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盟军*大规模的空降作战纪实
英、美、德、荷,四国战史档案还原历史
1944年9月17日,美军第82空降师下辖的第504伞兵团从天而降,插入盘踞在荷兰的德军之中。我们克服恐惧心理、攻克马斯河大桥、强渡瓦尔运河诸桥、解放荷兰法院城堡、占领惠勒班公路,坚守防线并完成使命。经过残酷而激烈的争夺战,我们巩固了重要的战略阵地,有力地保障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推进。
本书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市场花园行动。作者故地重游,对当年参加战斗的英军、美军、德军的士兵与军官进行战地采访,还原旧战场。
1944年9月17日,美军第82空降师下辖的第504伞兵团从天而降,插入盘踞在荷兰的德军之中,一路浴血奋战,不断夺取了关键的桥梁,有力地保障了盟军地面部队向阿纳姆的推进。在第82空降师之后的是第101空降师,但战争的结局是美军未能完成解救在阿纳姆空降的英军第1空降师,导致该师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几乎被德军全歼。在这场战役中,盟军的失败是否真的无可挽回?除了被困住的英军伞兵之外,美军伞兵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本书做了很有益的探索。
作者弗兰克.范.鲁特恩,荷兰人,出生在本书所描述战役的发生地荷兰阿纳姆,他在奈梅亨的拉德保德大学完成了政治历史学的深造。作者常年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尤其专注于美军第82空降师的战史,且成为该师老兵联谊会的常客,也由此面对面采访了大约130位第82空降师第504伞兵团的老兵。
《解围阿纳姆》一书的发行评语
犹如永放光辉的群星,在我们化作尘土时,他们在九天之上列队前行;犹如闪烁发亮的群星,在我们置身冥界后,他们星光不灭,与日月同在。
——劳伦斯.宾尼恩(Laurence Binyon),
《致逝者》(For the Fallen)作者
也许人们会很快把这些付出生命代价的年轻人遗忘,但我不会且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卡瑟琳娜·巴亨海默(Katherina Bachenheimer)
[西奥多.H.巴亨海默(Theodore H.Bachenheimer)一等兵的母亲],
给联谊会事务官的一封信,1947年3月12日
孤军趁夜闯入敌军阵中是*令人心惊胆寒的战斗形式。
——罗伊.M.汉纳中尉(Roy M.Hanna),
在接受作者采访时的评论,2008年5月3日
前言
致谢
第1章 新兵
莱切斯特,英国,1944.7.1-1944.9.10
第2章 第17次任务
莱切斯特,英国,1944.9.11-16
第3章 “O”空降区
上阿瑟尔特,1944.9.17
第4章 博汉南上尉的最后一次飞行
海宁根、上阿瑟尔特、赫拉弗大桥,1944.9.17
第5章 攻克马斯河大桥
赫拉弗,1944.9.17
第6章 斯-瓦尔运河诸桥
赫门、马尔登及哈特尔特,1944.9.17
第7章 巩固阵地
赫拉弗、尼尔布施、奈梅亨、韦亨,1944.9.18-19
第8章 自杀任务
奈梅亨,1944.9.20
第9章 混战
奈梅亨,1944.9.20
第10章 I连强渡
奈梅亨,1944.9.20
第11章 荷兰法院城堡及伦特跨线桥之战
奈梅亨,1944.9.20
第12章 扩大桥头堡
奈梅亨,1944.9.20
第13章 使命完成
奈梅亨,1944.9.20
第14章 岛区
伦特、奥斯特豪特、奈梅亨,1944.9.21-23
第15章 并非“田园漫步”
荷德边境,1944.9.24-27
第16章 惠勒班公路之战
荷德边境,1944.9.28-10.2
第17章 艾尔勒孔之战
荷德边境,1944.9.28-10.4
第18章 坚守防线
荷德边境,1944.10.5-11.4
后记 1945.9—2014.4
附录A 优异服役十字勋章获得者
附录B 市场花园行动期间编制图
前言
1944年9月20日,第504伞兵团于白昼在荷兰奈梅亨(Nijmegen)附近成功强渡瓦尔河(Waal),占领了市场花园行动中的一个主要目标,这是其他部队难以完成的。第504伞兵团完成了称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勇气、最为大胆的任务之一,这奠定了他们在历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指挥这一行动的是3营营长朱利安.库克(Julian Cook)少校,他是一位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年轻指挥官。库克在当时只有26岁,4年前刚从西点军校毕业,年纪轻轻的他充满朝气,同时又具备一名军官所必需的沉着和冷静。这种领袖气质赢得了来自战友和敌军的敬意,库克在此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为他赢得了优异服役十字勋章——美国排名第二的勋章。库克少校的表现在团里并非孤例,那些热忱、勇敢的军官和士兵们从他们14个月前在西西里岛的第一次实战跳伞后就不断磨练自己的力量、强化战斗的技巧。该营大部分官兵实际上在美军参战前几个月才入伍。勇气和决心伴随着他们从西西里岛、意大利本土、荷兰、比利时和德国一路战斗过来,也让他们成为受勋最多的部队之一。
这群天空勇士的战斗历史开始于1942年5月1日的乔治亚州本宁堡(Fort Benning),那时距离首个美军空降实验,探索空降作战方法仅有2年时间(1940年6月)。当第504伞兵团初创的时候,它拥有的只是一些刚刚完成跳伞训练的年轻士兵。技术的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作战形式,这也促使美军组建了第一批空降部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开启了新的一页。统领这个团的是西奥多.L.邓恩(Theodore L. Dunn)上校,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拥有17年的军旅生涯。在离开美国勇闯敌阵之前,第504伞兵团在高强度的空降和步兵作战训练中已遭遇了不少挑战。1942年他们移驻至北卡罗来纳州布莱格堡(Fort Bragg),和兄弟部队第505伞兵团以及第325团(滑翔机团)一起组建成第82空降师,
