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國清流”係列是民國大師集體演繹的史詩級傳記。《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係作者汪兆騫繼《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之後又一力作。
2.作者汪兆騫是文學界、齣版界的老前輩,“朋友圈”俱為文學名傢和文化精英,輻射瞭中國的當代文壇。汪老先生經手孵化的名作,大多讓人如雷貫耳;汪兆騫做過嫁衣的作傢尤其是文學大傢,幾乎占據中國當代文壇的半壁江山。更可敬的是,汪兆騫是一位秉持道義與良知的知識分子型作傢。由汪兆騫以客觀公正的史傢視角講述的民國時代的文壇,在剖析人物的性格與人格方麵,自然是遊刃有餘,功力深厚。
3.《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中的時間節點,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戰時期悲壯而慘烈的文化景觀。在大環境中,這些知識分子展現齣來的風骨和氣節讓後人敬佩。他們沒有為亂世所裹挾,而是站在統一戰綫的大旗下,在各自的領域中竭盡所能,救國救民,奏響一麯正能量爆棚的愛國主義贊歌。
4.《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中,作者汪兆騫同樣憑藉翔實的史實與依據,實事求是地撰寫曆史,披露真相,還原曆史,對曆史人物客觀公正的講述與剖析,刻畫齣民國大文人、大知識分子在大環境中呈現齣來的多種文化品格,彰顯人性的光輝與卑微。
5.“民國清流”係列流暢優美的寫作風格,紀年體式集體傳記的寫法,讓這一係列的圖書既適閤作為文學和文學傢史料的補充,又能讓普通讀者獲得愉悅而充實的閱讀感受。
大師們的民族大義與傢國情懷 大文人的悲壯遷徙和抗戰史詩
★《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入選《作傢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葉辛、何建明、張抗抗、梁曉聲、李敬澤、葉廷芳、張頤武、王躍文、餘世存、孫鬱、解璽璋、李建軍、北村、嶽南等名傢傾情推薦!
★聯閤早報、南方都市報、鳳凰周刊、央廣、人民網、新華網、北京晚報、騰訊、新浪等全國百餘傢媒體廣泛報道。
本書係民國大師們的集體傳記係列之四。
本書沿襲《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的風格,承接前三部的曆史階段(1917年至1936年),呈現齣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戰時期悲壯而慘烈的文化景觀。
七七事變之後,國難當頭,民國知識分子自覺站在統一戰綫的大旗下,演繹瞭一部壯烈激越的抗戰史詩。無論是在國統區、解放區,還是在淪陷區,抑或上海的“孤島”,“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瞭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讓抗戰時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統一。鬍適、鬱達夫、老捨、瀋從文、梁漱溟、茅盾、張恨水、聞一多、鄭振鐸、馬寅初、陳寅恪、吳宓、趙樹理、丁玲、蕭軍等,做著他們認為文人應當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國的路上披肝瀝膽,以各自的姿態,演繹著知識分子的氣節、風骨與擔當。
作者不囿於故有定論,依據翔實的史料,書寫被遮蔽的曆史,刻畫真實生動而豐富的人物命運,立體式地彰顯瞭民國大師們獨特而復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汪兆騫
生於1941年,人民文學齣版社編審,原《當代》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中國作協會員。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門內客》《記憶飄逝》《紫塞煙雲》《張騫》等,新近齣版有《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文壇亦江湖:大師們的相重與相輕》,深受讀者好評。
《南方都市報》:
《民國清流1》這部書詳盡地記錄瞭“五四”這一曆史進程,能幫很多有誌瞭解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騫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實再現瞭“五四”的現場。
《鳳凰周刊》:
當汪兆騫老先生用明麗、曉暢的文筆,刻畫這些有主意、有風骨、有本事的民國文化前輩時,清流澎湃,激蕩鼓應,讓人久久不能釋捲……讀者可以把這部書當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長捲來閱讀,也可以把它當作諸位大師的集體傳記,更可以藉此機會重新反思,我等應該怎樣做一個文化人?
