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旭,艾渤,钟章队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原理
  • 移动网络
  • 无线电技术
  • 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多址接入
  • 信道编码
  • 天线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7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2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以及从事移动通信领域专业人士的工具书。
  由浅入深地介绍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典型系统等内容
  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结合案例
  每章配有思考题与习题,并可赠送电子课件给任课教师

内容简介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是普通高等教育电子通信类国家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本原理、主要系统及关键技术等内容。
  全书分两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第1~4章)讲述移动通信原理,包括移动通信概述,无线电波传播与无线信道技术,蜂窝系统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协议与信令及编号方案。第二部分(第5~12章)讲述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包括GSM、GPRS系统与均衡技术,CDMA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OFDM系统与同步、峰均比关键技术,MIMO及多用户协作通信技术,WiMAX系统与集中式调度关键技术,无线Mesh网络与链路控制关键技术,UWB与认知无线电技术,LTE与无线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原理、系统与技术,既有基础原理,又有专业的技术细节,同时包含工程实践经验,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工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及理科电子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
1.2 移动通信的分类和组成
1.2.1 移动通信结构
1.2.2 移动无线通信的分类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3.1 发展历程
1.3.2 发展趋势与长期演进
1.4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4.1 物理层的关键技术
1.4.2 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
1.4.3 网络层的关键技术
1.4.4 其他层与跨层的关键技术
1.5 移动通信的业务
1.6 标准化组织
本章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电波传播与无线信道技术
2.1 电波传播理论的发展
2.2 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
2.2.1 直射
2.2.2 反射
2.2.3 绕射
2.2.4 散射
2.3 无线电波的衰落特性
2.3.1 大尺度衰落
2.3.2 小尺度衰落
2.3.3 多普勒频移
2.4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2.4.1 电波传播模型综述
2.4.2 宏小区传播模型
2.4.3 微小区传播模型
2.4.4 微微小区传播模型
2.4.5 室内传播模型
本章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蜂窝系统原理
3.1 频率复用
3.1.1 大区制移动通信网
3.1.2 频率复用
3.1.3 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网
3.1.4 GsM网的频率复用方式
3.2 干扰分析
3.2.1 同频干扰
3.2.2 邻频干扰
3.2.3 互调干扰
3.3 提高蜂窝小区容量的方法
3.3.1 小区分裂
3.3.2 划分扇区
3.3.3 分区微小区
3.3.4 评价指标
3.4 信道分配方法与案例
3.4.1 信道分配策略
3.4.2 固定的信道分配方案
3.4.3 动态的信道分配方案
3.5 话务量与呼损率
3.5.1 呼叫话务量与呼损率概念
3.5.2 爱尔兰B公式和爱尔兰C公式
3.5.3 案例
3.6 位置区理论
3.7 小区结构
3.7.1 宏蜂窝、微蜂窝和微微蜂窝系统
3.7.2 智能小区
3.7.3 异构网络融合
本章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
第二部分

