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病理學方法,不在於解釋病理事實,而在於藉助病理事實,達到解釋正常事實的目的。藉助病理事實,會發現患者的一些思維和行為過程,通過這些過程的差異和缺陷,揭露齣,到底是什麼,導緻某些心理進程的反常,而非思維和行為的反常。這種理念會導緻距離被取消,或者說界限被取消,從而促進建立一種心理動力學的連續性,到那時,精神疾病就會非常接近心理穩定常數,而後者常被當作心理很健康的特徵。
因此,極限狀態占據瞭一片變化不定的領域,後者成為其構成的本質內容。它引發瞭激烈的論戰,其中的一種激進的科學觀點,過分追究極限狀態到底存不存在,以反對某種非定位的觀點。換句話說,一些人在發明一些極限或是一種對疾病分類控製的同時,另一些人更加關注具有“轉疾病分類”特點的突齣個體,其衝動的性格、焦慮、抑鬱等錶現(奇怪的是,這些也都是極限狀態的明顯指標),是典型的特徵。
目錄
第一章 極限狀態的曆史範疇門
1.極限狀態與精神病學門
1.1 精神分裂癥:用以理解極限狀態的精神病學範例
1.2 極限狀態在精神病學中錶現的行為及思維方式
1.3 精神病學與極限狀態:發展現狀
2.極限狀態與精神分析法
2.1 弗洛伊德……位於界限之間
2.2 後弗洛伊德派
第二章 極限狀態的認識論範疇
1.我們從哪裏談起?
1.1 精神病理學中的結構概念門
1.2 不同狀態下的心理結構:健康狀態及患病狀態
1.3 心理結構及其診斷:因果關係的關鍵
2.我們在談論哪些“極限狀態”
2.1 作為精神病理學穩定實體的極限狀態:結構、組織、布局
2.2 極限狀態是對社會人類學發生轉變的隱喻……拉康派的觀點
2.3 極限狀態作為傳統分析治療中“無法解決的問題”的衍生物
第三章 流行病學,病原學及評估方法
1.TLP的流行病學
2.TLP的病原學
2.1 父母精神病理所造成的影響
2.2 依戀過程的錯亂
2.3 被忽視與被欺辱:造成重大創傷
3.TLP診斷的有效性、準確性、敏感性
4.TLP的評估方法
第四章 極限狀態在精神病理學方麵的精神分析研究方法
1.依據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係統看待極限狀態的遺傳學錶象
1.1 神經官能癥係統的起源
1.2 精神病係統的起源
1.3 極限狀態係統的起源
2.極限狀態的心理係統、動力學和數據統計錶現
2.1 心理機能的空間結構
2.2 焦慮的本質、它與客體的關係
2.3 心理防衛機製
3.評估極限狀態的心理動力學方法
3.1 主題統覺測試(TAT)
3.2 羅夏氏墨跡測驗
第五章 極限狀態的臨床錶現以及推論的弊害
1.推論的弊害
2.極限狀態中的控製與依賴
結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法國大學128叢書:心理極限狀態》:
2.我們在談論哪些“極限狀態”?
難以否認,極限狀態是為精神病理提供錶述方式的詞匯,即使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其“負麵的”存在(為什麼它就不能夠存在呢?)。然而,必須要區分不同的研究方法,否則就會製造一種同類整體,使極限狀態失去自身特徵。關於極限狀態的相關文獻不斷豐富起來,並將這些狀態分成三個主要角度:1.被看作心理結構的穩定構造或布局:2.被看作社會人類學發生轉變的隱喻:3.被看作傳統分析治療中“無法解決的問題”。
2.1作為精神病理學穩定實體的極限狀態:結構、組織、布局
在極限狀態的第一個概念中,我們會看到自我病理學、自我病變以及客體關係內化的各種理論傢。這些理論傢可以被看作疾病分類學傢。在靜態研究中,有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所描述的行為主義精神病學,然而在動態研究中,必須提及O.科恩伯格和J.貝爾吉,因為他們是當代精神病理學中的極限狀態研究以及更普遍的自戀病理學研究的代錶人物。
a)0.科恩伯格提齣的“極限人格組織”
在0.科恩伯格提齣的觀點中,我們再次看到它與盎格魯撒剋遜人的精神病理學、與M.馬勒與M.剋萊恩的延伸研究、與美國人的自我心理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錶述0.科恩伯格觀點的文獻,是以《極限人格障礙》(1979年)為標題。它的提齣先於自戀人格障礙(1982年),而後者在筆者眼中,構成瞭極限狀態的一種亞群體,患者具有某種與極限狀態相似的防禦組織,不過其中一些錶現齣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使我們可以將之與極限人格障礙區分開。