第一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 / 003
七七事變,抗日戰爭拉開序幕;鬍適提齣不要放棄河北;鬱達夫、李叔同、張恨水、老捨擔起民族救亡的使命
“為誰萬裏禦風行”——鬍適以非官方身份齣訪歐美五十一天,作五十六次演說 / 007
“燕山柳色太淒迷”——躲在苦雨齋觀望的周作人 / 017
“雲何色殷紅”——弘一大師“為護法故,不怕炮彈” / 024
“讓詩人的聲音像高射炮一樣”——郭沫若、田漢參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 / 032
第二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 年) / 045
百城淪陷;汪精衛叛國投敵;名校南遷,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組建;梁漱溟、周揚、徐懋庸來到延安
“做瞭過河卒子,隻能拼命嚮前”——鬍適就任中國駐美大使首戰告捷 / 049
“中國的甘地”梁漱溟赴延安訪毛澤東 / 058
“為全節概而免禍纍”——陳寅恪在香港寜死不事倭督和汪僞 / 068
周揚、馮雪峰、徐懋庸的命運發生瞭轉摺 / 078
第三章 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 / 089
國共摩擦加劇;吳佩孚拒絕汪僞邀請;周作人淪為漢奸;張愛玲、蘇青和邵洵美與“孤島文學”
“一生真僞有誰知”——方圓、冰炭集於一身的周作人 / 093
“忽而普羅,忽而民主,忽而民族”——寫得一手漂亮小說的變節文人張資平 / 107
“孤島”中的張愛玲、蘇青和邵洵美 / 117
第四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 年) / 137
毛澤東發錶《新民主主義論》;文化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茅盾到延安;吳宓講授《紅樓夢》;老捨彆婦拋雛,走上抗日
巴金說,“其實我並不理解他”——抗日戰爭中的茅盾 / 141
“聊報國傢於萬一”——張恨水改寫抗戰小說 / 151
“血若停流定是灰”——老捨彆婦拋雛,走上抗戰徵程 / 162
現在是一切對外的時候——“對政治一嚮有興趣”的文人梁實鞦 / 174
第五章 民國三十年(1941 年) / 183
民國教育文化大遷徙已過去四年;全國文化精英、作傢、學者與亟待學成救國的青年學子雲集於西南地區
《長河》是抗戰文學最精彩的收獲之一——瀋從文在西南聯大 / 188
“我想就是‘不苟’二字”——從日記中看“不苟”的愛國文人吳宓 / 199
被史學傢忽略的文學批評傢——因毛公鼎改變人生的葉公超 / 210
文學批評的一股理性冷峻之風——施蟄存的文藝批評 / 218
“君看白發誦經者,半是宮中歌舞人”——尺長白髯飄飛的馮友蘭 / 224
第六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 年)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 年) / 235
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中美英首腦舉行開羅會議;趙樹理創作的小說是解放區文藝最傑齣的代錶
“搞到不讓他吃公糧”——蕭軍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 / 240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蕭紅從荒原走嚮世界 / 254
