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罗伯昭先生钱币研究文章一百余篇,涉及从战国以至明清的珍稀钱币,存世文物与传世文献结合论证,对于多种钱币的形制、年代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具有独到见解。
罗伯昭(1899—1976),名文炯,号沐园,重庆人。近代著名钱币收藏家。1940年在上海创建中国钱币学社,任副社长。主持《泉币》杂志,发表近百篇研究文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
马飞海,曾任上海政协委员。
增订版前言 1
Preface 1
前言 3
序 马飞海 4
序 汪庆正 5
罗伯昭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文集序言 朱凤瀚 7
泉 学 论 考
释明刀 3
重五一朱 5
秦权泉——宝琼阁说泉一 6
秦楚之际及汉初货币概论 8
建武五铢笵年月日考 14
汉献帝钱 16
直百五铢非刘备铸说 18
太平百钱非吴制说 21
太平百钱说 23
再说太平百钱 28
三说太平百钱并复张伯君 31
景和钱考 35
所谓天监五铢之疑问 38
六铢——宝琼阁说泉二 39
五凤钱考 40
开元通宝臆说 42
闲话乾元重宝 52
安禄山铸安永一十等钱说 55
南汉钱史 57
大齐通宝考 60
唐国通宝当二说释疑 62
开元重宝臆说 64
《泉志》应元保运钱正误 66
庆历重宝大铁钱与欧阳修 67
通宝绍圣钱之分析 70
建国通宝钱考 71
建炎改元始末 73
淳祐当百钱之研究 75
临安府牌伯文省释疑 79
再说临安府牌伯文省 82
临安府牌伯文即二百文之确证 86
字余音 88
西川嘉定铁钱之分析 90
大定、顺治、昭武三钱——宝琼阁说泉三 93
元初权钞钱说 95
至正之宝背文吉字之研究 101
说交钞半分 102
篆文徐天启钱先后发现史 103
夏明钱考 105
谈西王赏功钱 109
枣核钱出土记 111
现代货币说略 112
四川伍分镍币 113
说民国二十五年之银币 E. Kann 撰 罗伯昭译 114
今日之上海通货 116
中华苏维埃银铜币 117
古文钱字考证 119
钱泉平议 121
与宝 123
再说与宝 129
说两 131
释 132
拟定钱笵为钱镕说 134
珍 品 赏 析
郢爰金 137
武坪圜金 138
良金一朱 139
阳城小布 141
安阴 142
山阳大布 143
货泉 背大吉昌宜牛羊 144
离石圆足布背十七 145
晋化刀 146
铜五金 147
铁半两 148
重一两十二一珠 149
横书汉兴补遗 150
天策府宝 151
泰和通宝小平 152
通行泉货 153
景和 154
永平元宝 155
闽大开元铜品 156
大蜀通宝 157
大蜀通宝 158
阔缘大唐 159
异书篆文唐国 160
开国岛钱 161
天兴通宝隶书 162
应感铁钱 163
淳化元宝 164
淳化折十大铁泉 165
应运铁钱 166
直读重熙 167
庆历重宝铁母 168
元丰通宝铁母 169
元丰重宝钱 170
元祐大铜钱 171
绍圣通宝 背施 172
楷书元符铁母 173
元符重宝 174
金太平 176
出号大观 177
靖康通宝 178
靖康小平铁母泉 179
绍兴通宝铁母 180
乾道圣宝 181
淳熙通宝背春十五铜品 182
当三淳熙铁母 183
篆淳熙元宝背利铁母 184
淳熙元宝背春小平铁母 185
淳熙元宝背春拾铜品 186
端平元宝背定伍东上铁母 187
统和元宝 188
蒙文大元通宝母钱 189
小平大中通宝背济 190
洪熙通宝 191
弘治通宝大钱 192
万历矿银 193
崇祯雕母 194
嘉庆宝□ 局名未详 195
安古柏金钱 196
阴文吉字宣统二角 E. Kann 藏 罗伯昭译 197
直读小样海东通宝 198
嘉绪通宝 199
开泰元宝 200
杂 著
吉金待考及征答 203
《中央储备银行发行新钞通告》跋 205
胜利号献辞 206
致北京诸社友 207
答王荫嘉 208
致王荫嘉墨宝 209
与卢翰屏 210
复西人货币会书 211
上海西人货币会来函 E. Kann 撰 罗伯昭译 212
附原文 213
洪文安公年谱 214
洪文安公藏泉表 216
刘嘉灵传 218
泉友录 219
沐园自述 225
伯壎师匡二翁祝寿泉拓序 226
老古稀足斋花甲两翁祝寿泉帖序 227
悼亡室尹尚瑛夫人 228
沐园四十泉拓
丁福保题签 233
张趮伯题跋 234
张曼孙题跋 238
王荫嘉题诗 240
郑家相题词 241
沐园四十泉拓自题 242
汉兴 245
景和 246
六铢 247
乾元重宝背十 248
天成元宝 249
鎏金天策府宝 250
乾封大钱背天铜铸 251
保大元宝背天 252
永平元宝 253
铅大开元背闽 254
开元重宝 255
太元通宝大钱 256
天赞通宝背仰月 257
雍熙通宝 258
铁应运通宝 259
折十祥符元宝铁母 260
折二天圣元宝铁母 261
熙宁通宝铁母 262
元丰重宝试铸铁母 263
施背绍圣通宝铁母 264
大字绍圣通宝铜铸 265
元符重宝雕母 266
政和重宝铁母 267
大字折二篆书靖康通宝 268
靖康通宝铁母 269
建炎通宝铁母 270
小平乾道元宝铁母 271
折二淳熙元宝背利铁母 272
铁淳熙元宝背冶 273
中样淳祐通宝背当百 274
大宋通宝背当拾 275
女真文大泉 276
贞祐通宝 277
大朝通宝银铸 278
篆书至元通宝背玉 279
咸丰宝河当五十木雕祖钱 280
《中国泉币学社例会记录》选
泉币社社友谈话会章程 283
第一次例会(1940年8月31日) 285
第二次例会(1940年9月7日) 285
第三次例会(1940年9月14日) 286
第四次例会(1940年9月21日) 288
第五次例会(1940年9月28日) 289
第一百次例会(1943年2月20日) 290
罗伯昭先生年表 294
后记 297
增订后记 298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先生那娟秀而又刚劲的笔迹,虽然我并非古文字专家,但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与热情。我非常关注的是,先生在讨论古代货币流通时,是否能加入一些关于民间交易的细节描写。比如,在唐朝时期,除了国家发行的铜钱,民间是否也存在一些地方性的、非官方的货币形式?这些“私钱”是如何产生的,其流通范围有多广?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此外,我特别希望先生能就宋代“交子”的出现及其后续发展,提供更详尽的论述。交子的出现,无疑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纸币的初步形成。我希望先生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它在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它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再者,对于明清时期的白银使用,我也希望能有更细致的分析。白银的称量单位、成色标准,以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中的使用习惯,这些都是非常具体而有趣的话题。先生的学识渊博,如果能在这方面多加阐述,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理解。
