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围棋棋论选》是“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总结性成果。
《中国历代围棋棋论选》通过广泛收集资料遴选出256篇左右的中国历代围棋棋论,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代、明代、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民国时期六部分,入选文字尽可能依据原版,并进行了细致校对,是中国围棋学界一部较为系统的围棋棋论选集,出版价值较高。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两汉魏晋南北朝
言体〔节选〕
弈旨
围棋铭
围棋赋
机论
弈势
博弈论
《围棋赋》并序
围棋赋
围棋赋
棋品序
谢示围棋启
围棋赋
专学〔节选〕
敦煌《棋经》
第二辑 唐宋元代
围棋十诀
原弈
围棋赋
棋赋
马举
围棋义例
弈棋序
棋经十三篇
六一居士传
棋赋
棋经诀
棋诀
四仙子图序
棋局传
围棋赋
《玄玄棋经》序一
《玄玄棋经》序二
《玄玄棋经》序三
第三辑 明代
《烂柯经》序
棋说
胜弈赋有序
《秋仙遗谱》序
《适情录》叙
书《适情录》后
《适情录》引
……
第四辑 清代前期
第五辑 清代后期
第六辑 民国时期
后记
前言/序言
棋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当代学界对中国古代琴论、书论、画论、文论的发掘、整理、研究,已是蔚为大观,各种综合性和分类选本很多。奇怪的是,中国古代围棋理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却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选本。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当代中国学者对单篇棋论的考订、注释,仅有成恩元《敦煌棋经笺证》(蜀蓉棋艺出版社,1990年版)和李毓珍《棋经十三篇校注》(蜀蓉棋艺出版社,1988年版)。围棋理论文字的选编,仅有刘善承主编的《中国围棋》(蜀蓉棋艺出版社,1985年版)。其中第二编《中国古代围棋文献和文学作品》第一部分“棋论·棋经·棋评”,选了42篇,已是迄今最全的中国古代围棋文选了。此外,盖国梁等所编《围棋古谱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里面收录了一些棋论文字,其收录的“古谱”中也有一些序论。王韵殊、李新会、卫东海的《历代琴棋书画论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选译棋论24篇。何云波选编的《天圆地方——围棋文化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可算一部中国围棋文选,但偏重于当代。第一辑“古代部分”共收27篇棋文。国学网编的《围棋古谱》(中国国学出版社,2011年版)上卷文献篇也收录27篇棋论。此外,一些整理出版的围棋古谱中,有一些序论文字。
以上就是能列得出来的中国学界、棋界对中国围棋理论所做的所有发掘、整理工作了。围棋如此,其他棋种的命运也大致相当。这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当代学科体制中,棋艺的尴尬处境使然(既非“艺术”,也非“体育”),或者中国传统始终只是把棋当作“游艺”而已,玩玩尚可,学术研究,大家都有“正业”,不可玩物丧志。
所幸的是,2011年,“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这是围棋研究项目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体育学”中有了棋的一席之地,颇具象征意义。“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一方面是撰写一部《中国围棋思想史》,另一方面就是组织课题组成员,编选一本《中国历代棋论:选》,为思想史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中国围棋思想的一份相对完整的资料。
已有的围棋棋论选编、整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所选文章有限,重复率高;第二,往往缺少考订和注释;第三,一些选文未经仔细校订,错误较多,且辗转相袭。鉴于此,课题组第一步工作,就是广泛收集资料,利用各大图书馆、棋院资料室和私人藏书,尽可能掌握较完备的棋论资料,然后再行遴选。之后,选出256篇,编成《中国历代围棋棋论选》。棋论选以理论性的文字为主,兼及一些与棋相关、具有较浓厚文学色彩的文字。以全文选录为主,兼有部分节选。
选文的来源,除了部分经今人整理校订过的棋论文字外,大部分选自未经整理的中国围棋古谱的序论。有今人整理过的古谱,也尽量依据原谱重新校订。一些古谱中的序论用的是行书乃至草书,还有一些异体字和缺字或漫漶之处,编者尽可能努力揣摩和辨认,但仍有些文字无法确定,只能以口口方式标出。
入选的各篇文字,尽可能依据原始版本。有多个版本者,以一种版本为主,于篇末注明版本。同时参照各种版本加以校勘,个别文字据他本改正,或有异文可参考者,在注释中予以说明。
全书按时代顺序分为六辑:汉魏南北朝、唐宋元代、明代、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民国时期。主要是考虑到不同朝代、时期棋论的数量和围棋思想发展的状况。如清代以乾隆、嘉庆朝为界,又分出前期、后期,也是因为清代棋论最为丰富。
在体例上,每一篇棋论分题解、正文、注释三个部分。“题解”包括作者的生平、该篇基本内容和所出自棋谱的基本情况、版本等。正文按作者的时代编次,原著中的古体字、别体字,为排印方便,一般改为现在通行的规范的写法。注释力求简明扼要,一些词语典故的注解,为阅读的方便,前后有少量重复。
在编注过程中,参考了近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标注,在此一并致谢!
