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極敏感、細膩的筆觸描寫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一生。
2.使用超詳盡的資料,挑選超精美的詩詞。
3.李清照的人生波摺,以及她與其他詞人之間的關係,盡在此書中。
4.愛宋詞,尤其愛李清照的人不容錯過。
這是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詩詞傳記。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錶。
她齣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傢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齣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緻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齣詞“彆是一傢”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隨園散人,
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詩人,散文作傢,曾齣版《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容若》等書。
序言:與時光對飲
第一捲:婉約纔女初長成
零落人間
雲去雲來
京城繁華如夢
刹那塵緣起
寂靜裏綻放
生命皆如塵
第二捲:錦瑟年華誰與度
相逢如謎
兩處相思無言
纔女心事
春風十裏不如你
簡單幸福
淺相遇深相知
第三捲:紅塵世事皆如夢
突然西風蕭瑟
人生如修行
離情彆恨難窮
為君傾盡溫柔
孤獨不可言說
遠離塵囂
第四捲:清歡歲月兩相知
賭書消得潑茶香
疏影尚風流
人比黃花瘦
獨抱濃愁無好夢
庭院深深
風過無痕
第五捲:刹那滄海已桑田
江山搖落
歲月風雨飄搖
踏雪沒心情
可憐春似人將老
生當作人傑
故鄉何處是
第六捲:風雨亂世自飄零
來日並不方長
韆山暮雪
天涯漂泊
風定落花深
夢遠不成歸
與歲月同行
第七捲:安得情懷似舊時
彩鳳隨鴉
琴心劍膽
欲將血淚寄山河
往事已成空
莫負東籬菊
避難金華
第八捲:煙月無邊人已去
物是人非事事休
青山有幸埋忠骨
草木春鞦
迴憶若可久居
半畝心田
歸去無痕跡
偶爾,想著前塵往事,說起花自飄零水自流。
第一捲:婉約纔女初長成
陌上青草,簾外芭蕉,沉默的煙雨紅塵。
繁華與蕭瑟對望,滄海與桑田為鄰。整個世界,都在真與幻之間搖搖晃晃。
不變的,是匆匆趕路卻又從未走遠的時光。
零落人間
宋朝,說來已是韆年前的記憶。那裏,雪月風花在柴米油鹽裏長成悠長的嘆息;那裏,纔子佳人在悲歡離閤裏說著緣起緣滅。那裏,人生與世界,仿佛都在酒杯裏,婉約著,悲涼著。來往不休的過客行人,在遇見與離彆中,讓心事流放於文字。於是,有瞭宋詞。
有人徘徊堤岸,看曉風殘月;有人獨上高樓,看碧樹天涯。
有人悠閑自得,看山前星雨;有人淒淒切切,看滿地落花。
喜歡宋詞,喜歡那種悲涼中的美麗。楊柳岸的曉風殘月,短鬆岡的形單影隻,高樓上的濁酒入腸,都讓人在嘆息中默然追味。可惜,畢竟去遠瞭,風月纏綿的故事,詩酒流連的情懷,已是漸行漸遠。
盡管如此,有些人還是時常被人們說起。隻因,他們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中,以素淨之心真誠落筆,將歡喜與悲傷留在瞭詩文之中。這樣的詩文,足以燦爛到時光盡頭。
李清照便是如此。她留存於世的詩詞並不多,但人們從未忘記她筆下的風華。
她被後來的人們稱為婉約詞宗,並非因為她是女子而承濛錯愛,而是因為,她的確驚纔絕艷,落筆之處,悠然也好,蕭瑟也好,盡是大傢風範。於是,走入詩詞的世界,總會與這婉約的女子不期而遇。她就在那裏,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靜默著,悲傷著。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時值春日,李清照齣生於山東濟南章丘明水鎮。在濟南老城西南角,有著名的趵突泉。趵突泉有三個泉眼,終年噴湧,四周砌石,環以扶攔。泉畔有觀瀾,可憑欄俯視三泉噴湧的畫麵。李清照紀念堂就在趵突泉東漱玉泉畔。
草長鶯飛的日子,世間萬物皆如尋常,清醒中有醉意朦朧,迷茫中有悲喜浮沉。市井中的人們,來的來,去的去,過著平常的日子,說著沉默的對白。
無人知道,李府中的那聲啼哭連著怎樣的聚散離閤。也無人知道,多年以後,李清照會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歲月之上,被人們時常說起。
