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昭錢幣學文集(增訂本)

羅伯昭錢幣學文集(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飛海,周祥,羅炯,黃春明 編
圖書標籤:
  • 錢幣學
  • 古錢幣
  • 錢幣收藏
  • 羅伯昭
  • 中國錢幣
  • 貨幣史
  • 錢幣研究
  • 收藏
  • 曆史
  • 增訂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1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44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0
字數:3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羅伯昭先生錢幣研究文章一百餘篇,涉及從戰國以至明清的珍稀錢幣,存世文物與傳世文獻結閤論證,對於多種錢幣的形製、年代以及背後的曆史背景具有獨到見解。

作者簡介

  羅伯昭(1899—1976),名文炯,號沐園,重慶人。近代著名錢幣收藏傢。1940年在上海創建中國錢幣學社,任副社長。主持《泉幣》雜誌,發錶近百篇研究文章。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上海市黃浦區副區長。

  馬飛海,曾任上海政協委員。


目錄

增訂版前言 1

Preface 1

前言 3

序 馬飛海 4

序 汪慶正 5

羅伯昭先生誕辰105周年紀念文集序言 硃鳳瀚 7

泉 學 論 考

釋明刀 3

重五一硃 5

秦權泉——寶瓊閣說泉一 6

秦楚之際及漢初貨幣概論 8

建武五銖笵年月日考 14

漢獻帝錢 16

直百五銖非劉備鑄說 18

太平百錢非吳製說 21

太平百錢說 23

再說太平百錢 28

三說太平百錢並復張伯君 31

景和錢考 35

所謂天監五銖之疑問 38

六銖——寶瓊閣說泉二 39

五鳳錢考 40

開元通寶臆說 42

閑話乾元重寶 52

安祿山鑄安永一十等錢說 55

南漢錢史 57

大齊通寶考 60

唐國通寶當二說釋疑 62

開元重寶臆說 64

《泉誌》應元保運錢正誤 66

慶曆重寶大鐵錢與歐陽修 67

通寶紹聖錢之分析 70

建國通寶錢考 71

建炎改元始末 73

淳祐當百錢之研究 75

臨安府牌伯文省釋疑 79

再說臨安府牌伯文省 82

臨安府牌伯文即二百文之確證 86

字餘音 88

西川嘉定鐵錢之分析 90

大定、順治、昭武三錢——寶瓊閣說泉三 93

元初權鈔錢說 95

至正之寶背文吉字之研究 101

說交鈔半分 102

篆文徐天啓錢先後發現史 103

夏明錢考 105

談西王賞功錢 109

棗核錢齣土記 111

現代貨幣說略 112

四川伍分鎳幣 113

說民國二十五年之銀幣 E. Kann 撰 羅伯昭譯 114

今日之上海通貨 116

中華蘇維埃銀銅幣 117

古文錢字考證 119

錢泉平議 121

與寶 123

再說與寶 129

說兩 131

釋 132

擬定錢笵為錢鎔說 134

珍 品 賞 析

郢爰金 137

武坪圜金 138

良金一硃 139

陽城小布 141

安陰 142

山陽大布 143

貨泉 背大吉昌宜牛羊 144

離石圓足布背十七 145

晉化刀 146

銅五金 147

鐵半兩 148

重一兩十二一珠 149

橫書漢興補遺 150

天策府寶 151

泰和通寶小平 152

通行泉貨 153

景和 154

永平元寶 155

閩大開元銅品 156

大蜀通寶 157

大蜀通寶 158

闊緣大唐 159

異書篆文唐國 160

開國島錢 161

天興通寶隸書 162

應感鐵錢 163

淳化元寶 164

淳化摺十大鐵泉 165

應運鐵錢 166

直讀重熙 167

慶曆重寶鐵母 168

元豐通寶鐵母 169

元豐重寶錢 170

元祐大銅錢 171

紹聖通寶 背施 172

楷書元符鐵母 173

元符重寶 174

金太平 176

齣號大觀 177

靖康通寶 178

靖康小平鐵母泉 179

紹興通寶鐵母 180

乾道聖寶 181

淳熙通寶背春十五銅品 182

當三淳熙鐵母 183

篆淳熙元寶背利鐵母 184

淳熙元寶背春小平鐵母 185

淳熙元寶背春拾銅品 186

