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

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志武 著
图书标签:
  • 创业
  • 财富
  • 理财
  • 父女
  • 教育
  • 人生
  • 投资
  • 商业思维
  • 成长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09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2924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1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耶鲁终身教授的商业私塾教案——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终身教授陈志武教导小女儿商业知识与商业伦理。每篇对话都切中本质,又深入浅出,令人长久受益。

★引领未来青年一代——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传授给青年现代商业的思维方式和创业致富的技能,启迪青年思索和创造中国未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新局面。

★亲子对话的*佳范例——陈志武教授以自己和女儿间的对话演示了亲子对话与共好的建设是如何达到的。是值得父母与儿女一起阅读的开智启蒙的经济学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为年轻人所写的一本“生活中的经济学”。

书中以通俗易懂的对话形式,呈现了作者与12岁的女儿陈笛之间关于经济学的诸多讨论,融专业性与可读性于一身。在教导女儿如何创业赚钱的同时,陈教授也没有忘记教导女儿如何做人,强调作为商人要分善恶,希望一个人在拥有财富之后,能够利用财富做一些更具关怀、慈悲、自省的事情。

关键词: 创业 商业 投资 亲子 全球化 品牌 家庭 未来 制度 财富


作者简介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曾获得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 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陈志武教授排名第 202 位;2006 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问题以及金融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问题。其著作常被国内外媒体所引用。此外,他参与创办并管理过对冲基金公司,具有实际业务经验。


目录

推荐序一 陈志武的“私塾”教案 ... i

熊晓鸽

推荐序二 爱国教授可贵的企图心 ... v

徐小平

推荐序三 一份亲子对话范本 ... vii

袁 岳

推荐序四 志武实现了我们的约定 ... xi

朱 民

自 序 ...001

| 第 1 课 | ...009

盖茨和他的微软:边际成本为零的商业模式

| 第 2 课 | ...017

舒尔茨与他的星巴克:不花钱做广告就建立顶尖品牌

| 第 3 课 | ...027

老沃尔顿与他的沃尔玛:通过规模压低成本

| 第 4 课 | ...037

戴尔的成功秘诀:定制加直销的模式

| 第 5 课 | ...047

我想开糖果连锁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业原则

| 第 6 课 | ...059

我要办电力公司:政府管制与行业发展

| 第 7 课 | ...067

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产权制度与激励机制

| 第 8 课 | ...081

投资太阳能:垂直一体化整合的商业模式

| 第 9 课 | ...091

为什么中国公司喜欢行行都做:资产结构与效率

| 第 10 课 | ...101

为什么不投资中国:社会文化与商业模式

| 第 11 课 | ...111

跨国经营个性化服装:全球化下的创业模式

| 第 12 课 | ...121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 第 13 课 | ...131

杰克在中国:创业是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

| 第 14 课 | ...145

尹明善先生主宰命运的故事:创业不论年龄

| 第 15 课 | ...155

无股权不富:把未来的收入变成今天的财富

| 第 16 课 | ...165

犹太人的钱袋:金融生意赚的钱是“好钱”吗

| 第 17 课 | ...173

把餐馆做成规模化的公司:如何升级商业模式

| 第 18 课 | ...183

狂跌过后,买哪些股票:如何找到高增长前景的行业

| 第 19 课 | ...193

爸爸的基金将面对一场大危机:股权结构与公司命运

| 第 20 课 | ...203

家族企业如何接班:能力问题与代理人问题

| 第 21 课 | ...215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一笔交易:市场如何解放个人

| 第 22 课 | ...229

借钱花好不好:当下与未来的平衡

| 第 23 课 | ...241

中美家庭模式比较:把家庭从利益中解放出来

| 第 24 课 | ...247

洛克菲勒的财富和公益事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附 录

给女儿的信之一: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 ...261

给女儿的信之二:“担干系,负责任”使自己成器 ...265



精彩书摘

自序

古语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对待子女也一样,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的技能。

那么,为什么跟女儿谈商业,而不谈伦理、道德,不谈《论语》《中庸》?这种教育是否太重利轻义?
简单的回答是 :第一,我只能根据女儿感兴趣的话题谈,而陈笛从懂事以后就对如何成为亿万富翁感兴趣 ;第二,谈商业案例的同时,也不妨碍谈及伦理、道德,实际上,通过子女感兴趣的案例传授创业致富之道外,更可以传授做人之道。

