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连升,王元伦,张育齐,王胜男,王禹心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产业
  • 创意策划
  • 文化创意
  • 产业发展
  • 文化管理
  • 文创产品
  • 项目策划
  • 营销策略
  • 文化传播
  • 设计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5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55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字数:45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基础理论,阐述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内涵与特征,然后对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程序与原则进行了分析。在阐述创意与策划的基本理论后,分别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创意与策划内容进行了讲解。主要内容包括:纸质传媒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网络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出版产业创意与策划、手机媒体产业创意与策划、影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动漫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娱乐业创意与策划、网络音乐产业创意与策划、广告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与策划、会展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典型案例解读。每章包含章前引例、思考题和章末案例,部分章、节穿插相关知识链接和典型案例。
  本书可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致力于培养文化产业管理或创意专业技能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适合企业营销、管理人员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概述
1.1 创意与策划概况 3
1.1.1 创意的内涵 3
1.1.2 策划的内涵 5
1.1.3 创意与策划的区别联系 6
1.2 文化产业创意的含义 7
1.2.1 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创意 7
1.2.2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创意 8
1.2.3 文化产业创意的特征 8
1.3 文化产业策划的含义 9
1.3.1 文化策划与文化产业策划 9
1.3.2 文化产业策划的类型 10
1.3.3 文化产业策划的特征 11
1.3.4 文化产业策划的功能 12
1.4 文化产业策划的原则与程序 13
1.4.1 文化产业创意和文化产业策划的关系 14
1.4.2 文化产业策划的原则 14
1.4.3 文化产业策划的程序 16
思考题 19
章末案例 20
第2章
纸质传媒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2.1 纸质传媒文化产业概况 24
2.1.1 中国期刊产业 25
2.1.2 中国报业 26
2.2 纸质传媒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点 28
2.2.1 纸质传媒文化产业经营概述 28
2.2.2 纸质传媒产业的优势 29
2.2.3 纸质传媒产业策划的原则 29
2.2.4 纸质传媒的自主创新 30
2.3 报纸产业的创意与策划 31
2.3.1 影响报业创意策划的主要因素 31
2.3.2 报纸产业创意策划的途径 32
2.3.3 报业经营方面的创意与策划 34
2.3.4 清晰的品牌定位 36
2.4 期刊业的创意和策划 37
2.4.1 期刊封面的创意和策划 37
2.4.2 期刊业策划途径 40
2.4.3 期刊经营的创意和策划 44
2.4.4 期刊管理的创意和策划 45
思考题 46
章末案例 46
第3章
网络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3.1 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50
3.1.1 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51
3.1.2 网络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53
3.1.3 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55
3.2 网络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点、方法 57
3.2.1 网络文化产业创意的特点 57
3.2.2 网络文化产业策划的方法 58
3.3 网络视频产业的创意与策划 60
3.3.1 视频网站与网络视频 61
3.3.2 网络视频产业内容创意与策划 62
3.3.3 网络视频产业营销创意与策划 64
3.4 网络游戏产业的创意与策划 66
3.4.1 网络游戏与网络游戏产业 67
3.4.2 网络游戏产业内容创意与策划 69
3.4.3 网络游戏产业营销创意与策划 74
思考题 77
章末案例 77
第4章
出版产业创意与策划
4.1 出版产业创意与策划相关概念 83
4.1.1 出版的概念与性质 83
4.1.2 中国出版产业创意现状 88
4.2 出版产业创意与策划的原则与方法 89
4.2.1 出版产业创意与策划的原则 89
4.2.2 出版产业创意与策划的方法 91
4.3 出版业的创意与策划 94
4.3.1 选题创意与策划 94
4.3.2 装帧设计创意与策划 96
4.3.3 定价创意与策划 96
4.3.4 营销创意与策划 97
4.4 数字出版业的创意与策划 97
4.4.1 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97
4.4.2 数字出版的特点 98
4.4.3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9
4.4.4 数字出版创意与策划的要点 100
思考题 102
章末案例 102
第5章
手机媒体产业创意与策划
5.1 手机媒体产业发展概况 106
5.1.1 手机媒体的概念 107
5.1.2 手机媒体的特征 107
5.1.3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108
5.2 手机媒体的典型业务 108
5.2.1 IPTV业务的发展现状 109
5.2.2 手机电视的发展现状 110
5.2.3 手机报的发展现状 111
5.2.4 手机微博的发展现状 112
5.2.5 手机支付的发展现状 112
5.2.6 手机微信的发展现状 113
5.3 手机媒体产业的创意与策划 114
5.3.1 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特性 114
5.3.2 开展产业间竞合,多渠道研发新兴融合业务 115
5.3.3 优化产业链,创新盈利模式 117
5.3.4 转变媒体化观念,满足受众利益需求 118
5.3.5 变革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模式 119
思考题 119
章末案例 120
第6章
影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6.1 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24
6.1.1 影视文化产业的概念 124
6.1.2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125
6.2 影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点、方法 126
6.2.1 影视文化产业创意的特点 126
6.2.2 影视文化产业策划的方法 127
6.3 电视产业的创意与策划 130
6.3.1 电视产业发展现状 131
6.3.2 电视产业内容创意与策划 131
6.3.3 电视产业营销创新与策划 134
6.4 电影产业的创意与策划 136
6.4.1 电影与电影产业 136
6.4.2 电影产业内容的创意与策划 138
6.4.3 电影产业营销的创意与策划 142
思考题 145
章末案例 145
第7章
动漫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7.1 动漫与动漫产业概述 150
7.1.1 动漫产业特点 151
7.1.2 动漫产业发展的国际状况——以美、日、韩三国为例 151
