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晋道教仪式”和“古灵宝经”是两个各有其独立性然而又具有深刻内在关联的课题。
《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上编围绕斋戒制度和定期斋戒制度,对汉晋道教仪式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其与古代国家祭祀和印度佛教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下编围绕敦煌本《灵实经目》,对古灵宝经出世时间、版本、分类、教义思想以及经典之间的内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作者在大量实证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亦力求对汉晋道教的基本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和推进。
作者简介
王承文,湖南常德市澧县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道教经典和道教史、敦煌学、隋唐史、华南区域史研究。着有《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等。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国哲学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2005年、2013年、2015年,三次获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
目录
序言
上编
第一章 漠晋道教斋戒制度和神圣空间构建论考
第一节 论汉晋道教斋戒制度和神圣空间的来源——以道教“静室”渊源和性质为中心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早期天师道“静室”与汉代“请室”和“静室令”的差别
三 先秦至魏晋祭祀斋戒制度与“斋宫斋室”和“静室”的来源
四 汉晋道教“静室”和“斋室”与斋戒制度的关系
五 汉晋道经所见“静室”其他名称及其与斋戒制度的关系
六 对汉晋道教“静室”两个相关问题的再讨论
七 结语
第二节 汉晋道教神圣空间与斋戒仪式的起源和展开——以道教“静室”和“斋堂”为例
一 引言
二 古代国家祭祀中的“斋宫”和“斋室”与汉晋道教“静室”在交通神灵功能上的相通
三 古代国家祭祀斋戒和早期道教斋戒中的“守静”与“静室”名称的来源
四 从“静室”看汉晋道教“斋仪”的起源和展开
五 古代国家祭祀与古灵宝经集体性斋戒仪式的来源
六 从早期天师道“治堂”到古灵宝经“斋堂”:道教集体性“神圣空间”的重要转变
七 结语
第三节 从斋戒规范论古代国家祭祀对汉晋道教的影响
一 古代祭祀斋戒类型和“沐浴”规定对早期道教的影响
二 古代祭祀斋戒禁酒肉和“荤辛”等规定对早期道教的影响
三 古代祭祀斋戒对男女性关系的规定及其对早期道教的影响
四 古代祭祀斋戒远离“秽恶”的规定对早期道教的影响
五 后论
第二章 汉晋道教定期斋戒制度渊源及其与佛教关系论考
第一节 古代国家祭祀与汉晋道教定期斋戒制度的渊源——以“八节斋”来源为中心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礼记·月令》等所见祭祀斋戒与“八节斋”最早的渊源
三 古代国家“八节之日”祭祀和斋戒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来源论考——以道教“八节斋”为起点的考察
一 《太平经》与古代国家“八节之日”祭祀和斋戒的关系
二 《太平经》与道教“八节之日”修斋的早期形态
三 《太平经》与道教神灵的定期考校及其思想来源
四 《太平经》与神灵定期考校内容以及斋戒悔过的应对方式
五 《太平经》与“晦朔弦望”作为道教定期斋戒日期的渊源
六 结论
第三节 从“八节斋”论汉唐道教定期斋戒制度演变
一 汉代《老子中经》与“八节斋”等定期斋戒制度
二 束晋南朝上清派的“八节斋”以及定期斋戒制度
三 古灵宝经对汉晋道教“八节斋”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影响
四 结语
第四节 汉晋道教定期斋戒与佛教“布萨”制度关系论考
一 早期印度佛教“半月半月布萨”制度及其内涵
二 六朝汉译佛经所见每月“布萨”次数差异及其原因辨析
三 中国本士定期斋戒与佛教“布萨”制度根本性差别辨析
四 中国佛教在家信徒“月六斋”与本土斋戒制度的关系
五 《增壹阿含经》等汉译佛经“月六斋”神灵考校与道教的关系
六 后论
下编
第三章 敦煌本《露宝经目》舆古露宝经分类及其内在关系考释(上)
第一节 古灵宝经中《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与《道德经》的关系论考
一 引言
二 敦煌本《灵宝经目》与古灵宝经两种分类法的由来
三 古灵宝经中《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与《道德经》的关系
四 余论
第二节 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的主神观念
一 “元始旧经”中的主神“元始天尊”及其表现方式
二 古灵宝经“新经”中的“元始天尊”以及主神观念
三 古灵宝经“新经”中的“天尊元始元始天王”和“太上虚皇”等与主神的关系
四 研究古灵宝经主神观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论“元始旧经新经”与“三洞经书”思想的关系
一 “元始旧经”与道教“三洞经书”观念的创立
二 古灵宝经“新经”对“三洞经书”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三 对中古道教“三洞经书”思想研究中几种主要观点的辨析
四 结语
第四章 敦煌本《露宝经目》与古露宝经分类及其内在关系考释(下)
第一节 灵寅“步虚”仪的起源与古灵实经分类论考——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为中心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从灵宝“步虚”仪的起源看《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的分类归属
三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最尊崇的经典辨析
四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所尊崇的最高神灵辨析
五 对《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大量内容来自“仙公新经”观点的辨析
六 余论
第二节 敦煌本《灵实经目》与古灵实经分类时间逻辑问题以及相关经典归属论考
一 引言:古灵宝经分类“时间逻辑”问题的由来
二 古灵宝经“仙公新经”中的“时间逻辑”问题辨析
三 古灵宝经“元始旧经”的“时间逻辑”问题辨析
四 古灵宝经中的大乘佛教“本行”观念与“元始旧经”出现“葛玄张道陵”和“徐来勒”的原因
五 “元始旧经”和“新经”之“时间逻辑”问题的本质
六 陆修静在《灵宝经目》中是否“变更”了有关古灵宝经的归属?
