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制造2025
  • 产业升级
  • 战略规划
  • 制造业
  • 经济发展
  • 蓝皮书
  • 中国经济
  • 工业政策
  • 技术创新
  • 智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0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45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28
字数:7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数据翔实,论证充分,极大提高了本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可作为各级政府科学务实推动

作为各级政府科学务实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威性、指导性读本

内容简介

2016年,首部《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成功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较高认可。2017年,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在2016年版蓝皮书基础上,组织全体委员、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本书从综合、领域、专题、区域四个角度,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我国制造业整体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任务实施、重点区域布局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总结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两年来的成功做法和典型案例,并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为国家和各地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引。此外,本书附录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及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举措,旨在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作者简介

战略咨询委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与标准、产业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及企业家组成。

目录

―――――――― 综合篇 ―――――――――
第一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 3
第一节 发展现状 3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9
第三节 发展趋势 22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26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6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30
第三节 政策建议 33
第三章 中国制造强国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36
第一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核心 36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38
第三节 提升供给质量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42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经济与产业政策调整 44

―――――――――领域篇―――――――――
第四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51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51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热点和重点 52
第三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62
第四节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65
第五章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69
第一节 高档数控机床 69
第二节 机器人 75
第六章 航空航天装备 86
第一节 发展形势 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 91
第三节 行业展望 96
第四节 发展建议 98
第七章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02
第一节 发展形势 102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05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06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08
第八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111
第一节 发展形势 111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13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15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18
第九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21
第一节 节能汽车 121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 127
第三节 智能网联汽车 139
第十章 电力装备 147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47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51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54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57
第十一章 农业装备 160
第一节 发展形势 160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62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64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66
第十二章 新材料 169
第一节 发展形势 169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76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79
第四节 发展建议 183
第十三章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186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96
第三节 行业展望 197
第四节 发展建议 200

―――――――――专题篇―――――――――
第十四章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205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05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09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14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16
第十五章 工业强基 219
第一节 工业强基工作体系化推进 219
第二节 各地积极推进工业强基工程 223
第三节 工业强基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225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32
第十六章 绿色制造 234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34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38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45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47
第十七章 智能制造 249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50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51
第三节 面临问题 264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 266
第十八章 服务型制造 270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70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76
第三节 面临的问题 278
第四节 下一步发展思路 279
第十九章 质量品牌提升 282
第一节 目标要求 282
第二节 主要进展 283
第三节 面临形势 288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 292
第二十章 制造业人才 295
第一节 当前加大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意义 296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 297
第三节 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问题 299
第四节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国内外经验与实践 302
第五节 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举措 304

―――――――――区域篇―――――――――
第二十一章 东部地区 31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11
第二节 主要举措 326
第三节 存在问题 334
第四节 发展建议 339
第二十二章 中部地区 342
第一节 发展现状 342
第二节 主要举措和成效 353
第三节 存在问题 359
第四节 发展建议 365
第二十三章 西部地区 36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68
第二节 主要举措 375
第三节 存在问题 403
第四节 发展建议 408
第二十四章 东北地区 41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12
第二节 主要举措 416
第三节 存在问题 426
第四节 发展建议 429
附录A 美国 432
第一节 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432
第二节 美国制造业最新趋势 434
附录B 日本 44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47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56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58
第四节 经验教训 459
附录C 德国 46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61
第二节 发展特点 464
第三节 政策措施 467
第四节 经验启示 470
附录D 法国 473
附录E 英国 477
附录F 意大利 483
附录G 韩国 485
第一节 制造业创新战略 485
第二节 部分重点产业现状 486
第三节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 494
附录H 俄罗斯 496
附录I 印度 504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简介 512
后记 513

精彩书摘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
  2.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
  网络化协同制造是“互联网+制造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网络化协同制造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在制造环节的应用与融合,解决资源和地区限制对制造环节的掣肘,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提升制造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信息技术在制造环节的辅助和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行动指南》强调要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云制造服务,实现资源、产品、需求和服务的高效协同。
  3.支持服务外包发展
  服务外包强调的是由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可以将原本分散的精力集中于专业优势领域,精简企业架构和业务流程,提高管理的质量,有效降低企业成本。长期以来,“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间存在,造成了企业结构的臃肿和业务的繁杂,拉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改变这一现状,《行动指南》提出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服务外包、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以各类外包形式和活动为纽带,实现企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保持企业活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前言/序言

  序

  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制造强国建设的良好发展氛围和强大工作合力。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各地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区、市)建设;广大制造企业奋发努力、创新发展,持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已成为结构优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制造2025》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制造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工业基础能力持续增强、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试点示范开局良好,为支撑制造业企稳回升、提升能力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这一年里,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大成果。中国标准动车组取得突破并开始试运行,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身成功;26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投放市场,棉花等一批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比去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4%,比去年同期高9.8个百分点。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去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比去年同期高4.3个百分点。

