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曾祺先生的《八仙》是中華書局推齣的“作品”係列之一種,“作品”係列為文學大傢的文化隨筆,包括瀋從文先生《無從畢業的學校》、汪曾祺先生《八仙》、阿城先生《威尼斯日記》《常識與通識》《閑話閑說》五部作品
2、《八仙》輯選汪曾祺先生關於傳統文化的經典隨筆結集而成,內容關於佛教、道教、古代詩歌書畫等。汪曾祺先生學養深厚,寫傳統文化舉重若輕,生動而又有趣。
3、《八仙》以布麵精裝的形式齣版,閱讀收藏兩相宜。
《八仙》輯選汪曾祺先生關於傳統文化的經典隨筆結集而成,內容關於佛教、道教、古代詩歌書畫等。
汪曾祺,作傢、戲劇傢、文化大傢。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釋迦牟尼
八仙
城隍`土地`竈王爺
水母
羅漢
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在耶魯和哈佛的演講
讀民歌劄記
詞麯的方言與官話
學話常談
談談風俗畫
談題畫
寫字
國子監
泰山片石
長城漫憶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紫薇
水母
在中國的北方,有一股好水的地方,往往會有一座水母宮,裏麵供著水母娘娘。這大概是因為北方乾旱,人們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為瞭錶達這種感情,於是建瞭宮,並且創造齣一個女性的水之神。水神之為女性,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水是溫柔的。雖然河伯也是水神,他是男的,但他慣會興風作浪,時常跟人們搗亂,不是好神,可以另當彆論。我在南方就很少看到過水母宮。南方多的是龍王廟。因為南方是水鄉,不缺水,倒是常常要大水為災,故多建龍王廟,讓龍王來把水“治”住。
水母娘娘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女神。
中國的女神的形象大都是一些貴婦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齣來的。女神該是什麼樣子呢?想象不齣。於是從富貴人傢的宅眷中取樣,這原本也是很自然的事。這些女神大都是宮樣盛裝,衣裙華麗,體態豐盈,皮膚細嫩。若是少女或少婦,則往往在端麗之中稍帶一點妖冶。《封神榜》裏的女媧聖像,“容貌端麗,瑞彩翩翩,國色天姿,宛然如生:真是蕊宮仙子臨凡,月殿嫦娥下世”,竟至使“紂王一見,神魂飄蕩,陡起淫心”,可見是並不冷若冰霜。聖像如此,也就不能單怪紂王。作者在描繪時筆下就流露齣幾分遐想,用語不免輕薄,很不得體的。《水滸傳》裏的九天玄女也差不多:“頭綰九龍飛鳳髻,身穿金縷絳綃衣。藍田玉帶曳長裾,白玉圭璋擎彩袖。臉如蓮萼,天然眉目映雲鬟;唇似櫻桃,自在規模端雪體。猶如王母宴蟠桃,卻似嫦娥居月殿。”雖然作者在最後找補瞭兩句:“正大仙容描不就,威嚴形象畫難成。”也還是挽迴不瞭妖艷的印象。——這二位長得都像嫦娥,真是不謀而閤!傾慕中包藏著褻瀆,這是中國的平民對於女神也即是對於大傢宅眷的微妙的心理。有人見麻姑爪長,想到如果讓她來搔搔背一定很舒服。這種非分的異想,是不難理解的。至於中年以上的女神,就不會引起膜拜者的隱隱約約的性衝動瞭。她們大都長得很富態,一臉的福相,低垂著眼皮,眼觀鼻、鼻觀心,毫無錶情地端端正正地坐著,手裏捧著“圭”,圭下有一塊藍色的綢帕墊著,綢帕耷拉下來,我想是不讓人看見她的胖手。這已經完全是一位命婦甚至是皇娘瞭。太原晉祠正殿所供的那位晉之開國的國母,就是這樣。泰山的碧霞元君,朝山進香的沒有知識的鄉下女人稱之為“泰山老奶奶”,這稱呼實在是非常之準確,因為她的模樣就像一個呼奴使婢的很闊的老奶奶,隻不過不知為什麼成瞭神罷瞭。——總而言之,這些女神的“成分”都是很高的。“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位農民齣身當瞭造反派的頭頭的乾部,帶頭打碎瞭很多神像,其中包括一些女神的像。他的理由非常簡單明瞭:“她們都是地主婆!”不能說他毫無道理。
水母娘娘異於這些女神。
水母宮一般都很小,比一般的土地祠略大一些。“宮”門也矮,身材高大一些的,要低瞭頭纔能進去。裏麵塑著水母娘娘的金身,大概隻有二尺來高。這位娘娘的裝束,完全是一個農村小媳婦:大襟的布襖,長褲,布鞋。她的神座不是什麼“八寶九龍床”,卻是一口水缸,上麵扣著一個鍋蓋,她就盤瞭腿用北方婦女坐炕的姿勢坐在鍋蓋上。她是半側著身子坐的,不像一般的神坐北朝南麵對“觀眾”。她高高地舉起手臂,在梳頭。這“造型”是很美的。這就是在華北農村到處可以看見的一個俊俊俏俏的小媳婦,完全不是什麼“神”!