七 敦煌本《灵宝经目》中相关古灵宝经归属问题的具体考察
八 余论
第三节 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考释
一 以《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和《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为例
一 引言
二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与“元始旧经”关系的重新考察
三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上、下卷与“元始旧经”关系的重新考察
四 后论
第五章 陆修静对古露寅经的整理及其道教信仰转变论考
第一节 敦煌本《灵实经目》与古灵宝经出世论考——兼对古灵宝经出世时间下限的考定
一 引言
二 《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的性质和来源
三 《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与“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
四 《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之“十部妙经”结构及其与《太平经》的关系
五 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见“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状况
六 陆修静<置宝经目序》与敦煌本<量宝经目)的内在关系
七 结论
第二节 陆修静道教信仰从天师道向灵实经转变论考——以陆修静所撰《道门科略》为起点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陆修静《道门科略》与古灵宝经的关系
三 《道门科略》与陆修静道教宇宙观的重大转变
四 《道门科略》与陆修静其他着作在教义思想上的重大差异以及陆修静道教信仰的转变
五 陆修静与上清派传承和上清经法关系的辨析
六 余论
跋语
精彩书摘
《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
(八)关于“寝室”“别寝”“寝静”“寝静之室”与斋戒制度的关系
1.关于“寝室”
古代祭祀斋戒制度和早期道教的“致斋”与“清斋”,都要求斋戒者在“斋室”或“静室”中日夜端坐和安卧,因此,“静室”或“斋室”又称为“寝室”“别寝”“寝静…‘寝静之室”,等等。例如,《册府元龟》记载,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八月丁未,“帝斋宿于明堂殿之寝室”。因此,以上专门用于斋戒的“寝室”等均属于宗教性建筑设施,与一般用于生活起居的普通卧室并不相同。
早期上清派较多地将“静室”称为“寝室”。《员诰·协昌期》记载早期上清经法修炼者常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八月八日、九月九日、十月十日夜,“于寝室存思洞中决事,而独处不眠者吉也”,“是其夜,常烧香,精苦有如所待者也。坐卧存思,或读书念员,在意为之”。其所称“寝室”就是斋戒修炼的“静室”。
《上清太上廻元隐道除罪籍经》是东晋中期一批最早出世的上清经之一。该经记载“六丁日”(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等日期的定期斋戒,大量使用了“寝室”这一概念。例如,该经称“常以甲子之旬丁卯之日,夜半之时,于寝室牀上平坐,北向接手,叩齿七通毕,乃仰存七星……乃又祝曰:愿得除某七世已来,下逮某身阳罪阳过,皆令消除,所向如愿,万事合心”。其“寝室”就是斋戒所用的“静室”或“斋室”。而其内容就是通过“六丁日”的定期斋戒以祈求神灵免除七世祖先包括自己的罪过。
东晋上清经《上清太上八素员经》论述存思星神之法,称“天阴无星之时,皆于寝室施行,同存五方也。员人云在室内存星,亦不异于见星也”。意即在阴暗无星的夜晚,修道者都在寝室存思五方神灵。南朝《洞员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论述道教存思的方法,称:“存思唯令静寂,静寂寝室,昼日亦可存思。”意即存思的修炼最重要的是要求周围环境的静寂,如果“静室”足够寂静,即使在白天也可以进行。《太平御览》所引《八素奔辰诀》称“七曜五星,审识形色,见之早晚,于庭伺之。若晦冥之夕,皆于寝室存念,斋戒修行,如存奔日月之法”。这种存思星神的方法,往往包括在夜晚于庭院中凝视观测星辰,但是在阴暗的夜晚,则在“寝室”即“静室”中斋戒进行。
2.关于“别寝”
陶弘景《登员隐诀》称修炼“玄白之术”,“尤禁六畜肉、五辛之味。当别寝处静思,尤忌房室,房室即死。此道与守一相似,但为径要以减之耳”。这种“别寝”其实也是斋戒所用的“静室”。而“尤禁六畜肉、五辛之味”“尤忌房室”等,均属于斋戒所必须遵守的规范。南朝《洞员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实经》称“大素员人隐朝礼愿上仙经法”,“欲行此道,常当别寝独处,不杂他人”。前引《南岳魏夫人内传》记载早期上清派人物魏华存,其丈夫刘幼彦为修武令,魏华存“随之县舍,闲斋别寝,入室百日,所期仙灵。季冬月夜半,四员人来降于室”⑤。所谓“闲斋别寝,入室百日”,就是在“静室”或“斋室”内斋戒。而其在“静室”内清斋长达一百天,终致天界神员降临其“静室”。
……
前言/序言