詩詞的世界裏,多的是風流恣肆的纔子,少的是簡淡清婉的纔女。那些陳舊的年月裏,大多數女子噤若寒蟬,似乎來到人間,從不需要思索,從不需要錶達。很慶幸,我們還是看到幾個柔弱的身影,倔強而平靜地端立在曆史的天空下。身為女子,她們敢於選擇自己的人生,我們有理由為之感動。
蔡文姬、薛濤、李清照、柳如是……這些女子頂著禮教與道德的巨石,在夾縫中生長,長齣瞭屬於纔女的絕代風華,實在算是奇跡。很慶幸,韆年以前,在填詞寫詩的人裏麵,有過李清照。宋詞裏,不能少瞭她的名字。那抹嫣然巧笑,那份清逸淒美,窈窕瞭韆年。
現在,她來瞭,零落人間,寂靜如塵。
北宋的繁華,日漸枯萎和荒蕪。遠處近處,清晰可見的是紛亂與掙紮、虛僞與軟弱,野心傢與陰謀傢,讓整個大宋王朝狼藉滿地。悠揚的笛聲不見瞭,清淺的時光不見瞭,隻剩下蒼茫的大地,長滿猙獰與淩亂。
生於這樣的年代,人生注定充滿荊棘。但也沒辦法,塵緣如謎,何時到來,何時離開,誰都無法掌控。李清照,這多愁善感的纔女,必然要在亂世的風雨裏尋尋覓覓,苦辣酸甜,唯有自知。
李清照齣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寜年間進士,是當時著名的文人。他是蘇軾的學生,頗受東坡先生賞識,人們把他與另三位詩人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為“蘇門後四學士”。李格非生平寫過許多詩文,可惜大部分未能流傳下來。
他不僅對詩詞歌賦有很深的造詣,而且對於儒傢經典亦有專門研究,曾著有數十萬字的《禮記說》。同時,他還潛心研究曆史,寫過《史傳辨誌》。因為他文筆優美,宋朝人甚至把他與司馬遷相比。
李格非為人清正剛直,嫉惡如仇。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很難躋身於爾虞我詐的北宋政壇。他曾在山東鄆州任教授,以教書為業。後來到太學任博士,受到蘇軾重用。哲宗年間,本有機會受到提拔,卻又受到當權者章惇和蔡京的排擠,被貶為通判。
北宋後期,朝廷裏政治鬥爭已近瘋狂,浮沉起伏常在旦夕之間,許多人都在惶恐中茫然度日。就連蘇軾這樣的大文豪,也無法避開宦海浮沉,時常在被貶謫的路上,走得形容憔悴。
幸好,他足夠豪邁,在經曆起伏的時候,隻是舉著酒杯淡然而笑。
心中永遠是那樣,無論晴天雨天,自有風清月白。
大概,看透瞭,淡然瞭,紅塵萬物便隻如煙雲。
由於與蘇軾的關係,李格非後來陷入瞭朝廷黨爭的漩渦,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很不平靜。甚至,她與趙明誠的愛情,也曾風雨飄搖。不過,命運待她還不算太涼薄,給瞭她若乾年的歲月靜好。
李清照齣生後不久,其生母就去世瞭,李格非續弦狀元王拱辰之孫女。王氏是位知書達理的女性,具有很好的文學修養,視李清照如己齣,對其照料得細緻入微。
李清照周歲那天,按照習俗進行抓周,麵前擺瞭水果、算盤、針綫、毛筆、經捲、脂粉、玉佩、手鼓、絹花等物,李清照若有所思後,抓起瞭毛筆。人們將她麵前的物件調換瞭位置,她仍舊抓起瞭毛筆。沒想到,這看似隨意的選擇,卻成瞭人生的伏筆。
文字,是她注定要走入的風景。或者說,她注定要用文字築造讓無數人神往的風景。於是,五歲時的七夕,李清照嚮王氏說齣瞭自己的心願,並非女紅等事,而是讀書寫字。因為身在書香世傢,這樣的心願倒也不算齣格。倘若是寒門,便另當彆論。
不管怎樣,李清照的讀書時光開始瞭。她聰慧無比,讀書幾乎過目不忘。在京任職的李格非對此頗為驚喜,特地為女兒開列瞭許多書目。書房成瞭李清照最常齣入的地方,她隻是偶爾走入姐姐們的綉房,不經心地學點刺綉女紅。對李清照來說,與書香墨香相比,女紅之事很是無味。
當然,她覺得更加無味的,是三從四德。那些陳腐的規矩,她從來都是視如敝履。我們必須慶幸,李清照生於一個開明的傢庭,對她的教育也是開放式的。若非如此,她恐怕也會如大多數女子那樣,在橫七竪八的禮教規則裏,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縱有滿腹纔情,怕也是少人知曉。
李清照對書有著天生的癡情,隻要有書在手,她就可以樂不思蜀。漸漸長大之後,她終於明白,世間之事,真真假假,皆在書中。而此時,她還年幼,歲月還未在她生命裏留下什麼痕跡,隻是給她晴朗與自在,讓她盛放少年時光。
她還在寂靜裏。沒有憂愁,沒有感傷。
情懷與風姿,都在漸漸長成。
……
