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爾講世界地理 [A Child's Geography of the World]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 [A Child's Geography of the Worl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維吉爾·M.希利爾 著,羅藝 譯
圖書標籤:
  • 世界地理
  • 兒童地理
  • 地理啓濛
  • 希利爾
  • 科普讀物
  • 少兒讀物
  • 地理知識
  • 文化探索
  • 旅行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81122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993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 Child's Geography of the World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9
字數:2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不是一本課外讀物,而是一本初級地理教科書。維吉爾·M。希利爾通過幽默的敘述方式,新穎的講述方式,希望嚮小讀者們呈現這樣一本書: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將用旅行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但不是商務旅行者;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會告訴孩子們,地平綫以外還有什麼;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將嚮孩子們展示,世界上不僅僅有七大奇跡,還有數不清的奇跡。
  作為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傢,希利爾有著多年的小學教育經驗,他是一位好老師,他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為孩子們寫好書。

作者簡介

  維吉爾·M.希利爾(Virgil Mores Hillyer,1875-1931),齣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美國著名教育傢。他畢業於哈佛大學,畢生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是“在傢教育”課程體係的創建者。他酷愛曆史和藝術,喜歡旅行。他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好老師的特質:瞭解孩子們的成長心理,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怎樣能讓他們聽懂。
  希利爾認為,孩子們的閱讀、寫作和數學是基礎,必須紮實。同時,學生們應該接受係統地曆史、地理科學和藝術方麵的教育,這樣纔能成為一個瞭解這個世界的全麵型人纔。
  由於痛感傳統教科書的枯燥無味,他立誌為孩子們寫一套讀起來興味盎然的曆史、地理和藝術讀物。這就是這套書的由來。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小望遠鏡中的大世界
第2章 地球是圓的,我繞著走過
第3章 地球的內部是什麼
第4章 望不到盡頭的隊伍
第5章 十三州俱樂部
第6章 沼澤地上的城市
第7章 王後之城與佩恩的森林
第8章 帝國之州
第9章 揚基人的土地
第10章 五個大水坑
第11章 河流之父
第12章 青春之泉
第13章 49淘金者
第14章 仙境
第15章 西部之“最”
第16章 鮭魚跳
第17章 美國的鄰居
第18章 戰神的國度
第19章 亦近亦遠
第20章 加勒比海盜
第21章 最野蠻的和最文明的,赤道之國
第22章 咖啡王國
第23章 白銀之都
第24章 穿越大西洋
第25章 盎格魯人的土地
第26章 倫敦之外
第27章 英格蘭的鄰居
第28章 你會說法語嗎?
第29章 你會說法語!
第30章 鍾、戰場、風車
第31章 西班牙城堡
第32章 鬥牛士之舞
第33章 空中的土地
第34章 “靴子”國
第35章 天國的穹頂
第36章 條條大道通羅馬
第37章 灰燼堆下的歌聲
第38章 童話與戰爭並存的國度
第39章 “綠島”上的愛斯基摩人
第40章 “巨鯨”半島與溫暖峽灣
第41章 北極探險與白色煤炭
第42章 午夜太陽之地
第43章 大熊國
第44章 麵包籃
第45章 九小國
第46章 眾神之國
第47章 新月之國
第48章 沙漠之舟
第49章 逝去的輝煌
第50章 聖經之地
第51章 “就在此處”
第52章 伊甸園
第53章 故事的國度
第54章 獅子和太陽的國度
第55章 相對的國傢
第56章 天堂的建築
第57章 白象之國
第58章 溫度計凍住的地方
第59章 海怪背上的國傢
第60章 明信片上的風景
第61章 人造石頭山
第62章 強盜的土地和荒蕪的沙灘
第63章 黑人的土地
第64章 野生動物的天堂
第65章 彩虹的盡頭
第66章 袋鼠之國
第67章 食人族的島嶼
第68章 旅程結束

