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寫這本書緣於一份承諾。
代理劉毛毛搶劫案,一開始辦得並不順利。二審法院發迴重審,一審法院又判有罪。二審法院再次發迴重審,一審法院依然判有罪。二審法院第三次發迴重審,一審法院堅持判有罪。被告人的傢屬有些喪失信心,我鼓勁說,如果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也判有罪,我寫一本書到最高人民法院去申訴。
我最初看到本案的案捲,一種內心的確信便産生,一定不是這些被告作的案,一定另有真凶。我在學校教授刑事訴訟法學和律師實務課程,實際從事律師業務也二十年,多年閱讀刑事案捲的感覺,以及我對證據證明標準的深入認識,使我知道,本案確實存在問題,即所謂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正因為有瞭這份自信,便堅信一定會有公正的判決。如果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不能作齣正確的認定,便準備寫一份詳詳細細的再審申請書,一份詳細到字數達十幾萬可以齣一本書的再審申請書,試圖以這樣錶麵看來有些“極端”的方式,引起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注意,最終糾正冤案,還被告人清白。
最後的判決沒有我擔心的那麼慘,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第三次二審判決終於認定被告人無罪,我也無須嚮最高人民法院提齣再審瞭,但我決定還是把書寫齣來。這樣,就在齣版《實習律師指南》後,把精力放在本書的寫作上。
國內冤案疊齣,但所有的冤案我們都是從新聞媒體的報道中瞭解案件的情況,沒有多少經辦律師願意真正坐下來將案件的細節寫齣來。刑事訴訟法學界的學者們,也更多從新聞報道中探索冤案産生的原因,探討防止冤案繼續産生的辦法。我以為,這樣的研究總是隔瞭一層。學者們也熱衷於實證研究,但沒有閱讀案捲的問捲調查之類的實證研究,還是隔瞭一層。於是,我決定還是把本案寫成一本書,將本案變成一個案例,一個研究冤案的實實在在的案例。
但真正在下筆寫這本書時,我希望的讀者卻不是學者教授們,而是一綫的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特彆是偵辦刑事案件的一綫警察。無論法學界探討冤案的文章多麼熱鬧,實際上一綫的司法人員並不關注學界的討論,也看不到那些發錶在所謂核心期刊上的經典論文。不知道學者研究的結論,自然不會去有意識防範。於是,我就想寫本小冊子讀物而不是大部頭學術著作,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些刑事訴訟的哲理。當然,我所寫的不全是照搬他人的常識普及,也實實在在有我自己的獨立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講,希望科技工作者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發揮些作用,書中的觀點哪怕僅僅影響瞭一個警察,一個檢察官或者一個法官,使一個無辜的被告人免予錯誤的追究,也算對社會作齣一份貢獻。
本案的後期主要是山西仁鑫律師事務所權守昭律師、張亮律師、硃三虎律師和我一起為劉毛毛、杜誌亮、劉永永、張海珍辯護。張雪峰律師最初為薛明明辯護,後來改為山西慧科律師事務所的高建軍律師。他們為本案均作齣瞭傑齣的貢獻。因此本書中也選擇性地附錄瞭他們的部分辯護詞。
最後想說的話是,社會應當記住作齣本案無罪判決的閤議庭法官們,他們是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庭的孫晨瀾法官、王鵑法官和趙小雲法官,特彆是孫晨瀾法官,他是本案的承辦法官。
薛曉蔚
2016年9月15日
這是一本真正觸動人心的著作,它不僅僅是對司法體係的剖析,更是對人性深處一次深刻的挖掘。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每一個“冤案”的細節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被錯誤定罪的無辜者所遭受的漫長煎熬,那種身處絕望卻又無處申冤的無力感,幾乎讓我窒息。書中對當事人的心理變化、傢庭關係因冤案而産生的裂痕、以及社會輿論的裹挾等方方麵麵都有著極為細緻的描繪。每一次翻閱,都能讓我對“正義”這個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它讓我意識到,在冰冷的法律條文背後,是鮮活的生命,是破碎的傢庭,是無法挽迴的時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指責,而是用一種近乎悲憫的眼光,去探究冤案發生的每一個環節,從最初的綫索收集,到審訊過程的壓力,再到最終判決的形成,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隱藏著緻命的漏洞。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對司法公正的思考,也因此變得更加沉重和嚴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深刻的靈魂洗禮,讓我對社會責任感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牢牢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冷靜和理性,他不像是在講故事,而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謹的學術研究,每一個論證都基於充分的證據和邏輯。然而,正是這種冷靜,反而讓案件的殘酷性更加凸顯。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真相的不懈追求,以及他對於司法體係中可能存在的弊端所錶現齣的深深憂慮。他在梳理案件時,會引用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當時的報紙報道、官方文件,甚至是當事人的親筆信。這種詳實的考證,讓每一份敘述都顯得格外可信。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案件中關鍵證據的分析,往往能發現一些被忽略的細節,從而推翻瞭原有的定論。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參與瞭一場頭腦風暴,跟隨作者一起,去質疑、去分析、去探尋,每一次都能獲得新的啓發。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曆史塵埃中的故事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金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一個個撲朔迷離的案件大門。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他能夠將復雜的案情梳理得清晰明瞭,同時又保留瞭案件本身的懸念和戲劇性。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案件背景的深入挖掘,不僅僅是案件本身,還包括瞭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氣候,甚至是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使得每一個冤案都不僅僅是孤立的事件,而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環境下的一麵鏡子,摺射齣種種復雜的人性與權力博弈。有時,我會因為案件的離奇而驚嘆,有時,又會因為無辜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而感到心痛。書中對案件細節的還原,往往會讓我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試圖尋找那被掩埋的真相。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用一種平靜卻充滿力量的語言,講述著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卻又絲毫沒有誇張或煽情,而是用事實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無奈與悲涼。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從內心深處感到震撼的書籍。作者以一種極為坦誠的態度,剖析瞭那些被曆史遺忘的冤案。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充滿瞭情感的力量。我能夠感受到他對那些無辜者深切的同情,以及他對司法公正的堅定信念。書中描繪的每一個案例,都仿佛是一部濃縮的悲劇,充滿瞭命運的無常和人性的弱點。我常常會因為案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最終導緻瞭無辜者被判刑而感到震驚和憤怒。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人,而是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包括製度性的缺陷、人為主觀的錯誤,甚至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對於案件的還原,極其細膩,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人生軌跡是如何被無情地改變的。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那些受難的靈魂對話,感受他們的痛苦,理解他們的絕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冤案,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刻反思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價值的一本。作者以一種極為客觀的視角,審視瞭那些令人心痛的司法錯誤。他的敘事風格沉穩而有力,沒有過多的渲染,卻能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案件本身的重量。我尤其欣賞他對每一個案件的深度挖掘,不僅僅是案件本身,還包括瞭案件背後的社會因素、曆史背景,以及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動機和行為。這種多維度的解析,讓每一個冤案都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我常常在閱讀時,會陷入深深的沉思,思考著那些隱藏在程序正義背後的實質正義,以及我們如何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手術刀,冷靜地剖析著司法體係的肌體,暴露那些潛藏的病竈。讀完這本書,我對“公平”和“正義”有瞭更深刻、也更沉重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