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

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光欣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年表
  • 通史
  • 历史普及
  • 文化
  • 教育
  • 历史学习
  • 时间线
  • 朝代史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3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883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24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极简的中国通史,为读者优选的历史入门读物。

★本书融合了吕思勉、陈寅恪、钱穆、黄仁宇等大家的历史观,采用了国际上流行的新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书借鉴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和编年体方式,开创出全新的表事对照阅读形式,方便查询检索,用好大事年表,便可以轻松掌握中国历史。

★本书使用近200幅精美原创手绘插图,趣味图文,易读好记。

★北大、北师大、衡水一中、台大、中山女高等众多名校师生口碑推荐。

★专为学生和大众读者量身定制,既可作为趣味阅读的历史入门读物,又可作为辅助学习的历史参考书。


内容简介

极简的中国通史,优选的入门读物

《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融合了吕思勉、陈寅恪、钱穆、黄仁宇等大家的历史观,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新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借鉴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和编年体方式,形成一部独具特色的简明中国通史。本书定位为适合学生和大众阅读的历史参考书,摈弃晦涩艰深,力求通俗易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入门读物。

年表与历史事件对照阅读,方便查询

本书以年表为主轴,上溯远古,下迄近代,串联各个时期的史实、人物及军事政治文化艺术等,帮助读者简单、快速了解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本书还精选出三百多个重要事件,简明扼要地加以叙述,以便读者轻松掌握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通过年表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每个事件,并清晰地了解其发生前后的相关历史。

精美手绘插图,图文结合,易读好记

本书采用手绘插图代替随处可见的历史图片,避免了历史类图书普遍存在的插图雷同怪象,带给读者全新的优质阅读体验。手绘插图保持了全书风格上的统一,不再是各时期各种类图片的杂乱拼凑,使得本书版式设计更加精美,图文结合更加精准,读者对历史的掌握自然也会更加精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光欣,淡江大学历史系毕业,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毕业。曾任平面媒体记者、出版社编辑,现为自由作家及《世界民报》电子报主笔。曾获第二十八届金鼎奖专题报导奖。