前言/序言

  這本書寫給這樣的孩子:
  以為“天上有天堂,地下有地獄”是真的;
  也許聽說瞭倫敦或巴黎,但轉眼忘得一乾二淨;
  會把“丹麥人”這個詞和狗狗①的名字弄混。
  這本書將用旅行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但是我說的可不是商務旅行者;
  這本書會告訴孩子們,地平綫以外還有什麼;
  這本書將嚮孩子們展示,世界上不僅僅有七大奇跡,還有數不清的奇跡。
  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叫新英格蘭,那裏的人們過感恩節時,會做6種口味的餡餅:蘋果味、桃子味、蔓越莓味、蛋奶味、百果味及南瓜味。每種口味都散發齣撲鼻的香氣,那麼可口,那麼誘人。可大人們隻允許我選兩種口味!最後,你一定會猜到,我總是對自己的選擇不滿意。
  現在,當我要為本書選擇要講述的地點和主題時,感到瞭同樣的睏難。
  世界這麼大,有太多“非常重要”的地方要講,有些讀者可能會因為期待而略感失望:為什麼有些地方還沒有講到呢?尤其是他們正在生活的地方。這種情形很難避免。
  我小時候上地理課時,覺得地理真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它總是和氣候、工商業,還有各種各樣的特産和作物聯係在一起。
  唉,作物,作物,還是作物!似乎世界上所有地區的主要作物不是玉米、小麥、大麥、黑麥,就是黑麥、大麥、小麥、玉米,要不再換個個兒:大麥、玉米、黑麥、小麥……
  印象中的希臘很是特彆呢,因為希臘隻占課本一小段,我還以為那裏不齣産小麥、玉米、大麥、黑麥什麼的呢。
  這種“舌尖上的地理”既不能引發食欲,也不能開動大腦,更彆提生動有趣瞭。
  我喜歡地理課本上的圖片和地圖,但不喜歡那些文字。大部分文字味同嚼蠟,有趣的文字少得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瞭。各種大小標題和大段一本正經的講述糾纏在一起,還有讓人望而生畏的什麼注釋、傢庭作業、認知地圖啦,教學建議、幫助、指導啦,以及問題、復習、練習、背誦等,不暈頭轉嚮纔怪。
  我上學時,地球在我眼中跟一個橘子可沒什麼兩樣。在學過的所有地理知識中,隻有三件事我確定無疑:荷蘭兒童穿木鞋子,因紐特人住雪屋子,中國人吃飯用筷子。
  上地理課時,老師會提問,學生們隻要像背誦乘法口訣那樣,事先記住答案再迴答就好瞭。老師會捧著書本照著念:
  “問題:美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一個13歲的男孩子流利地迴答:
  “他們貧窮、愚昧,住在簡陋的小屋裏。”
  這個答案可真是令人震驚!但老師隻是麵無錶情地說:“不對,這是下一題‘因紐特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的答案。”
  當輪到我來教一個9歲的孩子地理課時,我發現手頭的書要麼太商業化,要麼太淺顯幼稚。9歲的孩子完全無法理解統計數據或抽象概念,而隨便講講其他國傢孩子的故事則牛頭不對馬嘴,在地理學上也沒有任何價值。
  我有多年的旅行經曆,去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傢,走過的距離連起來可以繞地球5圈。因而我想,我可以自己寫本地理書。
  當我把旅行見聞講給一個班的孩子們時,雖然事先沒有太多準備,基本上是即興發揮,但孩子們興緻很高,聽得津津有味。於是,我請速記員把這些敘述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然後拿著這份記錄讀給另一個班的孩子聽,但孩子們卻興味索然。
  我真是太自負瞭!
  寫本書這個主意聽起來很不錯,但寫齣來到底怎樣就是另一迴事瞭。
  ……
  “旅客們,請上車!”
  我小的時候,常常請保姆帶我去火車站看火車。
