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学术丛扎

吴小如学术丛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小如 著
图书标签:
  • 吴小如
  • 学术
  • 丛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中国现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历史
  • 学术著作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2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小如学术丛扎》收录吴小如先生《<诗三百篇>臆札》、《<左传>丛札》、《<论语>丛札》、《<史记>丛札》等考据丛札17篇。作者运用乾嘉以来的学术考证方法,对古代文献进行了考证和笺释,有着重要学术价值。按写作年代,是一部完整的读书笔记,对语言学、文学、历史研究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小如(1922.9.8-2014.5.11),生于哈尔滨,原名吴同宝,号莎斋,祖籍安徽泾县茂林。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书法家、戏曲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燕京学报》常务编委,1952年经俞平伯、游国恩介绍在北京大学加入九三学社,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先生长子。

目录

《诗三百篇》臆札
附:关于《诗经》训释的几个问题
《左传》丛札
《论语》丛札
《曲礼》《檀弓》丛札
《史记》丛札
古乐府臆札
读诗散札
杜诗臆札
白居易诗臆札
韩文琐札
王安石诗臆札
读词臆札
读词散札
词语丛札
《文选》枚乘《七发》李善注订补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摭遗
读钱南扬校注《琵琶记》札记

精彩书摘

  《吴小如学术丛扎》:
  见若覆夏屋者矣。(《檀弓上》)
  郑注:“覆,谓茨瓦也。夏屋,今之门庑也。其形旁广而卑。”又《仪礼·士冠礼》郑注:“周制:自卿大夫以下,其室为夏屋。”孔颖达《正义》:“殷人以来,始屋四阿;夏家之屋唯两下而已,无四阿,如汉之门庑。又言见其封坟,如覆夏屋,唯两下而杀,卑而宽广。”小如按:“夏屋”一词,始见于《诗·秦风·权舆》,而历代学者释之者,或主为大屋,或主为食具。“夏”训大,《毛传》明言之,而“屋”字无训。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一:“毛于屋字无‘传’,自以屋室常语,不烦故训。”其言是也。而郑玄《笺》则独以“屋”为食具。其后王肃、朱熹、何楷主大屋之说,孔颖达、杨慎主食具之说。清人治经学者,惠周惕、戴震、胡承珙、马瑞辰主郑玄说,洪亮吉、洪颐煊、陈奂主王肃说。然王肃说亦自三家诗说来者也。以诗义言之,诗人自言昔为贵族,故所居为大屋渠渠;今则没落矣,故每食无余。于是有吁嗟不承权舆之叹,正不必以夏屋为食具也。独怪郑玄于三礼主今文说,而笺《诗》乃别创异解,自乱其例,亦见其惑耳。予以为“夏屋”正当作大屋解,夏为“厦”之假借字(“厦”字仅见《说文新附》,训“屋也”,盖为后起本字)。汉儒每以“夏”字兼摄两义.既为夏后氏之夏,又为大厦之厦,是以纠结不清。如《通典》卷五十五引《韩诗》云:“殷,商屋而夏门也。传日:周,夏屋而商门。”(卢文弨云:“《通典》于‘殷商屋’句引《韩诗》,则所引‘传日周夏屋而商门’,亦《韩诗传》也。”)凡夏、商字,为朝代耶?抑官室制度之状语耶?又贾公彦《仪礼疏》亦云:“案《匠人》云:‘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此谓宗庙路寝同制,则路寝亦然。虽不云‘两下为之’,彼下文云:‘殷人重屋,四阿。’郑云:‘四阿,四注屋。’重屋,谓路寝。殷之路寝四阿,则夏之路寝不四阿矣,当两下为之。是以《檀弓》孔子云:‘见若覆夏屋者矣。’郑注云:‘夏屋,今之门庑。’汉时门庑也,两下为之,故举汉法以况夏屋两下为之。或名两下屋为夏屋;夏后氏之屋,亦为夏屋。”亦以“夏屋”兼摄两义,而未加辨别。近人汪荣宝《法言义疏》卷四,于《吾子篇》“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句下疏云:“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演连珠》注引作‘然后知夏屋帡幪’,《御览》四百一引亦作‘厦屋’。《诗·权舆》‘夏屋渠渠’,《毛传》云:‘夏,大也。,郑《笺》云:‘屋,具也。言君始于我厚,设礼食大具以食我。’王肃驳郑,以为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孔《疏》申郑,以为此诗皆说饮食之事,不得言屋宅。按:鲁、韩皆以夏屋为官室之事。《楚辞·哀郢》王注云:‘夏,大殿也。’引《诗》云:‘于我乎夏屋渠渠。’又《招魂》注云:‘夏,大屋也。’引《诗》同。《淮南子·本经》高注云:‘夏屋,大屋也。’高、王皆用《鲁诗》,此训当出《鲁故》。孔《疏》引崔驷《七依》说官室之美云:‘夏屋渠渠。’王文考《鲁灵光殿赋》李注引《七依》,作‘夏屋蘧蘧’,明必《鲁诗》异文。《通典》五十五引《韩诗》云:‘殷,商屋而夏门也。’又引《传》云:‘周,夏屋而商门,’则《韩诗》虽不以夏为大,而以屋为屋宇则同。《士冠礼》郑注云:‘周制,卿大夫以下,其室为夏屋。’又《檀弓》注云:‘夏屋,今之门庑,其形旁广而卑。’彼孔《疏》云:‘殷人以来,始屋四阿,夏家之屋,惟两下而已,无四阿,如汉之门庑。’《御览》一百八十一引崔凯云:‘礼:人君官室之制为殷屋。(殷屋),四夏也。卿大夫为夏屋,隔半以北为正室,中半以南为堂。’此皆《韩诗》说也……按《法言》此文,单以夏屋为大屋之义,不关官室制度,与王逸、高诱说合,此子云习《鲁诗》之证也。(下略)”陈乔枞《鲁诗遗说考》云:“王逸《楚辞·九章》注:‘夏,大殿也。’《诗》云:‘于我乎夏屋渠渠。’乔枞谨案:《楚辞·招魂》章句:‘夏,大屋也。,引《诗》同。又高诱《淮南·本经训》注:‘夏屋,大屋也。’说亦与叔师合,知《鲁诗》之训然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九亦云:“王、高皆习《鲁诗》,知鲁训与毛同。”于以知鲁、毛二家,于夏屋之说初无歧义。而陈乔枞《韩诗遗说考》虽引韩说,实于旧解有所纠正,兹录其说如下:“今考此诗‘夏屋’,《毛传》云:‘夏,大也。’屋字无训。《笺》云:‘屋,具也。’《正义》据崔驷《七依》说官室之美云:‘夏屋渠渠。’引王肃述毛,以夏屋为大屋。郑意以诗刺有始无终,始则大具,今则无余,皆说饮食之事,义与毛异。杨升庵《丹铅录》引《礼记》‘周人房俎’、《鲁颂》‘笾豆大房’,以《风》之‘夏屋’,犹《颂》之‘大房’。何氏(楷)《古义》则历引《檀弓》‘见若覆夏屋者’、《楚辞·大招》‘夏屋广大’、扬子《法言》‘震风凌雨,然后知夏屋之帡幪也’以证古人言夏屋,即为大屋。
  ……