教育子女当然是父母的重要责任,但是,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需要与时俱进。这几年关于读经的话题炒得很热,许多人认为那才是最好的育才方式。
我不这么看,原因很多。
其一,“四书五经”没有几个孩子能读懂,特别是对于像陈笛这样中文本来就不好的小朋友,就更难。
其二,这些经典中包含的价值体系不一定适合今天。如果你希望子女能够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生活,那么,应该做的恰恰是不让他们成为“儒家”人。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生和同事,这些人普遍表现得“中庸”、太“儒”,所以,在美国和其他非“儒”社会里特别吃亏。儒家压抑个人表现,而个人表现、主动表现又偏偏是现代社会与市场营销所必需的个性和技能。我们常抱怨中国缺乏品牌,其中的原因,当然与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有关,但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崇尚被动个性、压抑个人表现的儒家文化。
为什么市场营销这个行当起源于美国?为什么在美国生活的印度人普遍比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更擅长市场营销,也比后者在公司高管层中更成功?“中庸”反对竞争,反对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个行为过于“儒”的人,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总是把主动权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争取、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中国公司走出去营销、投资时,困难重重,原因也在此。你如果爱子女,就
不要用《论语》《中庸》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其三,如果要教《论语》《中庸》,到最后,又变成做父母的高高在上教训子女,而不是平等地交流、对话。“三纲五常”主张的不是人格平等,而是根据地位、辈分、性别不同确定的等级服从关系。
我跟许多朋友一样,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这种背景有些朋友会不愿意提起,但我从不遗憾,因为这就是我,是这种背景造就了我整个人,没有这些基础,我就是另一个人了。
最让我遗憾的是,从小到大,我跟父母、兄长没有过真正的对话交流,就是那种跟自己真正谈得来的朋友才有、能让你感到亲近的对话交流。到今天这种缺憾已无法弥补。也就是说,我对父母、兄长有独特的感情,只是那感情更多源自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源自他们是我的父母、兄长,而不是靠对话交流、心灵沟通形成的感情。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感情更多是因回报义务、孝敬责任所致,是没有选择的义务,跟基于心灵沟通的感情不同,后者不是逼出来的,是因为“谈得开心、默契”自然建立的。
所以给我留下这些遗憾,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很穷,每天都要面对生存的挑战,在亲人之间做心灵沟通、感情交流,是很不现实的奢侈之举 ;另一方面,在“三纲五常”秩序下,也很难在代际之间、兄弟之间有平等的“心对心”对话,父亲在子女面前、兄长在弟弟面前总要表现得威严,表现得不可接近,不能表现得平等,长辈可以大声训话,而小辈只有听话的份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子女跟父辈、弟弟跟兄长间怎么能有真正的心灵沟通?做子女的除了知道要无条件地孝敬、服从长辈之外,哪里还有空间去与长辈进行“心对心”对话、建立自
愿的感情呢?由于年龄不同、生活阅历各异,本来与父母、兄长之间的沟通就很难,而“三纲五常”秩序的氛围更是雪上加霜。
正由于成长经历如此,在我做了父亲之后,就下决心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宁愿让女儿感到我是她们可以谈心、平等交流的朋友,也不要让她们感到我是威严不可近的父亲。我一直以为,如果女儿今后跟我联系,只是因为我是她们的父亲,而不是因为跟我谈话投机,那会是一种失败。我和夫人的养老,不需要靠女儿,即使发生病残,也不需要她们的经济回报。我们没有指望任何经济上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可不必对女儿动不动就行使做父亲的权威,对她们训话,而是想法跟她们沟通、接近。爱她们还来不及呢!
所以,我一直试图找到女儿感兴趣的话题,针对她们的兴趣点去对话沟通。过去几年,陈笛恰恰又对两个话题最感兴趣 :一是如何赚钱成为亿万富翁,另一个就是世界历史。这下好了,我们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了。
其实,不管是什么话题,商业也好,文学、哲学、历史也好,只要是女儿感兴趣的,都能展开传输做人的道德、伦理,做人的道理不是只能通过“四书五经”传授的。实际上,在本书收集的跟陈笛的谈话中,就已多次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做人问题。
我的两个女儿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陈晓生于 1993 年,陈笛生于 1994 年,相差一岁半。虽然她们都是在我们身边一起长大,上的学校也基本一样,但是,正如在本书的对话中有时谈到的,她们两个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差别很大 :姐姐不在乎钱,谈到征税、政府作用时,她更会想到那些不幸的群体,所以,像美国民主党那样,相信政府的作用 ;而妹妹相反,她特别喜欢钱,也要努力赚大钱,她极力反对政府征税,尤其反对累计递增式税率制度(也就是收入越高,单位收入的税率越高),认为如果她父亲能够从湖南的穷乡村走出来,别的人没有理由不靠自己去成功,所以,政府不应该提供福利救济,好一个共和党人!
通过与陈笛的交流对话,也让我学到,经济学真的贴近人的天然本性,只要你对人、对社会有足够的敏感度并细心观察,即使像陈笛还没有学过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她照样能想到如何管理公司、领悟到不同商业模式的诀窍。
有朋友问我 :“你最崇拜、尊敬的偶像人物是谁?”我的回答是,任何自我成就的人!不管领域是什么,只要是他自己努力奋发而成,我就最尊敬他、崇拜他。正因为这一原因,我跟陈笛谈到的商业案例,从微软的盖茨、星巴克的舒尔茨、沃尔玛的沃尔顿、重庆力帆的尹明善到亚新科的杰克等等,几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但自我奋斗的个人创业故事,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商业模式,每个模式背后又蕴含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我最好的愿望是,通过这些对话和案例,给年轻的父母、年长的爷爷奶奶,提供一种与子女、孙辈沟通的题材。世界五彩缤纷,这些都是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如何激发谈论、思考的火花?对于正在读高中、大学,或者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我希望以这些对话,让你们看到,不管你的家庭出身、经济背景是什么,你也可以像尹明善、李彦宏、高纪凡、盖茨、沃尔顿那样创业。实际上,将来你们会发现,创业成功当然好,
但即使不成功,创业的经历也会是人生一辈子的幸运。而如果你对创业不一定有兴趣,但想了解经济学看待社会的视角、所关心的问题,那么,我希望这本集子能够成为一本入门书。对话的结构使本书不可能成为一本系统的经济学著作,但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经济学者所关心的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这本书的完成,首先要归功于陈笛、陈晓和我充满耐心的夫人王蓓,是她们每天给我力量,增加我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当然,我也要特别感谢郭宇宽、罗少强、张万文、《创富志》主编张信东和过往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本人的完稿进程帮助很多。最后,还要感谢为本书写下热情洋溢的序言或评论的王利芬、熊晓鸽、徐小平、袁岳、朱民,以及一直以来关注着我的博客并留下评论的读者们。



