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故事,属于浦东,也属于世界。浦东开发史,可视为“中国梦”的一个较为生动、切实的案例。
本书由《浦东时报》前主编谢国平执笔,作为浦东开发同时代的记者,他在书中真实记录了浦东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将浦东开发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以一滴水见太阳,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起伏伏。
原上海市副市长、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赵启正,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作序推荐。
本书叙述了上海黄浦江东边那块土地的历史变迁。在千年历史中,作为一个土地肥沃,耕耘精细,人民勤奋,人口众多的地区,浦东从盐业到农耕,再到手工业,人们面朝大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给自足的稳定秩序中经济与社会缓慢地发展,突然到了20世纪末发生巨变,走向开放,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本书沿着这一历史轨迹,侧重于经济的内在推力,探究历史和时代为何最终能够给今天的浦东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梦想成真的机缘。
谢国平,《浦东时报》原副主编、《浦东开发》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改变世界的搏击》、《要么死亡 要么创新》、《财富增长的实验——浦东样本》》、《浦东故事:这样的梦想更中国》等作品。
序一/001
序二/001
第一章 由水成陆:浦东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
历史上,浦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和行政中心。在无序的,多政府的,不断地分割的状态下缓慢地发展。浦东由于泥沙积淀而成为滨海平原,海岸线渐次向东延伸,一道道海塘也就成为浦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这也是日后浦东开发开放,不断向东发展的内生动力,由此可以明白:浦东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
1.1 一个模糊的概念/ 003
1.2 这块土地一直被频繁而随意分割/ 005
1.3 受到“江”和“海”的限制/ 014
1.4 发展思路:由西向东/ 016
1.5 海岸线不断地更新/ 018
1.6 向东发展的内生动力/ 026
第二章 沧海桑田:从熬海煮盐到男耕女织
浦东先民们熬海煮盐,在元明时代,浦东盐业经济高度发达。一种调味品推动了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但因资源的消失、垄断的消失,繁荣的历史也被终结。一部浦东史,半部制盐史。随着制盐业日趋衰落,浦东转向了男耕女织的精耕农业。上海开埠后,浦东临江地带出现了现代工业和城市化地区。浦东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
2.1 首先开始盐业生产/ 035
2.2 浦东的根从盐场说起/ 036
2.3 古代浦东的支柱产业/ 037
2.4 先民是盐民/ 040
2.5 村落和集镇兴起/ 045
2.6 兴盛于斯,也败落于斯/ 048
2.7 第一次大转型,开始了男耕女织/ 049
2.8 没有真正地走向大海/ 053
2.9 有人来敲门了/ 056
2.10 也是殖民者争夺的对象/ 061
2.11 沿江带有了近代工业和城市化地区/ 065
第三章 开发先声:民间与政府的努力
在自然经济转型中,浦东没有出现大面积农家生计陷于困境的窘况。相反农民较早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习商习工,浦东人的“三刀一针”手艺享誉上海。而一批有着开放和民主意识的浦东人启动了早期的浦东开发。尽管从孙中山的“东方大港”,到民国政府的“大上海都市计划”,都涉及到浦东,但是构想基本上都没有落地。
3.1 小农经济开始转型,习商习工/ 077
3.2 同乡会的家乡建设/ 081
3.3 塘工善后局卫乡护权/ 086
3.4 早期浦东开发的先行者/ 089
3.5 伟人构想为何难以实现/ 092
3.6 仅修了一条浦东路/ 096
3.7 “大上海都市计划”中的浦东/ 099
第四章 差距加大:上海“城市病”集中爆发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上海“城市病”集中爆发,朱�杌�出任上海市长后叹道:“现在一天我们收到100多封人民来信,都是讲粪便横溢、垃圾成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简直就要爆炸了。”一江之隔,两岸没有形成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两岸共同繁荣的局面。过江难曾经是上海人心中的痛。浦东不实现真正的开发,越江工程无从谈起。
4.1 有投资没有开发/ 109
4.2 扁舟一叶渡惊涛/ 113
4.3 越江工程规划为何难以实现/ 118
4.4 一江隔两岸,东西长相叹/ 122
4.5 新市长面临的难题/ 126
4.6 上海“城市病”集中爆发/ 129
4.7 两地落差巨大的历史原因/ 136
第五章 天降大任:总设计师向世界打出一张王牌
上海的出路何在?有四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西扩”、“北上”、“南下”、“东进”。“东进”的方案终于得到了共同认可:浦东是上海未来的希望,那边要建设一个“新上海”。邓小平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视为手中的一张王牌。1990年4月18日,浦东的命运彻底改变。
5.1 上海向何处去? / 145
5.2 民间舆论的第一呼声/ 147
5.3 形成四个可选择方案/ 151
5.4 要建设一个“新上海” / 157
5.5 美籍华人建筑师献计/ 162
5.6 总设计师期望的一张王牌/ 167
5.7 浦东的命运彻底改变/ 171
第六章 只争朝夕:特定区域内的大试验
浦东开发已经从上海地方的愿望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向世界证明,中国未关闭对世界的大门。邓小平多次说过浦东开发晚了的话,竟然还承认是自己的一大“失误”。驱车浦东,目睹生机勃勃的建设景象,他吟诵了一生中惟一所作的两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6.1 浦东的历史翻开了绚丽的一页/ 185
