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人类的好老师!
目前国内与刑法相关的图书鲜见通过故事的形式解读刑法思想的著作,而这一部分无疑是本书有价值的部分。作者在犯罪构成和教义法学之外,以故事的形式解读常见的罪名,从常见的罪名里尽量发觉有意思的东西。以某些知名或经典案例、影视作品为讨论起点,以小说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由这些案例来延伸话题,涉及概率论、法医学等相关知识。本书目录选取《论语》中两句话“温故而知新,切问而近思”予以拆分作为标题,温故、知新、切问、近思每个部分均六篇文章,主题相对集中。
第一部分,温故:罪名检视。主要涉及三种常见的犯罪即侵犯财产、性、人身权利的犯罪涉及到的罪名,在犯罪构成和教义法学之外,适当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解读。温故的故也就是指这些常见罪名,从++++++++++常见的罪名里尽量发觉有意思的东西。第二部分,知新:刑案远眺。主要以某些知名或经典刑案为讨论起点,如科林斯案、肯尼迪家族人员涉嫌强奸案、辛普森案、朱令案等,也包括虚构的小说《水浒传》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由这些案例来延伸话题,涉及到一些新的知识点,如概率论、法医学等,体现知新的新。 第三部分,切问:书影之余。主要是法律电影、书籍的阅读观感,也涉及到对影视中案例的分析,尽可能地从中挖掘一些问题,体现切问之问。 第四部分,近思:刑律所及。这部分更多的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涉及对刑法、刑诉法立法变迁、具体法律条文的理解,近也代表了这些内容是接近司法实务的。
余丰泳,检察官,浙江温州人。
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坐上了阿拉伯的飞毯,在刑法的世界中肆意地飞翔,时而冲上高峰,时而穿越峡谷。那些生硬的名词概念变得生动起来;那些曾经苦思不得解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那些过去以为已经无须争论的
话题又有了可以解读的新角度。正如“好奇心”到底是什么很难去解答一样,你也很难对《刑法的好奇心》进行归类。它既有对于刑法理论的探究,又有对刑事实务的思考;既有对刑法历史的回顾,又有不同地域间
刑法问题的比较;既有教科书一般的严谨,又有推理小说一般的有趣。所以,在我看来,这样的一本书,就如同刑法本身,它内涵丰富,又不落窠臼,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更是一次勇敢的创新。
——赵志刚(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库”创办人)
温故罪名检视
什么是盗窃罪Ⅰ003
什么是盗窃罪Ⅱ011
夜盗、夜禁及其他020
通奸的罪与罚029
强奸罪的“常识”038
杀人者的罪责046
知新刑案远眺
被忽视的物证与冷知识057
苏珊娜的故事067
决斗与打架的杂谈075
从宋江的两个死罪说起083
毒药、悬案及检讨091
概率论、贝叶斯与司法证明100
切问书影之余
跛足的法律113
辩诉交易为什么胜利120
梁山是黑社会组织吗131
在颠簸中送法下乡142
十二怒汉的世界150
法庭如何获得尊崇161
近思刑律所及
从车马伤人到危险驾驶171
声名狼藉的“口袋罪”182
“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191
非法证据排除之惑207
列席中的法律监督220
缚在卷宗里的审判230
参考文献/237
后记/244
的确,批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我们重新回味这段法制史的时候,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法律来说,写在纸面上的,并非就是它主要的阵地,纸面之外的地方才大有可为,充当法律灵魂的,是政策、意识形态,只是有时候它乔装改扮过了,众人视而不见而已。
如今,意识形态的依附因素变得不再那么庞大,立法的技艺性正在加强。以往对于口袋罪的批判,总是瞄准立法这个靶子,这种逻辑就好比把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完全寄托在不断地拓宽道路上,相应的,解决司法混乱的办法就是只把先前的法律改掉。立法的确并不完美,甚至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对于立法的批判似乎总有道理所在。然而,法律本就是一件世俗的事情,既然世俗,就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和实践的产物,而非照本宣科就能解决。与其把棍棒都打到立法的屁股上,以为修法总是一劳永逸,不如挖空心思皓首穷经,贡献出来具有强大地气的司法能力。这种能力,不单单依靠自上而下的司法解释,还要相信具体层面的司法办案会有经验和智识上的增进。事实上,过于依赖司法解释,只会培养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司法人员,也不会增进法律人对疑难问题的认识和提供解决的思路。法教义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这里,教义二字是从宗教中来的,对立法要有宗教般的信仰,不是盲目地跟从。世界是流动的,任何价值判断都需要依托于那个特定的社会,遵循立法精神而不死磕文字。法律的文字不变,但其内容的含义却能够获得新的合理的解释,这恰恰才是司法要有的智慧。
切掉一个凳子的角,会多出两个角来,而不是变没有了,司法改革遇到的情况,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吧。
这种分类虽然在今人看来,毋宁于精神错乱,但我们认为其不可思议,是因为它与我们所建立的秩序观念是冲突的。我们的思维长年累月地被现代知识学科体系笼罩,处于一种既定的容器之中,往往缺乏脱离容器的思考能力。这种分类法的意义不在于其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它将你熟悉的标识统统撕去,才能明白秩序并不是浑然天成,现有的秩序仅是特定社会的一种组合而已。
在福柯意义上所指的“分类体系是一个社会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特定的知识型的多元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分类的秩序世界,从劳动工具的分类中细化了生产劳作的分工合作,从称谓角色的分类中建立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从中性的意义上来看待秩序,它并无正确之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语境,经由分类达成的秩序完全是大相径庭的。
很多时候,法律仅仅是工具主义的,是技术性的,是为了解决纷争,确立秩序,价值的评判并不当然依附在法条上。但其实,分类的不同组合和历史变迁,本身就是态度、观点、价值的纷争,任何一种分类都容纳了人们在有限的独特的历史背景下的想象,容纳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无奈和期望,容纳了我们安排事物秩序的方法和态度。于这种意义上而言,那部《天朝仁学广览》虽然可笑,却并非总和荒诞站在一起。
在要给出理由的情况下,如何在相互打架的证言里面抉择,法官只好自己裁剪了证据。裁判理由必须看起来是那么信誓旦旦,即使法官在下笔的时候犹疑不决!所以,才有人说,“我写过的每则判决都是谎言。”这句话是一个叫奥比·萨克斯的南非法官说的。奥比曾经是南非宪法法院大法官,南非新宪法的起草人之一,在他看来,“判决中的形式逻辑其实都无可避免地掺杂了大量灵光乍现的直觉判断,以及自由奔放、漂移不定的感性元素”。写在判决书上的文字都是干脆的、肯定的,在其背后,法官们的犹疑不决、战战兢兢都被很好地遮住了。文字上的自信与思考的踌躇构成了不被人发觉的一对矛盾。
真正的宽恕,不在于已改恶从善,而是承认,恶即是不幸。宽恕恶人并非为罪恶打开方便之门,相反,宽恕他人即是对自己的救赎。因为,从个体的眼中看来,恶行是别人所为的,但恶人何以为恶,何以能够为恶呢?受害者和犯罪者均同属于一个人类的集体,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追究虽然止于犯罪者个人,但在没有被追诉的罪恶中,未免都逃离出了每个人的心灵,即使自视平等看待一切事物的你,未免没有下意识里歧视的对象。有时候善心在不知不觉中种出恶果,却浑然不觉。以此观照,许多狂热的集体病症,恰恰源于善良的无辜个体,就不足为怪了。
……
