罪,我写一本书到最高人民法院去申诉。
我最初看到本案的案卷,一种内心的确信便产生,一定不是这些被告作的案,一定另有真凶。我在学校教授刑事诉讼法学和律师实务课程,实际从事律师业务也二十年,多年阅读刑事案卷的感觉,以及我对证据证明标准的深入认识,使我知道,本案确实存在问题,即所谓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份自信,便坚信一定会有公正的判决。如果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不能作出正确的认定,便准备写一份详详细细的再审申请书,一份详细到字数达十几万可以出一本书的再审申请书,试图以这样表面看来有些“极端”的方式,引起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注意,最终纠正冤案,还被告人清白。
最后的判决没有我担心的那么惨,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第三次二审判决终于认定被告人无罪,我也无须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审了,但我决定还是把书写出来。这样,就在出版《实习律师指南》后,把精力放在本书的写作上。
国内冤案叠出,但所有的冤案我们都是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了解案件的情况,没有多少经办律师愿意真正坐下来将案件的细节写出来。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学者们,也更多从新闻报道中探索冤案产生的原因,探讨防止冤案继续产生的办法。我以为,这样的研究总是隔了一层。学者们也热衷于实证研究,但没有阅读案卷的问卷调查之类的实证研究,还是隔了一层。于是,我决定还是把本案写成一本书,将本案变成一个案例,一个研究冤案的实实在在的案例。
但真正在下笔写这本书时,我希望的读者却不是学者教授们,而是一线的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特别是侦办刑事案件的一线警察。无论法学界探讨冤案的文章多么热闹,实际上一线的司法人员并不关注学界的讨论,也看不到那些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的经典论文。不知道学者研究的结论,自然不会去有意识防范。于是,我就想写本小册子读物而不是大部头学术著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些刑事诉讼的哲理。当然,我所写的不全是照搬他人的常识普及,也实实在在有我自己的独立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希望科技工作者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发挥些作用,书中的观点哪怕仅仅影响了一个警察,一个检察官或者一个法官,使一个无辜的被告人免予错误的追究,也算对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本案的后期主要是山西仁鑫律师事务所权守昭律师、张亮律师、朱三虎律师和我一起为刘毛毛、杜志亮、刘永永、张海珍辩护。张雪峰律师最初为薛明明辩护,后来改为山西慧科律师事务所的高建军律师。他们为本案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本书中也选择性地附录了他们的部分辩护词。
最后想说的话是,社会应当记住作出本案无罪判决的合议庭法官们,他们是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庭的孙晨澜法官、王鹃法官和赵小云法官,特别是孙晨澜法官,他是本案的承办法官。
薛晓蔚
2016年9月15日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社会思潮经历的剧烈变革与复杂演进。聚焦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吸收、批判与重塑西方思潮,并试图将其付诸实践,以期挽救民族危亡的艰辛历程。全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宏大叙事的视角,审视特定历史语境下思想的诞生、传播、碰撞与最终的沉寂或转化。 第一编:晚清“救亡图存”的思潮基石 本部分着重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如何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猛烈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萌芽与实践困境。我们详细考察了洋务运动时期,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所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潮,他们如何试图在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引入西方技术与管理经验。 随后,本书转向维新变法的思想准备。重点分析了康有为的“孔学新理学”对儒学传统的激进重构,以及梁启超对“新民”理念的阐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掀起的舆论风暴,标志着以启蒙和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新思潮首次大规模地进入士绅阶层视野。我们不仅梳理了他们对“公理”与“国体”的探讨,还细致比对了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思想路线上的根本分歧——革命派对“天命”思想的彻底摒弃与对西方共和观念的狂热接纳。 第二编:民初的“思想洪流”与“德先生”的艰难播种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未带来思想上的统一,反而开启了一个更为剧烈、更为多元的思潮竞争期。本书将重点置于“新文化运动”的酝酿与爆发,将其视为对晚清救亡思潮的深刻反思与超越。 第一章:对旧文化的解构。我们考察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对“国粹”的批判性审视。胡适提倡的“实验主义”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意在以科学理性精神取代传统经世致用学的虚妄性。同时,我们深入探讨了白话文运动的深层社会动因,它不仅是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思想普及化和大众参与政治的先决条件。鲁迅的小说艺术,如何以匕首和投枪般的笔触,揭示出国民“精神的病态”,成为这一阶段最具穿透力的思想表达。 第二章:西方思潮的“本土化”与错位。本部分详细对比了民主主义(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在中国早期知识界的不同命运。民主思想在实践中常被曲解为“一盘散沙”的无序状态,或被权力者挪用为口号,其实质内涵受到严重稀释。而科学精神的倡导,则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对抗迷信与僵化传统的工具,其严格的方法论体系未能完全扎根于社会结构之中。 第三编:知识分子的信仰危机与新倾向 随着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的加剧,早期激进的启蒙思潮遭遇了严重的挫折,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与分野。 第一章:实用主义的困境。本书剖析了在政治现实的重压下,知识分子对“全盘西化”论调的自我怀疑。当他们引用的西方政治模式——无论是共和制还是代议制——都无法在中国这片复杂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时,思想的重心开始转向探究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 第二章:社会科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接受。在此背景下,介绍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潮的活动日益活跃。本书不侧重于后期成熟的共产主义运动,而是聚焦于早期知识分子如何接触、理解和初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我们考察了早期译介的文本及其在学界、工学界的初步影响,分析了它如何为一部分人提供了一种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和传统中国政治学说的全新解释框架。 