  新的一年是《中国制造2025》各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李克强总理强调,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扎实推进,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新的一年,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重点在“攻关键、强基础、抓示范、促融合、提质量、育人才、优环境”七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新的一年,是我国对外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今年5月,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两周年之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规划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路线图,确立了未来一段时间合作的重点领域和路径,签署了一批重点项目。“一带一路”合作的日益深入,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我国制造业领域要充分把握机遇,加强战略对接,扩大开放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智囊团”和“参谋部”。为更好地服务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决策,我们再次组织委员、专家、相关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共同编著出版《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借此机会,向全体参与蓝皮书编著工作的人员和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路甬祥

  2017年6月

  前言

  编著《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是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一项重要的年度性工作。蓝皮书旨在及时总结《中国制造2025》各项重点任务、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评估相关政策、措施和工程等的实施效果和重点领域发展情况,分析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案例;跟踪研究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并探讨提出制造强国建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2016年,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有关专家和各编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编著出版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蓝皮书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认可。今年,我们在去年编制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编制新一版蓝皮书。《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延续了五大部分的总体结构,其中正文保留了综合、领域、专题和区域4篇,原国际篇调整为附录,并将原欧盟部分拆分为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两部分。具体如下:

  综合篇重点从制造业规模增速、产业结构、竞争分布等出发,总结了全球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全球制造业在生产组织方式、新兴业态、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竞争要素方面的发展趋势。系统分析了2016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取得成效和面临问题。同时,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振兴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等制造强国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领域篇回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发展动态,总结了各领域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和重大工程、技术突破;分析了各领域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的措施建议。

  专题篇梳理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提升、制造业人才等七项重点工作、工程的推进落实情况,总结了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相关工作面临的形势,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的对策。

  区域篇围绕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及其重点省市,分析了区域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从区域角度总结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的举措和成绩,并指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本书的附录阐述了美、日、韩、德、印等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进展情况,梳理了各国推进制造业的一些典型做法,并跟踪其推进状况和实施效果,为相关政策制定修订和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总体上,本书认为经过各部门、各地区两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积极进展,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也仍面临着较突出的技术瓶颈、成本压力、人才短缺等困难,需要在未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着力克服和解决。我们希望《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的出版,能够为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进一步服务好制造强国建设实践。本书难免有欠妥和疏忽之处,我们也真诚的期待来自各领域读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编委会