《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图书简介 引言:时代的呼唤与父爱的传承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财富的定义早已不再仅仅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它关乎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风险的洞察,以及创造价值的勇气。本书《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它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集,而是著名企业家兼教育家,以一位父亲的身份,与他即将步入社会的女儿进行的一场深刻而真诚的对话。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作者对当代教育体系的观察,以及对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他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却鲜少触及如何真正管理财富、如何运用商业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更遑论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最私人、最有效的方式——“家庭课堂”,将自己数十年摸爬滚打积累的商业智慧、风险管理哲学以及人生态度,系统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核心结构与内容深度解析 全书共分为二十四堂“财富课”,每一堂课都像一次精心设计的研讨会,从基础的财务认知,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商业战略、团队建设与个人品牌塑造。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具匠心,它遵循了“认知—实践—升华”的递进逻辑,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吸收复杂的商业理念。 第一部分:财富观的重塑——打好认知地基(第1-6课) 这部分是全书的基石。作者首先摒弃了“暴富”的迷思,强调金钱的本质是价值交换的媒介。 认知财富的本质: 深入探讨了“资产”与“负债”的真正区别,不仅仅是会计学上的定义,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时间价值与机会成本: 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量化机会成本,避免在琐事上消耗宝贵的青春。 债务的双刃剑: 详细分析了良性债务(杠杆)与恶性债务的区别,教导如何驾驭金融工具,而非被其奴役。 复利思维的威力: 引入爱因斯坦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讲解复利如何在财务积累和技能提升中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创业思维的培养——从想法到执行(第7-12课) 从认知层面跨越到实践层面,这部分聚焦于如何将一个模糊的想法转化为一个可行的商业计划。 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 强调商业的起点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世界需要什么”。作者分享了如何通过敏锐的观察,捕捉市场痛点。 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哲学: 不鼓励一步到位的大规模投入,而是提倡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精益创业方法。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用最低成本测试市场反应。 现金流的生死线: 创业失败的首要原因往往是现金流断裂。本章系统讲解了营运资金管理、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平衡艺术,教会读者如何在高速增长中保持“呼吸顺畅”。 定价的心理学: 探讨了价值感知在定价中的作用,如何设定既能保证利润又能被市场接受的价格体系。 第三部分:构建与管理——人、系统与风险(第13-18课) 当企业开始运作,人员管理和风险控制成为核心挑战。这部分深入探讨了企业家的领导力与系统化思维。 人才的“选、育、用、留”: 作者分享了他独到的“价值观匹配优先于技能匹配”的招聘原则,以及如何建立一套透明、公平的激励机制。 授权的艺术与信任的边界: 深入分析了创始人“放手”的心理障碍,以及如何通过清晰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实现有效授权,将自己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 企业文化的内在驱动力: 强调企业文化不是口号,而是决策的底层代码。书中提供了构建积极、负责任企业文化的具体步骤。 风险管理矩阵: 将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合规风险,并提供了一套量化评估和对冲方案,帮助年轻创业者提前预判“黑天鹅”事件。 第四部分:财富的升华——个人与社会价值(第19-24课)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财富的社会责任。 个人品牌的长期主义: 财富的积累是结果,而个人品牌才是资产。如何建立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性,使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跨界思维与终身学习的机制: 探讨了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并建立一个持续吸收新知识、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学习系统。 财富传承与社会回馈: 这不仅仅是关于遗产分配,更是关于如何定义“成功的人生”。作者分享了设立家族信托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慈善投资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化。 企业家精神的真正意义: 总结了创业的最终目的,并非无止境地追求更多,而是通过创造可持续的价值,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内心的平静。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受众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非说教式”的对话风格。作者使用大量女儿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惑作为引子,使得理论讲解充满画面感和代入感。它不是MBA教科书,而是“人生实战指南”。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1. 