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然的秩序

探寻自然的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劳伦斯·法伯 著,杨莎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
  • 科学
  • 哲学
  • 生态学
  • 环境
  • 生物学
  • 观察
  • 思考
  • 探索
  • 秩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303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和博物学爱好者

在《探寻自然的秩序》一书中,法伯考察了近三个世纪以来的博物学传统。法伯认为,博物学是介于“民间生物学”和主流科学之间的传统。“博物学与早先的‘民间生物学’的区别在于,博物学家们试图根据共有的潜在特征为动物、植物和矿物分组,并利用理性的、成体系的方法给在自然中发现的变异建立秩序,否则这些变异将太多而难以应对。”博物学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现代科学更加依赖实验。法伯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像林奈、布丰、圣提雷尔和居维叶这样的先行者如何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并将其塑造成我们当前所见的样子。本书还考察了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之类的新设施在科学建制和吸引公众注意两方面所起的作用。

――《出版家周刊》


内容简介

在《探寻自然的秩序》这本书中,作者追溯了自启蒙运动以来有关博物学家的传统,并思考了博物学与生命科学中其他领域的关系。为给便于一般读者和学生了解本书相关话题,书中介绍了早期博物学家的探索经历、分类系统思想的产生、博物馆和动物园的发展,以及促使“收集者”们坚持下去的多种动机。作者还探讨了社会文化背景、机构设置和政府资助在博物这种长久体系中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保罗·劳伦斯·法伯,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史博士,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史系荣休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曾任科学史学会(HSS)会长(2010~201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尤其是鸟类学和博物学传统。著有《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等书。

译者简介:杨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学史、植物学史和意识哲学。


目录

致谢 ......... iii

引言 ......... v

第一章 采集、分类和解释自然:林奈与布丰,1735~ 1788......... 1

第二章 新标本:将博物学转变为一门科学学科,1760~ 1840......... 23

第三章 比较结构:打开自然秩序的钥匙,1789~ 1848......... 43

第四章 新工具与标准实践:1840~ 1859......... 55

第五章 达尔文的综合:进化理论,1830~ 1882......... 69

第六章 研究功能:生命科学的另一种视野,1809~ 1900......... 89

第七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魔力:博物学的黄金年代,1880~1900......... 109

第八章 新综合:现代进化论,1900~ 1950......... 125

第九章 作为通才的博物学家:E.O.威尔逊,1950~ 1994......... 137

结语 ......... 151

延伸阅读推荐 ......... 155

索引 ......... 171


丛书书目

自然文库(第一辑)

《看不见的森林》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种子的故事》

《鲜花帝国》

自然文库(第二辑)

《醉酒的植物学家》

《鸟的感官》

《羽毛》

《探寻自然的秩序》


精彩书摘

  本书追溯对自然界进行研究的迷人故事,它始于18世纪,并在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热情的参与者。18世纪的社会慷慨地给予博物学大量的关注。当时法国私人藏书馆中第二大常见书目就是博物学家布丰的不朽巨著:36卷本的动物百科全书。有教养的先生和小姐们通常都会收藏鸟类和贝壳标本,而他们的“珍奇柜(馆)”(收藏标本的柜子或房间,代指收藏品)的规模则常常反映了他们的财富、品味和高雅的程度。

  不过,对博物学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时尚。从 18世纪初一直到19世纪,主要的欧洲大国都参与到对世界范围内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产品的抢夺之中。首相们相信,帝国的命运仰赖于识别、培育并运输特定的植物,如茶树和橡胶树。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派遣刘易斯(Lewis)和克拉克(Clark)横越北美大陆,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考察美国通过“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新近获得的土地上有哪些自然经济产物。

  当相互竞争的帝国派遣军队和探险家们扫荡丛林和异域高地时,一场与之不同但同样激烈的竞赛在美国西部的不毛之地上展开了。对激动人心的化石骨架尤其是恐龙的向往,俘获了美国一代博物学家的心。这造成19世纪对骨头的争夺,其激烈程度堪比第五大道的“强盗大亨”之间相互抢夺煤炭、铁矿石和石油。公众则发现侏罗纪的宝藏令人陶醉。为了证明这种热情,我们只需要想想,到20世纪初期时,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这些史前遗迹的人要多于参与橄榄球赛的人。

  博物学也为思想竞争提供了舞台。宗教观点与世俗观点之间的冲突经常集中在对自然的阐释上。比如,大西洋两岸的社会都激烈地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含义。对一些人来说,进化论威胁着要摧毁已有的宗教;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有可能复兴一系列在他们看来正处于衰落和过时状态的宗教观点。正如在奴隶制引起的激烈辩论中一样,家庭也因为在进化论上的冲突而分裂。在19世纪的科学会议上,广受尊敬的人们彼此出言不逊(有一次争论太过激烈而导致一位妇女晕倒)。