  2017年6月



聚焦前沿科技与产业变革:《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18)》内容撷英 本书作为一份深度剖析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脉络与趋势的综合性报告,全面梳理了2017年至2018年初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及相关政策制定方面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报告的核心聚焦于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商业模式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其内容深度与广度远超单一国家层面的产业规划研究。 本书并非针对特定国家(如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战略进行系统性阐述,而是采取全球视野,对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数据支撑: 第一部分:全球数字经济的宏观图景与驱动力分析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的范畴,并基于国际组织(如OECD、IMF)的统计口径,量化了数字经济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变化。报告强调,驱动本轮数字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再仅仅是互联网普及,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规模化应用。 1. 核心技术栈的演进与竞争格局: 报告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和区块链这五大核心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 云计算的深度渗透: 分析了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市场格局,重点关注了从IaaS向PaaS和SaaS层级的价值转移趋势。报告详细对比了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以及中国本土云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变化与技术路线差异。 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落地: 报告区分了AI基础研究突破(如深度学习模型的迭代)与产业应用落地(如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的现状。特别关注了AI伦理与监管框架的初步构建,展示了欧美在监管先导性上的探索。 物联网(IoT)的连接爆炸: 分析了LPWAN(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的成熟对工业物联网(IIoT)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并探讨了海量设备连接带来的数据安全挑战。 2. 关键经济体的数字化战略比较: 本章通过横向比较,展示了不同经济体在拥抱数字经济时的差异化侧重点: 美国模式: 强调市场驱动的创新生态和科技巨头的全球领导地位,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与前沿技术垄断。 欧盟模式: 侧重于数据主权、个人隐私保护(GDPR的全面实施)以及构建公平竞争的数字市场环境,监管力度显著增强。 新兴市场动态: 探讨了印度、东南亚等地区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和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的“蛙跳式”发展,跳过了传统固网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第二部分:数字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赋能与重构 本部分从应用层面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如何颠覆传统行业的核心价值链,其分析的行业范围远超传统制造业范畴,涵盖了金融、医疗、零售和农业等多个领域。 1. 现代金融服务(FinTech)的生态重塑: 报告详细描述了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和数字身份验证中的潜力与受到的监管限制。同时,分析了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在全球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推行进度,及其对传统银行服务模式的冲击。 2. 智能医疗与生物信息学: 重点关注了基因测序数据的云端处理、AI辅助的药物研发(Drug Discovery)加速,以及远程医疗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情况。报告对比了美国FDA与欧洲药品管理局在审批基于AI的医疗器械方面的政策差异。 3. 零售与消费模式的体验革命: 分析了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 Retail)的实现路径,即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库存、优化物流配送,并结合AR/VR技术提升消费者体验。这部分内容聚焦于消费者行为的数字化映射,而非生产端的工艺优化。 4. 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利用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优化城市交通管理、能源分配和废弃物处理的国际实践案例,强调数字技术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数字经济治理、安全与人才挑战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与人力资本基础,探讨了各国政府面临的复杂治理难题。 1. 数据治理与跨境流动: 这是本报告的重点之一。报告深入剖析了数据本地化要求、数据跨境传输标准的国际博弈。分析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定价权、确权和使用权在全球范围内的法律框架尚未统一的现状。 2. 网络安全与信任体系构建: 鉴于大规模的数字化迁移,网络攻击的复杂性显著增加。报告评估了勒索软件、供应链攻击的全球影响,并分析了零信任架构(Zero Trust Architecture)在企业级安全防护中的应用趋势。 3. 人才结构转型与教育体系的适应: 报告指出,数字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强调了跨学科人才(如数据科学家、AI伦理师)的稀缺性。报告对比了各国在STEM教育改革、职业再培训计划方面的投入与成效。 总结与展望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18)》的结论指出,数字经济已从基础设施建设期全面迈入深度融合与价值重构期。未来的竞争核心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数据生态的构建能力、适应性强的监管框架以及能否有效地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全社会的包容性增长。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国际比较数据、案例研究和政策分析,为理解2018年前后全球技术经济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参考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茅塞顿开”来形容。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零散信息层面,总感觉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将原本散乱的信息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国家战略蓝图。书中对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核心内容的阐释,都充满了洞见。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计划,更是在分析实现这个计划所需要的条件、路径以及潜在的障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创新驱动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技术突破来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作者们用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论证了这一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读起来虽然内容厚重,但一点也不枯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无限可能,也激发了我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为理解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刚拿到《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的时候,坦白讲,我对它是否能提供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洞见抱有保留态度。毕竟,这类宏观战略性的文件,往往容易流于空泛,沦为形式。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务实且具象化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的蓝图。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剖析。作者们不仅仅列举了这些领域的重要性,更深入探讨了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技术瓶颈以及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这种分析是细致入微的,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为我们一一拆解了通往“制造强国”之路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案例,讲述了国内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突破上所取得的成就,这些鲜活的例子,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头脑风暴,它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强烈兴趣,也让我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充满了期待。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场伟大的产业变革中。

评分

对于《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词是“深度”与“前瞻”。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阅读过不少类似的报告和分析。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政策解读,而是对“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战略进行了深入的基因层面的挖掘。书中对技术融合、产业生态、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的分析,都展现出了作者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愿景,更是在搭建一个实现愿景的精密工程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风险评估和挑战应对的论述,这使得整本书在宏大的叙事中,不失冷静和理性。作者们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困难,而是直面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这种审慎的态度,反而让这本书更具可信度和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也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蓝皮书”,更是一本引领思考、激发行动的“启示录”。

评分

这本《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简直是一场思维盛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心情,毕竟“中国制造2025”这个宏伟的战略,在当时的确牵动着各方神经,也伴随着不少讨论和猜测。然而,翻开书页,我才意识到,这并非一份简单罗列政策的白皮书,而是一幅详尽描绘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壮丽画卷。它不仅点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需要付诸的实践路径。作者们显然在对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浪潮以及中国自身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了深刻洞察后,才提炼出如此富有前瞻性的见解。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力求用一种更贴近读者的方式,将复杂的技术和经济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具体产业的分析,那些案例研究和数据支撑,让我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这些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可以触摸到的未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信心和对科技进步力量的敬畏。它让我明白,中国制造业的雄心壮志,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坚实基础和明确规划的。

评分

翻阅《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体验。在当下全球科技飞速发展、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向至关重要。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视角。我尤其被书中对“质量提升”和“绿色发展”的强调所打动。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理念的深刻重塑。书中关于如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如何优化产业政策环境的论述,都显得尤为精彩。作者们以一种相当宏观的视野,勾勒出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演进逻辑。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政策文件的严谨性,又不乏思想的灵活性。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在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以及逻辑推演方面的扎实功底。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科技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一份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战略性指南。

评分

我要认真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赚钱。

评分

618太划算了,买了好多,便宜便捷,京东太方便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挺好的书,是正版,办公室轮流看

评分

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

值得好好研究的一本书

评分

好书 推荐

评分

品质有保证,只是价格小贵

评分

挺好的书,是正版,办公室轮流看

评分

经典的书,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