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为他们提供了传统教育体系之外的、关于金钱和事业的实用框架。 2. 初创企业创始人: 可以从中找到快速验证商业模式、优化管理结构的实战经验。 3. 有子女的家庭: 渴望以一种开放、现代的方式与下一代探讨金钱观和职业选择的父母,可以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绝佳蓝本。 《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稳健的财富哲学,培养穿越周期的商业洞察力,最终实现财务上的独立与精神上的富足。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快速变富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智慧、有远见地创造和管理财富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性的双重特质。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底深厚,时而使用精准有力的商业术语,精准地勾勒出商业逻辑的骨架;时而又采用富有诗意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抓住其精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或案例时所表现出的尊重和恰当性,没有那种为引用而引用的生硬感,所有引证都像是为自己的论点服务的有力佐证。这种平衡的拿捏非常到位,既能满足那些追求深度分析的读者,也能让初入商界的年轻人感到易于亲近,可以说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不同认知层级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深层次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成功”的全新视角,那种超越单纯财务数字的广阔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它似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去思考,财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平衡事业上的雄心与家庭生活的宁静。在阅读了一些关于市场波动和行业变革的章节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稳定”的定义。作者并非一味推崇激进的冒险,而是倡导一种有智慧的、知进退的平衡艺术。这种哲理层面的探讨,远比那些教人如何“快速致富”的书籍更具持久的价值。它让人思考的不是短期的收益,而是如何构建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蓝图,那种对内在价值观的塑造作用,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设置,我立刻被它流畅自然的叙事节奏所折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一些较为宏大的商业概念时,也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作为引子,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瞬间变得生动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几乎不需要停下来查阅生僻词汇,因为作者在构建每一个段落时,都非常注重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人感觉不像是在被“灌输”知识,更像是在一位睿智的长辈的身边,听他分享人生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那些关于决策和风险控制的论述,往往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口吻展开,这种亲切感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那些深刻的洞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情商”和“财商”的结合点上,找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角度。许多商业书籍往往聚焦于工具和策略,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人际关系中的微妙之处,以及在压力之下如何保持心性的稳定。那些关于沟通艺术、处理冲突、以及培养长期信任的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受用,它们是支撑任何长期事业的隐形基石。作者仿佛在提醒我们,最顶级的商业智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人”的理解上来。这种全面性的培养,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商业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圆融、更有智慧的社会参与者的成长手册。它让我开始重视那些在传统商业教科书中常被忽略的软性技能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的触感让人感觉很踏实。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主色调的运用非常考究,既有现代感又不失经典韵味。我特别喜欢封面上字体排版的细节处理,每一个字的大小、间距,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刚拿到手的时候,我甚至舍不得马上翻开,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和书脊,光是这份仪式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印刷出来的快餐读物,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心思,从印刷的清晰度到内页的排版布局,都体现了专业水准。这样的实体书,即便是作为书架上的装饰品,也显得格调十足,让人每次看到都会有翻阅的冲动。它不像有些电子书那样容易让人分心,实体书的重量和触感,仿佛自带一种力量,能让人更专注于文字本身,沉浸其中。

评分

每篇对话都切中本质,又深入浅出,令人长久受益。

评分

学创业。可以学习,但不能全信。京东很快。

评分

期盼已久的一本书,618活动给力!物流也挺快,总之很满意,一直在京东购书!

评分

不错不错。 值得一买啊。 不下次还会来的?

评分

很好的书,包装完整,内容丰富,京品!

评分

非常好啊!早就想听陈志武的课。有机会买他的书,真是荣幸之至。

评分

不错,无论是书质量和送货速度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快,

评分

内容不错,有收获,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