千年棋韵:智慧的传承与时代的烙印 围棋,这门古老的东方智慧,以其黑白分明的棋盘,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游戏,更是一门哲学,一种艺术,一种观照宇宙万物和人生哲理的独特方式。在中国,围棋与文化、历史、哲学紧密相连,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棋论著作。本书《中国历代围棋棋论选》旨在精选历代重要的围棋棋论,以期展现围棋智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窥见古人对围棋艺术与哲理的深刻洞见。 围棋的起源,可追溯至尧舜时期,传说中尧为教导儿子丹朱而发明。尽管这已不可考,但围棋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从战国时期的“围棋”一词的出现,到唐宋时期围棋的鼎盛,再到明清时期棋艺的精进,围棋始终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精神活动之一,与琴、书、画并称“四艺”。而历代以来,无数棋手、文人墨客,也在对弈中感悟人生,将棋艺心得、理论见解付诸笔端,留下了宝贵的棋论文献。 本书所选录的棋论,并非单纯的棋谱集锦,而是着重于那些能够揭示围棋内在规律、阐述棋道精髓、反映时代精神的理论著作。它们或来自古代著名的棋士,如唐代的“棋圣”黄龙士,明代的“国手”过百龄;或出自文人雅士之手,如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轼,他们将对围棋的理解融入诗词文章之中。这些棋论,或侧重于棋局的战略布局,或聚焦于具体的治孤、破眼、劫争技巧;或从宏观上阐述围棋的“道”,如“阴阳”、“虚实”、“厚薄”、“死活”等抽象概念;或从微观上剖析棋子的价值、效率,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棋形。 战略与战术的交织:从宏观到微观的棋道探索 围棋的魅力,在于其宏大与精微的统一。一盘棋,从全局的布局到局部战斗,无不体现着战略与战术的精妙配合。古代的棋论,很早就开始探讨宏观的战略思想。例如,对“地”与“势”的辩论,究竟是以实地为先,还是以发展外势为重?这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对围棋基本原则的理解。对“厚薄”的认识,则关乎棋局的根基,何时应该厚实地发展,何时又可以以薄棋搏取更大的利益,这需要深厚的棋感和长远的眼光。 “虚实”的运用,是围棋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棋盘上每一块棋子,都有其“实”,即棋子本身的存在。而“虚”,则指的是棋子所能影响到的空间、潜力以及与对方棋子的关系。高明的棋手能够巧妙地调度虚实,或虚实结合,或虚中寓实,让自己的棋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同时限制对方的发展。这种对“虚”的理解,也常常被引申到人生哲学,例如“少即是多”、“以柔克刚”的道理。 在微观层面,棋论则更加具体细致。关于“治孤”的策略,如何在被对方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寻求解脱之道,这需要精妙的计算和对棋子活力的准确把握。面对被攻击的孤棋,如何运用“眼”来保证其生存,如何利用棋子的配合制造“气”,如何在绝境中寻求生机,这些都是棋论中反复强调的重点。而“破眼”、“破角”,则是主动进攻的手段,如何精准地打击对方的薄弱环节,如何有效地破坏对方的根据地,也需要严谨的逻辑和细腻的手法。 “劫争”更是围棋中最具戏剧性的部分。一场胶着的劫争,往往能够扭转棋局的乾坤。棋论对劫争的探讨,不仅停留在计算劫活与否,更深入到劫争的价值评估、劫争的策略选择,以及如何利用劫争为全局服务。有时,一个微小的劫争,可能就是为了换取全局的胜利,这体现了围棋中“舍小就大”、“以退为进”的智慧。 棋与道:智慧的升华与哲学的观照 围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被誉为“国粹”,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竞技层面,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许多棋论,将围棋视为一种“道”,一种修炼心性、体悟人生哲理的途径。 “天元”作为棋盘的中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常被赋予“宇宙之本”、“大道之始”的象征意义。对天元的占领与否,以及如何经营天元区域,往往体现了棋手对全局的掌控能力和对棋局走向的预判。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围棋中也有生动的体现。黑子与白子,分别代表了阴阳两极。棋盘上每一块棋子,都可以看作是阴阳的结合体,它们的生克制化、此消彼长,构成了棋局的全部动态。棋手在博弈中,就是在不断地调和阴阳,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刚柔相济”同样是围棋重要的原则。有时需要刚猛的攻击,撕裂对方的阵型;有时则需要柔韧的防守,以守为攻。如何适时地运用刚与柔,将二者巧妙地结合,是衡量一个棋手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围棋也是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好诠释。了解自己的棋风棋力,善于捕捉对方的弱点,并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这是取胜的关键。而这种精神,也同样适用于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时代变迁与棋论的演进 本书所选录的棋论,还将反映出围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时代烙印。 唐宋时期,围棋文化兴盛,文人参与度高,棋论中常常带有文学的色彩,强调棋艺的雅趣和超然物外的意境。例如,白居易的诗句中对围棋的描绘,就充满了闲适与雅致。 明清时期,围棋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棋艺精进,涌现出大量的实战棋谱和更具系统性的棋论。过百龄的《官子谱》对官子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后世研究官子的经典之作。 近代以来,随着围棋的国际化,以及现代围棋理论的发展,棋论的分析更加精细化,计算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当然,本书更侧重于对历代传统棋论的梳理与呈现。 结语 《中国历代围棋棋论选》并非一本简单的围棋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黑白之间所蕴含的深邃智慧。这些棋论,穿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们不仅是围棋爱好者的宝贵财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一次生动解读。通过品读这些棋论,我们不仅能提升棋艺,更能从中感悟人生,学习如何在这变幻莫测的棋盘上,以及更加复杂的人生舞台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