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佛學

唐宋佛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道儒 著
圖書標籤:
  • 佛學
  • 唐代佛學
  • 宋代佛學
  • 中國佛學
  • 哲學
  • 宗教
  • 曆史
  • 文化
  • 唐宋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11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516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之一。作者為世界宗教史所研究員,一直緻力於佛教哲學和中國佛教宗派研究。本書集中收錄瞭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唐宋時期天颱宗和禪宗的論文,代錶瞭當代中國佛教研究的水準。


作者簡介

魏道儒(1955年10月15日~),河北景縣人。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峨眉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2011年4月,提齣:“禪宗之源在黃梅”。


目錄

[BT1]目錄

1、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3)

2、華嚴哲學的基本特點(10)

3、華嚴宗的性起學說(12)

4、論杜順的華嚴禪觀(17)

5、華嚴宗理論創新的過程、內容與價值(22)

6、李通玄華嚴學的核心內容及其曆史地位(27)

7、澄觀華嚴學的特點(38)

8、漢譯經典中的“護國”(45)

9、佛捨利崇拜的地位、功能與現代價值(50)

10、觀音信仰的性質、發展與傳播(53)

11、鎮國之典,人天大寶——《大般若經》導讀(59)

12、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的對立、協調與融閤發展(62)

13、宋元明清佛教史論綱(67)

14、宋代禪宗的文字禪(76)

15、關於宋代文字禪的幾個問題(85)

16、祖師崇拜中的菩提達磨(94)

17、從倫理觀到心性論(101)

18、禪宗看話禪的興起與發展(105)

19、論禪宗與默照禪(122)

20、普照知訥與四部典籍(128)

21、宋代禪宗中的華嚴學(133)

22、宋代華嚴中興的過程、內容和特點(142)

23、有益於宗教對話的佛教傳統資源(151)

24、華嚴宗與中國文化(156)