“坐近一點嘛,明年不要再寫《三八節有感》”——丁玲是座談會重要人物 / 266
王實味、吳奚如的冤案 / 275
受邀請而不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狂人”高長虹 / 283
“一手攥筆杆,一手握驢鞭”的作傢——趙樹理的小說是《講話》後的最重要收獲 / 292
第七章 民國三十三年(1944 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 / 307
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鄭振鐸搶救珍貴文化典籍;馬寅初劍指四大傢族;鬱達夫為國獻身;葉聖陶、李劼人等給曆史留下幾個真實的鏡頭
“一腔熱血,愛國不敢後人”——鄭振鐸在淪陷的上海搶救珍貴典籍 / 311
“敢言敢怒見精神”——雄視闊步於各種壓迫下的馬寅初 / 319
“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鬱達夫的抗戰生涯 / 332
“相濡以沫沫成海”——珍視友誼並為抗擊侵略者的壯麗年代留下幾個真實鏡頭的葉聖陶、李劼人等 / 344
是夜,大雨方歇,鬍適又和羅隆基、陶希聖等在鬍宅商量於7 月9 日前往江西九江廬山開會事宜。他們吃過晚飯,坐在庭院中開會。羅隆基對國民黨應對七七事變態度不積極大為不滿,言道:“國民黨既不能不退齣河北,何妨讓各黨各派來乾一下。”鬍適聽罷,不以為然。他批評羅隆基,堅稱此時此地隻能跟著國民黨政府進退,不能隻搞什麼黨派活動(《鬍適之先生二三事》,1962 年2 月6 日“中央日報”)。
鬍適是當日離開南京的。他與兒子祖望乘船逆江而上,於11 日抵達漢口。安頓好兒子,鬍適又於13 日與錢端升、張忠紱搭飛機離武漢,一路嚮南飛往香港。趕上颱風肆虐,那個讓鬍適感到恥辱的九一八事變六周年紀念日,就在香港度過。鬍適感慨地說:“今日總算是用飛機炮火來紀念九一八瞭。”
周作人盡管早已躲進苦雨齋,放棄對曆史和時代的責任,甘願做一個“平凡的人”,但畢竟曾是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之一,其文學作品也成就瞭他在中國文壇的崇高地位。特彆是他與日本及日本文化的特殊關係,使他無法避免成為當時中日各方政治力量可資利用的政治籌碼這一宿命。郭沫若寫的《國難聲中懷知堂》,其誇飾性的語言掩蓋不瞭其動機,那就是爭取周作人莫忘祖國,使他成為愛國的知識分子代錶人物。
那是1906 年,李叔同在日留學,與日本姑娘福基邂逅。這是李叔同最諱莫如深的一段戀情。李叔同學習西洋畫,需要一位人體模特。不經意間,他發現常給他送飯的房東女兒福基身材窈窕,福基正是自己苦苦尋覓的模特人選。李叔同詢問姑娘是否願做他的模特,姑娘大大方方同意瞭。閤作是愉悅而有成就的,李叔同旅日期間畫的油畫《裸女》,便是他們閤作的作品。接觸多瞭,兩個年輕人就有瞭感情。接下來就同居瞭。李叔同曾於1898 年,在母親安排下,與天津一茶商女兒俞氏成親。不久,舉傢遷到上海。1901 年,李叔同與上海有“詩妓”之譽的李香一見傾心,二人常以詩詞相和。多年後,李叔同遁入空門,得李香所贈詩畫,送給好友夏丏尊,以示情緣已瞭斷。
1938 年2 月5 日,鬍適結束一次演說,準備到他處演說,匆匆走下樓梯。這時,迎麵一位美國人微笑著將他攔住,是位身著雜役製服的美國人。鬍適也微笑著問他有什麼要幫忙的,雜役從口袋裏摸齣三塊銀幣,說:“鬍先生,聽瞭您的演說,知道中國抗戰太艱苦瞭,這三塊銀幣捐給貴國吧。”鬍適聽罷,眼睛濕潤瞭。遠在中國萬裏之遙的國度,一個毫不相乾的美國工人,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支援中國抗日,讓鬍適感動莫名,久久難以忘懷。
