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

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启鸣,刘学军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地形分析
  •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 地形地貌
  • 遥感
  • 空间分析
  • 地质学
  • 测绘学
  • 环境科学
  • 计算机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68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34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4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数字地形分析是随着数字高程模型的发展而出现的地形分析方法。
  《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壹部分重点讨论数字地形分析的基本概念、地形的数字特征以及地形的数学建模。第二部分着重介绍数字地形分析的基本技术,包括基本地形参数计算、地形形态特征分析、地形统计特征分析、复合地形属性和地形可视化及分析。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数字地形分析中的误差处理方法,以及数字地形分析的技术走向和发展趋势。
  《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适合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地理、水文、生态、环境等地学相关领域的科研、生产、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学等相关领域和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

作者简介

  周启鸣,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地理系,任讲师、高级讲师。1997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任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数字地形分析、遥感变化监测、GIS与遥感技术整合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的地学应用研究。现任香港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会长、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书评主编、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等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编委。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评专家委员会成员。
  
  刘学军,1965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学院(原华东地质学院)工程测量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清华大学工程测量硕士学位,2002年获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应用、交通GIS等,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三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出版说明

前言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地形图与地形分析
1.2 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
1.3 数字地形分析的技术内涵
1.3.1 地形数据与数据结构
1.3.2 误差分析与不确定性
1.3.3 算法设计与实现
1.4 数字地形分析的主要内容
1.5 数字地形分析的主要应用范畴
1.5.1 水文学应用
1.5.2 地貌、土壤学应用
1.5.3 生态学应用
1.5.4 工程和其他应用
1.6 关于本书内容

第2章 地形曲面的基本数字特征
2.1 地形的数学描述
2.1.1 地形的抽象表达
2.1.2 地形的数学模型
2.1.3 地形曲面的二维平面模型——等高线模型
2.2 地形曲面的基本参数
2.2.1 高程
2.2.2 高差
2.2.3 高程分布曲线
2.2.4 距离
2.2.5 面积与表面积
2.2.6 体积
