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我国即有勒石纪事的传统,或修房架桥,或惩恶扬善,或纪念亡故的挚爱亲朋,等等,都是了解先人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百年来,上海闵行地区历代碑刻消失的速度惊人,为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本书作者不辞劳苦,多方收集,汇成本书,共收集唐至近代碑刻资料200余篇,按年代先后分为唐宋碑刻资料、明代碑刻资料、清代碑刻资料、民国碑刻资料四个部分,附有已佚碑刻资料著录情况,供读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唐宋元代碑刻
陈琳与妻施氏墓志(唐大和四年·830年)
明心寺结界记碑(元照撰,宋元祜二年·1087年)
承信郎张璋墓志铭(宋嘉定七年·1214年)
明心教寺石函观音殿记碑(高子凤撰,宋淳祜十年·1250年)
明代碑刻
安国寺绍宗舍利塔祭文碑(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
故僧录司右善世一原宗法师塔铭碑(王达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明处士董思忠圹志铭(董和撰,明正统八年·1443年)
南净土讲寺记碑(钱溥撰,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
梅家弄处士梅松崖夫妇圹志铭(卢灵撰,明正统八年·1443年)
山西按察司副使朱瑄墓表(吴宽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谈伦继室张氏墓志铭(钱福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
工部右侍郎谈伦墓志铭(王鏊撰,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明心寺月台记碑(明正德元年·1506年)
处士陆溪云夫妇合葬墓志铭(曹时中撰,明正德元年·1506年)
朋寿园钱福诗碑(钱福撰,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明故江西饶州府通判何西野墓志(沈恩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大理寺少卿董公继室唐夫人墓志铭(文徵明撰,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隐君董怀墓志铭(何良俊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资善大夫南京礼部尚书慈溪朱公恩墓志铭(费宷撰,嘉靖十五年·1536年)
鸿胪序班东湖何文瑞墓志铭(沈恺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龚情母叶氏墓碑(龚情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明心寺观音殿记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明心寺勒功记碑(杨祚撰,明万历四年·1576年)
增建长寿寺记碑(蔡懋昭撰,明万历八年·1580年)
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幼海董公墓志铭(徐阶撰,明万历九年·1581年)
诸翟玄寿观记碑(侯尧封撰,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
明心寺万历钟铭(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
明万历陈万理买地券(陈万理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重建紫隄土谷神祠记碑(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重修七宝寺大雄宝殿记碑(王会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重修七宝教寺记碑(王会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灯油记略碑(徐泮撰,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七宝寺云台殿记碑(吴桐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重修紫陧关帝庙记碑(王圻撰,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重建纪王庙记碑(侯峒曾撰,明崇祯六年·1633年)
先太常公侍女朱氏圹铭(侯峒曾撰,明崇祯十五年·1643年)
……
清代碑刻
民国碑刻
其它碑刻资料现存情况
附录
后记
前言/序言
刻石记功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人世间有许许多多人、事、物不该忘却,因此有人费尽心思,不惜财力,郑重其事地请名人撰文书写,勒石立碑,真诚希望后人永远纪念。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后人都能理解前辈的一片苦心,他们不珍惜前辈们提供的第一手史料,以致无数碑刻已经消失,那些不该忘却的历史随之被世人淡忘了。
历代碑刻,是相关历史的见证物之一,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含有文字内容的石刻,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是前入的精心之作,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碑刻是刻在石头上的地方文献,无法增删,绝对原创。已消失的碑刻不可再生,对今人来说是莫大的遗憾和教训。好在历代有心人抄录了不少碑文,地方志书也有所记载,今人加以汇集整理,便可成为可以利用的历史资料,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可靠、时地分明的原始材料,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今日闵行区的前身是上海县。上海县具有七百年的历史,1928年之前与上海城区同属一体,后长期为上海城区近郊,文脉相承。在这里,近代形成亦城亦乡、不土不洋的文化现象,是海派文化的“沪郊版”,因此要研究上海发展史,不该忘却这里的一切。在这里,历史上产生过无数的碑刻,虽然如今大多已经消失,但是仍然可以汇集成可观的碑刻资料,这一册《上海市闵行区碑刻资料集》仅是这项工作的初步成果。从已汇集的碑刻资料中,我们可以读到大量历史信息,不少内容超出今人的想象,不少资料可弥补现有地方史志的缺憾,因此极有研究价值。
墓志铭记载的是墓主的人生故事,内容有血有肉,形态多种多样,是生动鲜活的史料。阅读本地众多墓志铭,可了解不同时代的人物群体及社会状况,可找到一系列历史细节和地方信息,是了解和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不惜篇幅,不辞辛苦,汇集了较多墓志铭资料,希望读者不要忽略。近百年来,本地历代碑刻消失的速度和程度惊人,就在近十年间还“失踪”了十多方。可见社会各界对于保护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过于淡漠,对于某些“文物贩子”的处置失之于宽。这种现象,理应加以改善,刻不容缓。