绘者简介

钟翟,辅仁大学织品设计学系在学中。热爱欧美电影动画、托尔金及宝冢歌剧团。画图是一生都不会放下的事情。


目录

史前时代


元谋人 002

蓝田人 002

北京人 002

山顶洞人 003

河姆渡文化 004

仰韶文化 004

半穴居房屋鼎盛 005

开始养蚕 005

五帝、夏、商

炎帝传说 010

涿鹿之战 010

三贤禅让 011

大禹治水 011

夏代的建立 012

成汤灭夏 012

盘庚迁殷 013

二里头文化 014

妇好及妇好墓 014

繁荣的青铜文化 014

甲骨文鼎盛 015

商代天文历法学 015

西周

牧野之战 020

周武王封邦建国 020

周公旦摄政,平定管蔡之乱 021

西周灭亡 022

井田制度 023

《周易》 023

东周——春秋战国

周王室东迁洛邑 028

诸侯国兴起 028

秦国崛起 028

周天子亲征 029

鲁国编《春秋》 030

共叔段之乱 030

管仲相齐 031

齐桓公称霸 031

城濮之战 032

秦穆公称霸西戎 032

鲁国实行初税亩 033

勾践卧薪尝胆 033

车战盛行 035

《诗经》 035

勾践称霸 036

孔子周游列国 036

韩、赵、魏三家分晋 037

战国七雄 037

李悝改革 038

商鞅变法 038

《孙膑兵法》 039

五国相王 039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040

铁器普及 041

法家成为显学 041

秦朝

秦始皇开创帝制 046

蒙恬北伐匈奴 046

焚书坑儒 047

筑驰道和修万里长城 047

陈胜、吴广起义 048

赵高专权 049

巨鹿之战 049

汉朝

刘邦称帝建西汉 054

汉初休养生息 054

白登之围 055

刘邦分封同姓王 055

文景之治 056

汉武帝即位 056

张骞出使西域 057

汉武帝独尊儒术 057

丝绸之路 058

司马迁修撰《史记》 059

苏武牧羊 060

西域都护 060

昭君出塞 061

王莽纂汉 061

绿林、赤眉军起义 062

新朝灭亡 063

刘秀称帝建东汉 063

班固受诏撰《汉书》 064

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064

蔡伦造纸与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065

《说文解字》 065

班超通西域 066

党锢之祸 066

黄巾起义 067

曹操起兵 067

官渡之战 068

诸葛亮『隆中对』 068

赤壁之战 069

魏晋南北朝

曹丕称帝和九品官人法 074

刘备兴复汉室 075

诸葛亮七擒孟获 075

孙权称帝 076

司马炎称帝 076

惠帝即位与贾后专权 077

八王之乱 077

刘渊称帝建后汉 078

永嘉之祸 078

西晋灭亡 079

司马睿建东晋 079

石勒建后赵 080

苻坚建立前秦 080

王猛辅政 081

淝水之战 081

法显西行 082

北魏太武帝灭佛 082

北魏推行均田制 083

北魏孝文帝行汉化 083

北魏开凿龙门石窟 084

北魏分裂 084

侯景之乱 085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 085

高洋建北齐 086

陈霸先建陈 087

隋、唐、五代十国

隋统一南北 092

改革府兵制 092

开凿运河 092

确立科举制度 093

隋炀帝三度征高丽 093

隋末农民起义 094

隋朝灭亡 094

李渊称帝建唐 094

唐代官制 095

玄奘 095

初立租庸调法 096

玄武门之变 096

大破东突厥 096

唐置安西都护府 097

唐蕃和亲 097

平定百济 098

魏征 099

唐朝陶瓷代表——唐三彩 099

唐军平定高丽 100

武则天称帝 100

韦后毒杀中宗 101

始置节度使 101

李隆基即位 102

鉴真东渡 102

安史之乱 102

回纥兵助唐收复长安 103

推行两税法 103

牛李党争 104

王仙芝、黄巢起义 104

朱全忠专政 105

后唐建立 105

石敬瑭建后晋 106

刘知远建后汉 106

郭威建后周 106

柴荣即位 107

宋朝

陈桥兵变 112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 112

赵匡胤诏令实行『恩科』 113

澶渊之盟 113

宋辽边界恢复榷场 114

元昊开国 114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15

《资治通鉴》成书 115

庆历新政 116

王安石变法 116

宋徽宗即位 117

靖康之难 117

重商思想抬头 118

北宋四大书法家 118

绍兴和议 118

南宋偏安 119

成吉思汗 120

灭亡西夏 120

宋蒙联军灭金 120

南宋灭亡 121

岳飞 122

朱熹刊印《四书集注》 123

马可波罗来东方 123

元、明

忽必烈称帝 128

忽必烈建元 128

确定行省制 129

元朝灭亡 129

中统宝钞印行 130

元朝驿站体系建立 130

朱元璋称帝 131

明长城 131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 132

白朴 132

关汉卿 132

马致远 133

王实甫 133

制定科举 134

胡惟庸案 134

靖难之变 134

明成祖即帝位 135

郑和下西洋 135

营建北京 136

明英宗即位 136

《永乐大典》 137

利玛窦 137

土木堡之变 138

严嵩升任首辅 138

倭患日剧 139

张居正改革 139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 140

明思宗即位 140

明末农民起义 141

崇祯帝自缢煤山 141

……

精彩书摘

史前时代


从七八百万年前的云南腊玛古猿化石,到一二百万年前的湖北南方古猿的头骨化石,至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证明了中国这块土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轨迹。此后170万年间,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丰富多彩的石器文明遗迹勾勒出夏朝以前中国先民的文明化过程。

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是亚洲北部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类;70万年至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已懂得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他们以打击制造的石器来捕猎动物,同时采撷植物的果实。