精彩書摘

  《唐宋佛學》:
  法順以“感通幽顯,聲聞朝野”,引起唐太宗的重視,後引入內禁,隆禮崇敬,“儲官王族懿戚重臣,戒約是投”。唐王朝統治者眷顧法順基於兩點:其一是仰其“神”,指為法順的諸多神異功能所吸引;其二是奉其“德”,指他“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隨有任用,情誌虛遠;但服粗弊,卒無兼副;雖聞異議,仍大笑之。其不競物情,又若此也”。不與世爭,生活從簡,超然大度,此即為其“德”。從隋至唐初,南北各地佛教僧人雲集長安,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爭辯論戰,互較短長,乃是碩學高僧的護教衛法之“德”。法順的“德”,是成功地在民間弘教的下層僧人的特有品質。法順此後無多事跡,卒於長安南郊義善寺。
  法順與《華嚴》、與義學中心至相寺的關係,可以從道宣對其弟子的記述中看到。道宣謂:“弟子智儼,名貫至相。幼年奉敬,雅遵餘度,而神用清越,振績京阜。《華嚴》、《攝論》,尋常講說。至龕所(指法順葬身處)化導鄉川,故斯塵不絕矣。”道宣比智儼年長6歲,當時均活動於長安城南同一地區,此段記述尤為重要和可信。
  ……
《禪宗心印》 一、 緣起與核心 《禪宗心印》並非一本描繪唐宋佛學盛況的史書,亦非梳理唐宋時期佛教各宗派流變脈絡的學術專著。它是一部以禪宗為核心,深入探究“心”之奧秘,揭示“印”之真義的修行指南。全書旨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破除世俗知見,契閤佛陀本懷。 何為“心”?是識心,是妄心,是分彆心,是分彆心所染汙、所遮蔽的清淨自性?還是那超越一切名相、無始無終、寂靜光明的本體?《禪宗心印》不辭繁瑣,從禪宗祖師的語錄、公案中提煉齣對“心”的種種闡釋,並輔以經論精義,力圖讓讀者擺脫對“心”的種種錯解誤會,認識到其本來的麵目。 何為“印”?禪宗所言之“印”,非世俗之印章,非印記,而是指佛法的究竟旨趣,是諸佛菩薩所印可的法門,是與佛陀本源一體不二的證明。勘破“心”的虛妄,體悟“心”的真實,便是得“心印”。《禪宗心印》便緻力於呈現這一“印”的內涵,引導讀者通過實踐,親證這一至高無上的境界。 二、 內容構成與精要 本書的內容編排,緊密圍繞“心”與“印”展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旨在為修行者提供一條清晰可見的解脫大道。 第一部分:破妄顯真——辨析“心”之真相 破除“識心”的迷執: 詳細剖析“識心”作為六識、八識的功能與局限。指齣凡夫之所以輪迴不絕,皆因執著於生滅變異的識心,而誤將此識心當作真實的我,當作宇宙人生的本體。本書將援引《楞嚴經》等經典,層層剝繭,指齣識心乃是依他而起,依緣而生,並非真實自性,而是虛幻的相。 揭示“妄心”的虛幻: 深入辨析“妄心”的種種形態,如貪嗔癡慢疑,以及由此産生的種種分彆、執著。講解妄心如何遮蔽自性光明,如何製造煩惱痛苦。並通過禪宗公案,展現祖師如何通過機鋒巧辯,打破弟子的妄想分彆,令其頓悟。 彰顯“真心”的本有: 在破除識心、妄心的基礎上,本書將逐步引導讀者體認那本來清淨、寂滅、光明、不生不滅的“真心”或“自性”。強調真心非由外得,非由修成,而是本自具足,隻因妄想遮蔽,故不見。本書將以大量的祖師語錄,如“心淨則國土淨”,“心佛眾生三無差彆”等,來印證真心之體用。 “心”與“境”的辯證關係: 詳細探討“心”與“境”之間的關係。是境生心,還是心生境?在佛教的究竟義中,心境不二,皆是自性所現。本書將深入剖析,指齣凡夫之“心”,受“境”的轉動,而修行者之“心”,則能轉動“境”,直至心境雙亡,一真法界。 第二部分:契悟“印”之妙諦——修行路徑與實踐 “印”的深層含義: 詳細闡釋“印”在禪宗中的多重含義。它既是諸佛的本懷,也是修行者印證自心的標誌。它是對自性清淨的印可,是對究竟涅槃的證明。本書將引申齣“以心印心”的含義,說明佛佛道同,祖祖相傳的法脈,皆是以心傳心,不在言句。 “參禪”的實踐方法: 詳細介紹禪宗的核心修行方法——參禪。並非籠統地講“坐禪”,而是深入講解“話頭”參究的真正要領。如何選“話頭”,如何持“話頭”,如何破“話頭”,以及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種種境界,應如何處理。本書將區分“悟後”與“悟前”的參禪,強調“悟”是關鍵,而參禪是悟的助緣,也是悟的深化。 公案的力量——超越邏輯的智慧: 選取曆史上著名的禪宗公案,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公案並非故事,而是祖師為瞭打破弟子執著,直指心源而設的方便。本書將從公案的字麵意義、語言背後所蘊含的禪機、祖師開示的用意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引導讀者從中體會超越邏輯、直觀徹悟的禪門智慧。 “悟”的層次與境界: 詳細闡述“悟”的真實含義。悟非世俗之“明白”,非知識之“瞭解”,而是對自性本源的親證。本書將區分“見性”的初悟、中悟、究竟悟,以及悟後如何安住,如何繼續深化修行,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頓悟”與“漸修”的統一: 探討禪宗“頓悟”的究竟義,同時也要闡明“漸修”的必要性。指齣頓悟並非一蹴而就,其背後亦有長劫的修行作為基礎。同時,在頓悟之後,更需要精進的漸修來穩固境界,消盡習氣,方能真正受用。 “活”的修行——破除機械念佛與死記硬背: 強調禪宗修行的活潑性,破除一切僵化的修行模式。無論是持咒、念佛,還是拜懺、讀經,在禪宗看來,皆是方便法門。若執著於形式,而不明其心,終究是“無用功”。本書將引導讀者將一切修行,皆歸於“心”,以“心”來統攝一切法門,令修行真正活起來。 第三部分:應用與證悟——將禪心融入生活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實踐: 詳細闡述如何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核心禪理,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如何在工作、傢庭、人際關係中,保持內心的清淨無染,不被外境所轉。 “平常心是道”的體悟: 深入闡述“平常心是道”的真義。指齣大道不在彆處,就在我們日常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之間。關鍵在於是否能以一顆清淨無分彆的心,去體察和感受。 “放下”的真正含義: 詳細解析“放下”的究竟義。放下並非放棄,而是放下執著,放下妄想,放下虛幻的我。本書將區分“不能放”與“放下”的差彆,指齣真正的放下,是體悟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成佛”並非遙遠的目標: 鼓勵讀者,成佛並非需要經曆漫長的劫數,也並非需要達到某種高不可攀的境界。當下的這一念心,若能契閤佛陀本懷,便是佛。本書旨在破除修行者的懈怠與退心,令其於當下,即見自性,即證菩提。 三、 風格與特色 《禪宗心印》的語言風格,力求質樸、平實,避免艱深晦澀的術語堆砌。作者以一種慈悲、懇切的態度,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禪師,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書中大量的禪宗祖師語錄、公案,並非簡單引用,而是經過作者的精心挑選和深入解讀,力圖將祖師的智慧,以最貼近現代人心的方式呈現齣來。 本書並非一本理論著作,而是一本實踐性的修行指南。它鼓勵讀者不僅僅是閱讀,更是去實踐,去體悟。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被引導去反觀自心,去參究當下,去體會“心”的妙用。 四、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一切對佛教,特彆是對禪宗有興趣,並希望深入瞭解其核心思想的讀者。無論您是佛學初學者,還是有一定修行基礎的行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和指導。尤其對於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渴望找到內心平靜與解脫之道的人,本書將為您點亮一盞明燈。 《禪宗心印》願與您一同踏上這條探尋自性、契悟佛法的究竟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它探討的議題宏大而深刻,關於人生的意義、時間的流逝、以及個體在巨大社會變遷中的自我定位。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哲思,但又不流於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具象化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將這些思考融入其中,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著去反思自身的生活。我常常在深夜讀完一章後,關上燈,凝視著天花闆,久久迴味那些觸動我的句子。這已經超越瞭單純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滋養,讓人對世界和自我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寬容。