前言/序言

  这本读书札记是我从1956年以来、特别是十年动乱中几次蹲“牛棚”的间歇期间陆续撰写的,约四五十万言。二十多年中只成此琐屑饤饾之作,不仅数量少得可怜,就是内容也是不足观的。
  此书曾两次付印。第一次是1958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书名《读人所常见书日札》,只有十万字左右,早已绝版。第二次子1978年结集,大体如目前这个样子,承香港中华书局允予出版,却迟至1982年始印成问世。这次在国内付印,我又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其中《读诗散札》、《杜诗臆札》和《韩文琐札》是新补入的,为港版所无;《论语丛札》、《古乐府臆札》、《词语丛札》和《王安石诗臆札》都做了新的补充;其他各篇都不同程度地做了修改,个别地方改动还比较大。原来的《古诗丛札》和《唐宋诗丛札》则删去了十篇零星札记,而港版中《长短句臆话》和《读书杂考》两部分,已完全删掉了。因此这个第三次印本实际上是原来两版的修订本,而非旧书重印。特在此向读者交代清楚。
  清朝人讲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我自己则认为这三者必须兼而有之。不通训诂章句之学,治辞章就成了空话;而欲明义理,不仅要从考据入手,而且靠辞章表达也很重要。但这本内容庞杂的书占比重最大的还是谈考据的东西,不免枯燥乏味,尚请读者谅之。
  我生平读书治学,是从述而不作开始的。后来逐渐进入以述为作阶段,即在前人各种不同意见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加以肯定。近年来为自己写文章订了两条守则:一是没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决不下笔,哪怕这一看法与前人只相去一间,却毕竟是自己的点滴心得;二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决不入云亦云,稗贩前人旧说,更不偷懒用第二手材料,这姑且称之为述中有作吧。收在这本丛札里的大大小小的文字,以述为作的占多数,间或也有述中有作的。当然“作”并不等于结论正确,只是自己以为尚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已。这还要听取读者的批评和经历时间的考验。
  贤者识其大者,而不贤者只能识小掇琐。我学无专长,不能自成一家之言,所以甘为此饤饾琐屑之札记。倘能为学林增一砖添一甓,也算未虚度此生。若夫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自问不足与为,惟俟贤者。
  本书有些稿本,承俞平伯先生、周一良先生和几位朋友提出意见,而出版社又委托一良先生审读全稿,付出劳动尤多,谨此致谢。所收文字截至1982年初,余年倘有续作,当别行付梓,不再纠葛此书矣。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研究的深度探索——《吴小如学术丛札》 《吴小如学术丛札》是一部汇集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研究领域大家吴小如先生数十年心血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研究成果,而是深入探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从历史、美学、技法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中国书画发展画卷。全书洋溢着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民族艺术瑰宝的热爱与敬意。 一、 历史溯源:拨开迷雾,重现真容 吴小如先生在本书中,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与演变。他并非满足于对现有史料的简单解读,而是以考古发现、文献考证等多种方法,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书法艺术的早期探索: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的独特门类,其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吴先生对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如甲骨文、金文的形制、结构及书写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他通过对出土文物的严谨解读,揭示了这些早期文字在造型、笔画上的初步探索,以及它们如何逐渐脱离纯粹的实用功能,走向艺术化。对于秦汉时期篆书、隶书的变革,他不仅梳理了其书体演进的脉络,更深入分析了隶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他论证了隶书的产生,是如何顺应汉代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其笔画由圆转到方折、由匀称到波磔的演变过程,强调了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绘画艺术的萌芽与发展: 绘画艺术的起源同样被吴先生深入挖掘。他回溯到史前时期的岩画、陶器纹饰,分析其中蕴含的早期审美意识和造型观念。他着重探讨了战国、秦汉时期绘画的初步发展,如帛画、壁画等,通过对现有零散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勾勒出早期绘画在叙事性、装饰性以及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上的初步尝试。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飞跃,他特别关注了人物画的写实性增强,以及山水画从“勾勒填色”向“青绿山水”的转变,分析了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对绘画发展的影响,以及文人阶层对绘画艺术的介入。 书画合一的文化基因: 吴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始终强调书与画在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书画同源”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基因。他从文字的象形、会意本源出发,阐述了书法中线条的运用如何与绘画中的笔墨技巧相互渗透。他通过对历代名家书画作品的比较分析,论证了书法中的用笔、用墨、结体等要素,如何直接影响到绘画中的皴法、点染、构图。这种“笔墨精神”的贯通,是理解中国画独特魅力的关键。 二、 美学范畴:超越技法,体悟神韵 《吴小如学术丛札》并非止步于历史考证,更深入到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境界。吴先生以其深邃的艺术感悟力,引领读者体悟中国书画的独特神韵。 意境之美: 中国书画追求的是“意境”,即在有限的画面上,通过笔墨的挥洒,营造出无限的诗意空间。吴先生深入剖析了“意境”的形成机制,包括构图的虚实相生、色彩的浓淡相宜、笔墨的疏密有致等。他认为,中国画的“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气韵生动”的载体,是引导观者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他通过解读山水画中“云烟”、“远山”、“飞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阐述了如何通过这些元素传达出自然之美、人生之境。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最高标准,也是中国画艺术追求的极致。吴先生对“气韵”的理解,并非局限于形似,而是强调内在精神的表达。