這是一本讓我讀來頗有共鳴的書,盡管我們生活的年代相去甚遠。作者在《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中,並沒有刻意拔高或神化李清照,而是真實地展現瞭她作為一個女性,在那個時代所經曆的喜怒哀樂。從她早年受到的良好教育,展現齣的過人詩纔,到與丈夫趙明誠誌同道閤的愛情生活,這些都描繪得細膩動人。然而,生活並非總是如此美好,書中緊接著筆鋒一轉,描繪瞭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李清照被迫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這種從安穩到動蕩的巨大落差,在書中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深切體會到瞭國破傢亡的痛苦,以及一個女性在亂世中獨自麵對的艱難。我最被打動的是,即使在如此睏境中,李清照的詞依然保持著她獨特的風格,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情感的細膩捕捉,從未因此消磨。她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悲傷,也記錄下對故國的思念,對往昔的眷戀。這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力量,即使身處黑暗,也能尋找微光。作者的筆觸,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讓我在閱讀中,仿佛能觸碰到那個時代的風塵,感受到李清照內心的波瀾。這本書不隻是關於一位詞人的生平,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的變遷,以及一個女性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成長。
評分《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靜水流深的閱讀感受。它不像市麵上一些傳記那樣,充斥著大量的戲劇性渲染或主觀臆斷。相反,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李清照的人生畫捲徐徐展開。我最欣賞的一點是,書中對李清照詞作的解讀,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生活經曆緊密結閤,相輔相成。比如,在描寫她少女時期對愛情的憧憬時,書中會引用她早期充滿靈動與喜悅的詞句;而在描繪她晚年孤苦伶仃的境遇時,則會深入剖析那些飽含人生況味、更加沉鬱頓挫的佳作。這種“因詞而識人,因人而品詞”的敘事邏輯,讓我在閱讀中,對李清照有瞭更加立體而深刻的認識。書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她纔情的閃光,更是她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麵對生活巨變時的堅韌與脆弱。我能感受到她對愛情的渴望,對故土的眷戀,以及在時代變遷中的無奈與不屈。作者的文字,看似平淡,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力量,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沒有給我帶來那種驚心動魄的閱讀快感,卻給予瞭我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仿佛與李清照一起,走過瞭她那充滿煙雨與落花的半生。
評分當我捧起《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我期待的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學體驗,而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所呈現的李清照,遠不止於“纔女”二字,而是一個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不斷沉澱與升華的靈魂。作者以一種非常考究的敘事方式,將曆史的鈎沉與文學的品鑒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書中關於李清照詞作的分析,並不是簡單地羅列意象,而是深刻地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情感與哲學。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共同緻力於金石研究的那一部分,那不僅展現瞭他們二人精神世界的契閤,更凸顯瞭李清照作為一位知識女性的獨立思考與獨特價值。然而,命運的巨輪一旦轉動,便不可阻擋。國破傢亡,丈夫早逝,這些沉重的打擊,在書中被不動聲色地描繪齣來,卻又字字錐心。我仿佛能看到李清照獨自一人,在破碎的江山中,帶著殘破的文物,艱難跋涉的背影。那種孤獨,那種無助,透過文字,直擊心靈。即便如此,她也沒有放棄對美的追求,對情感的錶達。她的詞,在經曆瞭歲月的洗禮後,愈發顯得蒼勁有力,充滿瞭曆史的滄桑感,同時也散發齣不屈的生命光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李清照,一個在時代洪流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獨立人格與藝術追求的女性典範。
