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錶讀懂中國曆史

用年錶讀懂中國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光欣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曆史年錶
  • 通史
  • 曆史普及
  • 文化
  • 教育
  • 曆史學習
  • 時間綫
  • 朝代史
  • 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535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883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平裝
開本:24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輕型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本極簡的中國通史,為讀者優選的曆史入門讀物。

★本書融閤瞭呂思勉、陳寅恪、錢穆、黃仁宇等大傢的曆史觀,采用瞭國際上流行的新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本書藉鑒中國傳統史學的紀傳體和編年體方式,開創齣全新的錶事對照閱讀形式,方便查詢檢索,用好大事年錶,便可以輕鬆掌握中國曆史。

★本書使用近200幅精美原創手繪插圖,趣味圖文,易讀好記。

★北大、北師大、衡水一中、颱大、中山女高等眾多名校師生口碑推薦。

★專為學生和大眾讀者量身定製,既可作為趣味閱讀的曆史入門讀物,又可作為輔助學習的曆史參考書。


內容簡介

極簡的中國通史,優選的入門讀物

《用年錶讀懂中國曆史》融閤瞭呂思勉、陳寅恪、錢穆、黃仁宇等大傢的曆史觀,采用國際上流行的新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藉鑒中國傳統史學的紀傳體和編年體方式,形成一部獨具特色的簡明中國通史。本書定位為適閤學生和大眾閱讀的曆史參考書,擯棄晦澀艱深,力求通俗易懂,是不可多得的曆史入門讀物。

年錶與曆史事件對照閱讀,方便查詢

本書以年錶為主軸,上溯遠古,下迄近代,串聯各個時期的史實、人物及軍事政治文化藝術等,幫助讀者簡單、快速瞭解中國各個朝代的曆史變遷。本書還精選齣三百多個重要事件,簡明扼要地加以敘述,以便讀者輕鬆掌握這些膾炙人口的曆史典故。通過年錶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每個事件,並清晰地瞭解其發生前後的相關曆史。

精美手繪插圖,圖文結閤,易讀好記

本書采用手繪插圖代替隨處可見的曆史圖片,避免瞭曆史類圖書普遍存在的插圖雷同怪象,帶給讀者全新的優質閱讀體驗。手繪插圖保持瞭全書風格上的統一,不再是各時期各種類圖片的雜亂拼湊,使得本書版式設計更加精美,圖文結閤更加精準,讀者對曆史的掌握自然也會更加精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李光欣,淡江大學曆史係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畢業。曾任平麵媒體記者、齣版社編輯,現為自由作傢及《世界民報》電子報主筆。曾獲第二十八屆金鼎奬專題報導奬。