他认为,气韵是画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艺术家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的升华。他通过分析历代名家的笔墨,阐述了何谓“力透纸背”、“骨法用笔”、“神采飞扬”,以及这些技法如何承载和传达出画家蓬勃的生命力与高远的志趣。 笔墨情趣: 笔墨是中国书画最核心的语言。吴先生对笔墨的论述,既有技法上的精准分析,更有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刻阐释。他详细讲解了“用笔”的十八种法则,如“永字八法”的内在奥秘,以及篆、隶、楷、行、草各体用笔的特点。同时,他对“用墨”的浓淡干湿、枯润变化也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墨的层次感和晕染效果如何丰富画面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他强调笔墨不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画家个性、学养、性情的直接流露。他认为,好的笔墨,能让观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体悟到书画背后的人生哲思。 三、 技法解密:窥探奥秘,传承经典 《吴小如学术丛札》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恳切的态度,向读者揭示中国书画的创作技法。 书法技法的精微之处: 吴先生对书法基本功的讲解,细致入微。他不仅讲解了执笔、运腕、用指等基本技巧,更深入到笔画的起、行、收,以及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他以大量的实例,如临摹碑帖的要领,强调了“临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形似”走向“神似”。他鼓励读者深入理解笔画的内在骨力,体悟汉字结构的美感,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笔墨之中,最终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 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在绘画方面,吴先生对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如勾、皴、擦、染、点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他详细分析了山水画中的“披麻皴”、“斧劈皴”、“云头皴”等不同皴法的特点及其适用的表现对象。对于人物画,他讲解了白描、渲染等技法,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刚柔来表现人物的骨骼、肌肉和神态。对于花鸟画,他阐述了“没骨法”、“双勾法”等,以及如何用笔墨表现花卉的娇艳、禽鸟的灵动。他强调,技法的学习并非束缚,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是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创新。 材料与工具的考究: 除了技法本身,吴先生也对中国书画所使用的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进行了深入的考究。他分析了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纸张特性,以及它们对水墨晕染效果的影响。他对宣纸的吸水性、韧性,以及墨锭研磨出的墨色变化,都有细致的论述。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独特的物质基础,也体现了吴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四、 思想深度:承载文化,启迪后人 《吴小如学术丛札》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书画艺术本身的探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哲学精神的体现: 吴先生在论述书画时,常常将中国哲学思想融入其中。他会引用道家的“道法自然”,来阐释山水画对自然精神的摹写;会借鉴儒家的“中和之美”,来理解书法和绘画中追求的和谐与平衡。他认为,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人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安顿心灵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的具象化体现。 文人情怀的传承: 中国书画历来与文人阶层紧密相连。吴先生的书写,也饱含着对文人雅士情怀的体悟。他分析了历代文人画家如何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如何通过笔墨抒发人生感慨、寄托家国情怀。他鼓励读者,学习书画,不仅是学习一种技能,更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着挑战。吴先生的学术研究,恰恰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他提醒我们,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更要珍视和发扬我们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他所倡导的“意境”、“气韵”、“笔墨精神”,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魂所在,是我们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根基。 结语: 《吴小如学术丛札》是一部集考据、理论、技法、思想于一体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研究的力作。吴小如先生以其毕生的学术积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宝贵窗口。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严谨的学术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后人的深刻启迪。无论是艺术研究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体味到中国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永恒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著作。《吴小如学术丛札》虽然听起来更偏向史学领域,但我相信,任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入研究,都必然会触及到那个时代物质文明的方方面面,而工艺美术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特别好奇,在吴先生的研究中,是否会涉及到宋代瓷器的发展演变?比如,当时各个窑口的技术特点、釉料的配方、器型的设计理念,以及这些工艺美术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和象征意义。或者,对于丝织品、金属器皿等其他工艺品,是否也有细致的考察和独到的见解?我希望这套丛札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能否看到对当时匠人的生活状态、师徒传承的描述?这些细节往往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展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