《上海市闵行区碑刻资料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被列为闵行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特表示衷心感谢。
愿闵行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步深入,年年有成果。
上海市历史地理研究丛刊: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阐释 丛书主旨 本丛刊致力于系统性地收集、整理、研究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的独特历史文化遗产,涵盖文献史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存、传统习俗以及地域社会变迁等多个维度。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全面、深入、多学科交叉的上海区域文化研究平台,为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学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始资料与前沿分析,同时面向公众普及上海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元的文化景观。 本期关注焦点:近代商业模式的演进与城市空间的重塑 第一辑:近代商业网络与城市形态的相互作用 本辑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远东重要贸易枢纽,其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如何反作用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改造。 《苏州河两岸的码头经济与里弄聚落研究》:通过分析历史航道图、海关报告及工商登记资料,探讨苏州河沿岸码头、仓库、作坊与居住空间的紧密耦合关系。重点分析了早期外来移民在特定经济活动区形成的独特聚居模式,如棚户区与工匠坊的共生现象,揭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底层社会生活的影响。 《“洋行”在沪的贸易路线与金融布局》:详尽考察了怡和、太古等主要洋行在上海的设立、扩张及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研究其对租界内外金融业的渗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特定商品(如棉花、丝绸、茶叶)的垄断性控制,重塑了上海的经济地理版图。 《传统行会的消亡与现代商业俱乐部的兴起》:对比分析了清末上海传统行业公会(如钱业公会、帮会)在应对西方冲击时的适应与转型,以及以商会、同业公会为代表的新型商业组织如何在新兴行业中扮演角色,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业精英阶层的权力转移。 第二辑: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辑深入探讨了现代公共生活如何在特定的城市空间中被建构、使用和争夺。 《租界时期公园、花园与“文明”的展示》:审视了外滩、徐园、虹口公园等地块从私人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转化过程。通过分析当时的报刊宣传、游园指南和法律条文,揭示了这些空间如何被用作阶层隔离、文化展示和“现代化”叙事的载体,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对这些空间的实际使用差异。 《报馆、书局与新知识的传播网络》:考察了近代上海报业的地理分布(如福州路、望平街一带的报业群落)及其与书局、印刷厂的协同作用。分析了新式教育、政治思潮、科学知识如何通过这些物理空间快速扩散,重塑了市民的认知结构。 《公共交通体系对城市郊区化的初期影响》:以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线路的开通为切入点,研究了其对早期上海近郊(如真如、江湾)土地利用和居住模式的初步影响,勾勒出城市扩张的早期骨架。 第三辑:区域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与解读 本辑侧重于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遗存的考古性考察与文化解读。 《江南传统水利系统在上海地区的遗存分析》:聚焦于嘉定、青浦、松江等地的古河道、水闸和圩田体系。通过地貌学和水利史的结合,重建了上海地区农业生产对水文环境的依赖模式,并考察了近代城市化对这些传统水利系统的冲击与改造。 《传统江南民居的地域性特征与材料选择》:对特定村落(如金山、崇明等地)的传统民居实例进行细致的田野调查,分析了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如黏土砖、夯土、木结构)的选择与技术,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区域气候与宗族结构。 《近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融合:样式、功能与社会接受度》:选取不同背景的教堂、寺庙、道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建筑语言上如何吸收和转化本土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社会中扮演的信仰中心与社区枢纽的角色。 第四辑: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 本辑强调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通过访谈与文献比对,记录消逝中的社会记忆。 《江南丝竹在上海近郊的传承谱系与地域变异》:对仍在坚持演奏的老艺人进行深度访谈,梳理不同地区(如宝山、奉贤)丝竹音乐在曲目、乐器配置和演奏风格上的细微差别,记录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与流变。 《上海方言的社区差异与功能变迁》:以特定里弄或乡镇为单位,收集不同年龄层居民使用的特定词汇、俚语和语调,探讨城市化进程对社区语言的整合与侵蚀效应。 《特定行业(如米行、染坊)的生产仪式与技艺传承》:通过对昔日行业工人的口述回忆,重构特定生产活动中的非正式规范、劳动节奏以及与生产相关的节庆、祭祀活动,展现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本丛刊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田野视野,为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复杂性提供多维度的历史透视。每一辑都将力求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展现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