梁漱溟自然記得,1918 年年初,他幾乎每晚都到楊懷中傢裏拜訪。每次開院門的,是一個高大英武的湖南青年,彼此總是點頭一笑,沒有互報姓名。梁與楊交談,這位青年從不在場。楊懷中告訴他,青年叫毛澤東,是他在湖南第一師範教書時的學生,很有纔華。此次到來,經他推薦,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謀得月薪八元的管理員一職。白天還到學校裏當旁聽生,晚上迴楊傢住宿。
毛澤東批評梁漱溟,認為要求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隨後幾天的會議上,毛澤東還對梁漱溟說:“你雖沒有以刀殺人,卻是以筆殺人的”,“人傢說你是好人,我說你是僞君子”,“你一生一世對人民有什麼功?一絲也沒有,一毫也沒有。而自己卻把自己寫成瞭瞭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還美,比王昭君還美,還比得上楊貴妃”。毛澤東最後說:“對你的此屆政協委員不撤銷,而且下一屆政協還要推你參加,因為你能欺騙人,有些人受你欺騙……”書呆子梁漱溟被老朋友氣頭上的話驚呆瞭,書生意氣又犯瞭,他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與毛澤東發生瞭激辯,要求毛澤東要有“雅量”,最後被轟下瞭颱。
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每次上課,都要步行一裏多地。每天,昆華路上,都有一道這樣的風景:穿著藍布長衫的陳寅恪,腋下挾著用一塊花布或黑布裹著的一大包書,沉重地走嚮教室,晨陽照著他的滿是汗的額頭,亮晶晶的。那時,他的右眼視網膜已脫落。學生見他如此辛苦,多次提議輪流去傢裏接他上課,都被他婉拒。
錢夏是錢玄同在日留學時,為反抗清王朝而起的名字。此舉寓意打倒清王朝,恢復中華,不再亡國亡民的信念。日寇占領北平後,錢玄同緻信老友周作人,說“我近來忽然抒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他寫信給遷到陝西城固的北京師範大學同事黎錦熙先生等人,錶達齣“錢玄同決不汙僞命”的堅貞、磊落的胸襟。
張愛玲在1944 年發錶瞭一篇並不大為人重視的小說《年青的時候》。內容是上海青年潘汝良,愛上瞭一位十月革命後逃離蘇俄,僑居上海的白俄姑娘。在侵略者的刺刀下,二位淪為難民的年輕人的異國之戀,本身就具的象徵意義,給作傢提供瞭廣闊的空間。但張愛玲把一切文學技巧都隱在瞭極樸素的敘述之中。可以發現,她的小說風格的悄然變化:從以前的繁復濃烈,嚮平淡自然轉化。看不到的技巧,是文學中最高超的技巧。
陳公博請並不熟悉的蘇青吃飯,推杯換盞之後,藉著酒力,澆齣心中塊壘,黯然說齣自己的人生經曆:一介熱血文人,參加革命,但嚴酷的社會現實又使其希望幻滅,心灰意懶,為瞭友情,以自己的命相報。看著眼前堂堂男兒,聽著他內心流齣的悲愴命運,一個涉世不深的弱女子動瞭惻隱之心,閤乎人之常情。但世事的殘酷是,事物對錯,並不取決於常情,蘇青受到攻訐和付齣的代價,是因她在重要的曆史關頭,堅持報知遇之恩的私人性選擇,是因她毫不掩飾地同情喪失民族氣節者之流。
邵洵美在《十日談》發錶文章批判“文人無行”,說“有些‘沒有飯吃’或‘有瞭飯吃不飽’的人”,以為當文人是“無本生意”,就“人人想做”,“我們的文壇便是由這種文明人組成的”,“這般東西便永遠在文壇裏鬍鬧”。於是,就有人猜測,這是罵魯迅的,因此這種挑釁,勢必遭到魯迅的痛擊。有人還言之鑿鑿,說魯迅寫的《各種捐班》(1933年8 月26 日《申報?自由談》),就是迴應邵洵美這篇文章的。似也無根據。依《魯迅全集》的編輯原則,大凡魯迅批評文字指嚮誰,都在注釋中說明。此論無非是說,邵洵美先惹瞭人傢魯迅,魯迅為瞭自衛,纔發動反擊批判邵洵美的。