端平元寶背定伍東上鐵母 187

統和元寶 188

濛文大元通寶母錢 189

小平大中通寶背濟 190

洪熙通寶 191

弘治通寶大錢 192

萬曆礦銀 193

崇禎雕母 194

嘉慶寶□  局名未詳 195

安古柏金錢 196

陰文吉字宣統二角 E. Kann 藏 羅伯昭譯 197

直讀小樣海東通寶 198

嘉緒通寶 199

開泰元寶 200

雜 著

吉金待考及徵答 203

《中央儲備銀行發行新鈔通告》跋 205

勝利號獻辭 206

緻北京諸社友 207

答王蔭嘉 208

緻王蔭嘉墨寶 209

與盧翰屏 210

復西人貨幣會書 211

上海西人貨幣會來函 E. Kann 撰 羅伯昭譯 212

 附原文 213

洪文安公年譜 214

洪文安公藏泉錶 216

劉嘉靈傳 218

泉友錄 219

沐園自述 225

伯壎師匡二翁祝壽泉拓序 226

老古稀足齋花甲兩翁祝壽泉帖序 227

悼亡室尹尚瑛夫人 228

沐園四十泉拓

丁福保題簽 233

張趮伯題跋 234

張曼孫題跋 238

王蔭嘉題詩 240

鄭傢相題詞 241

沐園四十泉拓自題 242

漢興 245

景和 246

六銖 247

乾元重寶背十 248

天成元寶 249

鎏金天策府寶 250

乾封大錢背天銅鑄 251

保大元寶背天 252

永平元寶 253

鉛大開元背閩 254

開元重寶 255

太元通寶大錢 256

天贊通寶背仰月 257

雍熙通寶 258

鐵應運通寶 259

摺十祥符元寶鐵母 260

摺二天聖元寶鐵母 261

熙寜通寶鐵母 262

元豐重寶試鑄鐵母 263

施背紹聖通寶鐵母 264

大字紹聖通寶銅鑄 265

元符重寶雕母 266

政和重寶鐵母 267

大字摺二篆書靖康通寶 268

靖康通寶鐵母 269

建炎通寶鐵母 270

小平乾道元寶鐵母 271

摺二淳熙元寶背利鐵母 272

鐵淳熙元寶背冶 273

中樣淳祐通寶背當百 274

大宋通寶背當拾 275

女真文大泉 276

貞祐通寶 277

大朝通寶銀鑄 278

篆書至元通寶背玉 279

鹹豐寶河當五十木雕祖錢 280

《中國泉幣學社例會記錄》選

泉幣社社友談話會章程 283

第一次例會(1940年8月31日) 285

第二次例會(1940年9月7日) 285

第三次例會(1940年9月14日) 286

第四次例會(1940年9月21日) 288

第五次例會(1940年9月28日) 289

第一百次例會(1943年2月20日) 290


羅伯昭先生年錶 294

後記 297

增訂後記 298


精彩書摘

  《羅伯昭錢幣學文集(增訂本)》:
  劉鍾奇,字嘉靈,彆署企沅堂,樂山人。前清拔貢,現供職雙流縣縣府。幼嗜古泉,老而益精。嘗得廣穿隸書淳化,輕以讓人,至今惜之。二十年來,餘引為泉友。每與閑話,輒至夜分。所藏多不存,嘗以嘉定全寶銅泉寄餘。
  劉樹之,重慶人。見小童於泗水溝洮,得一缺角古泉,蓋篆徐天啓也,遂以賤值得之。展轉售之成都,得價僅卅五金。劉亡已數年,此泉現歸齊齋,劉嘗以摺二建炎元寶售餘。
  毛鼎臣,漢市古董商,蓄僞泉多,生客多受其蔽。間得異品,則故昂其值。餘藏之大有元寶、元符重寶、摺二大字靖康通寶,均毛所售。毛嘗遠走襄、樊、陝、晉,故得泉最多而新,然索價亦驚人也。
  毛大順,漢口人,收古泉為生。尚忠樸,每日營營市場,以所得嚮餘。傢寒,餘常資助之。前後售餘泉特多,較稀者有天策府寶、應感通寶、銅淳熙背春十五、韆鞦貨泉等品。
  易忠籙,字均室,號穭園,潛江人,文華大學教授,民初省議員。癖金石,精鑒彆,藏古籍拓本多未經人見者。古泉則重刀布及徽宗泉。餘在漢時相過從,嘗以文陽嘉定背利州一小銅泉、大字宣和元寶等歸於餘。其夫人萬靈蕤女士尤精拓泉。
  杜磐,字曼殊,鄂城人,好佛,著有《泉譜》,未刊。藏泉不多而精,其大通五銖鐵泉甚稀,曾拓於扇以自娛。嘗為餘冶印,篆法美妙。
  高莘原,武昌人,某中學教授。其先世隸旗籍,官至大學士,曾喧赫一時,民國以來傢道中落。君好古泉,勇勵精進,得泉多而奇。餘引為至友,每二三日不見,輒訪之。先是餘在漢有泉友會之設,每星期日聚於餘傢,邀集泉友,高君之力為多。又餘以為發揚古泉,當從生産方麵著手,故常齣資收買大批製錢,雇工選擇,由君主持其事。前後計得開元重寶、摺五祥符銅泉、摺三熙寜通寶銅泉、摺二太元通寶、縮水淳化、背五天啓以及北宋對泉無算。
  ……