  火車站裏有個戴著藍帽子、穿著藍製服、製服上還有一排黃銅紐扣的男人,可神氣瞭。他總是拿著喇叭高聲喊:
  本次列車開往巴爾的摩、費城、紐約方嚮,上車的時間
  到瞭,旅客們,請上車!
  乘客們上車後,他會揮舞手臂,瀟灑地示意火車可以開動瞭。
  保姆告訴我,這個人是列車長。
  於是,每次從火車站一迴到傢,我就會迫不及待地戴上帽子,用列車長那樣的口吻大聲喊:
  本次列車開往巴爾的摩、費城、紐約方嚮,上車的時間到瞭,旅客們,請上車!
  一遍又一遍,翻來又覆去,而且樂此不疲,直到傢人再也無法忍受纔勉強停止。
  那時,我在心裏暗自希望,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列車長。戴上藍帽子,穿上有黃銅紐扣的藍製服,那該有多神氣!
  現在,我的確長大瞭。雖然我沒有成為真正的列車長,但我仍可以扮演列車長,因為在這本書中,我將帶你去巴爾的摩、費城、紐約,以及東、西、南、北各個地方。
  準備好瞭嗎?我們一起去環遊世界!
探索未知:一部關於人類文明與自然奇觀的宏大敘事 書名: 《失落的星圖:探尋地球深處與天體邊緣的文明遺跡》 作者: 阿爾伯特·範德堡 齣版社: 環宇文史齣版社 頁數: 720頁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簡介 《失落的星圖》並非一部常規的地理教科書,它是一部跨越數韆年、融閤瞭考古學、古天文觀測、深海探測和理論物理學的探索史詩。阿爾伯特·範德堡,這位以其對古代導航技術和地下文明研究著稱的學者,帶領讀者踏上瞭一段追溯人類認知邊界的旅程。本書的核心議題是:我們是否遺失瞭關於地球構造、闆塊運動以及遙遠過去高級文明的某種關鍵“星圖”? 全書結構精巧,分為“深淵的低語”、“大陸的記憶”和“天穹的印記”三大捲,內容詳實,論證嚴謹,充滿瞭令人屏息的細節和前所未見的理論構建。 第一捲:深淵的低語 (The Whispers of the Abyss) 本捲聚焦於地球內部那些鮮為人知的現象及其與早期人類信仰體係的關聯。範德堡摒棄瞭主流地質學對地核和地幔的傳統描述,轉而探討“深層生物圈”和“地熱共振”的概念。 地質異常的解讀: 作者詳細分析瞭全球範圍內數韆個地熱異常點的分布規律,指齣它們並非隨機分布,而是遵循著某種古老的、幾何學上的精確網絡。他引入瞭“構造共振理論”,認為這些網絡可能是古代文明用來調節地殼能量或進行遠距離通訊的裝置遺跡。 古老礦藏與金屬的秘密: 深入剖析瞭某些稀有金屬(如錸、銥等)在特定古代遺址中超乎尋常的富集現象。範德堡提齣,這些金屬並非簡單地通過自然沉積形成,而是被某種係統性地“開采”或“放置”在關鍵節點上,目的或許是為瞭穩定地球自身的能量場。 海洋的秘密隧道: 詳細介紹瞭全球洋中脊下被聲納意外探測到的、具有高度規則性的巨大空洞結構。作者通過對這些結構與傳說中亞特蘭蒂斯、雷姆利亞等沉沒文明描述的交叉比對,構建瞭一套關於“海床城市”的地理模型,並推測其內部材料的耐久性遠超現代工程學預期。 第二捲:大陸的記憶 (The Memory of Continents) 本捲將目光投嚮地錶,但焦點不在於我們熟知的山脈和河流,而在於那些被時間掩蓋的超級工程和被遺忘的遷徙路綫。 史前巨石陣的全球性連接: 範德堡提齣瞭“歐亞-美洲軸綫”的概念,揭示瞭從英國巨石陣到玻利維亞蒂瓦納科,再到復活節島石像的幾何指嚮性,它們似乎指嚮瞭地球的特定磁極點——但這個磁極點與現代定義的地理磁極並不完全吻閤。他認為,這代錶瞭一種基於當時地磁場而非太陽運動的導航係統。 被重塑的河流係統: 本章對尼羅河、恒河和亞馬遜河的早期河道進行瞭詳盡的古地理重建。範德堡論證,在冰河期後,一些主要河流的改道並非單純由冰川融化引起,而是有人為乾預的痕跡,旨在保護或淹沒特定的資源點或知識中心。 “無名之牆”的考察: 收集並分析瞭全球各地(包括撒哈拉沙漠深處、西伯利亞凍土帶)發現的,無法歸屬於任何已知史前文明的超長、超深的人造屏障或隧道係統。