新石器时代约从公元前8000年开始。此时期农耕畜牧变得比渔猎采撷更为重要,花纹斑斓的彩陶和黑陶成为文明前进的象征。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如黄河和长江般,为贯穿中国史前文化的两大主流。仰韶文化东到河南,西达甘肃、青海,南到湖北,北至河套地区。从这些地方发掘出美丽的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上头绘着植物、动物与几何图案。山东和江苏地区的龙山文化则以黑陶为特征,象征迈入新文明。

中华文明的早期基础,在以母系社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已逐渐奠定。房屋建构的规制,墓葬的方法与仪式,鬼魂、祖先和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萌芽,各种工具的制造,逐渐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轮廓。


元谋人


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一带是一大片亚热带草原及森林,爪蹄兽及真枝角鹿等第三纪残存动物在此出没。再晚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及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大多是食草类野兽。元谋人使用原始石器来捕猎它们。在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四段二十八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四段第二十二层,发现2枚上内侧门齿化石。以古地磁测定法检测,这2颗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某个男性青年。同时出土的还有七件脉石英石核与刮削器。


蓝田人


约100万年前,有一些在低平的前额上,隆起粗壮眉脊骨的原始人类,在现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生息活动。其所打制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蓝田人。1963年到1965年间,蓝田人的化石在当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其大脑容量为778毫升,比之后出现的北京人小一些。他们是目前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直立行走是猿演化为人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


在中国境内的人类遗址中,出土的化石与标本最多的当属北京人遗址。北京人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天然洞穴中,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遗址中的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主要由石灰岩碎块、黏土及粉砂等堆积物所构成,堆积物中留有用火的灰烬。化石包括头盖骨6个,头骨、面骨碎片12块、下颌骨15块及牙齿157颗。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从火的遗迹和使用,可得知北京人已开始文明生活。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距今3万年至2万年前。遗址中发现的山顶洞人化石共有8个男女老幼个体。其脑容量与人体特征接近现代人。另外还发现54种脊椎动物化石,绝大部分为华北、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现有生物。

山顶洞人不仅会制造石器和骨器,还会制作精致的装饰品,为接近现代人的北京人。这些3万年至2万年前的化石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山顶洞,洞口朝北,内部分上室、下室和地窖。东南部是上室,东西长16米,南北宽8米,是平常生活的地方。西北部是下室,深达8米,保存着3具完整的人骨化石,可能是葬地。地窖里有大量动物化石,应是贮藏食物等生活用品的仓库。对头骨、面骨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山顶洞人与蒙古人种较接近,但也有其他人种的特征。



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5000年,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今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沼平原及舟山岛。骨器制作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匕及锯形器等器物,磨制精细。遗址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除石斧等石质农具外,最有特色的是大量使用骨耜。主要建筑形式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杆栏式建筑,为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与同时期北方的半地穴式房屋明显不同。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于今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配偶生活的房间。当时所使用的工具由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及石磨棒等。生产以农业为主,粮食以粟为主。主要家畜是猪、狗和鸡,渔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带倒钩的鱼叉、鱼钩及石矛。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在圆底钵口沿的宽纹上,发现22种不同的刻画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半穴居房屋鼎盛


半穴居既有穴居的优点,又有地面建筑物的特征,是一种由穴居迈向地面土木建筑的过渡形式。

中国的半穴居房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仰韶文化遗址,晚期的代表性建筑以当时的氏族公房为主。

早期的半穴居住房,屋址平面还没有通用的固定形状,穴壁四周无明显的柱洞及构造遗址,也没有能够承重的墙体。屋盖的形状多类似圆锥或方锥,以树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骨架间隙缝塞以细小的树枝、树叶和苇草,再涂抹上草筋泥。如果棚屋较大、较重,下部则设有支撑柱。中期的半穴居住房,承重立柱出现,墙体增高,建筑所需要的基本因素已具备。到了晚期,出现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及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原始氏族群落聚集的大房子。