6.2 当年崇明也曾被列为特区/ 189
6.3 对浦东的定位开始转变/ 193
6.4 地方愿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196
6.5 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极” / 199
6.6 叫新区不叫特区/ 202
6.7 信号:中国并未关闭大门/ 206
6.8 邓小平承认一大遗憾/ 209
6.9 “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 212
6.10 中国领导人为何如此关注浦东? / 213
第七章 没经验有理念: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如何开发浦东,浦东人没有经验但有理念。在吸取世界智慧开发浦东、再造中心、形态建设服务于功能开发、立法先行、金融贸易先行、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等理念的指导下,最终实现了高起点、高标准开发。
7.1 向世界“借脑” / 223
7.2 开发模式的选择/ 232
7.3 搞功能开发区/ 233
7.4 形态建设服务于功能开发/ 235
7.5 有序规范地开发/ 237
7.6 睿智立法/ 240
7.7 率先在第三产业突破/ 241
7.8 海纳百川,融合中西文化/ 246
7.9 吸收“世界营养”,展开经济对话/ 250
第八章 攻坚之役:浦东要戴着钢盔顶住
浦东开发开放后,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时开建的工地最多时达到3000个以上。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最初朱�杌�仅给三个开发区各3000万元。新区行政机构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受到质疑和刁难,国务院领导关照:“浦东要带着钢盔顶住!”
8.1 财政资金空转,土地批租实转/ 259
8.2 “小政府,大社会” / 263
8.3 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张/ 269
8.4 上海以大动作回应总设计师的要求/ 275
第九章 一只头雁:经历挑战与危机
在“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中,浦东高速发展。弗里德曼怀疑那是“波将金村”。在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下,投资者纷纷要求撤资,工地上空空荡荡。一封学者的建议信启动了上海要素市场从浦西到浦东的“东进”。浦东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
9.1 改革先声遭到围攻/ 287
9.2 外国学者发出质疑/ 292
9.3 浦东为何能吸引那么多外资? / 296
9.4 外滩代表过去的上海,浦东代表未来的上海/ 298
第十章 大实验:高举先行先试大旗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浦东开始逐渐摆脱对优惠政策的依赖,转向了功能性政策。由此,中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东开张,107万顾客潮水般涌入商场,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浦东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10年内,中央政府在中国的版图上画了12个圈。
10.1 入世前的预演/ 309
10.2 功能性政策下的先行先试/ 312
10.3 进入新世纪的大试验/ 315
10.4 8年中画了12个圈/ 322
10.5 戴着铁镣跳舞/ 326
10.6 诞生了一个为市民服务的机构/ 329
10.7 社会能做的就让社会去做/ 331
第十一章 经济转型:大飞机和迪士尼
2008年金融风暴中,超级摩天大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开业。有学者质疑通过修桥修路盖房子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起吊机经济”。土地让浦东的财富迅速增长,增长也因为土地变得更加艰难。从2005年起,浦东领导人不断地将“转型”作为关键词一再重复。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大飞机制造、迪士尼项目落户。
11.1 金融危机终结“起吊机经济” / 343
11.2 增长因土地稀缺更加艰难/ 346
11.3 转型升级是难题/ 348
11.4 大飞机来了/ 350
11.5 芯片制造巨头纷纷跟进/ 353
11.6 迪士尼落户为什么谈了十多年/ 356
第十二章 新浦东:“两个中心”,两区合并
2009年,浦东发生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南汇区并入浦东。人们给浦东一个新的称呼:“大浦东”、“新浦东”。短短十来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与选择权交易所助理总裁阿?艾伯特的预感变成了现实。
12.1 金融先行/ 369
12.2 礼品的寓意/ 374
12.3 “两个中心”目标确定/ 376
12.4 海运发达,襟江才有经济意义/ 379
12.5 两区合并新浦东/ 384
12.6 打造全球“定价中心” / 387
第十三章 支点撬动:改革试验区3.0版
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落户浦东。中国政府希望这个支点,尽管仅仅占共和国土地面积的万分之零点零零三不到,却能撬动中国更高层次的开放,倒逼改革。而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称,上海自贸区有潜力成为中国的“规则改变者”。
13.1 作用巨大的小支点/ 395
13.2 英文译名引来争议/ 398
13.3 中国首例,世界首创/ 404
13.4 特定区域内进行制度试验/ 410
第十四章 开放度最高:让市场更有效
李克强总理三年三次到浦东,中央希望上海自贸区内这个试验田能够产生更多的“培育良种的经验”。自贸区没有税收优惠,但给投资者惊喜。从新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自贸试验区,浦东以试错的方式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份示范样本。
14.1 不是提供税收优惠,而是给予更多便利/ 421
14.2 投资黑名单/ 424
14.3 给投资人惊喜/ 427
14.4 一切为了让市场更有效/ 430
14.5 向外输出经验/ 432
14.6 自贸区扩容/ 435
第十五章 梦想成真:上下500米,前后100年!
