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工业化视角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表明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互通互联”,实现工业产能合作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更广、更深层面的区域经济合作,从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意义巨大。
内容简介
《第三次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海外布局与风险管控》旨在呈现中国企业多年以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的十分宝贵的经验。应对“走出去”的老问题,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工具储备;而面临“一带一路”的新问题,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丝路基金、亚投行、国际组织等配合下,中国企业又添置了更多的新工具,会有更多的办法应对。未来,中国企业将如何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共荣?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哪些海外风险?如何防范、管控这些可能的风险?《第三次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海外布局与风险管控》即是一本全面、深刻的实战手册。
作者简介
朱梓烨,武汉大学新闻理论硕士。现任《国资报告》杂志社副主编。曾供职于《中国经济周刊》《生命时报》,任记者编辑、编委、策划部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宏观经济政策、国有经济、国际政治经济类新闻报道与策划。
王高峰,研究生学历,毕业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能源政治与能源外交。现任北京领航智库咨询公司总裁、《能源》杂志副总编辑、《国资报告》杂志副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引章 历史篇·丝绸之路的历史、
价值与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贸易、宗教、技术交流的文化线路,其整体意义超过其所有组成部分之和它汇聚了古老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中亚文明以及其后的诸多文明,沟通了亚欧大陆上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元文化的发展。它作为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与突出的地位,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上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大而杰出的贡献。
站在全人类的高度 回溯天下一家之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辨认和价值解读
第1部 正论篇·如何正确认识“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中国战略”,将标志着中国全面开放,全面“走出去”,开启共赢主义新时代。
一、国企是落实“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主力军”
二、“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三重定位、影响及风险
三、“一带一路”的正论与误读
四、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看法与行动
五、“一带一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金融关系
六、“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
七、国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顺势而为
八、央企国际品牌传播的误区与对策
第2部 央企篇·央企“走出去”经验与“一带一路”布局
多年以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应对“走出去”的老问题,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工具储备;而面临“一带一路”的新问题,在中央对战略的统一部署下,在丝路基金、亚投行、国际组织等配合下,中国企业又添置了更多的新工具,会有更多的办法应对。未来,中国企业将如何布局,在“一带一路”沿带沿路共建共荣?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哪些海外风险?如何防范、管控这些可能的风险?企业需要一份更全面、更深刻的实战手册。
一、央企“走出去”经验介绍与未来布局
二、央企负责人眼中的“一带一路”机遇
三、央企“走出去”专题聚焦
第3部 风险篇·央企“走出去”的风险与对策
作为“一带一路”主要推进者,很多中国企业还没有形成风险评估的习惯,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历史阶段”或是“国内阶段”。走出国门闯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要落实“一带一路”,将丝绸之路和平互利的精神确定到具体项目,企业首先要正确认识风险,然后全面把握风险,最后沉着应对风险。
一、企业“带路”: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企业自身
二、面对跨境争议风险:在境外进行投资的
中国公司应当考虑什么
三、“一带一路”区域风险地图与实战对策
致谢
前言/序言
世界跌跌撞撞,又走到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
历史告诉我们,每当遭遇不确定时代,我们曾经认为的伟大的确定性思想,在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面前,总会变得束手无策。那些以前“正确的理念”被移植在错误的环境里时,日渐枯萎。而新的思想、规则,则在另一块土地上悄然孕育——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又能看到古老精神的影子。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下高速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越来越不适应旧秩序的束缚。此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愿景,在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中应运而生。
“一带一路”秉承古丝绸之路的精神,一改过去西方主导的“零和博弈”思维,试图用新的理念终结这个不确定时代:它不是古代中央王国模式的复活,而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与周边国家建立一个“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然而,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说,大国“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与痛苦——新的思想要真正确立,“一带一路”要真正落地,必然面临不同时空的各种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
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推进者,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他们“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将成为这条新路最实际的注脚,都将用和平共赢的实践终结这个不确定时代,开启一个新的确定时代。
不过,在此之前,企业必须了解:“一带一路”是什么?我们要正论,不要误读。落实“一带一路”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要了解政策、金融、利益、品牌,更重要的,还有风险。走出去要注意哪些风险?这就要进行风险分析,掌握经典案例,了解一般和特殊对策。这其实是一本最基本的工具书,是企业走出国门遇到问题时,手里的一本小册子。
有鉴于此,我们——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主管、国资委新闻中心和中国经济出版社主办的《国资报告》杂志,联合《能源》杂志社,德勤、富而德律师事务所等媒体,专业机构和项目组,推出了这本集合独家信息、案例分析的专业、实用的原创书籍:《第三次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海外布局与风险防控》。