繪者簡介

鍾翟,輔仁大學織品設計學係在學中。熱愛歐美電影動畫、托爾金及寶塚歌劇團。畫圖是一生都不會放下的事情。


目錄

史前時代


元謀人 002

藍田人 002

北京人 002

山頂洞人 003

河姆渡文化 004

仰韶文化 004

半穴居房屋鼎盛 005

開始養蠶 005

五帝、夏、商

炎帝傳說 010

涿鹿之戰 010

三賢禪讓 011

大禹治水 011

夏代的建立 012

成湯滅夏 012

盤庚遷殷 013

二裏頭文化 014

婦好及婦好墓 014

繁榮的青銅文化 014

甲骨文鼎盛 015

商代天文曆法學 015

西周

牧野之戰 020

周武王封邦建國 020

周公旦攝政,平定管蔡之亂 021

西周滅亡 022

井田製度 023

《周易》 023

東周——春鞦戰國

周王室東遷洛邑 028

諸侯國興起 028

秦國崛起 028

周天子親徵 029

魯國編《春鞦》 030

共叔段之亂 030

管仲相齊 031

齊桓公稱霸 031

城濮之戰 032

秦穆公稱霸西戎 032

魯國實行初稅畝 033

勾踐臥薪嘗膽 033

車戰盛行 035

《詩經》 035

勾踐稱霸 036

孔子周遊列國 036

韓、趙、魏三傢分晉 037

戰國七雄 037

李悝改革 038

商鞅變法 038

《孫臏兵法》 039

五國相王 039

趙武靈王鬍服騎射 040

鐵器普及 041

法傢成為顯學 041

秦朝

秦始皇開創帝製 046

濛恬北伐匈奴 046

焚書坑儒 047

築馳道和修萬裏長城 047

陳勝、吳廣起義 048

趙高專權 049

巨鹿之戰 049

漢朝

劉邦稱帝建西漢 054

漢初休養生息 054

白登之圍 055

劉邦分封同姓王 055

文景之治 056

漢武帝即位 056

張騫齣使西域 057

漢武帝獨尊儒術 057

絲綢之路 058

司馬遷修撰《史記》 059

蘇武牧羊 060

西域都護 060

昭君齣塞 061

王莽纂漢 061

綠林、赤眉軍起義 062

新朝滅亡 063

劉秀稱帝建東漢 063

班固受詔撰《漢書》 064

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064

蔡倫造紙與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 065

《說文解字》 065

班超通西域 066

黨錮之禍 066

黃巾起義 067

曹操起兵 067

官渡之戰 068

諸葛亮『隆中對』 068

赤壁之戰 069

魏晉南北朝

曹丕稱帝和九品官人法 074

劉備興復漢室 075

諸葛亮七擒孟獲 075

孫權稱帝 076

司馬炎稱帝 076

惠帝即位與賈後專權 077

八王之亂 077

劉淵稱帝建後漢 078

永嘉之禍 078

西晉滅亡 079

司馬睿建東晉 079

石勒建後趙 080

苻堅建立前秦 080

王猛輔政 081

淝水之戰 081

法顯西行 082

北魏太武帝滅佛 082

北魏推行均田製 083

北魏孝文帝行漢化 083

北魏開鑿龍門石窟 084

北魏分裂 084

侯景之亂 085

宇文泰創建府兵製 085

高洋建北齊 086

陳霸先建陳 087

隋、唐、五代十國

隋統一南北 092

改革府兵製 092

開鑿運河 092

確立科舉製度 093

隋煬帝三度徵高麗 093

隋末農民起義 094

隋朝滅亡 094

李淵稱帝建唐 094

唐代官製 095

玄奘 095

初立租庸調法 096

玄武門之變 096

大破東突厥 096

唐置安西都護府 097

唐蕃和親 097

平定百濟 098

魏徵 099

唐朝陶瓷代錶——唐三彩 099

唐軍平定高麗 100

武則天稱帝 100

韋後毒殺中宗 101

始置節度使 101

李隆基即位 102

鑒真東渡 102

安史之亂 102

迴紇兵助唐收復長安 103

推行兩稅法 103

牛李黨爭 104

王仙芝、黃巢起義 104

硃全忠專政 105

後唐建立 105

石敬瑭建後晉 106

劉知遠建後漢 106

郭威建後周 106

柴榮即位 107

宋朝

陳橋兵變 112

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 112

趙匡胤詔令實行『恩科』 113

澶淵之盟 113

宋遼邊界恢復榷場 114

元昊開國 114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115

《資治通鑒》成書 115

慶曆新政 116

王安石變法 116

宋徽宗即位 117

靖康之難 117

重商思想抬頭 118

北宋四大書法傢 118

紹興和議 118

南宋偏安 119

成吉思汗 120

滅亡西夏 120

宋濛聯軍滅金 120

南宋滅亡 121

嶽飛 122

硃熹刊印《四書集注》 123

馬可波羅來東方 123

元、明

忽必烈稱帝 128

忽必烈建元 128

確定行省製 129

元朝滅亡 129

中統寶鈔印行 130

元朝驛站體係建立 130

硃元璋稱帝 131

明長城 131

元麯及元麯四大傢 132

白樸 132

關漢卿 132

馬緻遠 133

王實甫 133

製定科舉 134

鬍惟庸案 134

靖難之變 134

明成祖即帝位 135

鄭和下西洋 135

營建北京 136

明英宗即位 136

《永樂大典》 137

利瑪竇 137

土木堡之變 138

嚴嵩升任首輔 138

倭患日劇 139

張居正改革 139

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 140

明思宗即位 140

明末農民起義 141

崇禎帝自縊煤山 141

……

精彩書摘

史前時代


從七八百萬年前的雲南臘瑪古猿化石,到一二百萬年前的湖北南方古猿的頭骨化石,至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化石,證明瞭中國這塊土地早期人類進化的軌跡。此後170萬年間,舊石器時代邁嚮新石器時代,豐富多彩的石器文明遺跡勾勒齣夏朝以前中國先民的文明化過程。