2.2.7 地形粗糙度
2.2.8 坡度与坡向
2.2.9 地形曲率
2.2.1 0汇水面积与单位汇水面积
2.2.1 1区域地形参数
2.3 基本地貌形态特征的数学定义
2.3.1 斜坡
2.3.2 山顶
2.3.3 山脊
2.3.4 山谷
2.3.5 洼地
2.3.6 鞍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高程模型与地面形态表达
3.1 数字高程模型
3.2 DEM数据源特征与获取方法
3.2.1 地形图
3.2.2 摄影测量与遥感影像数据
3.2.3 地面测量数据
3.2.4 现有DEM数据
3.2.5 DEM数据源与采集方法对比
3.3 DEM的表示方法和结构模型
3.3.1 DEM表达
3.3.2 DEM结构模型
3.3.3 不同DEM之间的相互转换
3.4 DEM数据粗差检查与滤波处理
3.4.1 原始数据粗差检测与剔除
3.4.2 原始数据的滤波处理
3.5 DEM模型优化
3.5.1 洼地填平处理
3.5.2 由等高线数据生成的TIN上的平坦三角形处理
3.5.3 数据点疏化处理
3.6 DEM分辨率和原始数据尺度的匹配
3.7 最佳DEM分辨率的确定
3.8 DEM质量评价
3.8.1 数值精度指标——DEM中误差
3.8.2 流域结构分析
3.8.3 等高线分析
3.8.4 地形属性可视化分析
3.8.5 地形属性频率直方图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形曲面参数计算
4.1 基于DEM的地形曲面参数计算原理
4.2 高程内插
4.2.1 基于格网DEM的高程内插计算
4.2.2 基于TIN的高程内插计算
4.2.3 基于等高线模型的高程内插计算
4.3 坡度坡向计算
4.3.1 基于格网DEM的坡度坡向计算
4.3.2 基于TIN的坡度坡向计算
4.3.3 基于等高线模型的坡度坡向计算
4.4 坡度变化率和坡向变化率计算
4.4.1 基于最大坡降算法的坡度和坡向变化率计算
4.4.2 基于差分算法的坡度和坡向变化率计算
4.5 曲率计算
4.5.1 基于格网DEM曲率计算
4.5.2 格网DEM导数估计的统一公式
4.6 坡长计算
4.6.1 基于格网DEM坡长计算的基本步骤
4.6.2 非流量累积坡长计算方法
4.6.3 流量累积坡长计算方法
4.7 地形起伏度、粗糙度与切割深度
4.7.1 基本定义
4.7.2 基于DEM的地形起伏度、粗糙度、切割深度计算原理
4.8 面积计算
4.8.1 基于格网DEM面积计算
4.8.2 基于等高线DEM面积计算
4.8.3 基于TIN的面积计算
4.8.4 剖面面积计算
4.9 体积计算
4.9.1 土方计算原理
4.9.2 格网DEM土方计算方法
4.9.3 基于等高线DEM的体积计算
4.9.4 基于TIN的体积计算
4.1 0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形形态特征分析
5.1 地形形态特征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5.1.1 地形形态基本特征
5.1.2 地貌形态
5.1.3 地貌特征分析意义
5.1.4 地形形态特征提取的主要内容
5.2 地形形态特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2.1 地形形态特征分析原理
5.2.2 地形形态特征提取的技术内涵
5.2.3 特征提取基本方法
5.3 地形形态特征点分类
5.3.1 基于高差符号变化的地形点分类
5.3.2 基于曲率变化的地形点分类方法
5.3.3 基于地形参数的地形点分类
5.3.4 基于坡度和曲率的地形部位分类
5.4 地形形态特征线提取的解析方法
5.4.1 算法回顾
5.4.2 地形特征线候选点确定方法
5.4.3 特征线跟踪
5.5 地形形态特征线提取的模拟方法
5.5.1 概述
5.5.2 路径算法原理与分类
5.5.3 单流向算法
5.5.4 多流向算法
5.6 流域分析
5.6.1 流域概念
5.6.2 流域分析内容与流程
5.6.3 水流网络计算
5.6.4 流域地形分割算法设计
5.7 地形形态可视性特征分析
5.7.1 地形可视性分析基本概念
5.7.2 地形可视性计算原理
5.7.3 地形可视性计算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形统计特征分析
6.1 基本地形参数的特征统计
6.1.1 高程数据的统计分析
6.1.2 坡向数据的统计
6.2 高程分布特征模型
6.2.1 正态分布模型
6.2.2 皮尔逊Ⅲ分布模型
6.3 沟壑密度计算与分析
6.3.1 沟壑密度的计算与地学统计意义
6.3.2 沟壑密度计算
6.4 趋势面分析
6.4.1 趋势面分析的地学意义
6.4.2 高程数据的趋势面分析
6.4.3 趋势面的拟合精度
6.5 地形相关性分析
6.5.1 莫兰指数
6.5.2 局耶瑞指数
6.5.3 半变异函数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复合地形属性
第8章 地形可视化及分析
第9章 数字地形分析的误差与精度
第10章 数字地形分析的发展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术语对照