汉魏两晋无疑是道教创立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既奠定了道教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道教两千年来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不过,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将汉晋道教作为一个特定对象来研究的例子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早期道教资料的匮乏以及相关道经年代的不确定性有关,另一方面也缘于汉晋本身就是道教研究中一个最具有争议的时期。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这段历史中的许多基本史实和基本问题都难以达成共识。然而,所有研究道教的学者大概都会同意,汉晋道教又是一个极为重要亦亟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的研究领域。这不仅因为道教史研究中的许多基本问题,都可以在汉晋道教中找到源头,而且也因为道教作为一种伟大的宗教,世界上任何一位对道教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的人,应该都很希望了解道教最初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基础上产生、成长和发展壮大起来的。
本书所选定的“汉晋道教仪式”和“古灵宝经”,是两个既各有其独立性又具有深刻内在关联的课题。道教仪式是道教存在和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也是道教信仰和教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正统道藏》所收道教仪式类经典堪称卷帙浩繁,而道教亦堪称是一种仪式的宗教。我们认为斋戒制度就是汉晋道教仪式史研究最重要的起点和基础。因为汉晋道教几乎所有与仪式有关的问题都离不开斋戒制度。然而,迄今为止,汉晋道教斋戒制度却还是前人关注和研究非常欠缺的问题。“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陆修静(406-477)编着的《灵宝经目》所着录的一批早期灵宝经,其出世在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这批经典对中古以来道教的发展演变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我们认为,敦煌本《灵宝经目》就是古灵宝经研究最重要的起点和基础。然而,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敦煌本《灵宝经目》的出世、性质和内在结构等诸问题,却形成了很不相同的认识,并进而直接影响了对中古道教史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而本书就是在尽可能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以上两大核心问题所展开的专门讨论。
本书上编,是围绕斋戒制度和定期斋戒制度对汉晋道教仪式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一章,汉晋道教斋戒制度和神圣空间构建论考。本章共分三节,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汉晋道教斋戒仪式与古代国家祭祀制度的关系。第一节,论汉晋道教斋戒制度和神圣空间的来源——以道教“静室”渊源和性质为中心的考察。本节侧重于从制度的层面讨论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早期道教“静室”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宗教性建筑设施,也是道教徒日常宗教生活的神圣空间,对于道教斋戒仪式的发展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1987年,日本著名道教学者吉川忠夫先生发表了《静室考》一文,对早期道教“静室”的来源、结构和功能等,都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静室”最早源于西汉时期具有“请罪”性质的“请室”,后来则成为道教徒向神灵祈祷、忏悔以及实修某种道术的宗教性建筑物。然而,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汉晋道教的“静室”并非源于西汉时期具有监狱性质的“请室”,而是由先秦至两汉儒家祭祀礼制中的“斋宫”“斋室”和“静室”等宗教设施发展而来的。古代祭祀礼制中“斋宫”“斋室”和“静室”等与道教“静室”最主要的相通之处,就是它们都是特定的专门进行斋戒活动的场所。而儒家祭祀斋戒制度所具有的人神交通性质以及相关斋戒规范等,则直接影响了汉晋天师道以及其他道派斋戒制度的形成。自汉代以后,由于儒家祭祀斋戒制度已被道教和汉传佛教所吸收借鉴,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静室”实际上在儒道释三教中都普遍存在。汉晋道教“静室”还有大量其他名称,对道教各种斋戒仪式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静室”以及其他名称在道经中之所以如此大量而繁复地出现,就绿于古代国家祭祀制度自始至终都把祭祀前的斋戒划分为“散斋”和“致斋”两个阶段,而“致斋”则必须要进入“斋宫”或“斋室”中斋戒,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斋戒的本意,才能与神灵沟通,也才能超凡人圣。而汉晋以来的道教则严格地遵循了这一传统。
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