  博物学的故事并不以20世纪初期博物馆的如日中天或殖民帝国的分崩离析而结束。今日世界的问题驱动着当下博物学中的研究。早期博物学所受到的推动有许多来源于欧洲对全球其他地区的探索。最近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已经毁坏了许多地方,比如巴西的海岸丛林,它们从前曾诱惑博物学家们离开温暖的家,进行危险的远征(许多人再也没能回去)。全球各地的博物学家们都担忧,发展的节奏可能会给这些从前的原始地区和地球上许多相互关联的动植物多样性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对热带雨林的掠夺每年毁坏大约76,000平方英里(约20万平方千米)——这大致相当于整个哥斯达黎加的面积。威尔逊(E. O. Wilson)等深切关注此类问题的博物学家指出,我们知识的匮乏使得问题更复杂了。我们正在使未知的物种灭绝,其结果是我们无法知道现在正永远消失的那些物种的潜在价值。在采取何种行动以阻止生物多样性流失这一问题上,科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有很大的分歧。不过,在国际会议上,他们确实同意,当务之急是列一份完整的地球物种清单,尽管这个任务看上去相当艰巨。人类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健康可能就依赖于此类动议能否成功。

  尽管博物学与今日紧迫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紧密相关,但这个“高科技”时代的科学作家和其他评论者很少会从根本上视该学科为探索自然世界的起始阶段。他们以高人一等的态度视博物学为过时的风尚:成为一名博物学家仅仅意味着命名并描述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事物;博物学是一种消遣,会令人想起那些穿着灯笼裤、拿着捕蝶网的男人,或者拿着植物标本的维多利亚时代小姐这样的画面。不过,对该学科历史的研究很快会消解这样一幅过于简单化的漫画。诚然,命名、描述和分类仍然是一项基本活动,构成了探究大自然的基础。不过,对深刻理解自然秩序的追求,使得博物学家们超越了分类,他们也致力于提出能够解释生命世界的总体理论。那些专注于自然秩序的博物学家探求生物体之间的生态关系,以及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环境的关系。他们提出重要的进化问题,关乎变化如何在短时期内和长时期内实际发生。由此,许多博物学家被更深的哲学问题和伦理问题吸引:我们理解自然的能力的限度是什么?以及,当我们理解了自然,我们有能力保护它吗?博物学家们询问他们所发现的秩序的意义,并仔细考虑我们对它担负的道德责任。

  那么,博物学是否仅仅意味着收集蝴蝶和花朵呢?只有在阿尔弗雷德 ·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于《墙缝里的花》(“ Flower in the Crannied Wall”)一诗中提到的意义上才是:

  墙缝里的花呵,

  我从裂缝中将你采出,

  捧你在手心,连根一起,

  花呵 —倘若我能理解

  你的全部,从根到花,

  那我也必能理解上帝和人类。

  在 18世纪,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布丰伯爵(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和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与许多其他自然研究者一道,建立了连贯的博物学传统。我们追溯这一传统,理解它如何展开并与生命科学中的其他传统交流,考察它的一些主要成就,并思考它目前在科学世界的地位。我们关注它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具有自己的历史。在探索这些主题时,我们也考察博物学家在哪些机构中进行他们的研究以及他们所获资助的来源。我们观察博物学如何产生了生命科学中主要的统一理论,揭示了一些最深刻的对自然的洞见,带来了对环境的关切,并在两个半多世纪的时间内吸引了公众的兴趣。

  对自然的着迷使得一些博物学家抛弃了家庭的温暖,愿意承担田野工作的艰苦与危险;它驱使其他人花费无数个日夜检查数据。的确,这一传统激发、启迪并愉悦了它的实践者们以及他们的观众。