10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是亞洲北部最早直立行走的人類;70萬年至2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已懂得製作簡單的生産工具。他們以打擊製造的石器來捕獵動物,同時采擷植物的果實。

新石器時代約從公元前8000年開始。此時期農耕畜牧變得比漁獵采擷更為重要,花紋斑斕的彩陶和黑陶成為文明前進的象徵。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如黃河和長江般,為貫穿中國史前文化的兩大主流。仰韶文化東到河南,西達甘肅、青海,南到湖北,北至河套地區。從這些地方發掘齣美麗的手製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上頭繪著植物、動物與幾何圖案。山東和江蘇地區的龍山文化則以黑陶為特徵,象徵邁入新文明。

中華文明的早期基礎,在以母係社會為主的新石器時代已逐漸奠定。房屋建構的規製,墓葬的方法與儀式,鬼魂、祖先和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萌芽,各種工具的製造,逐漸勾勒齣中華文明的輪廓。


元謀人


170萬年前,雲南元謀一帶是一大片亞熱帶草原及森林,爪蹄獸及真枝角鹿等第三紀殘存動物在此齣沒。再晚些,則有桑氏鬣狗、雲南馬及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大多是食草類野獸。元謀人使用原始石器來捕獵它們。在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米厚,共四段二十八層的河湖相沉積地層裏,在第四段第二十二層,發現2枚上內側門齒化石。以古地磁測定法檢測,這2顆牙齒屬於170萬年前的某個男性青年。同時齣土的還有七件脈石英石核與颳削器。


藍田人


約100萬年前,有一些在低平的前額上,隆起粗壯眉脊骨的原始人類,在現今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一帶生息活動。其所打製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有不同類型石器分工的跡象。這就是藍田人。1963年到1965年間,藍田人的化石在當地更新世早期地層中被發現。其大腦容量為778毫升,比之後齣現的北京人小一些。他們是目前已發現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直立行走是猿演化為人的重要標誌。


北京人


在中國境內的人類遺址中,齣土的化石與標本最多的當屬北京人遺址。北京人位於北京周口店的天然洞穴中,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前。遺址中的堆積物厚達40米以上,主要由石灰岩碎塊、黏土及粉砂等堆積物所構成,堆積物中留有用火的灰燼。化石包括頭蓋骨6個,頭骨、麵骨碎片12塊、下頜骨15塊及牙齒157顆。北京人的文化遺存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從火的遺跡和使用,可得知北京人已開始文明生活。


山頂洞人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距今3萬年至2萬年前。遺址中發現的山頂洞人化石共有8個男女老幼個體。其腦容量與人體特徵接近現代人。另外還發現54種脊椎動物化石,絕大部分為華北、內濛古及東北地區的現有生物。

山頂洞人不僅會製造石器和骨器,還會製作精緻的裝飾品,為接近現代人的北京人。這些3萬年至2萬年前的化石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山頂洞,洞口朝北,內部分上室、下室和地窖。東南部是上室,東西長16米,南北寬8米,是平常生活的地方。西北部是下室,深達8米,保存著3具完整的人骨化石,可能是葬地。地窖裏有大量動物化石,應是貯藏食物等生活用品的倉庫。對頭骨、麵骨等進行測量和分析,發現山頂洞人與濛古人種較接近,但也有其他人種的特徵。



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5000年,為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今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寜沼平原及舟山島。骨器製作發達,有耜、鏃、魚鏢、哨、錐、匕及鋸形器等器物,磨製精細。遺址普遍發現稻榖遺存,是迄今中國最早的稻榖實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除石斧等石質農具外,最有特色的是大量使用骨耜。主要建築形式是栽樁架闆高於地麵的杆欄式建築,為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發現的為最早,與同時期北方的半地穴式房屋明顯不同。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發源於黃河中遊。於今陝西西安的半坡村發現的遺址,可能是母係氏族成年婦女配偶生活的房間。當時所使用的工具由石、骨、角、陶製成,有開墾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錛、石鏟,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榖物的石碾、石磨盤及石磨棒等。生産以農業為主,糧食以粟為主。主要傢畜是豬、狗和雞,漁獵仍占重要地位,齣土許多石、骨鏃和石網墜,還有帶倒鈎的魚叉、魚鈎及石矛。陶器以粗質和細泥的紅色、紅褐色陶為主,最常見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鉢。在圓底鉢口沿的寬紋上,發現22種不同的刻畫符號,有人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字的淵源之一。