6 月初,一個上午,茅盾在窯洞裏正讀《中國文化》雜誌,毛澤東來到他的住處。毛澤東進屋就說,實在太忙,一直沒看過你和夫人、孩子。說著,又拿齣一本自己寫的,散發著油墨香氣的《新民主主義論》送給茅盾:“剛剛齣版。你是大作傢、評論傢,請你看後多多批評啊!”兩個老朋友興緻勃勃地從《新民主主義論》談到古典文學。毛澤東對《紅樓夢》發錶瞭許多精闢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談到魯迅,也有獨特的見識,讓茅盾驚嘆不已,自愧弗如。
當時張恨水已搬到南京郊外上清河。他每天下午頂著酷暑烈日,匆匆步行十幾裏地,趕到報社,然後就伏在辦公桌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旭日東升,纔疲憊地往城外趕。到瞭傢裏,倒頭便睡。有時,在半路上會碰上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聽到空襲警報響起,他不得不趴在田埂或伏在樹下。空襲之後,他即奔嚮報館,馬上撰寫夜裏就要印刷的重要社論和時評。
那時的張恨水四十來歲,身材高大,胖墩墩的,為人和藹可親。其嗓門大,未見其人,已聞其聲,因在北京多年,便操一口京腔徽調。每次撩起長藍布衫,拿著摺扇上得樓來,總是高喊:“今天真熱。”報社同人迴憶,他一來編輯部,首先翻閱當日各傢報紙,拆閱稿件和私人信件,然後與同人談談情況。等他坐下來,會全神貫注筆走龍蛇,不多久,漂亮的社論或時評就寫齣來。
被人過度宣傳的老捨與瀋從文的矛盾,更多地賦予意識形態的色彩,或故意挑撥二人的關係。事實是,老捨與瀋從文並無芥蒂。早在1935 年1月5 日《人間世》徵詢“一九三四年我所愛讀的書籍”時,老捨迴答的第一本書就是瀋從文的《從文自傳》。1946 年,老捨在《八方風雨》中迴憶愉快的雲南之行時,就說見到瞭聞一多、瀋從文等人。“諸先生都見到或約我吃飯,或陪我遊山逛景。這真是愉快的日子。”而瀋從文在1952 年被迫逃離文壇,填寫《博物院工作人交待社會關係錶》時,便將老捨列入“作傢中較熟悉的”之人(瀋從文《交待社會關係》)。在那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瀋從文依然將老捨引為朋友。
一次,日寇飛機來昆明轟炸,師生聽到警報後,紛紛跑嚮防空洞。劉文典忽見瀋從文從身邊經過,甚是不悅,對身邊學生道:“我跑是為瞭保存國粹,學生跑是為瞭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該死的,他跑什麼呀!”劉文典素來看不起新文學作傢,認為他們的創作不是真正的學問。劉文典的可愛,在於他敢於當麵直言不諱地貶損他認為沒本事的人,對大人物蔣介石同樣敢於犯顔,而對他服氣的人,不管年紀長幼、身份貴賤,總是十分謙恭,如他曾說:“陳寅恪纔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硃自清該拿四塊,可我不給瀋從文四毛錢!”
弟子汪曾祺在聯大寫的稿子,幾乎全部由瀋從文修改後寄齣去的。李霖燦在麗江畫玉龍雪山的畫,也多由瀋從文代為齣手。那時通貨膨脹,郵費上漲,有時信封上貼滿郵票。一兩封尚可,像瀋從文幾乎天天都自費給學生寄稿件,那可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票子堆起來的。是薪金不多的瀋從文,從自己生活費裏擠齣來的。他毫無怨言,默默地這麼做瞭多年。
據汪曾祺迴憶,吳宓講《紅樓夢》,深受學生歡迎,常常尚未開課,教室已被學生坐滿。來遲的女生沒有椅子坐,吳宓見到,就轉身到其他教室去搬椅子,等到大傢都有座位,纔開始上課。此等騎士風度,感動瞭學生,遂有大量男士紛紛效仿,一時成為風氣,傳為美談。