  ……


《星辰低语:宇宙万物的无声之歌》 一、 序章:寂静中的脉动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试图理解那片浩瀚无垠的深邃。从远古的篝火旁,先民们借着点点星光勾勒出神话的轮廓,到如今,借助精密仪器的指引,我们窥探宇宙的边缘。宇宙,这个庞大而神秘的存在,究竟遵循着怎样的规律?那些遥远的星系,炽热的恒星,以及漂浮于黑暗中的尘埃,它们是否在以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演奏着一曲宏大而和谐的乐章? 《星辰低语》并非旨在揭示某个单一的、明确无误的“宇宙秩序”,因为它深知,宇宙的本质是动态的、演化的,其“秩序”是无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交织而成的。本书更像是一次漫游,一次与宇宙的深度对话,试图从不同维度、不同尺度去感受、去聆听那些“低语”,那些构成万物基本面貌的深层联系和潜在规律。我们将从微观粒子的奇妙舞蹈,跃升至星系碰撞的壮丽景象,穿越时空的界限,触碰那些关于起源、演化和终结的宏大命题。 本书的撰写,是基于对当前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粒子物理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思考。然而,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的视角,引导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我们将不回避科学的严谨,但也力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宇宙之美,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并从中引发对自身存在、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层思考。 二、 第一章:粒子之舞——构成万物的基石 宇宙的宏伟,始于最微小的尺度。在《星辰低语》的第一章,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我们以及整个宇宙的基本粒子。夸克、轻子、玻色子……这些肉眼无法捕捉的存在,它们按照怎样的规则相互作用?所谓的“标准模型”,究竟描绘了怎样一个微观世界的图景?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到中微子的性质探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妙绝伦、自洽统一的粒子宇宙。 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这四种基本力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粒子的行为,进而构建起原子、分子乃至更复杂的结构。我们将探究量子力学这一颠覆我们日常直觉的物理学理论,理解量子纠缠的神秘现象,以及波粒二象性所带来的深刻启示。这并非是简单的物理学知识的罗列,而是要揭示,即使在最微观的层面,也存在着一种深刻的、令人惊叹的“秩序”,一种精确到难以置信的平衡。 通过对粒子物理学的探索,我们开始明白,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质世界,其背后隐藏着如此精妙的运作机制。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光子,都参与着这场永不停歇的“粒子之舞”,它们遵循着特定的概率和守恒定律,共同构成了宇宙的物质基础。 三、 第二章: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宇宙中的炼金术 从微观粒子跃升至宏观宇宙,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宇宙中最耀眼的明星——恒星。恒星并非永恒不变的存在,它们有着从诞生到死亡的完整生命周期。是什么力量让一团团冰冷的星际气体凝聚成炽热的核聚变反应堆?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是如何将最轻的元素转化为更重的元素,从而为宇宙播下构成生命的物质种子? 《星辰低语》将带领读者穿越星云,见证新恒星的孕育过程,体会白矮星的冷却,以及超新星爆发的壮丽与毁灭。我们将探讨不同质量恒星的命运,了解中子星的极端密度,以及黑洞这一宇宙中最神秘的引力陷阱。本章将深入剖析恒星演化的物理机制,揭示核聚变、辐射压力、引力收缩等关键过程。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恒星在宇宙化学演化中的核心作用。那些组成我们身体的碳、氧、铁等元素,绝大多数都诞生于恒星的内部,并在其生命终结时被抛洒到宇宙空间,成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原材料。恒星的生与死,是一场宇宙级的“炼金术”,它们不断地将简单的物质转化为复杂的物质,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这场宏大的循环中,我们与宇宙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深刻的物质联系。 四、 第三章:星系的交响——宇宙结构的宏图 当恒星汇聚成群,便构成了我们所见的星系。从螺旋星系优美的旋臂,到椭圆星系饱满的身躯,再到不规则星系的奇特形态,星系的多样性本身就诉说着宇宙的丰富。本章将带领读者漫游于不同的星系之中,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我们将探讨星系如何在大尺度引力的作用下,从原始的物质分布中凝聚而成。引力透镜效应,将帮助我们“看见”那些不可见的暗物质,它们在星系结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星系的碰撞与合并,并非简单的毁灭,而是宇宙尺度上物质与能量的重塑,是驱动星系演化和生命延续的重要动力。 本章还会触及星系核的奥秘——那些潜藏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如何影响着周围恒星的运动,又是如何通过喷流塑造星系的形态?我们将理解,星系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更大尺度宇宙结构——星系团、超星系团——中的一部分,共同编织着宇宙的宏伟“交响”。在这宏大的结构图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并非随机的混乱,而是存在着有序的聚集和分布。 五、 第四章:时空的织锦——引力与宇宙的画布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时空不再是抽象的背景,而是与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动态织锦。本章将深入探讨引力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塑造着宇宙的结构和命运。 我们将理解,质量和能量弯曲了时空,而物体则沿着弯曲的时空轨迹运动。从行星绕恒星的轨道,到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引力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宇宙的运行。本章还将介绍引力波的探测,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观测窗口,让我们能够“听见”宇宙中发生的剧烈事件,例如黑洞的合并。 我们将思考,时空是否具有“形状”?宇宙的整体膨胀,是否意味着时空本身在伸展?从早期宇宙的暴胀,到宇宙的加速膨胀,引力在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在这一章中,体会到时空本身的动态性和可塑性,以及引力作为宇宙基本法则之一的深刻含义。 六、 终章:低语的回响——生命的可能性与存在的意义 当我们从最微小的粒子,到最宏大的宇宙结构,再到时空的本质,一场关于宇宙“秩序”的探索似乎已接近尾声。然而,《星辰低语》并非止步于物理法则的陈述。在最后的篇章,我们将回溯,将前文的探索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联系起来:生命。 是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孕育了生命?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是如何在恒星的熔炉中锻造,又如何通过星系的演化被输送到适宜的行星?行星形成的物理条件,大气层的组成,液态水的存在……所有这一切,是否都遵循着某种“宜居性”的规律? 我们将探讨宇宙中生命存在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思考地外生命的奥秘,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生命的出现,是否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还是一种偶然的奇迹?