《刑法的好奇心》,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探索的野心。我总觉得,这本书会以一种打破常规的姿态,去重新审视刑法。它会不会抛开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直接切入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案例,用最生动的故事来阐释法律的精髓?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充斥着那些令人惊叹的辩论,那些充满智慧的交锋,以及法律在其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它是否会去追问,法律的目的是什么?它能否真正地实现正义?它会不会在书中引入一些跨学科的视角,去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历史学的知识,来更全面地解读刑法?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刑法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领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宏大画卷。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法律读物,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冒险,一次关于社会秩序、关于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一次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社会的探索。它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又散发着锐利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个轻柔的呼唤,让我对刑法这个充满权威感的话题产生了新的兴趣。我总觉得,它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展现刑法的魅力。它会不会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那些看似繁复晦涩的法律条文,变得奇妙而易于理解?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那些悬念迭起的故事,那些出人意料的反转,以及最终法律是如何给予公正的回应。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刑法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去揭示每一个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意图和社会考量?我设想着,作者可能会以一种非常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去剖析那些形形色色的犯罪动机,去理解那些在绝境中扭曲的人性,从而让我们对犯罪行为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法律知识的科普,更是一次关于社会观察的窗口,一次关于人性解读的旅程,一次关于正义实现的思考。它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又带着一丝温暖的人情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气,反而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似乎要邀请我去一起探索刑法这个看似严肃实则充满故事的世界。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刑法的森林里穿梭,指出那些隐藏在茂密枝叶下的秘密。它会不会揭示那些隐藏在法律条文背后的社会变迁,讲述刑法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我甚至能联想到,作者可能还会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去解释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法律问题。比如,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某个案件,书中是否会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们解读其中的法律依据?它会不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定罪,而另一些相似的行为却可能免于刑责?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充满张力的庭审场景,那些触动人心的审判结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光明与阴暗,也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与恶。这种“好奇心”的引领,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
评分《刑法的好奇心》,这个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召唤感。它不像是那些堆砌着专业术语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动力和未知的吸引力。我总觉得,这本书会以一种非传统的视角,去解构刑法这个庞大的体系。它会不会挖掘那些被掩盖在冰冷条文下的故事,那些关于权力、关于欲望、关于背叛的种种人性挣扎?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在书中描绘那些令人扼腕的悲剧,那些因为一念之差而走向毁灭的人生,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是否会去探讨刑法的边界,去思考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法律的适用是否会引发新的伦理困境?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充满哲学思辨的讨论,去探究正义的本质,去追问什么是真正的公平。它也许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像一位睿智的侦探,在层层迷雾中拨开真相,让我们看到事物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法律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道德的深刻对话。
评分读到一本名为《刑法的好奇心》的书,虽然我并没有仔细阅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穷的遐想。它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门后隐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谜团和深刻的思考。我总会想象,这本书会如何剖析那些触犯法律的行为,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更是背后复杂的人性动机和社会背景。也许,它会带领我们深入那些令人发指的案件,去探究犯罪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又能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又或者,它会以一种更温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们理解刑法并非仅仅是惩罚的工具,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案例,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生动?那些错综复杂的证据链,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辩护词,那些充满智慧的判决,是否都将在这本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可能会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探讨刑法的“人性”一面,去思考法律的温度,去反思那些在法律框架下,我们作为个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这本书,在我脑海中,已经成为了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正义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思想的火花,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它的面纱。
评分图书是正品
评分挺有意思的刑法小文
评分物流很快的,大爱
评分物流很快的,大爱
评分一位检察官的法律随笔和思考
评分一位检察官的法律随笔和思考
评分物流很快的,大爱
评分物流一流,赞一个。
评分很好很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