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详实全面,本书主要依据新《行政诉讼法》结构展开,内容涵盖总则、受案范围、管辖、诉讼参加人、证据、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涉外行政诉讼、附则等十章。另增加实体篇、备注篇作为补充,实现行政审判程序与实体的结合。
★实用指引,本书聚焦了新《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法官与律师在实务中常遇到的993个疑难问题。答案明确精准。对于援引内容过于简明扼要的,增加了编者补充模块。
★权wei来源,本书编者参阅了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出版的,由zui高人民法院诸位专家法官所著/编的百余本审判实务书籍、公报、指导案例及批复等,所有内容均经zui高人民法院原行政庭庭长蔡小雪审定。
内容简介
法官、律师办理行政案件必备:聚焦新《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行政审判的疑点难点,既包括程序问题,也包括实体问题;答案明确精准,来源权wei,所有内容均经原行政庭庭长蔡小雪审定;按照新《行政诉讼法》结构展开,涵盖总则、受案范围、管辖、诉讼参加人、证据、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涉外行政诉讼、附则等十章,采取问题引导形式,内容翔实全面。另增加实体篇作为补充,实现行政审判程序与实体的结合。
作者简介
蔡小雪(审定),男,一级高级法官,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zui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第三合议庭原审判长,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国家法官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辽宁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
参加zui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有关行政诉讼重要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专著及合著共计1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殷清利(主编),知名法律实务人士,行政诉讼专家型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拆迁征收、行政诉讼、刑事辩护等。
十余年来长期从事行政诉讼一线实务操作及理论研究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务经验。截止目前在法学研究领域出版个人专著六本,深受法律实务人员青睐。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受案范围
第一节总括
第二节可诉行政行为
第三节不可诉行政行为
第四节可诉与不可诉交叉
第三章管辖
第四章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原告
第二节被告
第三节第三人
第四节共同诉讼
第五节代理人
第五章证据
第六章起诉和受理
第七章审理和判决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三节简易程序
第四节第二审程序
第五节审判监督程序
第八章执行、行政强制执行
第九章涉外行政诉讼
第十章附则
第十一章实体篇
第一节行政处罚
第二节行政许可、行政登记
第三节行政强制
第四节公安
第五节企业、国有资产
第六节土地
第七节农村集体土地征收
第八节政府信息公开
第九节城乡建设规划
第十节行政复议
第十一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伤
第十二节征收拆迁
第十二章备注篇
附录
精彩书摘
《最新行政审判实务问答》:
129.用人单位是否应当依法为农业户籍的在职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法律对农民工是否可享受住房公积金并无作出明确规定。农民工是否属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的住房公积金缴纳主体范围中的“在职职工”,应以该职工是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能以职工户籍性质作为认定依据。只要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正式成为单位职工的人员,均为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住房公积金缴纳主体。对法条的解释,应当在文义理解的基础上,依照法规所调整法律关系的性质与权利义务的范围进行界定,并从符合立法目的的角度选择更适当的解释方法,政策推行的阶段性不能作为对法条进行限制性解释的依据。
130.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是否一并审查关于劳动关系的处理问题?