第三编后记:知识的承载与时代的断裂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这一时期思想流动的特性:极度的开放性、极度的碎片化和极度的功利性(皆为“救亡”服务)。思想的传播速度远超其在社会结构中沉淀的速度,导致了社会共识的难以达成,为后续更激烈的思想与社会整合埋下了伏笔。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复杂思想交锋的细致梳理,为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一个扎实的思想史背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触动人心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司法体系的剖析,更是对人性深处一次深刻的挖掘。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个“冤案”的细节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所遭受的漫长煎熬,那种身处绝望却又无处申冤的无力感,几乎让我窒息。书中对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家庭关系因冤案而产生的裂痕、以及社会舆论的裹挟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极为细致的描绘。每一次翻阅,都能让我对“正义”这个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它让我意识到,在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破碎的家庭,是无法挽回的时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眼光,去探究冤案发生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线索收集,到审讯过程的压力,再到最终判决的形成,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致命的漏洞。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对司法公正的思考,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重和严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让我对社会责任感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大门。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能够将复杂的案情梳理得清晰明了,同时又保留了案件本身的悬念和戏剧性。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案件背景的深入挖掘,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还包括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气候,甚至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使得每一个冤案都不仅仅是孤立的事件,而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下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种种复杂的人性与权力博弈。有时,我会因为案件的离奇而惊叹,有时,又会因为无辜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而感到心痛。书中对案件细节的还原,往往会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试图寻找那被掩埋的真相。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用一种平静却充满力量的语言,讲述着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却又丝毫没有夸张或煽情,而是用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无奈与悲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作者以一种极为客观的视角,审视了那些令人心痛的司法错误。他的叙事风格沉稳而有力,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案件本身的重量。我尤其欣赏他对每一个案件的深度挖掘,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还包括了案件背后的社会因素、历史背景,以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这种多维度的解析,让每一个冤案都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深深的沉思,思考着那些隐藏在程序正义背后的实质正义,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冷静地剖析着司法体系的肌体,暴露那些潜藏的病灶。读完这本书,我对“公平”和“正义”有了更深刻、也更沉重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的书籍。作者以一种极为坦诚的态度,剖析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冤案。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我能够感受到他对那些无辜者深切的同情,以及他对司法公正的坚定信念。书中描绘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部浓缩的悲剧,充满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弱点。我常常会因为案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最终导致了无辜者被判刑而感到震惊和愤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人,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制度性的缺陷、人为主观的错误,甚至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对于案件的还原,极其细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生轨迹是如何被无情地改变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受难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痛苦,理解他们的绝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冤案,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冷静和理性,他不像是在讲故事,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研究,每一个论证都基于充分的证据和逻辑。然而,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案件的残酷性更加凸显。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真相的不懈追求,以及他对于司法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弊端所表现出的深深忧虑。他在梳理案件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当时的报纸报道、官方文件,甚至是当事人的亲笔信。这种详实的考证,让每一份叙述都显得格外可信。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案件中关键证据的分析,往往能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从而推翻了原有的定论。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头脑风暴,跟随作者一起,去质疑、去分析、去探寻,每一次都能获得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