前言/序言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科学界和工程界极为广泛地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等概念和技术应用领域的兴起,DEM作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产品之一和赖以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已经规模化生产,并在不同领域逐步取代传统地形图对地形的描述。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国1:100万、1:25万、1:5万等不同比例尺的DEM数据库,1:1万DEM数据库也正在积极的建设中。可以肯定,在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高质量、高精度、多种类的DEM产品必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DEM作为数字化的地形图,蕴含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地形结构和特征信息,是定量描述地貌结构、水文过程、生物分布等空间变化的基础数据。然而,DEM数据的本质是离散的高程数据,每个数据本身并不能反映实际地表的几何特征,如同传统的基于纸质地图的地形分析,在DEM上进行地形分析时,也需要一种基于数字高程的信息分析方法——数字地形分析(Digital Terrain Analysis,DTA),其定义为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地形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从DEM提出到现在的40余年间,DEM在数据获取、建模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过去由于地图的直观性、一览性,人们忽视了地图信息的解析性和复杂性,忽视了地图信息分析和应用的研究,从而导致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应用的要求。迄今为止,关于DEM应用和DTA方面的科学技术文献仅限于在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有关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形模型著作中的个别章节,GIS软件商提供的也大多数是介绍性的宣传资料或简单的用户手册。国内外专门论述数字地形分析原理与方法的论著可谓凤毛麟角,在过去20余年中也仅出现少数几部集个别研究成果而成的编著,因而缺乏对数字地形分析理论和技术全面和系统的介绍,更谈不上对各种地形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因此,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把握有关数字地形分析的概念、与DEM的关系、算法设计与评价等关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字地形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自1995年以来,笔者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内外多项DEM建立和应用方面的课题研究,笔者之一以数字地形分析为研究方向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在长期的科研、学术交流、工程实践与教学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积累了一些经验,深感数字地形分析理论和技术对科研和工程实践的重要性。鉴于目前资料的匮乏,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的建议,以及众多学术界的前辈、同行和朋友的鼓励下,终于完成这本关于数字地形分析方面的专著,希望藉此推动我国数字地形分析理论研究和应用的进展。
  本书在笔者近十年来从事DEM和DTA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汇集国内外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成就,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数字地形分析的框架体系、理论基础、算法原理和算法分析评价方法。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3章,主要介绍数字地形分析的背景、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其应用领域,并着重讨论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的数学基础和地形数据建模。第二部分由第4~8章组成,介绍数字地形模型的分析方法和计算算法,包括基本地形曲面参数的计算方法,地形特征提取算法,地形曲面参数的统计特征,复合地形属性的概念、应用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地形曲面可视化分析方法与原理。第三部分包括第9章和第10章,重点讨论数字地形分析的误差分析,阐述了数字地形分析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前景,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笔者对书中所介绍的主要内容都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比较,力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所介绍的算法在效率上虽不一定是最优的,但大部分都通过了实例验证,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内容简练,全面系统,方法实用,同时反映DEM和DTA方面研究的最新成就,希望为地学和工程学相关领域的各类专业技术、研究和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教学、软件开发和生产等提供较为完整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本书构想于2002年春,成稿于2005年秋,历时三年多。直至完稿之际,虽顿觉轻松,完成多年的夙愿,但也感触颇深:地形表面是人类活动和能量物质交换的场所,对地形表达目前研究较多,而地形分析特别是数字地形分析的研究相对滞后。本书的研究虽然只是一个开始,但笔者相信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同时作者也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专家、同行和学者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地理信息的开发和应用,此其一也。其二,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发现该领域中尚存在诸多理论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例如,DEM地形分析尺度问题、误差分布与传播、地形参数与地学分析模型的耦合、DEM地形单元异质性及其影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够进一步拓展DEM的应用领域,而且也能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其三,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极其迅速,日新月异,本书虽尽可能力求全面,紧跟学科发展,但深感该领域理论之深奥,应用之广泛,然笔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挂一漏万,恳请读者见谅并不吝赐教。
大地测量学基础与现代测量技术 本书系统阐述了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全书内容涵盖了从传统大地测量学的基石到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的方方面面,尤其侧重于现代测绘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 第一部分:大地测量学基础 第一章:大地测量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本章首先界定了大地测量的核心任务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详细介绍了大地测量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几何测量方法到近代基于天文和重力测量的过渡,直至当代卫星大地测量的飞速发展。重点讨论了地球的几何形状——椭球体和大地水准面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这是后续所有测量计算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地球参考系统与坐标转换 本章深入探讨了地球参考系统的构建。首先阐述了大地坐标系(包括地心坐标系、区域坐标系)的建立原理和参数定义。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最小二乘原理进行参数拟合与优化,以确定区域大地基准的精确位置。随后,对不同参考系之间的坐标转换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包括高斯-克吕格投影、UTM投影的数学模型、投影畸变分析,以及如何在不同大地基准间进行高精度三维坐标转换,特别强调了对椭球高和正常高的区分与计算。 第三章:天文大地测量原理 天文大地测量作为确定大地水准面和地球定向的关键手段,在本章得到重点阐述。内容包括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球面三角学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天文观测的仪器设备(如天顶仪、天文经纬仪)的操作规程、观测误差来源及数据处理方法。重点解析了利用天文观测确定大地水准面形状和地球自转参数的理论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天文观测来检验和改进大地参考框架的精度。 第四章: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 重力场是连接几何测量和物理地球科学的桥梁。本章系统介绍了重力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重力测量仪器(如绝对重力仪、相对重力仪)的构造与精度评估。详细阐述了重力勘测的规范、数据归化(正常重力、重力异常)的处理流程。核心内容聚焦于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包括布格重力异常的物理意义、大地水准面的高精度确定方法,以及重力场模型(如EGM2008)的构建与应用。 第二部分: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 第五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原理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详细讲解了GNSS(包括GPS、GLONASS、Galileo、北斗)系统的空间几何学和时间同步原理。深入剖析了信号传播的误差源(对流层延迟、电离层延迟、多路径效应)。重点阐述了GNSS数据的处理流程:从原始观测值的解算、精密单点定位(PPP)、实时动态相对定位(RTK/PPK)的数学模型、到高精度轨道确定与精密时钟同步技术。此外,还讨论了GNSS在地壳形变监测、高精度定位中的应用案例。 