开始养蚕


蚕桑技术发源于中国,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蚕形石饰、陶蚕和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蚕纹象牙盎来看,都表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对蚕不仅有充分的认识,并产生巫术崇拜。这种崇拜蚕的巫术观念,到了商代,演变为统治阶层对蚕神的崇拜,也说明蚕桑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因已能生产丝织品、拥有较高水平的缫丝和织绢技术。


五帝、夏、商



神话与传说是上古先民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经验,对自然与历史现象的理解。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话传说,“三皇”是创世神话中的代表人物,也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象征,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则是先民的代表;“五帝”则是父系社会部落联盟时代的杰出领袖,从黄帝、颛顼、帝喾到尧、舜,都是古人口耳相传的历史人物。

夏的农业发达,已有谷、稻、麦、大豆及瓜等农产品,并实施“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已存在。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甲骨文与青铜技术,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炎帝传说


距今4500多年前,即父系社会部落联盟时代,地处黄河上游的陕西岐山姜水一带,居住着一支拥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氏族部落,其首领为炎帝,姓姜。相传炎帝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在其领导下,人们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善生产工具,连年丰收。炎帝因而深受爱戴,被尊为“神农”,所以其又有“神农氏”之称。为了解救部落成员的疾病之苦,炎帝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后来,炎帝部落逐步沿着黄河向东迁移,最后定居在中原地区。这时,生活在中原一带,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逐渐强大。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是个具有无上尊严的中央天帝。


涿鹿之战


黄帝打败炎帝后,居住在东方的九黎族首领蚩尤,联合南方苗民,杀到涿鹿,与黄帝军爆发著名的“涿鹿之战”。传说蚩尤有呼风唤雨召雾的本领,他布起漫天大雾,团团围住黄帝的军队,再左右夹击,使黄帝军损失惨重。万分危急之际,黄帝的手下风后依照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了一辆“指南车”。黄帝的军队靠着这辆指南车指明方向,冲出大雾重围。同时,黄帝又派人到雷泽中捕来龙身人头的雷兽,将之杀死,从其体内抽取最大的一根骨头,用来制作鼓槌。用这鼓槌敲打以夔皮制成的军鼓,竟比雷声还响。黄帝下令将鼓运到战场,一连擂了九响。鼓声犹如雷声轰鸣,大振军威,蚩尤军队望风而逃,黄帝率军追击,杀死蚩尤,获得胜利。


三贤禅让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著名贤君,据说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不乱施特权,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过着粗衣淡饭、节俭朴素的生活。但其儿子丹朱却是个不肖之子。尧决心不传位给儿子,于是留心天下贤人,好禅让帝位。后来,尧探知舜是位贤孝又有才干的青年,决定让位给舜。舜名重华,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原先舜被封在虞,所以又称为虞舜。舜天性笃厚,在位几十年,深受爱戴。舜同样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而是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大禹治水


关于禹的神话很多,其出生也很神秘,据说鲧偷了天帝的宝物“息壤”,以治洪水,天帝震怒,命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鲧死了3年尸体都没腐烂,便有人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了禹,鲧则化成一头黄熊(有说黄龙)隐入山中。

禹忙于治水,到了30岁还未婚。这时有只九尾白狐,化身名叫涂山氏的美丽姑娘,向禹唱歌示爱,禹于是跟她结婚。不过,婚后禹仍忙于治水,很少回家,涂山氏想念禹,就去治水工地找他,却见禹变身成一头熊在挖山洞。涂山氏觉得嫁给一头熊很丢脸,转头就跑,禹追于其后,涂山氏便变成一块石头。禹对着石头大喊“还我儿子来!”接着石头就裂开了,生出一个小孩,这小孩便取名“启”或“开”。

关于禹治水的神话有很多,传说他得到许多神灵的帮助,如黄龙曳尾替他疏导河川;鱼身人脸的河精送他河图,助他治水;还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给他玉简,用来量度天地等。