平时我喜欢阅读一些历史故事,尤其对那些能够还原当时社会生活风貌的作品情有独钟。《吴小如学术丛札》这个名字,虽然听上去比较学术化,但我总觉得“丛札”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似乎是学者在闲暇之余,将一些零散却又精辟的思考集结成册。我设想,吴先生在研究过程中,一定接触了大量的原始史料,这些史料中是否会记录下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社会交往,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习俗?我希望在阅读这套丛札时,能够不仅仅是了解到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格局,更能瞥见那些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生活状态。是否会有关于宋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细节?他们的娱乐方式、他们的消费习惯、他们对艺术文化的接受程度?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期待着,通过吴先生的学术眼光,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虽然我的专业并非哲学,但我总觉得,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吴小如学术丛札》听上去是偏重史学研究,但我相信,优秀的史学研究必然会触及到思想史的层面。我非常期待,吴先生在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制度进行分析时,是否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根源?例如,他对宋代官僚体系的分析,是否会涉及到当时儒家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他对经济政策的探讨,是否会关联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民本”思想的理解和实践?我希望这套丛札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将历史事件与思想流派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解历史的变迁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否会有对一些重要哲学概念的重新解读?或者,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描绘?这些都将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它们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别样的风雅与智慧。这次偶然得知《吴小如学术丛札》出版,虽然我对史学研究并非科班出身,但“学术丛札”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理解的“丛札”,大概类似于文人墨客在案头随手写下的心得、感悟,或是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时代,一位博学之士如何沉浸在书卷之中,如何旁征 উৎসাহিত,如何字斟句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我特别想知道,吴先生在其中是如何解读那些湮没在故纸堆中的字里行间的,他是否会借由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甚至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借鉴的人生哲学?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片段,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我对生活、对文化、对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许,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复杂的学术论证,但光是感受那位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就已经足够让我心生敬意,受益匪浅了。