《錢幣之韻:中華古代貨幣研究精粹》 序言 錢幣,穿越韆年時光的信使,承載著曆史的厚重,凝聚著文明的智慧。從貝幣的古樸,到銅錢的流通,再到紙幣的齣現,每一個時代的錢幣都是一麵摺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風貌的鏡子。古往今來,無數有識之士沉醉於方寸之間的乾坤,潛心研究,探尋錢幣背後的故事。 本書《錢幣之韻:中華古代貨幣研究精粹》便是這樣一部集結瞭當代錢幣學界精英學者嚴謹考證、深入洞見的學術力作。它並非對某一位學者的個人成就進行匯編,而是力圖從更廣闊的視野,勾勒齣中華古代貨幣發展的脈絡,展現其豐富多彩的內涵。本書的編纂,旨在為廣大錢幣愛好者、曆史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古代經濟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係統的學習平颱。 內容概覽 《錢幣之韻》以宏大的曆史視角,係統梳理瞭自先秦時期至近代的中國古代貨幣發展曆程。全書按照曆史分期,結閤不同時期貨幣的材質、形製、鑄造技術、流通範圍及其所反映的經濟社會背景,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第一部分:起源與早期形態——貝幣與青銅鑄幣的曙光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貨幣的源頭。我們將深入探討早期作為“最早的貨幣”之一的貝幣,分析其作為交換媒介的起源,以及在部落社會中的流通與演變。隨之,我們將目光聚焦於中國青銅鑄幣的誕生。從刀幣、布幣、圜錢等形態各異的早期銅幣,到秦統一後圓形方孔錢的標準化,本部分將詳細解析這些早期金屬貨幣的鑄造工藝、銘文內容、地域分布及其在不同諸侯國經濟體係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為何這些形狀各異的貨幣能夠有效促進當時的商品交換,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世統一貨幣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王朝更迭與貨幣演進——漢唐宋元的金融風雲 進入封建王朝時期,中國的錢幣體係經曆瞭更加復雜而輝煌的發展。本部分將重點考察漢代的五銖錢,分析其長期的穩定流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文景之治”時期貨幣政策的演變。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唐代的開元通寶,為何它能夠成為一代“大唐錢”,其規範的形製、精美的鑄造以及在絲綢之路上的廣泛傳播,都將成為研究的重點。 進入宋代,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迎來瞭一個高峰,錢幣體係也隨之展現齣前所未有的活力。本部分將重點分析宋代銅錢的豐富多樣,特彆是其鑄造量之大、版彆之多,以及“交子”、“會子”等早期紙幣的齣現,這是中國乃至世界貨幣史上的裏程碑。我們將探討宋代紙幣的産生背景、發展過程、流通機製以及其對商業貿易的巨大推動作用。 元朝時期,濛古帝國繼承瞭其前朝的貨幣體係,並進一步推廣紙幣。本部分將考察元代的紙幣種類、發行與管理,分析其在龐大帝國內部的流通情況,以及紙幣政策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影響。 第三部分:白銀時代與經濟轉型——明清金銀與銅錢的並用 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生瞭顯著的轉型,白銀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銅錢作為輔幣的角色也愈發凸顯。本部分將深入研究明清時期白銀的采掘、冶煉、鑄造(銀錠)及其作為主要價值儲藏和交易媒介的作用。我們將分析“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賦役製度改革對白銀流通的深遠影響。 同時,本部分也將繼續考察明清時期的銅錢,分析其鑄造量、形製變化以及與白銀的兌換比率。我們將探討銅錢在日常小額交易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作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此外,本部分還會涉及一些特殊的貨幣形式,例如外國銀元的流入及其對中國本土貨幣體係的衝擊。 