夏代的建立


尧舜时代深受洪水之苦,鲧用围堵方式治水,9年不成。舜即位后,命禹治水,改以疏导治平洪水。因其治水有功,受封于夏。禹接受舜的让位成为部落领袖后,常会诸侯并划九州岛,显然已具备天子的权威。

夏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政治制度较为简单,设有负责观察天体四时的羲氏、和氏;管理政事的牧正、车正、庖正;囚禁犯人的“夏台”。羲氏与和氏制定历法,将1年分为12个月,是最原始的夏历;掌管政事的牧正、车正和庖正带领人们制造石器、木器等工具,并组织生产活动。夏代的农业很发达,已有谷、稻、麦、大豆及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皆要按收入比例纳税给中央。

禹死后,儿子启继位,打破禅让制度,确立王位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出现中国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公元前1751年,商汤起兵,放末代君王夏桀于南巢,自此夏亡。


成汤灭夏


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夏桀的军队,建立商朝。汤,又名成汤,甲骨文记载为“大乙”。商族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壮大,至汤时,迁都于毫(今河南濮阳),欲讨伐夏桀。成汤联合各部落征伐夏桀。出发前,汤发表誓师词,即现存于《尚书》的《汤誓》篇。灭夏后,商汤在诸侯的拥戴下登基,宣告商朝成立。商汤吸取了夏桀的教训,以身作则,勤政爱民,受到各地诸侯尊敬。


盘庚迁殷


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公元前1398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位,为解决王室纠纷,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但有不少人反对,盘庚表示先王们曾按天帝的旨意迁都,此次迁都也同样得到天帝允许,不服者,天帝将会惩罚其祖先的灵魂。商民不敢违背,于是跟随盘庚迁至殷地,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共历8代12王,共计273年。

殷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间作为商代后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可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迁都至殷为商代的重要转折,从此政治有所改善,社会较稳定,经济和文化也有显著的发展。




妇好及妇好墓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是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武丁十分宠爱她,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但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将之葬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1976年发掘时,发现墓葬保存完好,出土的玉石雕刻种类繁多,显示当时制玉水平极高,尤以玉石人像,为后人研究商代的雕塑艺术、人种、服饰制度、阶级关系及生活形态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繁荣的青铜文化


夏、商时期,中国古代青铜技术由产生、发展,逐步走向鼎盛,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夏至商代早期的发明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生产青铜器;二是商代中期的发展期,青铜器的生产逐渐大型化和复杂化,并走向社会应用;三是商代晚期至西周的鼎盛期,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甲骨文鼎盛


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或骨角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字体。商朝灭亡后,甲骨文鲜为人知,直到1899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才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的契刻文字,是比西周金文还要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相当完整、成熟的文字体系,共5000多个单字,显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字原则。甲骨文已有从一到十和百、千、万等十三个记数单字,使用十进制记数,并已有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

从甲骨文可知当时已有完整的六十甲子,用天干地支记日;有1月至12月,甚至13月的历法,并出现大量记时用的专名。卜辞大多用刀刻,有些字只有横笔或竖笔;其中有朱书、墨书,表示当时已有毛笔,或先书后刻,或刻后填朱墨,但大多是直接刻成的。甲骨文记录了殷商时期各个领域的状况,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第一手史料。


商代天文历法学


商代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准确的祭祀时间、周期,加上农业生产的进步,气候对农业、畜牧业及田猎等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商人正是通过观测天象来掌握气候变化,使得商代历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商代历法是迄今已知较为完整的最早历法。分为阴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1周,即365又1/4日为1回归年,也称“四分历”;阴历以月亮绕地球1周,即29或30日为1朔望月。商代采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12个朔望月为1年,与回归年有差数,所以阴阳历在若干年内置闰,闰月置于年终,称为13月。