半穴居房屋鼎盛


半穴居既有穴居的優點,又有地麵建築物的特徵,是一種由穴居邁嚮地麵土木建築的過渡形式。

中國的半穴居房址齣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仰韶文化遺址,晚期的代錶性建築以當時的氏族公房為主。

早期的半穴居住房,屋址平麵還沒有通用的固定形狀,穴壁四周無明顯的柱洞及構造遺址,也沒有能夠承重的牆體。屋蓋的形狀多類似圓錐或方錐,以樹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骨架間隙縫塞以細小的樹枝、樹葉和葦草,再塗抹上草筋泥。如果棚屋較大、較重,下部則設有支撐柱。中期的半穴居住房,承重立柱齣現,牆體增高,建築所需要的基本因素已具備。到瞭晚期,齣現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及甘肅秦安大地灣等原始氏族群落聚集的大房子。


開始養蠶


蠶桑技術發源於中國,從仰韶文化遺址齣土的蠶形石飾、陶蠶和浙江餘姚河姆渡齣土的蠶紋象牙盎來看,都錶示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對蠶不僅有充分的認識,並産生巫術崇拜。這種崇拜蠶的巫術觀念,到瞭商代,演變為統治階層對蠶神的崇拜,也說明蠶桑業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國『絲綢之邦”的地位,開始於新石器時代,因已能生産絲織品、擁有較高水平的繅絲和織絹技術。


五帝、夏、商



神話與傳說是上古先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經驗,對自然與曆史現象的理解。

“三皇五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神話傳說,“三皇”是創世神話中的代錶人物,也是史前人類生活方式的象徵,女媧是人類的創造者,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則是先民的代錶;“五帝”則是父係社會部落聯盟時代的傑齣領袖,從黃帝、顓頊、帝嚳到堯、舜,都是古人口耳相傳的曆史人物。

夏的農業發達,已有榖、稻、麥、大豆及瓜等農産品,並實施“五十而貢”的稅收製度,後世的井田製度在夏代已存在。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重要發展階段。同時,甲骨文與青銅技術,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奠定瞭基礎。



炎帝傳說


距今4500多年前,即父係社會部落聯盟時代,地處黃河上遊的陝西岐山薑水一帶,居住著一支擁有先進農業生産技術的氏族部落,其首領為炎帝,姓薑。相傳炎帝教導人們種植五榖。在其領導下,人們不斷積纍生産經驗,改善生産工具,連年豐收。炎帝因而深受愛戴,被尊為“神農”,所以其又有“神農氏”之稱。為瞭解救部落成員的疾病之苦,炎帝嘗遍百草,發明醫藥。後來,炎帝部落逐步沿著黃河嚮東遷移,最後定居在中原地區。這時,生活在中原一帶,以黃帝為首的氏族部落逐漸強大。根據《史記》記載,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是個具有無上尊嚴的中央天帝。


涿鹿之戰


黃帝打敗炎帝後,居住在東方的九黎族首領蚩尤,聯閤南方苗民,殺到涿鹿,與黃帝軍爆發著名的“涿鹿之戰”。傳說蚩尤有呼風喚雨召霧的本領,他布起漫天大霧,團團圍住黃帝的軍隊,再左右夾擊,使黃帝軍損失慘重。萬分危急之際,黃帝的手下風後依照北鬥星的原理,製造瞭一輛“指南車”。黃帝的軍隊靠著這輛指南車指明方嚮,衝齣大霧重圍。同時,黃帝又派人到雷澤中捕來龍身人頭的雷獸,將之殺死,從其體內抽取最大的一根骨頭,用來製作鼓槌。用這鼓槌敲打以夔皮製成的軍鼓,竟比雷聲還響。黃帝下令將鼓運到戰場,一連擂瞭九響。鼓聲猶如雷聲轟鳴,大振軍威,蚩尤軍隊望風而逃,黃帝率軍追擊,殺死蚩尤,獲得勝利。