昆明有傢牛肉館,老闆為招徠食客,以雅號“瀟湘館”為店名,生意果然不錯。一貫以“怡紅公子”自況,深愛林妹妹的吳宓聞之,認為這是一個俗商對《紅樓夢》的褻瀆,甚是惱怒。他選好時機,趁“瀟湘館”賓客盈門之時,提著一根很粗的黃藤文明棍登上門去,然後不由分說,一通亂砸。仍不解氣,還要老闆立刻摘下“瀟湘館”匾額。
有次齣遊,吳宓見一軍官舉槍打鳥,遂上前勸阻:“子彈應留著打鬼子,打鳥豈不浪費。”軍官見吳宓西裝革履,不知是哪方神仙,隻好收手。正巧這時西南聯大學生從此經過,齊嚮教授鞠躬問候。軍官知吳宓乃一窮書生,麵生怒色,準備發難,學生見狀,拉起吳宓離去,避免一次激烈衝突一次,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在中國經濟學社年會上講話。馬寅初突站起來,當麵質問,孔被問得麵紅耳赤,結結巴巴說:“我是孔子後人,不會貪汙的。”有人見狀,給孔一個下颱階的機會,提議會議休息十分鍾。解瞭圍的孔祥熙落荒而逃。為瞭拉攏馬寅初,蔣介石和孔祥熙曾派中央銀行會計處處長金國寶去馬寅初處,傳達政府恭請馬寅初齣任財政部次長的命令。馬寅初識破蔣、孔之計,說:“你們想弄個官位把我嘴巴封住,怕辦不到。”此後,蔣、孔幾番派人遊說,馬寅初終不改不予閤作的初衷,令蔣、孔很丟麵子。
一日清晨,在去往課堂的途中,白髯飄飛,手上拿著一個用印有太極八卦的藍布裹著的書包的馮友蘭,與一身舊西裝的金嶽霖相遇。金故作認真狀:“老兄,修到什麼境界瞭?”馮一本正經曰:“到天地境界矣!”二人大笑,各奔課堂而去。
1940 年,蕭軍由重慶再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當教員。1941 年齣版瞭報告文學《側麵》的續集《從臨汾到延安》。毛澤東與蕭軍關係密切,交往多,通信多,喝酒碰杯多,談文學多。故蕭軍與朋友談天時,常狂妄且有江湖氣地放言:魯迅是我父親,毛澤東是我大哥。說者大言不慚,聽者莫不瞠目。當時,除瞭丁玲,在延安的作傢中,蕭軍算是重量級的瞭。
魯迅是喜歡蕭紅的。一次,蕭紅穿著火紅的上衣、咖啡色的裙子,請魯迅評價。魯迅坐在躺椅上,很有興味地看著她,微笑著說:“你這裙子是咖啡色的,還帶格子,顔色混濁得很,所以把紅衣裳弄得不漂亮瞭。”魯迅還對她以前穿過的短統靴子批評瞭一番,讓蕭紅很吃一驚。魯迅說,那短靴是軍人穿的,應把褲子塞在靴裏。蕭紅問,為什麼你以前不告訴我?魯迅說:“你不穿瞭,我纔說的,你穿的時候,一說你該不穿瞭。”
在重慶時,高長虹儼然成為政論傢。他寫的大量關於抗戰的時評,角度新穎,思想深刻,見解卓異,也引起國民黨的注意。一日,他的一個崇拜者,曾是狂飆社成員,現已成為閻锡山二戰區駐重慶辦事處任主任的梁武,突然到高長虹居住的旅館拜訪,特奉上白花花的大洋五百。高長虹微微一笑,搖頭拒不接受,並不無譏諷地道:“那是颳地皮的錢!”
嚴文井老人在他走後,講瞭不少趙樹理的趣聞,說老趙酷愛傢鄉戲上黨梆子,常常主動“送戲上門”。有時天色已晚,他常會“推門而入”:“老嚴,我來給唱段上黨梆子!”接著,他不用等“老嚴”讓座,已一屁股坐在書桌邊,雙手並用,代替打闆和鑼鼓,同時高亢地哼著過門。一段驚天動地的麯調,便大屋子裏迴響。還沒等醒過神,琢磨齣意思,老趙又主動說:“還有一段更好的!”又是雙手並用,哼過過門,放聲高唱,又是聲高震屋,麯調飛揚。嚴老說:“這個晚上,老趙倒是盡瞭興,而我則有苦說不齣。”
窮其四年,鄭振鐸竟收購珍貴古籍八百三十餘種,並做大量整理工作,或寫題跋,或寫劄記,並在日記中詳記版本、內容等。他的努力付齣,艱苦備嘗,大類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自雲:“雖所耗時力,不可以數字計,然實為民族效微勞,則亦無悔!”
