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给孩子的经典科普读物
2.一代科普大师传世之作
3.好玩的数学,有趣的科普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是老一辈科普名家刘后一的传世数学和科普作品合辑,共8册。其中,数学系列共4册,科普系列共4册。丛书收录了《算得快的奥秘》《大象的故事》等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深入浅出地将数学和科普知识变成令人大开眼界的大观园,畅销半个世纪,故事生动,语言精粹,多角度展现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进程。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从此爱上数学
培养兴趣
“我最不喜欢数学了!”
“不,数学是最有趣的!”
陈正国老师走过初一班教室右侧最后一个窗子的时候,看见班上的“大个子”王瑜挥舞着刚发下的周考试卷在和发卷子的班长黎善一争辩。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他们。
这王瑜,今年才14岁,可是身高1.7米,是班上的巨人。他最喜欢打篮球、排球,也热爱各种田径运动。他认为:只要把身体练得棒棒的,将来不论当工人、当农民,或者当个解放军战士,干体力活能顶得上就行。至于那些太费脑筋的数学问题,留给黎善一这号人去想吧!
这黎善一呢,今年整13岁,可是身高只有1.43米,站在王瑜面前,矮了一大截。人们都说他不长个儿,尽长心眼了。他自己呢,却认为个儿矮点没什么,只要学习好就行了。特别在这个时代,首先要学好数学。而他的数学就学得不错,这次考了满分。
其实,大个子王瑜并不笨,他绝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数学入学考试成绩还是不坏的,可是这次周考考的都是整数的性质,他答得不怎么好,只得了50分。
王瑜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曾经引起陈老师深思:“是不是我死扣了教育心理学上的教条,说初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了,因而忽略了具体的例证,忘了培养兴趣呢?以后可得给他们讲点趣味数学……”
陈老师推开前门走进教室,踏上讲台,全班同学立刻跑回自己的座位上。“起立——坐下!”班长喊了口令后,全班鸦雀无声地都坐好了。
陈老师用眼睛扫视了一遍全教室,最后把眼光停在王瑜的脸上,和他的眼神对视着。陈老师笑容可掬,和和气气地问王瑜:“怎么?一次测验没考好就泄气了?不喜欢数学了?”
王瑜猛地站起来,直统统地说:“是呀,尽讲道理,没意思,不如来点‘硬’的!”
陈老师知道王瑜所谓“硬”的,是指那些能演算的数学题或应用题,这些王瑜是不怕的。他就怕那些奇数、偶数、倍数、因数、质数、合数等名词概念,以及用这些概念来推理。
陈老师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作了自我批评。他说:“我原以为那些计算题,大家在小学都学过了,现在只要总结一下,提升到理论上就行了。看来还是得从具体出发,不能空对空。另外,也没有注意引起大家学习的兴趣。以后,我想还是要经常给大家出点有趣的题目做做。例如,这次考的整数整除性问题,我们如果联系实际举具体例子,就会好懂得多。”
说着,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数:14,35,46,64,72,91,126,312, 473,660,1210。
“你们看这一列数,哪些能被2整除?”
“14,46,64,72,126,312,660,1210。”一个女学生抢着站起来,一口气报出了答案。
“你怎么看出来的呢?”陈老师故作惊奇的样子问。
“个位都是偶数嘛!”女学生觉得这问题太简单了。
这位女学生名叫聂金芳,14岁,她不仅语文成绩全班第一,对数学也很感兴趣。
“对!个位上的数是偶数,这个数就是偶数。个位上的数是奇数呢?那这个数就是……”
“奇——数!”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哪几个数可以被3整除呢?”
“72,126,312,660。一个数各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既是偶数,又能被3整除,就能被6整除。这4个数都是这样。如果数字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例如72,126。”黎善一不等陈老师追问,一口气说出了几个答案。
“哪几个数可以被5整除?”
“35,660,1210。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抢着站起来回答的是“大个子”王瑜。同学们都惊奇地望着他,弄得他有点不好意思地低头坐了下来。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他找到了考得不好的原因,又得到了陈老师的帮助,注意听讲了。何况这都是以前学过的,所以就脱口说出了正确的答案。
陈老师一看王瑜用心听讲,主动答题,感到非常高兴。他又接着出题:“好,现在我要出一个难点儿的问题了。在一位数中,有两个合数,就是4和8。怎样看出一个数能被4或8整除呢?或者换句话说,怎样看出一个数里有因数4或8呢?”