三賢禪讓


堯是中國古代傳說的著名賢君,據說他處處為人民著想,不亂施特權,住的是簡陋的茅屋,過著粗衣淡飯、節儉樸素的生活。但其兒子丹硃卻是個不肖之子。堯決心不傳位給兒子,於是留心天下賢人,好禪讓帝位。後來,堯探知舜是位賢孝又有纔乾的青年,決定讓位給舜。舜名重華,是黃帝的七世孫,顓頊的五世孫。原先舜被封在虞,所以又稱為虞舜。舜天性篤厚,在位幾十年,深受愛戴。舜同樣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商均,而是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


大禹治水


關於禹的神話很多,其齣生也很神秘,據說鯀偷瞭天帝的寶物“息壤”,以治洪水,天帝震怒,命火神祝融將鯀殺死在羽郊。鯀死瞭3年屍體都沒腐爛,便有人剖開他的肚子,發現瞭禹,鯀則化成一頭黃熊(有說黃龍)隱入山中。

禹忙於治水,到瞭30歲還未婚。這時有隻九尾白狐,化身名叫塗山氏的美麗姑娘,嚮禹唱歌示愛,禹於是跟她結婚。不過,婚後禹仍忙於治水,很少迴傢,塗山氏想念禹,就去治水工地找他,卻見禹變身成一頭熊在挖山洞。塗山氏覺得嫁給一頭熊很丟臉,轉頭就跑,禹追於其後,塗山氏便變成一塊石頭。禹對著石頭大喊“還我兒子來!”接著石頭就裂開瞭,生齣一個小孩,這小孩便取名“啓”或“開”。

關於禹治水的神話有很多,傳說他得到許多神靈的幫助,如黃龍曳尾替他疏導河川;魚身人臉的河精送他河圖,助他治水;還有蛇身人麵的神送給他玉簡,用來量度天地等。


夏代的建立


堯舜時代深受洪水之苦,鯀用圍堵方式治水,9年不成。舜即位後,命禹治水,改以疏導治平洪水。因其治水有功,受封於夏。禹接受舜的讓位成為部落領袖後,常會諸侯並劃九州島,顯然已具備天子的權威。

夏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政治製度較為簡單,設有負責觀察天體四時的羲氏、和氏;管理政事的牧正、車正、庖正;囚禁犯人的“夏颱”。羲氏與和氏製定曆法,將1年分為12個月,是最原始的夏曆;掌管政事的牧正、車正和庖正帶領人們製造石器、木器等工具,並組織生産活動。夏代的農業很發達,已有榖、稻、麥、大豆及瓜等多種農産品。夏實行“五十而貢”的稅收製度,各部落皆要按收入比例納稅給中央。

禹死後,兒子啓繼位,打破禪讓製度,確立王位父死子繼的世襲製度,齣現中國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公元前1751年,商湯起兵,放末代君王夏桀於南巢,自此夏亡。


成湯滅夏


公元前1600年,湯打敗夏桀的軍隊,建立商朝。湯,又名成湯,甲骨文記載為“大乙”。商族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壯大,至湯時,遷都於毫(今河南濮陽),欲討伐夏桀。成湯聯閤各部落徵伐夏桀。齣發前,湯發錶誓師詞,即現存於《尚書》的《湯誓》篇。滅夏後,商湯在諸侯的擁戴下登基,宣告商朝成立。商湯吸取瞭夏桀的教訓,以身作則,勤政愛民,受到各地諸侯尊敬。


盤庚遷殷


從商建國至盤庚執政,曆經4次遷都。公元前1398年,陽甲死,其弟盤庚繼位,為解決王室糾紛,決定從奄(今山東麯阜)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但有不少人反對,盤庚錶示先王們曾按天帝的旨意遷都,此次遷都也同樣得到天帝允許,不服者,天帝將會懲罰其祖先的靈魂。商民不敢違背,於是跟隨盤庚遷至殷地,從此安定下來,直到商朝滅亡,共曆8代12王,共計273年。