0.科恩伯格通過對“心理學”文獻都會提及的內容——如極限人格錯亂的觀察,即對自我心理結構某種相對穩定或者確切說是特異的病理形式的患者進行觀察,由此將自己對疾病分類的定位閤理化。當患者們遭到不同以往的分析手段待遇時,他們強烈反抗,尤其錶現齣缺失現實感,並在移情過程中不斷加深譫妄想法,由此使這位美國專傢將想法賦予瞭內容。在對這一中間派命名時,O.科恩伯格更樂於選擇“極限人格組織”這一術語,而不是“極限狀態”或彆的什麼術語,他以更精確的語句,將患者描述為具有病理的、穩定的、特異的人格組織;他們的人格組織並不是介於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起伏狀態。
O.科恩伯格嚴謹地建立瞭自己對極限病理的看法。他認為,想要準確鑒彆邊緣綜閤徵,就必須實施融技巧與敏銳於一體的嚴格的臨床觀察,因為它此前深受描述性分析的影響。這種描述性分析帶有明顯的精神病學論斷,在北美的臨床研究中占主導地位,其方法是邀請臨床醫生在預先確定好的一組癥狀報告單中,辨認齣至少兩三種隻會讓醫生想到是“極限人格組織”的癥狀,O.科恩伯格指齣:“當一切進展順利的話,描述性分析可以對某種極限人格組織的可能性下定論。”然而,對癥狀詳加記錄不能擔保獲得一種嚴格的示病性範例。最終確診要依據自我的病理,而非所描述的癥狀。
……
前言/序言
應該把握什麼樣的標準,極限狀態纔能被看作是一種病理的狀態?在傳統意義中,極限狀態的內容既覆蓋瞭社會關聯,又包含瞭通過某種方式與極限概念緊密關聯的道德基準,然而,如果我們參考的是精神病理學標準的話,那麼精神病理學在極限狀態的範圍內所涵蓋的內容,要遠遠超過極限狀態在傳統意義中的內容oD.維德洛切認為(1994年):“精神病理,既是被用來研究的精神障礙,又是研究精神障礙的科學。這種雙重含義,應被理解為,隨著時間推移,精神病理的科學所尋求的,不僅要描述齣患者的特異之處,而且要對障礙的本質、障礙的心理機製以及障礙的起因,進行定義。”
然而,極限的概念卻是模糊不清的,患者對極限的應用也是依據情況而定,有時付諸行動,有時內心忍受。因此,極限錶現齣的情況,遠遠多於在認識領域所規定的標準和數值影響下的其他任何患病實體。這樣的評價,在對病理學領域提齣質疑的同時,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激起瞭反對這種評價的聲音,因為這種評價違反瞭某項規則,它所指的界限,是行為所觸犯的界限。我們由此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極限狀態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理念,它反復質疑那片已被普遍接受的、由精神病和神經官能癥所占據的領域,以便錶露一種劃定距離的樣子,與這兩者保持距離。
病理學方法,不在於解釋病理事實,而在於藉助病理事實,達到解釋正常事實的目的。藉助病理事實,會發現患者的一些思維和行為過程,通過這些過程的差異和缺陷,揭露齣,到底是什麼,導緻某些心理進程的反常,而非思維和行為的反常。這種理念會導緻距離被取消,或者說界限被取消,從而促進建立一種心理動力學的連續性,到那時,精神疾病就會非常接近心理穩定常數,而後者常被當作心理很健康的特徵。
因此,極限狀態占據瞭一片變化不定的領域,後者成為其構成的本質內容。它引發瞭激烈的論戰,其中的一種激進的科學觀點,過分追究極限狀態到底存不存在,以反對某種非定位的觀點。換句話說,一些人在發明一些極限或是一種對疾病分類控製的同時,另一些人更加關注具有“轉疾病分類”特點的突齣個體,其衝動的性格、焦慮、抑鬱等錶現(奇怪的是,這些也都是極限狀態的明顯指標),是典型的特徵。
對極限狀態的看法,在本書的前四章中進行討論。為瞭更好地理解這一看法是如何形成的,迴顧這一概念形成的曆史及其演變,似乎是不得不考慮的事情瞭。
第二章是針對不同認識論領域,進行瞭一次探討。得齣的結果是,極限狀態,要麼看作穩定的心理布局,要麼看作治療的後續錶現,要麼看作一種社會關聯效應。依據這種三分法,第三章和第四章將通過兩種不同的臨床教學,更準確地提齣應如何談論極限患者。
法國大學128叢書:心理極限狀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法國大學128叢書:心理極限狀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