7.1.3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外显特征 153
7.1.4 动漫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点 154
7.2 动漫产业策划的原则 156
7.3 动漫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意和策划 157
7.3.1 我国动漫产业创意策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57
7.3.2 动漫产业市场发展战略的创意和策划 158
7.4 动漫产业品牌建设策划 162
7.4.1 动漫品牌建设要注重作品质量 163
7.4.2 动漫品牌建设要有相应的内容题材和创意 163
7.4.3 动漫品牌建设要有相应的技术载体和平台 164
7.4.4 动漫产业品牌建设要有相应的传播推广策略 164
7.4.5 动漫品牌建设要有相应的产业链 164
思考题 165
章末案例 166
第8章
娱乐业创意与策划
8.1 娱乐业概述 170
8.1.1 娱乐业的内涵 170
8.1.2 娱乐企业经营的类别 171
8.1.3 中国娱乐业经营的问题 174
8.2 娱乐业的特征 175
8.2.1 娱乐市场的特征 175
8.2.2 娱乐消费的特点 176
8.2.3 娱乐业营销创意与策划的特性 177
8.2.4 娱乐业创意与策划的原则 178
8.3 娱乐业创意与策划策略 180
8.3.1 娱乐业创意与策划策略 180
8.3.2 娱乐产品的体验营销创意与策划 183
思考题 186
章末案例 187
第9章
网络音乐产业创意与策划
9.1 网络音乐产业发展概述 193
9.1.1 网络音乐发展概况 193
9.1.2 网络音乐特点 194
9.2 音乐文化创意与策划的内涵 197
9.3 网络音乐产业的创意与策划 200
思考题 203
章末案例 203
第10章
广告产业创意与策划
10.1 广告创意初解 208
10.1.1 广告创意的定义 208
10.1.2 广告创意的特点 209
10.1.3 广告创意的产生及过程 210
10.2 广告创意的方法 213
10.2.1 广告创意的思维方式 213
10.2.2 广告创意的常用技法 216
10.3 广告创意的策略 222
10.3.1 如何制定广告创意策略 222
10.3.2 常用的广告创意策略 225
思考题 235
章末案例 236
第11章
文化旅游产业创意与策划
11.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242
11.1.1 文化旅游的概念 243
11.1.2 文化旅游的特征 243
11.1.3 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环境 245
11.2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基本理论 246
11.2.1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概念 246
11.2.2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作用 247
11.2.3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性质 247
11.2.4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特征 248
11.2.5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分类 249
11.3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方法 251
11.3.1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思维方法 251
11.3.2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操作方法 252
11.4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原则和流程 255
11.4.1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原则 255
11.4.2 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的流程 257
思考题 258
章末案例 258
第12章
会展业创意与策划
12.1 会展业创意与策划概述262
12.1.1 会展的概念 262
12.1.2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263
12.2 会展业创意与策划的原则和方法 264
12.2.1 会展产业的创意方法 264
12.2.2 会展业策划的特征和原则 265
12.3 会展业策划内容与基本流程 268
12.3.1 会展策划的内容 268
12.3.2 会展策划的基本方法 270
12.3.3 会展策划的流程 271
思考题 276
章末案例 276
第13章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典型案例解读
13.1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 280
13.3.1 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 280
13.1.2 传播的成功之道 281
13.1.3 成功的启示 283
13.2 从电影《大圣归来》看中国动画的文化回归 284
13.2.1 《大圣归来》的艺术特色 284
13.2.2 《大圣归来》的成功之处 286
13.2.3 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 288
13.3 从京剧《王子复仇记》看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 289
13.3.1 京剧版《哈姆雷特》在荷兰 289
13.3.2 成功的启示 290
13.3.3 可资借鉴的经验 291
13.4 北极圈的圣诞之梦 292
13.4.1 “圣诞老人村”介绍 292
13.4.2 “圣诞老人村”成功的关键因素 293
参考文献 296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在2004年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如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的学生,为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做出探索性贡献。到了2004年,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正式形成。编者在经过四年的文化事业管理本科学习和三年的文化产业研究生学习后,有幸在毕业后进入吉林动画学院和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工作,在此过程中,结识了一批年轻且充满正能量的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的同仁。在学习交流和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努力尝试做这一方面的工作,以期为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作为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处于灵魂地位。文化产业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现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产业,它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涉及文学、艺术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领域,因此,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尽量以不同的思维习惯,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来阐述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策划与创意内容,希望能为文化产业管理的教材建设提供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参照。