殷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間作為商代後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曆史上可確定位置的最早都城。遷都至殷為商代的重要轉摺,從此政治有所改善,社會較穩定,經濟和文化也有顯著的發展。




婦好及婦好墓


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是中國最早的女政治傢和軍事傢。武丁十分寵愛她,授予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嚮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但婦好還是先於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將之葬於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1976年發掘時,發現墓葬保存完好,齣土的玉石雕刻種類繁多,顯示當時製玉水平極高,尤以玉石人像,為後人研究商代的雕塑藝術、人種、服飾製度、階級關係及生活形態等,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繁榮的青銅文化


夏、商時期,中國古代青銅技術由産生、發展,逐步走嚮鼎盛,過程大緻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夏至商代早期的發明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生産青銅器;二是商代中期的發展期,青銅器的生産逐漸大型化和復雜化,並走嚮社會應用;三是商代晚期至西周的鼎盛期,這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甲骨文鼎盛


甲骨文是指殷墟齣土的刻在龜甲、獸骨或骨角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字體。商朝滅亡後,甲骨文鮮為人知,直到1899年,古文字學傢王懿榮纔發現殷墟齣土的甲骨上的契刻文字,是比西周金文還要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相當完整、成熟的文字體係,共5000多個單字,顯現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六種構字原則。甲骨文已有從一到十和百、韆、萬等十三個記數單字,使用十進製記數,並已有奇數、偶數、倍數的概念。

從甲骨文可知當時已有完整的六十甲子,用天乾地支記日;有1月至12月,甚至13月的曆法,並齣現大量記時用的專名。蔔辭大多用刀刻,有些字隻有橫筆或竪筆;其中有硃書、墨書,錶示當時已有毛筆,或先書後刻,或刻後填硃墨,但大多是直接刻成的。甲骨文記錄瞭殷商時期各個領域的狀況,為研究商朝曆史提供第一手史料。


商代天文曆法學


商代大規模的祭祀和占蔔,要求準確的祭祀時間、周期,加上農業生産的進步,氣候對農業、畜牧業及田獵等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商人正是通過觀測天象來掌握氣候變化,使得商代曆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商代曆法是迄今已知較為完整的最早曆法。分為陰陽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1周,即365又1/4日為1迴歸年,也稱“四分曆”;陰曆以月亮繞地球1周,即29或30日為1朔望月。商代采用乾支記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12個朔望月為1年,與迴歸年有差數,所以陰陽曆在若乾年內置閏,閏月置於年終,稱為13月。

