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写这本书缘于一份承诺。
代理刘毛毛抢劫案,一开始办得并不顺利。二审法院发回重审,一审法院又判有罪。二审法院再次发回重审,一审法院依然判有罪。二审法院第三次发回重审,一审法院坚持判有罪。被告人的家属有些丧失信心,我鼓劲说,如果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判有罪,我写一本书到最高人民法院去申诉。
我最初看到本案的案卷,一种内心的确信便产生,一定不是这些被告作的案,一定另有真凶。我在学校教授刑事诉讼法学和律师实务课程,实际从事律师业务也二十年,多年阅读刑事案卷的感觉,以及我对证据证明标准的深入认识,使我知道,本案确实存在问题,即所谓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份自信,便坚信一定会有公正的判决。如果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不能作出正确的认定,便准备写一份详详细细的再审申请书,一份详细到字数达十几万可以出一本书的再审申请书,试图以这样表面看来有些“极端”的方式,引起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注意,最终纠正冤案,还被告人清白。
最后的判决没有我担心的那么惨,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第三次二审判决终于认定被告人无罪,我也无须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再审了,但我决定还是把书写出来。这样,就在出版《实习律师指南》后,把精力放在本书的写作上。
国内冤案叠出,但所有的冤案我们都是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了解案件的情况,没有多少经办律师愿意真正坐下来将案件的细节写出来。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学者们,也更多从新闻报道中探索冤案产生的原因,探讨防止冤案继续产生的办法。我以为,这样的研究总是隔了一层。学者们也热衷于实证研究,但没有阅读案卷的问卷调查之类的实证研究,还是隔了一层。于是,我决定还是把本案写成一本书,将本案变成一个案例,一个研究冤案的实实在在的案例。
但真正在下笔写这本书时,我希望的读者却不是学者教授们,而是一线的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特别是侦办刑事案件的一线警察。无论法学界探讨冤案的文章多么热闹,实际上一线的司法人员并不关注学界的讨论,也看不到那些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的经典论文。不知道学者研究的结论,自然不会去有意识防范。于是,我就想写本小册子读物而不是大部头学术著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些刑事诉讼的哲理。当然,我所写的不全是照搬他人的常识普及,也实实在在有我自己的独立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希望科技工作者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发挥些作用,书中的观点哪怕仅仅影响了一个警察,一个检察官或者一个法官,使一个无辜的被告人免予错误的追究,也算对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本案的后期主要是山西仁鑫律师事务所权守昭律师、张亮律师、朱三虎律师和我一起为刘毛毛、杜志亮、刘永永、张海珍辩护。张雪峰律师最初为薛明明辩护,后来改为山西慧科律师事务所的高建军律师。他们为本案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本书中也选择性地附录了他们的部分辩护词。
最后想说的话是,社会应当记住作出本案无罪判决的合议庭法官们,他们是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庭的孙晨澜法官、王鹃法官和赵小云法官,特别是孙晨澜法官,他是本案的承办法官。
薛晓蔚
2016年9月15日
这是一本真正触动人心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司法体系的剖析,更是对人性深处一次深刻的挖掘。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个“冤案”的细节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所遭受的漫长煎熬,那种身处绝望却又无处申冤的无力感,几乎让我窒息。书中对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家庭关系因冤案而产生的裂痕、以及社会舆论的裹挟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极为细致的描绘。每一次翻阅,都能让我对“正义”这个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它让我意识到,在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破碎的家庭,是无法挽回的时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用一种近乎悲悯的眼光,去探究冤案发生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线索收集,到审讯过程的压力,再到最终判决的形成,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致命的漏洞。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对司法公正的思考,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重和严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让我对社会责任感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大门。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能够将复杂的案情梳理得清晰明了,同时又保留了案件本身的悬念和戏剧性。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案件背景的深入挖掘,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还包括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气候,甚至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使得每一个冤案都不仅仅是孤立的事件,而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下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种种复杂的人性与权力博弈。有时,我会因为案件的离奇而惊叹,有时,又会因为无辜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而感到心痛。书中对案件细节的还原,往往会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试图寻找那被掩埋的真相。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用一种平静却充满力量的语言,讲述着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却又丝毫没有夸张或煽情,而是用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无奈与悲凉。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作者以一种极为客观的视角,审视了那些令人心痛的司法错误。他的叙事风格沉稳而有力,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案件本身的重量。我尤其欣赏他对每一个案件的深度挖掘,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还包括了案件背后的社会因素、历史背景,以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这种多维度的解析,让每一个冤案都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深深的沉思,思考着那些隐藏在程序正义背后的实质正义,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冷静地剖析着司法体系的肌体,暴露那些潜藏的病灶。读完这本书,我对“公平”和“正义”有了更深刻、也更沉重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的书籍。作者以一种极为坦诚的态度,剖析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冤案。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我能够感受到他对那些无辜者深切的同情,以及他对司法公正的坚定信念。书中描绘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部浓缩的悲剧,充满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弱点。我常常会因为案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最终导致了无辜者被判刑而感到震惊和愤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人,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制度性的缺陷、人为主观的错误,甚至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对于案件的还原,极其细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生轨迹是如何被无情地改变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受难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痛苦,理解他们的绝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冤案,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冷静和理性,他不像是在讲故事,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研究,每一个论证都基于充分的证据和逻辑。然而,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案件的残酷性更加凸显。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真相的不懈追求,以及他对于司法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弊端所表现出的深深忧虑。他在梳理案件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当时的报纸报道、官方文件,甚至是当事人的亲笔信。这种详实的考证,让每一份叙述都显得格外可信。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案件中关键证据的分析,往往能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从而推翻了原有的定论。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头脑风暴,跟随作者一起,去质疑、去分析、去探寻,每一次都能获得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