1949 年3 月,中共已將國民黨趕到颱灣,留在大陸的高級知識分子,在黨的安排下,從全國各地區集中到北平。在北平西郊機場舉行的歡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從西柏坡遷至北平的儀式上,馬寅初突然見周恩來正乘坐在一輕吉普車上指揮大會,不顧會議秩序,在眾目睽睽之下,一人跑到周恩來身邊,大聲而激動地說:“遵照你的指示,我已平安來到北京。
1942 年2 月,日軍占領毫無抵抗能力的新加坡。鬱達夫躲到蘇門答臘西部高原一個叫巴爺公務的偏僻小市鎮。一天,化名趙廉的鬱達夫,裝扮成工人模樣,登上市鎮的公共汽車。車子行在半路,突被一隊日本憲兵攔住。幾個憲兵衝上汽車,其中為首的日軍軍官哇啦哇啦說瞭一通。車上人聽不懂日語,以為大禍臨頭,都嚇得麵色蒼白,驚恐萬狀。車上的鬱達夫,早就聽懂,日本人隻是上車問路。鬱達夫用日語為他們指瞭路。日軍軍官臨走前,問瞭鬱達夫的姓名、住址,嚮他舉手敬禮,然後帶兵走瞭。
日本人立即到東京、上海等地進行秘密調查。很多朋友聞之,都勸鬱達夫趕緊躲到彆處去,以防不測。鬱達夫卻鎮靜地對鬍愈之等人說:“我是躲避不瞭的,最近日本憲兵每天都到我傢來喝酒閑談,雖沒說穿,顯然已被監視瞭。”
此後一段時間,日本人雖已改稱“趙先生”為“鬱先生”,那張窗戶紙,已經捅破,但一切都維持原狀,常來喝酒,常來閑扯,常來藉錢。日本人怎麼想,鬱達夫難以揣摸。他自己早就對結局有瞭心理準備。
1938 年,李劼人在成都近郊東沙河堡菱角堰購置土地,約兩畝。1939年,日軍轟炸成都時,建成一批泥牆草頂的簡易房捨。李劼人傢自八世祖從湖北入川定居,從未有過自己的房子,很多書籍在遷徙中散失,有瞭“菱窠”,他可不再擔心自己多年置備的近萬部書籍和積存的大量報紙遺失。為瞭方便信件、圖書投遞,他在門楣題“菱窠”二字,意指此菱角堰之窠臼也。又因此地處於市郊,交通不便,人煙稀少,故可供進步作傢棲身,一時成為成都文學界的一個據點,藉機掩護瞭不少地下黨作傢。作傢唐山在其《李劼人,被忽略的“中國左拉”》一文中,曾說“馬識途(作傢,電影《讓子彈飛》原著作者)被通緝時,就住在‘菱窠’”。葉聖陶多次到“菱窠”訪友。
這本《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仿佛搭乘瞭一艘時光機,直接迴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老照片的紋理,不動聲色地勾勒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群像。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清流”二字的獨特詮釋,它不僅僅是一種文人風骨,更是在亂世中堅守精神傢園的勇氣。書中對幾位學者的日常生活描寫,瑣碎卻真實,讓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一窮二白、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依然堅持著對真理和學術的追求。比如,書中提到某位老教授,在簡陋的教室裏,用顫抖卻堅定的聲音講授晦澀的哲學,那份對教育的熱忱,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力量。這絕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書,它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讀來讓人既心酸又肅然起敬。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大師”,他們的偉大不僅在於學識的淵博,更在於他們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精神韌性。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與這些前輩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讀完此書,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去重新審視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那些在物資極度匱乏、生命隨時可能遭受威脅的年代裏依然能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大師們相比,我們現在擁有的安逸環境,是不是讓我們在某些方麵變得過於“柔軟”瞭?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它沒有采用宏大敘事來鋪陳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聚焦於個體命運的微觀視角,將曆史的厚重感巧妙地融入其中。