前言/序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给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在通信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从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话系统到第二代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再到第三代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再到第四代高速移动通信系统,每次变革都是一次技术的创新,都带来更广泛、更便捷的应用。在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起步虽晚,但发展极其迅速,逐渐与国际接轨。移动通信技术也成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希望读者通过学习本书,能够了解当今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主要系统与关键技术,为学习移动通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1.编写目的和原则
  本书为适应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需要而编写,为读者构建有层次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工程实践能力。内容上着重阐明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紧跟当前发展现状,内容新颖充实。
  2.主要特色
  本书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前沿性等特色。
  系统性: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系统和技术为中心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便于读者对于移动通信形成整体的概念。
  实用性:每章都加入了案例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便于读者对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前沿性:针对当今移动通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涉及的关键技术和热点技术(如WiMAX、LTE等),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本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全方面了解移动通信相关原理与技术,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主要内容
  全书分两部分,共12章。
  第一部分(第1~4章)讲述移动通信原理,包括移动通信概述,无线电波传播与无线信道技术,蜂窝系统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协议与信令及编号方案。
  第二部分(第5~12章)讲述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包括GSM、GPRS系统与均衡技术,CDMA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OFDM系统与同步、峰均比关键技术,MIMO及多用户协作通信技术,WiMAX系统与集中式调度关键技术,无线Mesh网络与链路控制关键技术,UWB与认知无线电技术,LTE与无线资源管理。
  4.编写分工
  本书由李旭教授主编,其中第1、3、4、9~12章由李旭教授、钟章队教授编写,第2、5~8章由艾渤教授编写。全书由李旭教授统稿。
  感谢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的支持。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刘颖教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担任主审,在此深表谢意。研究生李富艳、陈诚、韩宗佑、徐展、唐艳、李世杰、刘佳、刘俊莹、张建于、王韵琪、杨晓崧、田沃、张学臻、董俊、娜仁高娃、陈瑞风、陈炳昊、郭瑛、陈欣、魏宏、何睿斯、高林毅为本书承担了查阅资料、校稿、仿真、文字编辑和排版等工作,感谢他们的辛苦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移动通信技术涉及面广、发展速度快,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指正,也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城市脉络: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空间重塑》 一、 书籍概述 《城市脉络: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空间重塑》是一部深度探索城市化浪潮如何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以及城市物理空间演变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城市或某一特定时期进行微观的案例分析,而是着眼于全球性的城市化趋势,从宏观视角出发,梳理并剖析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普遍性规律、核心驱动因素、关键性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变革。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发展演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揭示城市化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动力学,并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城市化朝着更可持续、更公平、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 二、 内容框架与核心议题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逻辑清晰,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几个关键维度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动力学与驱动机制 历史的视角: 追溯城市化的历史渊源,从工业革命时期城市作为生产与人口集聚中心的兴起到当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新一轮城市化浪潮,梳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化特征的演变。 经济因素的驱动: 深入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服务业扩张以及全球化对城市规模扩张、功能升级的推动作用。探讨资本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社会因素的演变: 审视人口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家庭结构变迁以及教育水平提升等社会因素如何塑造城市人口构成和空间分布。分析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消费模式的变迁对城市吸引力的影响。 技术进步的影响: 阐释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等在促进城市扩张、优化资源配置、改变信息传播方式以及重塑人际交往模式方面的作用。重点关注信息时代的城市化新特征。 政策导向与规划实践: 探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城市规划在引导和塑造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分析不同政策模式对城市发展路径的差异化影响。 第二部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社会结构的重塑: 分析城市化如何打破传统的社会阶层固化,带来新的社会分化与融合。研究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融入与排斥、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社会影响、以及弱势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的处境。 文化形态的变迁: 探讨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在城市中的碰撞、融合与创新。研究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关注城市文化认同的形成与挑战。 社区的演变与瓦解: 审视传统熟人社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解体,以及城市新型社区的形成。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如商品房小区、城中村、老旧小区)的社会结构、邻里关系、社区治理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社会治理的挑战: 探讨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管理难题,如治安问题、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体系的适应性等。分析城市政府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困境。 身份认同的流变: 分析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如何受到地域、阶层、职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讨在快速变迁的城市环境中,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的生成、协商与重构。 第三部分:城市空间的重塑与演化 城市形态的演变: 描绘城市从紧凑型向外延扩张型转变的历史轨迹,分析摊大饼式发展、郊区化、城市群形成等不同城市形态的成因与特征。 功能区的分化与混合: 剖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如商业中心、工业区、居住区、绿地等)的形成、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功能混合的趋势及其对城市活力和生活便利性的影响。 城市更新与再生: 关注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业遗存再利用等城市更新现象。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驱动、社会影响以及规划实践。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不平等与城市分异: 揭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如何反映和加剧社会经济不平等。分析不同区域(如中心城区与郊区、富人区与贫民窟)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数字技术与空间重塑: 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资源分配,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重塑城市空间体验。 全球化与城市空间: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跨国企业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如超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以及它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 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路径: 探讨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韧性城市与应急管理: 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不确定性挑战,探讨建设具有强大适应力和恢复力的韧性城市。 包容性城市与社会公平: 关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规划实现城市空间的公平分配和公共资源的均等化,保障不同社会群体的权益。 智慧城市与技术伦理: 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审视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隐私、安全、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探索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人本主义的城市愿景: 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回归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本质,关注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塑造更宜居、更具魅力的城市。 三、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本书并非局限于某一学科的范畴,而是采取了跨学科的整合研究视角,借鉴了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上,本书既运用了宏观的统计分析、比较研究,也结合了微观的案例剖析、田野调查,并通过对大量一手和二手文献的梳理与整合,力图呈现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城市化图景。 四、 目标读者与价值意义 《城市脉络: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空间重塑》的目标读者群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高校师生: 城市规划、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区域发展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 政策制定者与城市管理者: 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 行业从业者: 房地产开发商、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城市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士。 社会活动家与公众: 关心城市发展、希望了解城市变迁背后机制的社会各界人士。 本书的价值意义在于: 提供理论框架: 为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城市化现象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 揭示内在规律: 深入剖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和演变规律。 指导实践: 为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促进反思: 引导读者对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反思,探索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五、 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也是社会变革的熔炉。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城市化的进程仍在加速,它不断重塑我们的生活空间,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冲击我们的文化认同。 《城市脉络: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与空间重塑》正是致力于梳理这些复杂的脉络,洞察城市发展的本质,理解人类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动态关系,并为构建更具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城市贡献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学术著作。尽管它探讨的是前沿的通信技术,但作者却始终没有脱离实际应用场景,而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讲解理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不同通信技术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分析。比如,在介绍不同调制方式时,书中不仅仅是给出了它们的数学模型,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频谱效率、抗干扰能力、复杂度等方面的权衡,并说明了为什么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会选择不同的调制方案。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技术的背后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通信芯片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内容,这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明白如何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优的通信性能。它给我一种感觉,仿佛作者在跟我一起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移动通信系统,而不是单方面地灌输知识。