評分

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融閤瞭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敏銳,形成瞭一種既有厚重感又不失清新活力的文風。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環境和氛圍的描摹,那些景物描寫不僅僅是背景闆,它們與人物的情緒是共振的,往往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特定的情緒氛圍,比如清晨薄霧中的那種迷茫感,或者黃昏時分古建築上投下的那種滄桑感。這種畫麵感極強的文字處理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視覺的享受。整本書讀下來,像是在欣賞一幅層層疊疊、色彩豐富的油畫,每一筆都恰到好處,讓人心悅誠服。

評分

這部小說簡直是把我拉進瞭另一個時空,那種對曆史細節的考據和還原程度,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細膩入微,每個角色都不是臉譜化的符號,他們有自己的掙紮、矛盾和成長。尤其是主角,他的選擇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讓人忍不住跟著他一起思考,如果是我處於那個位置,會做齣怎樣的抉擇。故事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高潮迭起卻又不失深沉。那種宿命感和時代洪流下個體的無力感,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文字本身也極具張力,有些段落的描述簡直可以用詩意來形容,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讀起來會比較枯燥的學術性著作,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很“硬核”,但沒想到,它的敘事手法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不同的曆史場景之間,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特彆是他對一些核心思想的梳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人感覺茅塞頓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嚴謹態度,每一個觀點都有據可查,但又絕不賣弄學問,而是以一種平等交流的姿態與讀者對話。對於我這種對相關領域僅有初步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入門磚,既能滿足求知欲,又不會因為晦澀難懂而望而卻步。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交叉推進的方式,一開始看可能會覺得有些跳躍,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所有看似零散的綫索是如何精妙地匯集到最終的主題上。這種結構設計,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懸念感和探索欲。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一個完整的圖景,推測接下來的走嚮,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體驗非常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盡管篇幅不短,但通篇沒有一句廢話,所有的情節、對話、環境描寫,都在為最終的主題服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駕馭能力和對文字的絕對控製力。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滿意。

評分

不錯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滿意。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滿意。

評分

印刷精美,質量很好,內容豐富

評分

jssnzjsjsiuauqbajsoksnzmdmbxgzywbhajsjdbdnjsnzjs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滿意。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滿意。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閤適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