本書首次公布瞭對其中一處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下深處的結構進行的三維掃描數據,其復雜的通風和引力平衡設計令人嘆為觀止。 第三捲:天穹的印記 (The Imprint of the Firmament) 在最後一捲中,範德堡將研究的焦點提升至天文觀測和古代人類的宇宙觀。他試圖證明,失落的“星圖”不僅關乎地球,更關乎人類與宇宙的互動。 失序的星曆錶: 作者對比瞭瑪雅文明、巴比倫楔形文字記錄以及中國古代天文學傢對特定恒星運動的觀測數據。他發現,所有這些古老文明的記錄中,都存在對一組“非自然”天體運動的共同記錄,這組天體似乎在公元前數韆年曾以一種特定的、短暫的方式排列。 高精度曆法的由來: 範德堡認為,某些現已失傳的、對日食和月食預測的驚人精度,並非通過簡單的迭代計算得齣,而是基於對更早期、更精確的觀測數據(即“星圖”)的繼承。他深入探討瞭古埃及和蘇美爾文明如何獲得這些數據的途徑,並提齣瞭“時間膠囊”理論——即信息被編碼在特定的建築或藝術品中,等待特定天文事件發生時纔能被“激活”。 地心模型的深層意義: 盡管現代科學已確認日心說,但範德堡對古代文明堅持地心模型的堅持進行瞭哲學和技術的雙重解讀。他認為,在他們所處的觀測環境下,以地心為參考係反而能更精確地定位某些遙遠的、與地球能量場相關的“參考點”。 --- 讀者對象與價值 《失落的星圖》適閤所有對曆史的“未解之謎”、古代工程學、未被主流接受的地球科學理論以及人類文明的起源感興趣的讀者。本書的敘事風格雄辯而充滿激情,充滿瞭實地考察的生動描述,但同時保持瞭高度的學術審慎。它挑戰讀者重新審視我們對“進步”和“知識繼承”的傳統認知,引導我們思考:我們是否正在尋找正確的地圖,來理解我們腳下的這個世界? 本書不含: 任何關於現代教育體係下的地理區域劃分、各國首都、氣候帶劃分或基礎自然科學概念的介紹。它假設讀者已經對基礎地理知識有所瞭解,並緻力於探索那些隱藏在地圖邊緣的更深層次的秘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希利爾講世界地理》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而且是用最溫柔、最有趣的方式。我一直覺得,對於小孩子來說,地理不應該隻是地圖上的綫和點,而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世界。希利爾先生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他沒有用高深的理論,而是用孩子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講述著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在描述自然風光時使用的比喻,比如把山脈比作“地球的皺紋”,把河流比作“大地的血管”,這些生動的比喻一下子就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很多關於不同民族的習俗和文化的小故事,這讓孩子們在學習地理的同時,也能瞭解到世界的多樣性,培養包容和理解的心態。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不同地方的人們是如何生活、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描述,都充滿瞭敬意和贊美,這無形中也在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們進行一場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旅行,讓我覺得,即使是在傢裏,也能和孩子一起,把世界“走”一遍。

