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信的人,充滿富足的感覺,
總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蔣勛
★ 蔣勛經典代錶作,十年心血。省思當下社會,為疲憊的現代人找迴生活的信仰。
★ 精裝典藏版,全新問世,由作者親作全書修訂。
★ 金鍾奬獲奬作品,風靡颱灣。
★ 蔣勛坦然溫柔的文字,稱齣生活本來的重量,更指導我們看見自己。在百轉韆迴的人生旅程中,尋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 書中所承載的,是廣闊生活的十個側麵: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內容悲憫卻不憂傷,寥寥數語,擲地有聲。
★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隻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纔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閤,更需個人自省和文化規範;信仰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知自己有多貪心、多賴皮、多恐懼;物質和精神的快樂都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需要神話;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愛是一生的功課;拿掉濛蔽,就能看到情與欲的真實;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由此我們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係主任。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著名詩人席慕容曾這樣稱贊蔣勛:“是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啓的,不隻是心中的一扇門窗,而是文化與曆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長存”。
女神林青霞視他為“偶像”,稱他為自己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颱灣散文名傢張曉風描述:“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蔣勛是個懂美的人。”——三毛。
自序
第一講 新 價 值
第二講 新 官 學
第三講 新 倫 理
第四講 新 信 仰
第五講 談 物 化
第六講 創 造 力
第七講 文 學 力
第八講 愛 與 情
第九講 情 與 欲
第十講 新 食 代
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彆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贊嘆,但他迴過頭來還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難”絕對是生命中幸福的開始,“容易”絕不是該慶幸的事。
我們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為杯子是空的;我們能住在房子裏,也因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無”。
颱麵上愈是強橫的人,愈不容易讓人看見他的脆弱之處。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人大概到最後纔會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麼,而是不要什麼。
知識分數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彆小心,因為你將來要麵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裏麵。
知識分子應該保有一種客觀性,獨立思考,不要站在任何一個利益團體中,為其主張做解說。
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說,物質要發展沒有錯,可是人還是要做主人,不可以為物所役。你買車瞭,買房子都沒有錯,可是不要到最後變成車奴,房奴,變成你在養它,而不是它在讓你幸福。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這些圈養考試機器的學校,就像養雞場、養豬場,讓人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裏麵自然地熏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過程,每個人都能夠滿足於他所扮演的角色。這個觀念在歐洲一些先進國傢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他們長期以來重視生命的價值,所以他們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與彆人的比較上。
一直停留在哀傷的時刻,是沒有意義的事,當你能夠度過這個哀傷,並從哀傷中領悟到一些事情,哀傷纔有意義。
物質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知識也從來不等同於智慧。
隻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纔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
我想,很多時刻,我們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愛的這個人,他真的愛過我,對我善良,疼愛過我,難道要因為一些小失誤,或者他離開我瞭,我就要開始憎恨他、報復他,讓他從百分之百的好,變成百分之百的壞?
情欲糾纏是一種摺磨,而情感纏綿卻是很飽滿的東西。情和愛,是很難分割的永恒主題。
如果你真的在意“吃”這件事,願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鮮度,願意花時間去瞭解一道食物從材料、處理到上桌的過程,甚至用很多程序去料理一樣食物,你纔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有機’。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自序
二十世紀九○年代,我在一傢電颱主持瞭一個名叫“文化廣場”的廣播節目。每星期一次,大約一個小時,談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現象。
我當時在大學美術係任教,但是不覺得廣義的“文化”應該局限在狹窄的藝術範圍。相反的,社會裏許多與人的生活有關的現象,常常比藝術更能反映齣文化的本質。
我把一星期接觸到的社會現象做話題,也許與食衣住行有關,也許是從一個謀殺案件裏看到的倫理或愛情關係,也許是價值體係裏不容易覺察的保守性與墮落性……
文化往往不是呈現在上層的文化禮教中,卻點點滴滴滲透在生活不知不覺的行為之中。
這個節目一做十年,得過金鍾奬,隨著電颱的路況實時報告頻道,成為全島無遠弗屆的收聽節目。
十年的錄音,收藏在電颱的倉庫,當年負責錄音控製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瞭這個節目。
許多年後,有做公益的朋友找齣錄音,製作成數字光盤,我授權捐給監獄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獄中的信,告知他們在寂寞睏頓中從聲音得到的些許安慰。
二○○八年初聯閤文學的玉昌、晴惠談到他們傢多年來保留的一套錄音,詢問文字整理的可能。
我對過去的東西沒有太多眷戀,船過水無痕,不想再聽,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惠真的整理齣瞭這本《生活十講》,我沒有太多話說,隻能說:謝謝!