该书还邀请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中国科学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李稻葵,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金灿荣,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等专家,以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起涛,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黄金协会会长宋鑫等央企负责人,接受我们的采访,专门为我们撰稿解析。
本书从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央企“走出去”经验介绍、“一带一路”沿线风险分析与实战对策分析等多角度,为企业“走出去”理清那些不确定的领域,通过剖析真实案例,为企业落实“一带一路”提供借鉴,希望借此能让企业在这条新路上抬脚有谱、落脚有力、脚踏实地,从而成为真正对企业有用的“一带一路”工具书。
战略转型的脉动:全球供应链重塑与新兴市场机遇 导言: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图景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加剧、技术迭代速度的空前加快,以及对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日益重视,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商业环境。传统的全球化模式正在被重构,企业迫切需要理解并适应这种“新常态”下的运行逻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宏大背景下,跨国企业,特别是那些致力于拓展新兴市场的公司,所面临的关键战略抉择、运营挑战及风险管理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再设计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过去几年中暴露无遗。单一来源依赖、地缘政治摩擦导致的贸易壁垒,以及自然灾害对物流的冲击,使得“效率至上”的旧有理念受到严峻考验。本部分将重点探讨企业如何构建更具韧性(Resilient)和敏捷性(Agile)的供应链体系。 1. 供应链的区域化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趋势 我们观察到,企业正逐步从纯粹的成本驱动型布局转向风险分散型布局。这涉及供应链的近岸化(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策略的兴起。具体案例分析将涵盖电子、汽车制造和快速消费品(FMCG)行业,探讨它们如何在维护成本竞争力的同时,通过建立多中心生产基地来对冲区域性中断风险。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评估新的生产选址,特别是考量当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设施成熟度和监管环境的稳定性。 2. 数字化赋能的供应链可视化与预测 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具备端到端的透明度。本章将聚焦于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技术在提升供应链可见性方面的应用。重点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实现更精准的需求预测和库存优化,从而减少“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将分析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模拟和优化复杂物流网络中的实践价值。 3. 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供应链标准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不再是合规的附加项,而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本书将梳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前沿监管政策对全球出口企业的影响。企业必须建立可追溯的碳足迹核算体系,并与供应商共同推进绿色采购和循环经济模式。本节将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集,帮助企业评估和提升其供应链的整体可持续性表现。 第二部分:新兴市场的深度渗透与本土化战略 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部分非洲国家)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持续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进入这些市场并非简单地复制成熟市场的商业模式。 1. “双循环”视角下的市场进入模式 在理解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同时,企业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进入策略。本部分将分析并购(M&A)、合资(Joint Venture)、战略联盟和绿色field投资的不同适用情景。重点探讨在数据主权、技术转移限制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如何设计一个既能获得当地市场准入,又能保护核心知识产权的合作架构。 2. 深度本土化:从产品到组织文化的重塑 成功的本土化远不止于语言翻译和产品本地口味调整。本章将深入探讨“人才本土化”和“组织文化融合”的挑战。我们将考察企业如何通过赋权当地管理层、建立适应当地消费者行为的研发中心,以及构建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来真正赢得当地消费者的信任。案例将涉及金融科技(FinTech)和医疗健康领域,展示针对特定社会痛点的创新解决方案。 3. 基础设施投资与“硬联通”的协同效应 新兴市场的投资往往需要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发展紧密结合。本节将分析“铁公基”项目对企业投资回报周期的影响。企业需要评估港口、能源供应、5G网络覆盖等硬性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未来发展规划,以确保长期运营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新兴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识别与量化管理 新兴市场的回报潜力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政治、法律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本部分提供一套系统化的风险识别、量化和对冲工具。 1. 政治风险的动态建模与情景规划 政治风险不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谱系。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指标体系的政治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涵盖政府更迭概率、政策连续性、监管环境友好度等多个维度。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运用情景规划方法(Scenario Planning)来模拟极端事件(如征用、合同取消或汇率大幅波动)对企业财务健康的影响,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2. 法律合规与反腐败的前沿挑战 随着全球反腐败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数据隐私法规(如GDPR在跨国适用性上的延伸)的日益严格,企业的合规成本持续上升。本章将重点梳理跨国商业活动中常见的法律陷阱,特别是关于第三方代理人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争议的解决机制。我们将提供一份针对高风险司法管辖区的尽职调查清单。 3. 汇率波动与资本流动性管理 新兴市场货币的波动性是利润侵蚀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节将超越传统的远期对冲工具,探讨如何利用自然对冲、本地融资以及结构性金融产品来管理汇率风险。同时,针对资本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提供构建灵活的现金池和集团内部借贷结构的实操建议。 结语:面向未来的全球化参与者 全球商业环境正进入一个更加碎片化、更具不确定性的时代。成功的跨国企业必须是“战略远见者”和“风险管理者”的结合体。本书旨在为决策者提供清晰的分析框架和可操作的工具,帮助企业在重塑的全球格局中,实现稳健而可持续的增长。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的“硬变化”,更要审视内部组织对变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