  本书由袁连升、王元伦担任主编,张育齐、王胜男、王禹心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王元伦(第1章、第3章、第5章、第6章)、王胜男(第2章、第7章)、袁连升(第4章、第9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王禹心(第8章)、张育齐(第10章),最后由袁连升、王元伦对全书进行修改和总撰。吉林动画学院和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的部分学生也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心血,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最后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责任编辑施猛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者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参阅、引用了大量文献著作和网络资源,在此特向所有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是一支年轻的团队,才疏学浅,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敬请读者海涵,希望将意见反馈给我们,帮助我们不断改进。
  编者
  2016年5月

《艺术的沉思: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审美变迁》 一、 引言:探寻美的永恒与流变 人类对美的追求,犹如一条奔涌不息的长河,贯穿古今,连接着不同的文明与时代。本书《艺术的沉思: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审美变迁》并非对艺术史的简单梳理,也不是对某一种艺术流派的详尽剖析。它是一次深度的思想漫游,一次对“美”本身概念的审视与追问。从古希腊的和谐理性,到中世纪的神圣象征,从文艺复兴的复兴与人性,到现代主义的颠覆与创新,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多元,我们试图勾勒出人类审美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进轨迹。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对话中,理解艺术的本质,洞察审美的时代特征,并最终反思当下我们自身的审美取向。 二、 古希腊:秩序、和谐与理性的光辉 古希腊,一个孕育了哲学、民主与伟大艺术的文明。在这里,美并非纯粹的感官愉悦,而是与真理、善紧密相连的。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世界的映射,是一种永恒、完美的实在。亚里士多德则更关注艺术的模仿功能,认为艺术通过对现实的再现,能够揭示事物普遍的本质。这种以理性为基础,追求和谐、均衡、比例的古典美学,深刻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 在雕塑领域,我们看到的是黄金比例赋予的完美人体,是力量与宁静的和谐统一,如《米洛的维纳斯》展现的优雅与庄重。《掷铁饼者》则凝固了瞬间的动感与力量的张力。在建筑方面,帕特农神庙以其严谨的柱式比例、清晰的几何线条,展现了理性秩序的美学典范。戏剧方面,古希腊悲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挣扎与道德困境,引人深思,达到“卡塔西斯”(净化)的情感效果。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和清晰的逻辑性。美是可理解的,是可以通过理智把握的。这种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为后世艺术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三、 中世纪:信仰、神性与象征的维度 当罗马帝国衰落,基督教成为欧洲的中心,艺术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世纪的艺术不再追求世俗的完美与个体的表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神圣的世界,以表达对上帝的虔诚与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此时的美,更多地体现在其象征意义上。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仿佛直指天国;彩色玻璃窗映照出圣经故事,传递着信仰的光芒。圣母子雕像的圣洁与慈爱,圣徒的殉道形象,都充满了宗教的神圣感。艺术的创作并非为了取悦感官,而是为了启迪信仰,引导人们远离尘世的诱惑,走向精神的救赎。 尽管在形式上,中世纪的艺术有时显得“粗糙”或“不写实”,但这正是其艺术特质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的力量。艺术家们将自己视为上帝的工具,通过艺术来传播教义,赞美神性。这种以信仰为核心,以象征为语言的艺术,构建了一个与古希腊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四、 文艺复兴:人性的觉醒与古典的回响 文艺复兴,一场欧洲思想与文化的巨大变革,重新点燃了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将关注的焦点从神转向了人。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与创造力。 在艺术领域,这意味着对人体形态的重新关注,对透视学与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古典艺术形式的借鉴与创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神秘而迷人的微笑,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所展现的健美与力量,拉斐尔笔下圣母的温柔与庄严,都标志着艺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歌颂。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是虔诚的工匠,而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创造者。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追求是“再现”的真实,但这种真实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包含了艺术家的观察、理解与表现。对古典美的回归,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将古典的精神与人性的内涵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科学的进步与艺术的繁荣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这个辉煌的时代。 五、 现代主义:颠覆、实验与主观视角的崛起 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社会结构的剧变以及新思想的涌现,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主义艺术应运而生,它以“革新”和“打破”为核心,试图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以反映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 印象派的画家们,如莫奈、雷诺阿,挣脱了学院派的束缚,将目光投向了光影的瞬间变化,以笔触的跳跃与色彩的碰撞,捕捉主观的视觉感受。后印象派的梵高、高更,则更加强调情感的表达,通过扭曲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传递内心的激情与孤独。 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将物体分解、重组,从多角度同时呈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则。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将画布视为一个“战场”,以泼洒、滴落的方式,将内在的情感与创作过程本身视为艺术。野兽派则以大胆的色彩来宣泄情感,傅立叶以其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是实验性、多元性以及对艺术家主观视角的强调。艺术不再是客观的再现,而是艺术家对世界、对情感、对内在世界的独特表达。这种对形式的探索和对传统的颠覆,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边界。 六、 后现代主义:解构、戏仿与边界的消融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艺术领域,它在解构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艺术景观。后现代主义艺术往往是对现有艺术形式、符号和意义的戏仿、挪用与重组,强调多元视角、模糊边界与语境的依赖性。 