说实话,我给孩子买书的初衷是希望他能接触一些“硬核”的自然知识,毕竟现在很多科普书都做得太“幼态化”了,读完感觉像在看动画片介绍,知识点浮于表面。然而,这本《地球深处的秘密与生命起源》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保证科普趣味性的同时,对地质构造、板块漂移、乃至生命化学的描述,都达到了令人信服的严谨度。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讲解了板块构造如何驱动火山爆发和地震,它没有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一个形象化的“地球饼皮”模型,将数百万年的地质变迁浓缩在了几页图文之间。对于那些对“生命如何诞生”这种终极问题感兴趣的孩子来说,书中对早期地球环境的还原、对原始汤理论的介绍,都处理得既有科学依据又充满悬念。它引导孩子去思考“证据”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接受结论。例如,在讨论化石记录的局限性时,作者特意留出了空白和疑问,鼓励读者去想象科学的边界和未来的探索方向。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远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更有价值。它培养的不是一个知识的复述者,而是一个思考的提问者。
评分我是一个中学教师,平时接触到的教辅材料汗牛充栋,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少儿读物并不多见。这本《探秘古代文明的智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巧妙地将历史、地理、工程学甚至社会学融合在了一起,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差异和技术发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与客观。比如,在描述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时,它不仅仅罗列了我们已知的技术推测,还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组织、劳动力管理和数学几何的应用,将一个宏大的工程项目还原成了一个个可感知的社会活动。书中对不同文明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对比分析得非常到位,没有简单地进行优劣评判,而是突出了每一种智慧的独特性和适应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让他们明白科学和技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深深根植于特定的人类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究的绝佳案例,比如将玛雅文明的历法与现代天文学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其考究,纸张质感厚实,字体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家那个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女儿今年十岁,以前对那些枯燥的公式和概念总是提不起兴趣,每次讲到物理或者化学,她都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但是自从偶然间发现了这本《宇宙的奥秘与未解之谜》,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图,把复杂的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们听。比如讲到黑洞,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黑洞引力很大”,而是通过一个想象中的太空旅行者的视角,描述了穿越虫洞的奇妙体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概念。插图简直是神来之笔,色彩鲜明,细节丰富,很多地方甚至比我上大学时看的教科书还要清晰直观。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居然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科学猜想,比如平行宇宙理论,虽然是给孩子看的,但丝毫没有降低科学的深度,反而激发了她更多的思考。读完一章,她总会跑来问我各种“为什么”,那种求知欲是被真正点燃了,而不是被填鸭式的教育硬塞进去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能真正“爱上”科学而不是“应付”科学的家长们。
评分这套书的《动物世界的生存策略》绝对是我的年度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各种动物习性的图鉴,但读完才发现,它实际上是一本关于“进化博弈论”的入门教材,只不过是用动物界的真实案例来阐述。作者对生态位、捕食者与猎物的军备竞赛、以及不同繁殖策略的分析,深刻且富有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鸟类求偶舞蹈的复杂性,并将其与基因健康度的关联性进行了解释,这种将行为学、生物学和信息论结合起来的分析角度,极其新颖。它教会孩子观察世界要看到“背后的机制”,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我们家孩子以前看到变色龙,只会觉得“哇,它会变颜色”,读完这本书后,他开始思考“变色是信号传递的成本效益问题,还是伪装策略的升级演化?”。书中的插画也十分写实,动物的姿态、环境的光影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仿佛置身于非洲草原或深海之中。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然界竞争与合作的底层逻辑框架,对于培养孩子的系统性思维大有裨益。
评分我是一个不怎么懂科学的家长,买书更多是希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我对这套书的《奇妙的物理世界》爱不释手,原因很简单——它的图解能力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平,但情感表达却像是邻家的大姐姐在跟你聊天。这本书在解释像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这样的基础物理概念时,选取的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但又绝不落入俗套。比如解释惯性时,它没有拿火车刹车说事,而是描述了一个宇航员在失重舱里抛出一个小球后,如果想让它回来需要做什么,这种场景的转换立刻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最妙的是,书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科学家的失败与坚持”的小故事,让抽象的物理定律拥有了人性的温度。孩子读到居里夫人为了提纯镭而付出的艰辛,会自然地对“科学探索需要毅力”产生共鸣,而不是仅仅记住那个半衰期公式。这种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在我看来,是真正优秀的科普作品才具备的特质。它让孩子在学习“是什么”的同时,也学会了“为什么”和“如何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