第四部分:專題研究與錢幣學方法論 除瞭按曆史分期梳理貨幣體係,本書還包含多個專題研究,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錢幣的內涵。這些專題可能包括: 錢幣的鑄造工藝與技術演進:詳細解析不同時期錢幣的鑄造方法,從範鑄法到機製幣的轉變,探討其技術水平和藝術風格。 錢幣銘文的研究:深入解讀錢幣上的文字,分析其涵蓋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例如年號、地名、吉祥語等。 錢幣的版彆與鑒定:探討錢幣收藏領域至關重要的版彆研究,學習如何通過細節差異來辨彆錢幣的真僞與稀有程度。 齣土錢幣的考古學意義:結閤考古發現,分析錢幣在遺址中的分布情況,推斷其當時的經濟活動與流通範圍。 錢幣的文化象徵與價值:從錢幣的形製、紋飾、銘文等角度,探討其所蘊含的文化象徵意義,例如權力、祥瑞、信仰等。 域外錢幣在中國的影響:分析外來貨幣(如羅馬錢、波斯錢、日本錢等)在中國古代的流入與流通情況,以及它們對本土貨幣體係的潛在影響。 錢幣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與方法:介紹錢幣學領域的新興研究方法,例如科技考古在錢幣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趨勢。 第五部分:錢幣學研究的傳承與展望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中國錢幣學研究的曆史進行迴顧,介紹曆代重要錢幣學傢及其貢獻,梳理錢幣學研究的經典著作與重要發現。同時,也將對錢幣學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探討當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戰與機遇,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於這一充滿魅力的學術領域。 結語 《錢幣之韻:中華古代貨幣研究精粹》是一部集學術性、係統性、可讀性於一體的錢幣學專著。它不僅為錢幣學研究者提供瞭一個梳理和藉鑒的平颱,也為廣大愛好者提供瞭一扇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經濟史、物質文化史的窗口。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不僅僅停留在對錢幣外觀的欣賞,更能領略到方寸之間所蘊含的深厚曆史底蘊,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本書相信,每一個古老的錢幣,都講述著一個不朽的故事,等待著我們去傾聽,去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羅伯昭先生的錢幣學著作,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學術的嚴謹與曆史的溫度。增訂本的齣現,讓我有機會再次進入先生構建的錢幣世界,並且期待能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我尤其關注先生在書中對“錯版”錢幣的看法。在收藏領域,“錯版”錢幣往往備受追捧,但其真僞鑒定和價值評估卻十分復雜。我希望先生能結閤自己的研究經驗,詳細介紹判斷“錯版”錢幣的客觀標準,以及它在錢幣史上的意義,是工藝失誤還是某種特殊的設計?此外,我對古代錢幣的“銘文”研究情有獨鍾。這些方寸之間的文字,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我希望先生能在增訂本中,對一些重要銘文的字形演變、字體風格、以及銘文所包含的官職、地名、年號等信息,進行更深入的解讀。例如,對秦半兩、漢五銖等早期錢幣的銘文,先生是否有更精闢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時文字的規範化進程。再者,關於錢幣的“僞造”技術,我也想聽聽先生的見解。古代的造假技術雖然不如現代,但依然存在。先生能否介紹一些常見的僞造手法,以及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來辨彆真僞?這對於保護我們自身的財産安全,以及維護錢幣市場的秩序,都具有實際意義。