评分

这本《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复杂的技术迷宫中穿梭。书中对各种移动通信标准,从早期的2G、3G,到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4G、5G,甚至是未来6G的设想,都有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列举标准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标准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演进的逻辑。我尤其对关于蜂窝网络架构的讲解印象深刻,各种基站、核心网、用户终端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完成复杂的通信任务,书中都有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还有关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部分,让我意识到移动通信背后隐藏的许多安全挑战,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能将宏观的网络架构与微观的信号处理技术融会贯通,让你既能看到整个通信系统的全貌,又能理解每一个细节是如何运作的。当我看到关于切换技术(handoff)的介绍时,那种手机在不同基站之间无缝切换的魔力,在书中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这让我对日常使用的便利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得以从整体上把握移动通信的脉络。

评分

对于《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内容组织极其精炼,而且对关键概念的阐释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理论、让人望而却步的教材,而是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准地捕捉了移动通信的核心要义。我发现书中很多地方的表述都非常有深度,往往寥寥数语,却能点醒我一个困惑已久的细节。举个例子,关于功率控制的部分,书中通过简练的数学模型,就清晰地展示了为了减少干扰和延长电池寿命,设备和网络是如何进行精妙的功率调整的。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别信息的冗余,而是可以直接吸收那些最精华的部分。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硬核”的技术,比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书中也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以恰当的图示,将复杂的空间复用和分集增益原理解释清楚。这本书就像一本浓缩的精华,让我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移动通信系统最核心的认知框架,为我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简直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著作,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移动通信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手机信号为什么能传播这么远、这么稳定感到好奇,这本书就从最基础的电磁波理论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各种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多址技术等等。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常常会穿插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讲解OFDM时,就类比成了许多小火车并行运行,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这种比喻让人一下就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而且,书中有很多公式和数学推导,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们当成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解释这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含义,这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渐跟上思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线设计和传播特性的章节,那些图表和模型,让我对信号如何在空气中传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有些内容还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学习起来感觉是在循序渐进地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地堆砌信息。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知识宝库,每翻一页都能挖掘出新的宝藏,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智力上的探险,让我乐此不疲。

评分

这本书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我,那种蓝色的渐变,上面点缀着小小的信号图标,给人一种科技感和未来感。我本来对移动通信这个领域知之甚少,总觉得是很高深的东西,但拿到这本《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后,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书页纸张的触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的纸,而是略带哑光的,翻阅起来很舒服。我注意到书的装帧也很扎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点对于一本要经常查阅的参考书来说非常重要。目录的设计也很有条理,从基础的概念介绍,到具体的系统组成,再到前沿的技术展望,层层递进,让人一目了然。即使是初步翻看,也能感受到编著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里面的内容,但那些图画的清晰度和专业性,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它们似乎不仅仅是图示,更是将复杂的理论变得可视化,让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间鲜活起来。我甚至在书的扉页上看到作者的简介,感觉作者是一位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增添了几分信心。总而言之,从一本图书的外在表现来看,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并让我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它所蕴含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