評分

哇,收到這本《希利爾講世界地理》真是太驚喜瞭!我一直想找一本能讓孩子對世界産生濃厚興趣的書,之前嘗試過一些,但要麼太枯燥,要麼內容太跳躍,都不能真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希利爾的這本書,光看封麵就覺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那色彩鮮艷的插圖,那些充滿想象力的地名,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緒帶到瞭遙遠的大陸。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看到瞭一個關於“地球是一顆大球”的有趣解釋,用孩子能懂的比喻,比如“像一個巨大的橙子”,一下子就化解瞭抽象概念的難度。然後,他帶著我們“坐上”一架想象中的飛機,從我們傢門口齣發,開始瞭一場跨越大陸的奇幻旅程。我最喜歡的是他描寫氣候的部分,不是冷冰冰地列齣數據,而是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不同地方的天氣:“在炎熱的沙漠裏,你可以看到駱駝在緩緩地行走,感受陽光炙烤著大地;而在寒冷的極地,厚厚的積雪覆蓋著一切,北極熊在冰麵上悠閑地散步。” 這種身臨其境的描繪,讓我仿佛真的置身其中,感受到瞭世界的廣袤與多樣。而且,書中還穿插著很多關於當地居民生活習俗的有趣故事,比如在非洲,人們是如何用歌聲和舞蹈來慶祝豐收的,這不僅僅是地理知識,更是對不同文化的一種啓濛。我感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並沒有試圖塞滿所有地理知識,而是巧妙地挑選瞭那些最能激發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內容,讓學習過程變成一場快樂的冒險。

評分

這本《希利爾講世界地理》簡直是為那些對世界充滿好奇,但又容易被枯燥信息淹沒的孩子們量身定做的。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希利爾先生沒有像傳統的地理教材那樣,上來就講經緯度、山脈河流,而是像一位和藹的長者,娓娓道來,帶著我們一起“玩”地理。他設計瞭一個非常巧妙的開場,讓我們跟隨“探險傢”的腳步,去發現隱藏在地貌背後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為什麼”的解釋,比如,為什麼有些地方會有沙漠,為什麼有些河流會那麼寬廣。他並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比如關於風的遷徙、關於水的旅行,來解釋這些地理現象的成因。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書中大量的插畫也功不可沒,它們不是簡單的示意圖,而是充滿瞭藝術感和生活氣息,每一幅畫都像一個微型故事,講述著某個地方的獨特風情。我注意到,在介紹不同國傢時,他還會巧妙地融入當地的傳說和神話,這讓地理知識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與人類文明緊密相連的生動畫捲。我感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建立起對世界的初步認知,培養他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並且在心底種下一顆熱愛旅行、熱愛探索的種子。

評分

說實話,收到《希利爾講世界地理》之前,我對於如何給孩子介紹“世界”這個概念,其實是有點犯難的。因為我擔心過於零散的知識點會讓他們覺得枯燥,反而失去瞭對未知的好奇心。但是,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想法。希利爾先生的敘述方式實在是太有吸引力瞭,他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旅行傢,帶著我們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講述一個與這個地方相關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講到熱帶雨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說“那裏有很多樹”,而是詳細描繪瞭那裏一年四季的溫度、濕度,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種奇特的動植物,甚至還模擬瞭雨林裏細微的聲音,讓我聽瞭都覺得仿佛置身其中。而且,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可能讓孩子感到睏惑的地理概念,比如“赤道”或者“半球”,他都會用非常形象的方式去解釋,比如“想象一下,地球被一條看不見的腰帶係住瞭,那條腰帶就是赤道”。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將地理知識與人文故事、自然奇觀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聽故事、看圖畫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愛上瞭這個世界,並且開始主動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

評分

當我第一次拿起《希利爾講世界地理》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給孩子講地理,一不小心就容易變成一場枯燥的知識灌輸。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跳齣瞭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以一種非常人性化、充滿童趣的方式,嚮孩子們展示瞭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希利爾先生的語言非常流暢,而且富有感染力,他仿佛擁有神奇的魔力,能將遙遠的大陸、陌生的風土人情,變得如此鮮活、親切。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他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地名和景點,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將地理知識融入其中。比如,在講到亞洲的時候,他會講述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讓我們瞭解到商人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旅途中,將商品和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在講到海洋的時候,他會描寫探險傢們在大海中勇敢航行的場景,讓我們感受到海洋的神秘與壯闊。書中的插圖也非常精美,每一幅都充滿瞭故事感,它們與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構建瞭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我感覺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教授地理知識,更是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並渴望去親身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