季节与月份有大致固定的关系。商代每月分为3旬,每旬为10日。1天分为若干段时刻,天明时为明,以后有大采、大食;中午为中日,以后有昃、小食、小采。旦为日初出之时,朝与大采相当,暮为日将落之时。对于年,也称“岁”、“祀”。商代天文学中的许多天象在卜辞中均有记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一份不包含《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书名: 《江山风云录:从秦汉到近代的权力流转与社会变迁》 作者: [此处留空,可填写真实作者名或笔名] 简介: 一部历史的宏大叙事,需要以深邃的洞察力去解构其复杂脉络。《江山风云录》并非一部简单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权力、文化与人民命运交织的深度剖析。本书旨在穿透史料的迷雾,探寻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核心的驱动力,以及在巨变之下,普通人生存的真实图景。 Part I:帝制初立与中古的奠基(秦汉至隋唐) 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充满了激烈的碰撞与创造性的融合。本书从秦的统一拉开的序幕写起,着重探讨了“大一统”观念如何在血与火中铸就。我们审视秦朝短暂而剧烈的制度实验,如何为后世两千年的中央集权提供了蓝图,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伏笔。 继而进入汉代。这不是一部仅关注宫廷政变的记录,而是聚焦于儒家思想如何从一种学派,蜕变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汉承秦制,如何在地方治理、土地兼并与边疆经营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韧性与脆弱性。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阶段,常被视为黑暗或混乱,但本书强调,正是在此期间,民族的大融合加速,士族的权力结构、玄学的兴衰,以及佛教的深度本土化,为隋唐的盛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文化与社会基础。 隋唐盛世,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我们不满足于描绘“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的表面光鲜,而是深入剖析了三省六部制如何平衡皇权与相权,科举制如何改变了社会的流动性,以及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如何影响了国家的军事与财政结构。盛唐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其力量的源泉,但也正是在对外交流的极致扩张中,蕴含了安史之乱的内生性危机。藩镇割据的兴起,标志着中央集权的一次重大挑战与结构性重塑。 Part II:士大夫的崛起与内卷的开端(中晚唐至宋代) 藩镇割据的尾声,带来了一个深刻的转变:权力结构从基于武力向基于文官集团的倾斜。本书详细阐述了中晚唐藩镇与中央的复杂博弈,以及最终朱温等地方势力如何终结了唐朝的统治。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极为特殊且关键的时代。我们将其定位为“文官治国”的顶峰,同时也是“内卷化”的显著开端。宋代如何在军事上相对弱势的背景下,实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以及技术(如活字印刷、火药应用)的突破,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理学的形成,不仅是对儒学的复兴,更是对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的重塑。我们分析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在稳定内部秩序的同时,对外部威胁的应对能力造成的长远影响。从澶渊之盟到靖康之耻,宋朝的悲剧性,在于其高度成熟的文官体制在面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时所显现出的结构性困境。 Part III:军事集权与官僚体系的极致化(元、明、清) 蒙古人的崛起,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次深刻的外来冲击。本书不将元朝视为简单的“异族统治”,而是研究了蒙古人如何在其征服的广袤疆域中,吸收并改造了既有的中国行政体系。元朝短暂的统治,在国家统一、漕运网络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明朝的建立,是汉族精英对前朝统治经验的反思与极端化的产物。洪武皇帝如何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将皇权推向了空前的独裁顶点,是本书分析的重点。这一制度性的转变,导致了内阁制度的兴起,以及宦官势力的周期性膨胀,使得明朝的政治生活充满了对皇帝个人能力的高度依赖。同时,我们考察了海禁政策的起伏,以及在东亚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变化,并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萌芽在特定社会结构下难以突破的深层原因。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充满了内在的矛盾性。满族如何通过“以汉治汉”的策略,以及对传统制度的继承与改良,构建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爆炸的庞大帝国,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康乾盛世的表面繁荣下,潜藏着僵化的官僚体系、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以及对新思想的抑制。我们详尽分析了“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精神的钳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与世界科技、经济同步发展的巨大阻碍。 Part IV:帝制晚期的动荡与现代的萌芽(鸦片战争至清末) 晚清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累积的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聚焦于传统王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挣扎与应对失误。无论是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在矛盾,还是戊戌变法的短暂尝试,都揭示了旧有体制在自我革新方面的巨大惯性。 太平天国的兴起,被视为旧式农民起义在时代背景下的异化,其宗教色彩与社会纲领,展现了底层民众对既有秩序的绝望。最终,地方督抚权力的坐大,成为了清朝覆亡的结构性因素之一。本书以辛亥革命的爆发为阶段性高潮,总结了帝制两千年生命力的耗尽,并为读者理解接下来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晚期帝国样本。 