季節與月份有大緻固定的關係。商代每月分為3旬,每旬為10日。1天分為若乾段時刻,天明時為明,以後有大采、大食;中午為中日,以後有昃、小食、小采。旦為日初齣之時,朝與大采相當,暮為日將落之時。對於年,也稱“歲”、“祀”。商代天文學中的許多天象在蔔辭中均有記載,為後世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一份不包含《用年錶讀懂中國曆史》一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書名: 《江山風雲錄:從秦漢到近代的權力流轉與社會變遷》 作者: [此處留空,可填寫真實作者名或筆名] 簡介: 一部曆史的宏大敘事,需要以深邃的洞察力去解構其復雜脈絡。《江山風雲錄》並非一部簡單的年代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權力、文化與人民命運交織的深度剖析。本書旨在穿透史料的迷霧,探尋中國曆史長河中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核心的驅動力,以及在巨變之下,普通人生存的真實圖景。 Part I:帝製初立與中古的奠基(秦漢至隋唐) 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充滿瞭激烈的碰撞與創造性的融閤。本書從秦的統一拉開的序幕寫起,著重探討瞭“大一統”觀念如何在血與火中鑄就。我們審視秦朝短暫而劇烈的製度實驗,如何為後世兩韆年的中央集權提供瞭藍圖,同時也埋下瞭覆滅的伏筆。 繼而進入漢代。這不是一部僅關注宮廷政變的記錄,而是聚焦於儒傢思想如何從一種學派,蛻變為國傢意識形態的構建過程。漢承秦製,如何在地方治理、土地兼並與邊疆經營中,展現齣其獨特的韌性與脆弱性。魏晉南北朝的“分裂”階段,常被視為黑暗或混亂,但本書強調,正是在此期間,民族的大融閤加速,士族的權力結構、玄學的興衰,以及佛教的深度本土化,為隋唐的盛世奠定瞭不可或缺的文化與社會基礎。 隋唐盛世,是本書濃墨重彩的一章。我們不滿足於描繪“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的錶麵光鮮,而是深入剖析瞭三省六部製如何平衡皇權與相權,科舉製如何改變瞭社會的流動性,以及府兵製到募兵製的轉變,如何影響瞭國傢的軍事與財政結構。盛唐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是其力量的源泉,但也正是在對外交流的極緻擴張中,蘊含瞭安史之亂的內生性危機。藩鎮割據的興起,標誌著中央集權的一次重大挑戰與結構性重塑。 Part II:士大夫的崛起與內捲的開端(中晚唐至宋代) 藩鎮割據的尾聲,帶來瞭一個深刻的轉變:權力結構從基於武力嚮基於文官集團的傾斜。本書詳細闡述瞭中晚唐藩鎮與中央的復雜博弈,以及最終硃溫等地方勢力如何終結瞭唐朝的統治。 宋代,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個極為特殊且關鍵的時代。我們將其定位為“文官治國”的頂峰,同時也是“內捲化”的顯著開端。宋代如何在軍事上相對弱勢的背景下,實現瞭空前的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發展以及技術(如活字印刷、火藥應用)的突破,是本書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理學的形成,不僅是對儒學的復興,更是對社會倫理和個人修養的重塑。我們分析瞭宋代重文抑武的國策在穩定內部秩序的同時,對外部威脅的應對能力造成的長遠影響。從澶淵之盟到靖康之恥,宋朝的悲劇性,在於其高度成熟的文官體製在麵對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時所顯現齣的結構性睏境。 Part III:軍事集權與官僚體係的極緻化(元、明、清) 濛古人的崛起,是世界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中國曆史的一次深刻的外來衝擊。本書不將元朝視為簡單的“異族統治”,而是研究瞭濛古人如何在其徵服的廣袤疆域中,吸收並改造瞭既有的中國行政體係。元朝短暫的統治,在國傢統一、漕運網絡以及民族關係等方麵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明朝的建立,是漢族精英對前朝統治經驗的反思與極端化的産物。洪武皇帝如何通過廢除丞相製度,將皇權推嚮瞭空前的獨裁頂點,是本書分析的重點。這一製度性的轉變,導緻瞭內閣製度的興起,以及宦官勢力的周期性膨脹,使得明朝的政治生活充滿瞭對皇帝個人能力的高度依賴。同時,我們考察瞭海禁政策的起伏,以及在東亞貿易體係中的角色變化,並深入探討瞭資本主義萌芽在特定社會結構下難以突破的深層原因。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曆史充滿瞭內在的矛盾性。滿族如何通過“以漢治漢”的策略,以及對傳統製度的繼承與改良,構建瞭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爆炸的龐大帝國,是本書關注的焦點。康乾盛世的錶麵繁榮下,潛藏著僵化的官僚體係、日益加劇的土地兼並以及對新思想的抑製。我們詳盡分析瞭“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精神的鉗製,以及閉關鎖國政策對中國與世界科技、經濟同步發展的巨大阻礙。 Part IV:帝製晚期的動蕩與現代的萌芽(鴉片戰爭至清末) 晚清的衰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纍積的內外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書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聚焦於傳統王朝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的掙紮與應對失誤。無論是洋務運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內在矛盾,還是戊戌變法的短暫嘗試,都揭示瞭舊有體製在自我革新方麵的巨大慣性。 太平天國的興起,被視為舊式農民起義在時代背景下的異化,其宗教色彩與社會綱領,展現瞭底層民眾對既有秩序的絕望。最終,地方督撫權力的坐大,成為瞭清朝覆亡的結構性因素之一。本書以辛亥革命的爆發為階段性高潮,總結瞭帝製兩韆年生命力的耗盡,並為讀者理解接下來的現代轉型,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晚期帝國樣本。 本書特色: 《江山風雲錄》摒棄瞭單純的事件羅列,強調“結構性分析”與“思想史切入”。它緻力於揭示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製度是如何演變,思想是如何塑造行為,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張力如何驅動曆史前進。每一朝代的興衰,都被視為一個復雜的係統性問題,而非孤立的偶然事件。讀者將看到,權力如何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麵貌齣現——從秦的絕對暴力,到宋的文官製衡,再到明的皇帝獨裁——但其核心邏輯,卻在曆史的反復上演中,留下瞭清晰的痕跡。這是一部關於“不變的變遷”與“永恒的權力遊戲”的深刻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嚴肅的曆史考察和引人入勝的敘事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既有學者應有的嚴謹與審慎,又充滿瞭對曆史人物命運的關懷和洞察力,讀起來絲毫沒有傳統史書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腔調。很多關鍵的曆史轉摺點,都被描繪得如同史詩場景,充滿瞭戲劇張力,讓我這個讀者完全沉浸其中,幾乎能感受到曆史的呼吸和溫度。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曆史學習的門檻,讓普通讀者也能毫不費力地跟上節奏,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知識,感覺自己不是在啃書本,而是在聽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講述那些波瀾壯闊的往事。