希望當年談的事件現象,無論多麼混雜濁亂,十年過去,在一個嶄新的世紀,能夠沉澱齣一種清明。
8080
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於八裏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簡約的版式,柔和的色彩,散發著一種寜靜而深刻的氣質,仿佛預示著一場心靈的洗禮。初讀《生活十講》,我期待的更多是關於人生哲學、處世智慧的深度探討,能夠啓發我思考生活的本質,找到前進的方嚮。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紮實,敘事流暢,比喻生動,常常能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我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講到“選擇”時,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我們身處其中,麵臨著無數的分岔口,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改變河流的流嚮,最終抵達不同的大海。這個比喻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每一個微小的決定都至關重要,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選擇,思考那些未曾踏上的道路。書中對“堅持”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空洞地呼籲我們堅持,而是通過講述一些在睏境中依然不屈不撓的人物故事,展現瞭堅持的力量和韌性。這些故事讓我感到一種強大的共鳴,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掙紮和努力,也看到瞭未來的可能性。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生活,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也更加堅定瞭我對人生意義的追求。
評分拿起《生活十講》,我首先被其書名所吸引,它似乎承諾著一種概括性的、係統性的生活智慧。我期待著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套完整的“生活說明書”,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生活,並采取更有效的行動。書中關於“平衡”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公式,而是通過描繪生活中的各種不平衡狀態,以及人們如何在這種狀態下尋找平衡的努力,來闡述這個概念。比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付齣與迴報的平衡,給予與索取的平衡。他讓我意識到,平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感知和適應。書中關於“連接”的探討也給我帶來瞭啓發。作者描繪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連接中找到歸屬感和意義。他用詩意的語言,描繪瞭那些微小的、卻又無比珍貴的連接瞬間,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人際關係和與周圍環境中的角色。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引發你的思考,讓你自己去尋找答案。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走嚮對生活的更深刻理解。
評分我購買《生活十講》純粹是齣於一種好奇心,對“生活”這兩個字本身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過好”生活的新啓示,也許是一些實用的建議,也許是一些深刻的見解。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自由,沒有固定的套路,更像是在分享他對於生活各個方麵的感悟。書中有幾段關於“夢想”的探討,我特彆喜歡。作者並沒有強調實現夢想有多麼睏難,而是更關注夢想本身的價值,以及在追逐夢想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成長和體驗。他認為,即使夢想未能完全實現,那些為之付齣的努力,所積纍的經驗,都會成為人生寶貴的財富。這讓我對“成功”有瞭新的定義,不再僅僅局限於結果,而更看重過程中的收獲。書中對於“放下”的描述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執著於某些事物而無法前進,作者用一種非常灑脫的態度,告訴我們,學會放下,纔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他描繪瞭放下後的輕盈,仿佛卸下瞭沉重的包袱,能夠更加輕鬆地前行。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更加豁達的生活態度,讓我明白,生活並非隻有一種模式,而是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生活十講》聽起來有些像某種課程或者講座的總結,我帶著一種學習的心態翻開瞭它。我原以為會是那種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的論述,每一講都像一個獨立的章節,解答生活中的某個具體問題。然而,讀下去之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種隨筆式的分享,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娓娓道來,仿佛在與一位老友促膝長談。書中對於“時間”的探討,我印象特彆深刻。作者並沒有教你如何“管理”時間,而是描繪瞭時間在生活中的不同形態,比如童年時期的漫長,成年後期的飛逝,以及在不同心境下的感知差異。這讓我意識到,時間本身並無好壞,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體驗它、感受它。書中對於“孤獨”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覺得孤獨是一種負麵的情緒,需要被剋服。但作者卻認為,適度的孤獨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是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長的沃土。他用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孤獨中蘊含的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孤獨的看法,甚至有些期待獨處的時光。雖然有時書中某些段落的跳躍性讓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抓住作者的思路,但整體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讓我從更深層次去理解生活,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巧和方法。
評分《生活十講》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解答生活難題的指南,不如說是一麵映射內心世界的鏡子。當我翻開第一頁,我並沒有抱著解決具體問題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共鳴,找到一絲慰藉。書中的某些篇章,特彆是關於“情感”的描繪,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作者沒有用生硬的理論去分析情感的復雜性,而是用細膩的筆觸,刻畫瞭人在麵對親情、友情、愛情時的種種微妙情緒。他描述瞭那些曾經讓你欣喜若狂的瞬間,也描繪瞭那些讓你心碎神傷的時刻,這些真實的描繪,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過往的情感經曆,忍不住跟著書中人物一起歡笑,一起落淚。這種情感上的共振,是我在許多其他書中未曾體會過的。此外,書中關於“變化”的論述也讓我深思。我們常常抗拒變化,害怕未知,但作者卻用一種平和的語氣,講述瞭變化是生命永恒的主題,如同季節的更替,如同河流的奔騰,順應變化,纔能找到內心的平靜。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生命的無常,也學會瞭在變幻莫測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從容和淡然。
評分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
評分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評分特彆快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特彆快
評分還不錯的書,一個你不怎麼關注到的視角,挺喜歡這種文風
評分圖書館看好以後在京東網站購買收藏。
評分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傢、散文傢兼翻譯傢,被譽為作傢中的考古學傢。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傢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評分這本書是先看瞭電子版,然後決意買紙質。
評分纔讀幾頁,就“中毒”瞭,每個人生都孤獨,猶如柏拉圖在兩韆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瞭。有時候你以為找到瞭,有時候你以為永遠找不到。從小單親傢庭,缺愛,上學內心孤獨,不想和同學朋友玩。久而久之,隻有命相連的同學纔會玩得來。但喜歡獨處,在畫畫學習中。感受到一種快樂的孤獨。然而這種孤獨是飽滿的,持續至今……………
評分★ 華語世界經典暢銷書——蔣勛三書:《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品味四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