作为加入第82空降师的程序之一,该团要经受陆军地面部队总部苛刻的考核。但结果是下辖的几个营大部分未通过考核,这直接导致了指挥层的大换血。1942年12月,邓恩被解除指挥权,接替他的是一名年轻的中校,后者佩戴银橡叶军衔还不到3个月时间,入伍刚刚8年。这就是西点军校1935届毕业生鲁宾.H.塔克三世(Reuben H. Tucker III)中校,他之前是第504伞兵团的副团长。31岁的塔克成为陆军里最年轻的团长之一。实际上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从最开始就在该团,和战友们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他和士兵们一起经历了严酷的训练,而他鲜明的领导风格足以带领他的士兵走向胜利。他到任后没有浪费一点时间,立刻率领各营在规定的时间达成目标,将部队打造成一支前所未有的攻坚力量。
这支部队于1943年在西西里岛完成首战,尽管在夜晚的空降行动中被友军误击造成不小的伤亡,总体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他们在休整2个月后就被派到萨莱诺海滩(Salerno)去支援第5集团军。9月13日,在接到第82空降师师长马修.李奇微(Matthew Ridgeway)少将的命令仅8个小时后,第一批伞兵就降落到指定作战区域。天亮前,部队已经集合完毕且做好战斗准备。第5集团军指挥官马克.克拉克中将(Mark Clark)把第504伞兵团称作他所见过最好的部队之一。实际上,他这话真不是客套,当第82空降师调往英国准备诺曼底登陆时,克拉克中将要求把第504伞兵团留下来配属给第5集团军作战。
真正让人们开始认识第504伞兵团是从安齐奥海滩(Anzio)开始的,这支部队把自己的恐怖深深烙印到敌军心里,并为自己赢得了“袋袋裤魔鬼”(Devils in Baggy Pants)的称号。无畏、勇气和决心加上强有力的指挥,使得他们成为战争中最富盛名的一个团。詹姆斯.M.加文(James M. Gavin)中将曾是第82空降师和第505伞兵团的指挥官,在他写的《柏林之路》(On road to Berlin)一书里,把塔克称为“也许是战争中最出色的团长。”
本书里有大量关于这些年轻人的详细描述,纪录他们是如何走到了一起,并从北非一路杀向柏林的胜利历程。从1943年7月至1945年5月间的战斗中有超过500名团里的战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本书不仅是对他们的一种追思,同时也彰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504伞兵团的核心精神——无畏和勇气。耳边回响起猛虎添翼的美军空中勇士所热爱的那句口号:“空降!(Airborne)”
——克里斯托弗.塔克准将(美军,退役),
鲁宾.H.塔克三世少将(美军,退役)之子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篇幅不短的严肃文学抱有一丝敬畏,担心读起来会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典雅而不失活力,即便是描述一些技术性或历史性的背景,也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堆砌学问而堆砌的匠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老旧、略带腐朽却又蕴含着某种不屈精神的城市风貌,仿佛触手可及。我能闻到那种潮湿的霉味,能感觉到黄昏时分穿过高大建筑投下的那种被拉长的、带着忧郁色彩的光影。这种强烈的沉浸感,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文学欣赏,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体验旅行。这本书的哲学思辨也相当到位,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将关于存在、自由意志和集体责任的探讨,融入到角色日常的对话和困境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与角色一同成长,一同反思人生的终极意义。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慢阅读”书籍,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开篇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让我完全进入状态,它没有立刻抛出爆炸性的事件来抓住眼球,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铺陈,缓慢地描绘着一个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态。但正是这种慢,为后期的爆发积蓄了足够强大的能量。一旦故事情节开始加速,那种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就像缓慢爬升的过山车,在到达最高点前的每一秒钟的平静,都在为最终的俯冲做铺垫。这种叙事手法的选择,显示了作者极强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文字有能力让读者耐心等待,并且最终会因为这份耐心而获得超乎想象的回报。书中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分析,也颇具洞察力。它揭示了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等级制度和潜规则,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相信的既定秩序。这是一部挑战读者思维定势的作品,它迫使你质疑那些你从未想过去质疑的东西。