第六章:经典与现代控制测量技术 本章涵盖了传统大地测量中对高精度控制网的构建方法。详细介绍了现代高精度经纬仪、电子测距仪(EDM)的原理与误差分析。对三角网、三边网、中断网等经典平面控制网的平差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强调了最小二乘原理在各类控制网平差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引入了现代全站仪的作业流程,以及如何将GNSS数据融入到传统的平面与高程控制网联合平差中,以获得最优的整体精度。 第七章:高精度地形测绘技术 本章聚焦于获取地表三维信息的现代技术。详细介绍了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像片几何模型、空中三角测量的空间前方交会与后方交会。重点讲解了激光雷达(LiDAR)测量技术,包括主动测量原理、点云数据的获取、预处理(噪声去除、地面点提取)以及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此外,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UAS Photogrammetry)的技术流程、数据匹配与三维重建算法进行了深入介绍,并讨论了不同技术在获取精细地形数据时的优缺点比较。 第八章:工程测量与形变监测 本章侧重于大地测量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系统介绍了大型基础设施(如大跨度桥梁、隧道、水坝)的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包括高精度轴线测量、沉降观测网的布设与数据分析。重点阐述了基于高精度GNSS和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结构形变监测方法,包括如何建立形变监测网络、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位移向量场分析来评估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九章:数据处理与质量评估 本章总结了测量数据从采集到成果输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详细介绍了误差理论在测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识别与消除。重点阐述了最小二乘平差的迭代计算过程、参数估计、单位权方差的检验以及对观测值和参数的可靠性分析。最后,讨论了测量成果的精度表示方法(如中误差、概率椭圆)以及如何编制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精度测量成果报告。 结语:大地测量学的未来展望 本章对当前大地测量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实时精密定位服务(RTK/PPP-RTK)的广域化、地球动力学研究对高精度时间同步和空间基准的更高要求,以及测量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的演进。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严谨,图文并茂,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工程测量、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案头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乡村规划师,工作中经常需要考虑地形对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本书《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简直是我工作上的“及时雨”!书中关于地形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如何通过地形分析优化农村道路选线、以及如何利用GIS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等内容,都与我的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特别是关于坡度对不同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地形特点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这些内容为我的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学会了如何利用DEM进行坡度分级,然后结合其他因素来科学地划分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使得土地利用更加集约高效。书中的案例也很多样化,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微观的村庄建设,都给出了详实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地形分析和GIS来服务于乡村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强大的工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有些高不可攀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简直是学习和入门的绝佳选择。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地形参数的提取和应用。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比如把坡度比作小山坡的陡缓程度,把汇流分析比作雨水流淌的路径,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理解。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应用场景,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分析来模拟风的流动,预测噪音的传播范围,甚至是如何根据地形特点来设计电影场景,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原来GIS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学习GIS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个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有趣过程。我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学习了一些基础的遥感和GIS理论后,总想找一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籍来系统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本《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的指导。书中对不同地形参数的提取方法,比如坡度、坡向、曲率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讲解,并且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和实现思路,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参数是如何从原始DEM数据中计算出来的。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如何将这些地形参数与其他地理数据,如土地利用、土壤类型、降雨量等进行叠加分析,以解决诸如水土流失预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实际问题。那些分析流程和案例研究,简直就是一本活的GIS实战手册。它让我明白,GIS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强大武器。通过阅读,我不仅巩固了现有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新的分析技巧,对未来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数字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丛书》真是一本让我惊喜的书!我一直对地形数据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感到好奇,也想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神奇之处。从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来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有效避免洪涝灾害。书里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GIS分析土地覆盖变化,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这让我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可视化部分的内容,那些精美的三维地形图和叠加分析图,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数据变得直观生动。感觉作者非常用心,把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图例解释出来,即便是我这个对GIS了解不深的人,也能很容易地跟上思路。书中的方法论部分也很有启发,让我明白在进行地形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远不止高程本身,还有坡度、坡向、汇流累积等一系列衍生变量。读完这本书,我对“看不见”的地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GIS这项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名地质学的学生,我对地形的研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以往的学习更多集中在定性的描述和野外勘察。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让我意识到,借助数字地形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对地质现象进行更精确、更量化的研究。书中关于地貌演化、断裂带识别、滑坡易发性分析的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通过DEM分析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的细微变化,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地表之下的地质构造信息,这对于寻找矿产资源、评估地震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GIS技术进行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将地下地质结构与地表地形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我们理解地质体空间展布、预测地下水流动方向等等,简直是革命性的进步。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借鉴,更激发了我对利用现代技术解决地质问题的无限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