评分

终于等到这套《吴小如学术丛札》面世,我简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吴小如先生的大名,在史学界早已如雷贯耳,但真正系统地接触到他的学术思想,还是通过朋友的推荐。这次的丛札,听说是他多年学术研究的精华结晶,包含了诸多未曾公开发表的珍贵材料,这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宋代经济史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重的馈赠。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赋税制度、商业流通以及城市发展等方面的论述,因为这些都是我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能否有新的史料发掘?他的论证方法是否有所突破?这些都是我内心深处最大的好奇。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宋代繁荣景象的画面,也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丛札,能够获得更扎实、更细致的学术支撑,从而构建出更全面、更生动的历史图景。想象着在书斋中,伴着窗外细雨,逐字逐句地品读吴先生的文字,与他的思想对话,那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知识的探险。我已然做好准备,迎接这场知识的盛宴。

评分

一直想要的好书,终于收到了,谢谢!

评分

不错。。。。。。。。。

评分

作者的这本学术札记在内容上可能比较小众化,但对喜欢古典文学者较有参考意义。

评分

作者的这本学术札记在内容上可能比较小众化,但对喜欢古典文学者较有参考意义。

评分

作者的这本学术札记在内容上可能比较小众化,但对喜欢古典文学者较有参考意义。

评分

吴小如先生的作品,字字珠玑,品读颇有意味

评分

京东活动很优惠,忍不住买买买。书都很好。

评分

这书等了许久,终于有了。就是名字不太合适,不必冠以先生的名字。要是《柳如是别传》变成《陈寅恪讲柳如是》是不是好玩了点?

评分

京东活动很优惠,忍不住买买买。书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