评分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精密的建筑艺术品。它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而是采用了多线索、多视角的交织叙事手法,像一个复杂的挂毯,不同的色彩和纹理相互渗透、相互映衬。更绝妙的是,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人物视角之间切换时,过渡得天衣无缝,几乎没有造成任何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增强了整体故事的厚度和立体感。我特别关注了作者是如何处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他没有让读者感到迷失,而是巧妙地将关键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让你在拼凑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啊哈!”的顿悟感。这种叙事技巧,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使其不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更上升到了对叙事本身的探索。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不仅是因为它精彩的内容,更是因为它精湛的技艺展示,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座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的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对话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锋,火花四溅,充满了张力和智慧。你几乎可以从他们说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停顿中,判断出他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以及当前的情绪状态。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对话,实则暗流涌动,隐藏着权力斗争、未言明的爱意或是深刻的背叛。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很少诉诸于外显的争吵或肢体冲突,而是通过语言的微妙变化来体现紧张关系的升级。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疑问句,配上一个恰到好处的省略号,其杀伤力比任何尖锐的指责都要来得更致命。这种内敛而深沉的戏剧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感。而且,作者对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交流习惯把握得极其精准,使得整个故事的时空感非常真实可信。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写作中对话技巧的同行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初读之下,便被卷入了一个层层递进的悬疑迷局。作者对于细节的雕琢,简直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那种在重压之下,人性挣扎与光辉交织的复杂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主角在关键时刻的选择,绝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夹杂着对过往的愧疚、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某种更高道德准则的坚守。书中出现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件,比如一枚生锈的怀表,或是墙角的一幅褪色照片,最终都成为了串联起整个宏大叙事的关键线索。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一个突然出现的转折而猛地坐直身体,甚至忍不住回头去翻阅前面的章节,试图找出那些被我忽略的伏笔。这种智力上的互动感,是很多当代小说所缺乏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精心设计的解谜游戏中来,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整体而言,这是一部结构精巧、情感丰沛的佳作,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阅读和复杂叙事的同好们。
评分帮人代拍的应该没问题~好评了
评分这次活动做的很好,买了好多想买的,很喜欢。
评分还可以,细细品味
评分这次活动做的很好,买了好多想买的,很喜欢。
评分东西不错,谢谢京东的优秀服务
评分这本书装帧不错,尤其是内文看起来很舒服不错,内容丰富
评分习惯性的点赞了
评分习惯性的点赞了
评分很不错!!值得大家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