波普艺术的安迪·沃霍尔,将消费社会的日常符号(如可乐瓶、玛丽莲·梦露的头像)引入艺术,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概念艺术将思想置于视觉形式之上,强调艺术的观念性。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挑战着人们对“艺术是什么”的传统认知。 后现代主义艺术并不追求普世的真理或永恒的美,而是关注个体的经验、社会语境以及意义的生成过程。它常常带有戏谑、嘲讽的意味,鼓励观众主动参与解读,形成多重意义。这种对确定性的消解,对一切权威的反思,使得后现代艺术呈现出一种开放、自由、甚至有些混乱的特质。 七、 结语:审美之路,永无止境 从古希腊的理性秩序,到中世纪的神圣象征,从文艺复兴的人性光辉,到现代主义的颠覆与探索,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多元,人类的审美意识如同一次次的蝶变,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语言与价值判断,但对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却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 本书并非要为读者提供一个“标准”的审美答案,而是希望开启一次共同的思考。在理解不同时代艺术的背后,我们也能更好地审视当下自身的审美情趣,理解文化产业背后的审美逻辑,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之美。这条审美之路,注定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的字体搭配上若隐若现的创意元素,让我一眼就喜欢上了。翻开书页,我期待着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一种能够触及灵魂、激发灵感的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指南。我一直对文化如何能够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产业感到好奇,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创意”与具体的“策划”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何在庞杂的文化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实操性的方法和工具,让读者能够真正地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例如,在文化IP的打造方面,有哪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在文化活动的策划上,如何才能做到既有创意又不失商业价值?我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也充满期待。这本书能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看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让一个文化创意项目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化产业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但如何才能在这个领域里做到“创意”和“策划”的完美结合,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标题《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正好解答了我一直以来寻找的答案。我最想从书中了解的是,如何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中,找到那个能够引爆市场的“爆点”?作者是否会提供一些分析市场趋势、洞察消费者需求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文化创意?我对于书中关于文化IP的开发和运营特别感兴趣。究竟如何才能将一个IP打造成能够持续产生价值的文化品牌?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关键的策划环节?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成功的IP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同时,我非常好奇,在策划一场成功的文化活动时,除了流程的安排,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才能让活动充满吸引力,让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能否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文化产业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在文化产业领域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书名《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精准地概括了我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理解“文化”本身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如何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挖掘和提炼文化内核的经验,例如,如何从历史典籍、民间传说、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创意?在“策划”方面,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从项目定位、目标设定,到资源整合、风险预警,都能够有清晰的指导。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文化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运作的章节。毕竟,创意成果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法律和商业框架。我还想了解,在策划一场成功的戏剧演出时,除了剧本的打磨和演员的表演,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投入精力?例如,舞美设计、灯光音效、宣传推广等,如何才能共同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带着对文化产业的憧憬和疑问。书名《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告诉我,这本书将带我探索如何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中的成功案例。我迫切想知道的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如何才能提炼出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生成?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发现需求”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创造需求”?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文化项目的商业模式设计。一个好的创意,如果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最终也难以长久。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文化产品定价、渠道选择、合作伙伴拓展等方面的建议。我还想了解,在策划一场成功的音乐节时,除了邀请重量级的表演嘉宾,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例如,现场的氛围营造、观众的互动体验,以及周边的服务设施等等。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文化产业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思考。我对“创意”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希望它能转化为实际可行的商业模式。书中《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题目,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转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如何通过创意策划,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融入现代生活,并产生经济效益?我对于书中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论述也充满期待。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文化营销的策略,如何在高饱和度的市场中,精准地触达目标消费者,建立品牌忠诚度。我还想了解,在策划一个文化节庆活动时,如何才能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趣味性的环节,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