这并非是科学的终点,而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起点。 《星辰低语》最终希望引发的,是对我们自身存在的反思。当我们仰望星空,当我们理解宇宙的浩瀚与精妙,我们是否会更加珍视生命,更加敬畏自然?本书并非要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对宇宙“低语”的倾听,引导读者去感受那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宏大叙事,去体悟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并最终在与宇宙的连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低语的回响”。 这本书,是一次邀请,邀请您一同漫步于星辰之间,用心去感受那无声的乐章,去理解那隐藏在万物之下的深刻联系。让我们一同,倾听星辰低语,感受宇宙万物的无声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内在的情感基调——它不是那种狂热地赞美自然或愤世嫉俗地批判人类的作品。相反,它保持了一种近乎冷峻的、高度客观的观察姿态。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俯瞰万物,对人类文明的兴衰表现出一种深沉的超然。他不会直接抨击人类的破坏行为,但他通过对比自然界数亿年来所展现的自我修复和平衡能力,让你自己去反思人类活动在永恒尺度下的渺小与短暂。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控诉都更有力量。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希望或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迫使读者直面存在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在这种复杂性中发现了某种令人安心的、永恒的结构。这本书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渴望触及事物本质的读者准备的,它要求你带着谦卑和敬畏之心去面对那些远超我们理解范畴的宏大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朴典雅,它使用的词汇和句式仿佛是从更早的时代借鉴而来,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这种选择非常大胆,因为它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努力去理解那些不常用的表达方式。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古典的韵律,你会发现它带来的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似乎在构建一个独立于现代喧嚣之外的精神空间,一个只属于自然与思想交汇的场所。我感觉自己像是正在阅读一本被尘封已久的手稿,里面记载着某种失传的智慧。书中对细节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描述苔藓在岩石上生长时,对湿度和光线的微妙依赖,这种精确度不是为了科学报告,而是为了营造一种对“微小生命”的最高致敬。这种对语言形式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诠释,提醒我们,探寻秩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放下手头的一切,去追踪书里提到的某个特定的生态现象。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震惊,他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大量的生物学、地质学乃至古物理学的概念,但最厉害的是,他没有让这些术语成为阅读的壁垒。他总有一种魔力,能将最晦涩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比如他对海洋深处热液喷口的描述,那种黑暗、高压、极端化学反应下的生命奇迹,简直比任何科幻小说都要震撼人心。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又充满激情的向导,深入到地球的各个隐秘角落进行探险。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演化”。而且,他的笔调中充满了对现有科学范式的挑战,他似乎在暗示,我们现有的认知框架可能还远远不足以涵盖自然界的全部真相。对于那些对跨学科知识融合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激发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诗意的洞察力,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哲思的笔触描绘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周期的那种细腻捕捉。比如,他描述一片叶子从嫩绿到枯黄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候变化,更像是一场关于存在与消亡的深刻对话。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站在森林里,突然间,你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自然脉动的一部分。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像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需要放慢速度去品味。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读完”,而应该被“沉浸”其中。它挑战了我们用功利主义眼光看待自然界的习惯,引导我们去感受那种内在的、无声的和谐。读完后,我感觉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路边的野花、风吹过树梢的声音,都变得富有意义起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引领你进入一个沉静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对于那些寻求精神慰藉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个谜团,它似乎故意拒绝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我花了很大力气才适应这种跳跃式的、近乎意识流的文本组织。有时候,一个章节可能聚焦于微观的昆虫世界,下一章却突然切换到宏观的天体运行规律,但奇怪的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在某种深层的逻辑下又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的知识网络。我猜想,作者是在模仿自然界本身那种非线性的、复杂的自我组织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对于习惯了清晰论点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因为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关联性”。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绘制一张思维导图,试图将那些散落的观察点连接起来。不过,一旦你接受了这种探索性的、甚至是略带迷幻色彩的阅读方式,这本书的魅力便会显现出来——它让你体验到知识是如何在混乱中自我生成秩序的,那种发现隐藏联系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

评分

好书,挺好!!!!!!!!!!!!!

评分

发货迅速,包装专业,开卷有益。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自然文库的书都不错,从第一本看不见的森林起,每一本都看,作者观察细致,行文结构合理,文笔优美,难得的科普佳作!

评分

书已收到,京东速度太快了,支持京东

评分

酒与植物的相遇,喜欢鸡尾酒的,不容错过。

评分

京东很快,己收货 ,书质量很好,慢慢读

评分

印刷比较好,纸张不错,正版,挺有意思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