百年前,商人陈桂春在陆家嘴建造了自己的宅院,百年后,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拔地而起,而边上,两座摩天大楼———88层的金茂大厦和495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也是上海的新地标。不经意间,它们都成为浦东传奇故事的见证,也浓缩了浦东的百年变迁。
15.1 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 445
15.2 从“鬼城”到热土/ 449
15.3 梦想能够成真/ 450
15.4 试错反弹,循序渐进/ 453
15.5 能延续更长的黄金时期吗? / 456
后记/463
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试验田”这一概念的深刻解读。作者似乎对这种特定模式的社会试验抱有一种近乎哲学的探究欲,不断追问其成功的原因和潜在的风险。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设计者们的思维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被不断修正和完善。书中对人才引进和精英阶层形成的分析,尤其引人深思,揭示了高新区崛起的另一种驱动力——人心的聚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很强,时而聚焦于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诞生,时而拉远到全球经济格局的背景下审视其战略意义。它给人的感觉是,你读的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未来城市形态的宏大辩论。这种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乏对未来预判的叙事手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地域范畴,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编年史的刻板叙事,而是像一个多维度雷达,从不同侧面扫描和剖析了那个特定发展阶段的复杂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文化构建”部分的着墨。要知道,一座新城的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堆砌,更是精神面貌和集体认同的重塑。书中对新一代建设者精神气质的捕捉,那种自信、进取又带着一丝对传统的疏离感,描绘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模糊印象,然后被书中提供的细节所震撼,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景观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精密的计算和艰难的取舍。它不回避矛盾,也不过度美化,而是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冷静视角,记录了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城市跃迁。这种对“非物质资产”构建的关注,让整部作品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史。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处理,在我读过的同类题材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激昂亢进的赞美辞藻,相反,它更倾向于一种冷静、内敛,但力量感十足的叙述。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聆听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用最精准的词汇,为你剥开层层迷雾,直抵核心。我特别喜欢它穿插的那些口述史片段,那些来自一线工人和早期管理者的声音,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情感,为宏大的政策讨论增添了人情味和温度。这本书在论述金融创新和土地财政关系时,展现出的专业深度,让我这个外行都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将看似枯燥的政策演变过程,转化为一场关于资源、权力与远见的精彩博弈。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被推向了事件的中心,不得不去思考,在那种高压环境下,换作是我会做出何种抉择。
评分这部著作,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部宏大叙事的交响乐,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特定地域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剧烈嬗变。我读到那些关于规划蓝图如何被一点点付诸实践的细节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作者似乎拥有了一种近乎透视过去的魔力,能将那些冰冷的钢筋水泥背后的汗水、争议乃至狂热都生动地呈现出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官方文件汇编,而更像是一部人物众多的戏剧,每一个关键决策者、每一个开拓者,他们的心路历程都被挖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速度”与“质量”之间永恒拉锯的探讨,这种张力贯穿始终,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书中对某些重大历史节点的处理,那种审慎与深刻,远超一般的地方志范畴,简直能让人联想到某些西方描绘城市崛起的经典著作的笔法,只是这里的背景是中国特有的体制与文化语境。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集体心态,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完后,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绝佳切片。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其老道,开篇便如同高速列车般驶入主题,紧接着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和数据,迅速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叙事空间。那些关于土地征用、外资引入的章节,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博弈的张力。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的克制与公允,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努力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复杂性与多重动机。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特定历史时期下,制度创新与市场力量碰撞出的火花。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冲击力,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那种将复杂经济学原理融入生动故事的能力,绝对是作者的高超之处,远非一般纪实文学所能企及。看完之后,我脑海中对“发展”这个词汇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