評分初次翻開《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腦海中便湧現齣一幅幅模糊卻又鮮活的畫麵。我仿佛置身於宋代那個風雅而又動蕩的年代,感受著詞人李清照那細膩而又堅韌的生命軌跡。我並非是那種對曆史人物傳記瞭如指掌的讀者,我更傾嚮於在閱讀中去感受,去體會。而這本書,恰恰給瞭我這樣的機會。它沒有一開始就用堆砌的史實和枯燥的考據來壓迫我,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我引入李清照的世界。書中對詞人生平的描繪,從少女時代的纔情初綻,到婚後的琴瑟和鳴,再到國破傢亡後的顛沛流離,每一步都充滿瞭人生的跌宕起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她詞作的解讀,那些優美的句子,在作者的筆下,不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生命,有瞭溫度,與她的人生境遇緊密相連。那些“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無奈,那些“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思念,仿佛都在眼前重現。我仿佛能聽到她當年在閨閣中低吟淺唱,也能感受到她漂泊異鄉時,孤苦伶仃的無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的李清照,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也有痛苦的女人。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與這位韆古纔女進行瞭一次心靈的交流。
評分這部《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著實讓我驚艷,它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捕捉到瞭李清照生命的精髓。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書中並沒有刻意去構建一個完美無瑕的“女詞人”形象,而是將她置於時代的大背景下,展現瞭一個鮮活、真實、有血有肉的個體。作者在敘述時,大量的篇幅都花費在考證細節,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但同時又巧妙地避免瞭枯燥的史料堆砌,使得整個故事流暢而引人入勝。我被書中對李清照與趙明誠晚年生活的那段描繪深深打動。在經曆國破傢亡、文物散失的巨大悲痛後,兩人依然能互相慰藉,將生命的最後時光投入到整理金石文物之中,這種精神上的堅守,在亂世之中顯得尤為可貴。而當命運再次捉弄,趙明誠撒手人寰,李清照獨自一人麵對漫漫長夜時,書中對她內心孤寂與悲傷的刻畫,堪稱淋灕盡緻,卻又剋製而深沉。她沒有聲嘶力竭地呐喊,而是將這份悲痛,化作瞭字字珠璣的詞章。這本書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女性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如何在巨大的痛苦麵前,依然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和詩意的棲居。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麯關於生命堅韌與藝術不朽的贊歌。
評分去如朝雲無覓
評分可以瞭解一下李清照的生平,紙張印刷很好,物流速度很快,滿意
評分618活動買的 沒有17年的活動給力 但也不錯瞭 滿意
評分京東活動時買書還是劃算 配送快保證正品 可以慢慢看瞭
評分活動期買書真心實惠,支持京東多齣此類活動。
評分還沒有看,但是聽說這本書很好,所以期望值很高,紙質感覺查瞭一點點,湊閤看吧
評分這是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詩詞傳記。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錶。
評分我很喜歡在京東買書,看書能平靜下來學點東西,很精彩陪孩子一起學習。
評分買瞭幾大箱書,真是夠劃算的,不錯!京東618就是666,希望能購買的商品再多一些,這樣我就又能買買買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