評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價值體係構建得非常成熟和平衡。它並沒有采取單一的、預設的價值導嚮去評判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提供瞭一個多角度的審視平颱。它鼓勵讀者去思考“為什麼”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是什麼”。在對待那些具有爭議性的曆史人物時,作者展現齣瞭極高的剋製力和公允性,將史料呈現齣來,把最終的判斷權留給瞭讀者。這種開放式的曆史觀,對我個人的認知塑造非常有益,它培養瞭我獨立思考曆史事件的能力,不再輕易被單一的敘事定論所左右。這種鼓勵思辨的寫作態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之一,它真正做到瞭引導讀者“讀懂”曆史,而不是僅僅“記住”曆史。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社會結構和製度變遷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宏觀敘事之下,蘊含著極其紮實的製度細節。它並沒有止步於講述誰打敗瞭誰、哪個皇帝繼位瞭這種錶麵化的曆史,而是深入挖掘瞭權力運行的機製、法律體係的演變,以及經濟基礎如何影響上層建築。我尤其欣賞它在關鍵製度轉摺點上的剖析深度,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史學傢在耳邊低語,為你講解每一個政策背後的深層動因和長遠影響。這種兼具廣度和深度的處理,極大地滿足瞭我對曆史本質的探究欲望,讓我對古代社會運行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遠超我以往讀過的同類書籍的水平。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軸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化繁為簡的藝術品。我過去在閱讀其他曆史著作時,常常因為年代久遠的事件交織在一起而感到頭暈目眩,但這本書巧妙地將不同的曆史階段像層疊的畫捲一樣鋪展開來。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通過精妙的布局,讓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關鍵節點能夠相互參照、相互映照。這種“並置”的手法,極大地幫助瞭我構建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曆史認知框架。讀起來不再是綫性的、單調的敘事,而更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時間迷宮中,找到瞭清晰的指引綫索,使得原本晦澀的政治變遷和文化流轉變得直觀而富有邏輯性,這種學習的效率和樂趣是空前絕後的。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每一頁的視覺感受都經過瞭精心打磨。那種沉穩而不失活潑的字體選擇,配閤恰到好處的留白處理,讓閱讀體驗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裝幀的質感也非常齣色,拿在手裏分量十足,那種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種對曆史的敬意。我尤其欣賞它在信息密度和閱讀舒適度之間的平衡,既沒有因為追求信息量而把版麵弄得密不透風,也沒有因為追求美觀而讓關鍵信息被稀釋。內頁的用紙質量也無可挑剔,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有視覺疲勞感,墨色濃淡適宜,使得那些復雜的曆史脈絡在紙麵上展現得清晰明瞭,讓人忍不住想要一頁一頁地仔細品味下去。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群體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絕對是市麵上少有的精品。

評分

使用方法就更簡單,洗的時候隻要不用鐵鏟,不用鋼絲球,彆的沒任何要求,炒完菜抹布一抹,就乾淨瞭,真的不沾!

評分

價格很便宜

評分

簡單明瞭

評分

正版書,快遞快,快遞員辛苦啦。

評分

很好的書,在書店看過,趕上京東搞活動,比在書店買便宜瞭很多。

評分

讀好書,品文學,其樂無窮。

評分

孩子喜歡

評分

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質量很好

評分

價格很便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