评分

我对文化产业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个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这本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题目,正是我想寻找的答案。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算得上是真正具有“文化基因”的?它是否需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同时又能够面向未来?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文化市场细分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并针对性地进行创意开发。而“策划”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流程,从项目的前期调研,到中期的执行推进,再到后期的效果评估,都能够有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我尤其好奇,在策划一个成功的纪录片项目时,如何才能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融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打动观众?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文化产业的疑问。这本书的题目《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直击要害,我相信它能够解答我心中那些关于如何将文化内容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困惑。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创意”的定义和实现路径。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作者是否会探讨如何挖掘和培养创意人才?或者,书中会提供一些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帮助读者打破思维定势?另外,关于“策划”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涵盖从市场调研、目标受众分析,到策略制定、执行落地,再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成功的文化项目,其背后一定有一个严谨而富有远见的策划。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策划模板或框架,让我们能够参照学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文化内容如何进行精准营销和传播的章节,毕竟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也是徒劳。我想了解,在数字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产业创意插上翅膀?

评分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渴望能够跟上这股潮流,并有所贡献。这本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题目,正是我所需要的知识宝库。我最想从书中了解的是,如何才能在众多文化现象中,捕捉到那些尚未被充分发掘的“创意潜力”?作者是否会提供一些分析文化发展趋势、洞察社会需求的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一个成功的文化项目,其“策划”是如何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例如,从项目的愿景和使命,到具体的执行计划和资源配置,再到营销推广的策略和风险管理。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文化创意如何实现商业变现的部分。如何才能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我还想了解,在策划一个成功的数字文化产品时,如何才能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于文化产业深度理解的空白。我一直对文化作品如何从一闪而过的灵感,一步步变成触动人心的产品,感到好奇。书中《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题目,预示着它将带领我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过程。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定义“文化产业的创意”的。它是否仅仅是新颖的点子,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激发创意的方法,或许是一些思维导图的技巧,或者是一些跨界融合的案例,让我能够触类旁通。而“策划”的部分,我期待它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项目启动前的市场分析,到执行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再到收尾阶段的效果评估,都能够有清晰的指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文化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毕竟,任何一个项目都存在不确定性,如何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是策划成功的关键。我还想了解,在策划一场大型文化展览时,如何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吸引更多的观众?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文化产业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本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题目,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关键词。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成功的文化创意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否与某个特定的环境、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有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创意工作坊”或者“头脑风暴”的技巧,帮助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意能力。同时,对于“策划”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涵盖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到市场推广策略的制定,再到预算控制和团队管理等方方面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容。如何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个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关键的策划步骤?我还想了解,在策划一个文化旅游项目时,如何才能将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完美结合,吸引国内外游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