本书特色: 《江山风云录》摒弃了单纯的事件罗列,强调“结构性分析”与“思想史切入”。它致力于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制度是如何演变,思想是如何塑造行为,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张力如何驱动历史前进。每一朝代的兴衰,都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孤立的偶然事件。读者将看到,权力如何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从秦的绝对暴力,到宋的文官制衡,再到明的皇帝独裁——但其核心逻辑,却在历史的反复上演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这是一部关于“不变的变迁”与“永恒的权力游戏”的深刻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宏观叙事之下,蕴含着极其扎实的制度细节。它并没有止步于讲述谁打败了谁、哪个皇帝继位了这种表面化的历史,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运行的机制、法律体系的演变,以及经济基础如何影响上层建筑。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制度转折点上的剖析深度,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家在耳边低语,为你讲解每一个政策背后的深层动因和长远影响。这种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处理,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本质的探究欲望,让我对古代社会运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远超我以往读过的同类书籍的水平。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轴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化繁为简的艺术品。我过去在阅读其他历史著作时,常常因为年代久远的事件交织在一起而感到头晕目眩,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不同的历史阶段像层叠的画卷一样铺展开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精妙的布局,让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关键节点能够相互参照、相互映照。这种“并置”的手法,极大地帮助了我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历史认知框架。读起来不再是线性的、单调的叙事,而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时间迷宫中,找到了清晰的指引线索,使得原本晦涩的政治变迁和文化流转变得直观而富有逻辑性,这种学习的效率和乐趣是空前绝后的。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价值体系构建得非常成熟和平衡。它并没有采取单一的、预设的价值导向去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审视平台。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是什么”。在对待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克制力和公允性,将史料呈现出来,把最终的判断权留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历史观,对我个人的认知塑造非常有益,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不再轻易被单一的叙事定论所左右。这种鼓励思辨的写作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它真正做到了引导读者“读懂”历史,而不是仅仅“记住”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历史考察和引人入胜的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与审慎,又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和洞察力,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史书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很多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都被描绘得如同史诗场景,充满了戏剧张力,让我这个读者完全沉浸其中,几乎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和温度。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历史学习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节奏,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本,而是在听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页的视觉感受都经过了精心打磨。那种沉稳而不失活泼的字体选择,配合恰到好处的留白处理,让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敬意。我尤其欣赏它在信息密度和阅读舒适度之间的平衡,既没有因为追求信息量而把版面弄得密不透风,也没有因为追求美观而让关键信息被稀释。内页的用纸质量也无可挑剔,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视觉疲劳感,墨色浓淡适宜,使得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在纸面上展现得清晰明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一页地仔细品味下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绝对是市面上少有的精品。

评分

最爱这套人文的名著,外观简洁大方,翻译都是大家,水平没的说。

评分

习惯好评,京东购物比较放心,希望京东永远是消费者的放心购!

评分

收到宝贝啦,觉得还行,还没有拆封呢

评分

很好看的书,强烈推荐,物流快

评分

评分

台湾人写的,稍显简略,与大陆的作者写的比较起来看会更好些

评分

书也需要特别严谨的,书整体排版印刷纸张还可以,但是这配图也太一言难尽了,不知道是胡乱找图拼凑进去啊还是编辑审美太异,就非得整这么一圈灰乎乎的影子像图片脏了留的印记一样,太影响书的整体质量了,年表是工具类书随时要翻看的给弄成这样!

评分

好用到爆!??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