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袍澤之誼”的描繪,在那個資源被嚴重擠壓的時期,學者之間的相互扶持、精神上的相互砥礪,那種超越瞭地域和黨派的純粹友誼,讀來令人動容。它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復雜性,有妥協,有抗爭,但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傳承的近乎偏執的堅守。這本書帶來的思考,遠超曆史範疇,它直指人性的核心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文風,有一種沉鬱而蒼涼的美感,像一幅暈染開來的水墨畫,初看平淡,細品之下,纔發現墨色的層次變化萬韆。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堪稱一絕,他總能從那些常人忽略的角落裏,挖掘齣時代的側影。例如,關於當時大學經費緊張到連墨水都要配給,學者們不得不自製墨錠的故事,雖然簡單,卻生動地勾勒齣“窮教授”的清高與無奈。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不會把所有的事情都解釋得一清二楚,而是將判斷的空間留給瞭讀者,引導我們去體會曆史的復雜性,而不是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這種剋製而又飽含情感的敘述方式,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豐滿,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符號。讀這本書,像是在老舊的閣樓裏翻找泛黃的信件,每一頁都散發著那個逝去時代的獨特氣息。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閱讀這類聚焦於曆史學者的書籍抱持著一絲疑慮,擔心會過於學術化或陷入無休止的懷舊情緒中。然而,《民國清流4》徹底打破瞭我的預設。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展現齣驚人的洞察力,他並沒有將這些大師神化,而是將他們還原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也會為柴米油鹽發愁,也會有學術上的爭論,甚至也會在動蕩中流露齣人性的弱點。正是這種“去神化”的處理,反而更具說服力。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像是多條河流最終匯入一片汪洋,不同的個體故事最終交織成一麯關於民族苦難與知識分子擔當的交響樂。我特彆贊賞作者對彼時思想交鋒的梳理,那份自由探討的氛圍,即使在戰火中也未曾熄滅,這纔是“清流”真正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呼吸,它讓我暫時抽離瞭現代生活的喧囂和碎片化信息流的乾擾。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如行雲流水,但內裏卻蘊含著強大的思想重量。我特彆關注到書中對於“鄉愁”與“傢國情懷”的探討,對於那些被迫流亡、顛沛流離的學者而言,他們的“傢”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寄托。書中通過對幾位大師在西南聯大時期的艱苦卓絕的教學和研究場景的描繪,清晰地展示瞭,在那個“不周山傾”的時代,知識分子如何用筆墨和講颱,構築起民族精神的最後一道防綫。這種對精神力量的禮贊,是全書最核心、最打動我的部分。讀完後,內心充滿瞭敬意,同時也深感責任之重。
評分一直信任京東。質量不錯,送貨很快,服務很好! 太漂亮,大氣,檔次高。寶貝收到瞭,非常喜歡,質量很好,賣傢熱情,物流給力,非常愉快的一次購物,好評!
評分文字內容不是很清流,到像是綜閤曆史。
評分汪兆騫不錯的著作,值得入手
評分非常,十分喜歡,真心很棒
評分服務好,物流真的快,下次還買
評分在京東暢讀裏看瞭這套書,一直很想買,終於等到活動瞭,果斷入手!活動價相當給力!
評分物流快,包裝精美,內容尚佳。值得信賴,以後會繼續關注京東自營,大品牌,從未失望。
評分大師們的故事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想更細緻地瞭解他們
評分券上再滿減,價格不到三摺,很便宜,都是正版,囤瞭這麼多書,慢慢消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