评分罗伯昭先生的钱币学研究,早已是学界翘楚,此次增订本的问世,无疑是广大钱币爱好者和研究者的一大福音。我早在数年前就拜读过先生的原版著作,虽已觉内容翔实,论证严谨,但总觉得在某些细微之处尚有可以深挖的余地。此次增订本,我最期待的便是那些新增加的章节和补充的内容。我尤其关心先生是否能就近些年出土的重大钱币发现,如某些失传已久的古国钱币,或是前所未见的特殊版式,进行深入的考证和解读。例如,近年来屡次见诸报端的战国时期赵国货币的新发现,其铭文的解读以及其在货币史上的地位,一直是我颇感好奇之处。我希望能在这本增订本中看到先生对此类新发现的权威论述,比如,他对这些新发现的钱币的材质、工艺、铸造技术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是否有新的见解。此外,先生在钱币学研究中一贯强调的文献考证与实物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我也非常欣赏。我期待增订本能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加出色,比如,增加更多珍稀钱币的实物高清图片,并附上详细的测量数据和鉴定依据,这样不仅能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钱币的细节,也能帮助我们在日后的收藏和研究中避免误判。总体而言,我期望增订本能在前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钱币学的研究边界,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全面、深入、前沿的钱币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钱币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罗伯昭先生的著作,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一直是我十分敬仰的。此次增订本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获得了一本“钱币史百科全书”。我最期待的,是先生能否在书中详细阐述不同朝代货币的“断代”依据。例如,如何通过钱币的形制、文字、铸造工艺等方面的差异,来准确区分不同时期的货币,尤其是在一些过渡时期,界限模糊的情况下,先生的专业判断将是极为宝贵的。我还希望先生能就不同地域的钱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在古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都有所不同,这是否会在钱币上有所体现?比如,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内陆,在货币的材质、纹饰、重量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可能反映出怎样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另外,先生在文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与钱币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传说?例如,某些著名的钱币收藏家的故事,或者某个钱币背后所承载的特殊历史意义,这些“故事性”的内容,往往能让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分阅读罗伯昭先生的钱币学著作,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历史的温度。增订本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再次进入先生构建的钱币世界,并且期待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我尤其关注先生在书中对“错版”钱币的看法。在收藏领域,“错版”钱币往往备受追捧,但其真伪鉴定和价值评估却十分复杂。我希望先生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详细介绍判断“错版”钱币的客观标准,以及它在钱币史上的意义,是工艺失误还是某种特殊的设计?此外,我对古代钱币的“铭文”研究情有独钟。这些方寸之间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希望先生能在增订本中,对一些重要铭文的字形演变、字体风格、以及铭文所包含的官职、地名、年号等信息,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例如,对秦半两、汉五铢等早期钱币的铭文,先生是否有更精辟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时文字的规范化进程。再者,关于钱币的“伪造”技术,我也想听听先生的见解。古代的造假技术虽然不如现代,但依然存在。先生能否介绍一些常见的伪造手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来辨别真伪?这对于保护我们自身的财产安全,以及维护钱币市场的秩序,都具有实际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罗伯昭先生的钱币学研究,早已是学术界的经典,而“增订本”三个字,更是让期待值拉满。我特别希望先生在文中能够对中国古代货币的“合金成分”和“冶炼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比如,不同朝代的铜钱,其铜的纯度、锡、铅的配比是否有所不同?这些配比的差异,是否会影响钱币的色泽、硬度以及耐腐蚀性?而这些差异,又是否能成为区分不同时期甚至不同铸造厂的重要依据?我对“失蜡法”、“范铸法”等古代铸造工艺,一直充满好奇。希望先生能结合钱币的实物特点,图文并茂地介绍这些工艺在钱币铸造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工艺所产生的独特痕迹。另外,先生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钱币“损耗”和“回收”的论述?在古代,钱币的流通损耗不可避免,那么它们是如何被回收和重新熔铸的?这个过程是否会对钱币的价值产生影响?以及,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渠道,用于集中回收旧钱?最后,我非常希望先生能在增订本中,增加一些关于“钱币与民俗”的章节。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钱币是否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祭祀、辟邪或吉祥的物品?这些与钱币相关的民俗活动,能否折射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