評分

羅伯昭先生的錢幣學研究,早已是學界翹楚,此次增訂本的問世,無疑是廣大錢幣愛好者和研究者的一大福音。我早在數年前就拜讀過先生的原版著作,雖已覺內容翔實,論證嚴謹,但總覺得在某些細微之處尚有可以深挖的餘地。此次增訂本,我最期待的便是那些新增加的章節和補充的內容。我尤其關心先生是否能就近些年齣土的重大錢幣發現,如某些失傳已久的古國錢幣,或是前所未見的特殊版式,進行深入的考證和解讀。例如,近年來屢次見諸報端的戰國時期趙國貨幣的新發現,其銘文的解讀以及其在貨幣史上的地位,一直是我頗感好奇之處。我希望能在這本增訂本中看到先生對此類新發現的權威論述,比如,他對這些新發現的錢幣的材質、工藝、鑄造技術以及其背後的經濟和政治背景是否有新的見解。此外,先生在錢幣學研究中一貫強調的文獻考證與實物對比相結閤的方法,我也非常欣賞。我期待增訂本能在這一方麵做得更加齣色,比如,增加更多珍稀錢幣的實物高清圖片,並附上詳細的測量數據和鑒定依據,這樣不僅能讓讀者更直觀地瞭解錢幣的細節,也能幫助我們在日後的收藏和研究中避免誤判。總體而言,我期望增訂本能在前版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錢幣學的研究邊界,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加全麵、深入、前沿的錢幣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先生那娟秀而又剛勁的筆跡,雖然我並非古文字專傢,但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與熱情。我非常關注的是,先生在討論古代貨幣流通時,是否能加入一些關於民間交易的細節描寫。比如,在唐朝時期,除瞭國傢發行的銅錢,民間是否也存在一些地方性的、非官方的貨幣形式?這些“私錢”是如何産生的,其流通範圍有多廣?對於這些問題,我一直有濃厚的興趣。此外,我特彆希望先生能就宋代“交子”的齣現及其後續發展,提供更詳盡的論述。交子的齣現,無疑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標誌著紙幣的初步形成。我希望先生能深入剖析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原因,以及它在當時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還有它在傳播和演變過程中遇到的阻力與挑戰。再者,對於明清時期的白銀使用,我也希望能有更細緻的分析。白銀的稱量單位、成色標準,以及其在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中的使用習慣,這些都是非常具體而有趣的話題。先生的學識淵博,如果能在這方麵多加闡述,必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中國古代經濟史的理解。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錢幣的入門讀物,但總覺得不夠深入,缺乏係統性。羅伯昭先生的著作,以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清晰的邏輯,一直是我十分敬仰的。此次增訂本的齣版,對我來說,就像是獲得瞭一本“錢幣史百科全書”。我最期待的,是先生能否在書中詳細闡述不同朝代貨幣的“斷代”依據。例如,如何通過錢幣的形製、文字、鑄造工藝等方麵的差異,來準確區分不同時期的貨幣,尤其是在一些過渡時期,界限模糊的情況下,先生的專業判斷將是極為寶貴的。我還希望先生能就不同地域的錢幣特徵進行對比分析。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在古代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特色都有所不同,這是否會在錢幣上有所體現?比如,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內陸,在貨幣的材質、紋飾、重量等方麵,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可能反映齣怎樣的經濟聯係和文化交流?另外,先生在文中是否會提及一些與錢幣相關的曆史事件或傳說?例如,某些著名的錢幣收藏傢的故事,或者某個錢幣背後所承載的特殊曆史意義,這些“故事性”的內容,往往能讓枯燥的學術研究變得生動有趣,也更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羅伯昭先生的錢幣學研究,早已是學術界的經典,而“增訂本”三個字,更是讓期待值拉滿。我特彆希望先生在文中能夠對中國古代貨幣的“閤金成分”和“冶煉技術”進行深入探討。比如,不同朝代的銅錢,其銅的純度、锡、鉛的配比是否有所不同?這些配比的差異,是否會影響錢幣的色澤、硬度以及耐腐蝕性?而這些差異,又是否能成為區分不同時期甚至不同鑄造廠的重要依據?我對“失蠟法”、“範鑄法”等古代鑄造工藝,一直充滿好奇。希望先生能結閤錢幣的實物特點,圖文並茂地介紹這些工藝在錢幣鑄造中的應用,以及不同工藝所産生的獨特痕跡。另外,先生是否會提及一些關於錢幣“損耗”和“迴收”的論述?在古代,錢幣的流通損耗不可避免,那麼它們是如何被迴收和重新熔鑄的?這個過程是否會對錢幣的價值産生影響?以及,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渠道,用於集中迴收舊錢?最後,我非常希望先生能在增訂本中,增加一些關於“錢幣與民俗”的章節。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錢幣是否被賦予瞭特殊的象徵意義,成為祭祀、闢邪或吉祥的物品?這些與錢幣相關的民俗活動,能否摺射齣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信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