人民法院在受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后发现职工或者用人单位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在处理方式上应当区分情况分别对待。第一种情况是,职工和用人单位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提起行政诉讼前已经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中止正在审理的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第二种情况是,职工和用人单位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没有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时一并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进行审查。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变与影响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先秦诸子到魏晋玄学的漫长演变历程,重点梳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理论核心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研究聚焦于这些思想体系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阐释、发展和应用,及其对后世政治制度、社会伦理、文化风貌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严谨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力求展现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时代适应性,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先秦哲学的多元勃发与奠基 本章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背景,详细考察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第一次高峰期。 1.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核心范畴: 重点分析孔子“仁”与“礼”的辩证统一,以及其构建的社会伦理秩序。深入探讨孟子“性善论”对儒家思想的深化,以及荀子“性恶论”对环境与后天教化的强调。研究了儒家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塑造标准,及其在早期国家治理中的理论准备。 1.2 道家思想的本体论建构: 考察老子《道德经》中“道”作为宇宙本源和万物运行法则的阐释。分析“无为”思想在政治哲学中的体现,即顺应自然、不妄加干预的治理方针。深入剖析庄子哲学中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其对世俗价值的超越性批判,尤其关注“齐物论”对认识论的突破。 1.3 墨家与法家的早期实践与张力: 探讨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功利主义主张及其在战国时期的实际影响力。对比分析法家(如商鞅、韩非)如何以“法、术、势”构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揭示其在当时社会转型期对效率和秩序的极致追求,并指出其与儒家在“德治”与“法治”上的根本分歧。 1.4 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化: 梳理邹衍将朴素的自然观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过程,分析阴阳、五行理论如何从自然现象解释扩展到对历史变迁和人事吉凶的预测框架,为后世的宇宙论和术数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独尊与思想的整合 本章着重研究秦朝短暂的法家统治对思想界的影响,以及汉代如何最终确立以儒家为主导的官方意识形态。 2.1 汉代对“道”与“法”的再认识: 分析汉初“黄老之学”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支撑。探讨董仲舒如何巧妙地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体系,构建“天人感应”论,为皇权神圣化提供哲学依据,从而实现了儒学的“汉化”。 2.2 儒家经典的定型与注释体系的建立: 详细考察“五经”在官方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确立过程,以及早期学者如郑玄、许慎等人对经典的注疏工作,这些工作如何固化了儒家思想的阐释范式。 2.3 谶纬之学对哲学思辨的干扰: 讨论在官方意识形态确立过程中,掺杂的迷信和非理性元素如何暂时压制了先秦时期那种纯粹的思辨精神。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与思想的转向 本章聚焦于社会动荡时期,哲学重心如何从治国安邦转向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并探讨佛教传入对本土思想的深刻冲击。 3.1 玄学的滥觞与核心议题: 分析魏晋士人如何重新解读老庄思想,以应对“清谈”盛行的时代氛围。重点剖析“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与调和,即如何在维护既有社会伦理(名教)的前提下,追求个体精神的超脱(自然)。 3.2 “竹林七贤”与个体生命哲学的表达: 考察嵇康、阮籍等人的思想实践,他们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和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僵化礼教的反抗。特别是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论调,对传统道德权威的挑战性。 3.3 佛教传入与本土哲学的对话: 阐述佛教“缘起性空”等概念如何与玄学的“无”和“有”产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分析早期译经者和本土思想家(如竺道生)如何用玄学语汇来解释佛理,促进了中国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3.4 “格义”的局限性与超越: 评述早期“格义”方法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其将深奥的佛理简单等同于本土概念所带来的哲学上的损失。 第四章:隋唐至宋明的思想演进与体系的重构 本章分析隋唐佛教的鼎盛,以及宋明理学对儒学主体性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国哲学进入了理性化和思辨化的新阶段。 4.1 天台、禅宗与佛教的中国化高峰: 探讨天台宗的圆融思想,特别是“一念三千”对宇宙观的重塑。深入分析禅宗如何通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实践,将印度佛教的精髓与中国人的直觉思维完美结合,其对后世文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4.2 宋明理学的兴起背景与理论框架: 阐述宋代理学家面对佛教和道教挑战,如何力图“复归于儒家”的内在动力。重点阐述“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范畴,如何取代了汉代的“天”和魏晋的“道”。 4.3 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与存天理灭人欲: 详细解读朱熹的“四书”注释体系,分析其“性即理”的本体论,以及“存天理,灭人欲”在伦理实践中的严格要求。 4.4 陆王心学对传统知行关系的突破: 对比阳明心学,分析“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革命性意义。研究陆九渊如何将认识的主体性提升到哲学高度,以及这种思想对明代社会风气和个人能动性的激发。 结论:古代哲思的当代价值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蕴含的整体性思维、辩证法精神以及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持续关注,论证了其在当代社会文化重建和伦理困境探讨中的持久生命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脉络,以供学术界深入研究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