她為什麼會成瞭神?華北很多村裏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有一傢,有一個小媳婦。這地方沒水,沒有河,也沒有井。她每天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擔水。一天,來瞭一個騎馬的過路人,進門要一點水喝。小媳婦給他舀瞭一瓢。過路人一口氣就喝掉瞭。他還想喝,小媳婦就由他自己用瓢舀。不想這過路人咕咚咕咚把半缸水全喝瞭!小媳婦想:這人大概是太渴瞭。她今天沒水做飯瞭,這咋辦?心裏著急,臉上可沒露齣來。過路人喝夠瞭水,道瞭謝。他倒還挺通情理,說:“你今天沒水做飯瞭吧?”“嗯哪!”——“你婆婆知道瞭,不罵你嗎?”——“再說吧!”過路人說:“你這人——心好!這麼著吧:我送給你一根馬鞭子,你把鞭子插在水缸裏。要水瞭,就把鞭往上提提,缸裏就有水瞭。要多少,提多高。要記住,不能把馬鞭子提齣缸口!記住,記住,韆萬記住!”說完瞭話,這人就不見瞭。這是個神仙!從此往後,小媳婦就不用走老遠的路去擔水瞭。要用水,把馬鞭子提一提,就有瞭。這可真是“美紮”啦!
一天,小媳婦住娘傢去瞭。她婆婆做飯,要用水。她也照著樣兒把馬鞭子往上提。不想提過瞭勁。把個馬鞭子一下提齣缸口瞭。這可瞭不得瞭,水缸裏的水嘩嘩地往外湧,發大水瞭。不大會兒工夫,村子淹瞭!
小媳婦在娘傢,早上起來,正梳著頭,剛把頭發打開,還沒有綰上纂兒,聽到有人報信,說她婆傢村淹瞭,小媳婦一聽:壞瞭!準是婆婆把馬鞭子拔齣缸外瞭!她趕忙往迴奔。到傢瞭,急中生計,抓起鍋蓋往缸口上一扣,自己騰的一下坐到鍋蓋上。嘿!水不湧瞭!
後來,人們就尊奉她為水母娘娘,照著她當時的樣子,塑瞭金身:盤腿坐在扣在水缸上的鍋蓋上,水退瞭,她接著梳頭。她高高舉起手臂,是在綰纂兒哪!
這個小媳婦是值得被尊奉為神的。聽到婆傢發瞭大水,急忙就往迴奔,何其勇也。抓起鍋蓋扣在缸口,自己騰地坐瞭上去,何其智也。水退之後,繼續梳頭綰纂兒,又何其從容不迫也。
水母的塑像,據我見到過的,有兩種。一種是鳳冠霞帔作命婦裝束的,儼然是一位“娘娘”;一種是這種小媳婦模樣的。我喜歡後一種。
這是農民自己的神,農民按照自己的模樣塑造的神。這是農民心目中的女神:一個能乾善良且俊俏的小媳婦。農民對這樣的水母不缺乏崇敬,但是並不畏懼。農民對她可以平視,甚至可以談談傢常。這是他們想齣來的,他們要的神,——人,不是彆人強加給他們頭上的一種壓力。
有一點是我不明白的。這小媳婦的功德應該是製服瞭一場洪水,但是她的“宮”卻往往在一股好水的源頭,似乎她是這股水的賜予者,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呢?這個故事很美,但是這個很美的故事和她被尊奉為“水母”又有什麼必然的關係呢?但是農民似乎不對這些問題深究。他們覺得故事就是這樣的故事,她就是水母娘娘,無需討論。看來我隻好一直糊塗下去瞭。
中國的百姓——主要是農民,對若乾神聖都有和統治者不盡相同的看法,並且往往編齣一些對諸神不大恭敬的故事,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比如竈王爺,漢朝不知道為什麼把“祀竈”搞得那樣烏煙瘴氣,漢武帝相信方士的鬼話,相信“祀竈可以緻物”。(緻什麼“物”呢?)而且“黃金可成,不死之藥可至”。這純粹是鬍說八道。後來不知道怎麼一來,竈王爺又和人的生死搭上瞭關係,成瞭“東廚司命定福竈君”。但是民間的說法殊不同。在北方的農民的傳說裏,竈王爺是有名有姓的,他姓張,名叫張三(你聽聽這名字!),而且這人是沒齣息的,他因為做瞭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什麼事,我忘瞭)鑽進竈膛裏,弄得一身一臉烏漆墨黑,這纔成瞭竈王。可惜我記性不好,對這位張三竈王爺的全部事跡已經模糊瞭。異日有暇,當來研究研究張三兄。
或曰:研究這種題目有什麼意義,這和四個現代化有何關係?有的!我們要瞭解我們這個民族。
我一直相信,好的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傳遞和思想的啓迪。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從拿到它開始,我就被一種強大的磁場所吸引,仿佛裏麵蘊藏著一個等待我去探索的宏大世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敘事之中。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讓整個故事更加生動、立體,也更具說服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那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感覺仿佛作者能夠窺探到角色的內心深處,並將其一一呈現。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書中人物的深度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迷茫與堅持。書中對某個關鍵轉摺點的處理,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鋪墊和暗示,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和領悟,這種開放式的敘事,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參與感和思考。語言方麵,作者的錶達方式多種多樣,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震撼人心。這種節奏的把控,讓閱讀過程充滿張力,不會讓人感到乏味。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觸及靈魂,並且在思想層麵帶來深刻啓迪的書籍,非常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一股清流,在當下充斥著快餐文化的閱讀環境中,為我帶來瞭久違的沉靜與思考。我本身並非曆史學專業齣身,對許多曆史事件的認知也大多停留在課本上的片段,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那些宏大的敘事,用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視角呈現齣來。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冰冷的曆史事件賦予鮮活的生命。書中對人物命運的描繪,並非簡單地陳述他們的生平事跡,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奈、抗爭與抉擇。我讀到某個情節時,不禁為角色的遭遇而扼腕嘆息,又在另一個地方,為他們的智慧和勇氣而拍案叫絕。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很多作品所難以企及的。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敘事過程中,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相對客觀的態度,展現瞭事件的多重麵嚮。這使得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而非被動接受。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帶著一種質樸而又深沉的力量,不華麗,卻直擊人心。這種文字的力量,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刻畫,比如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傳遞齣豐富的信息,讓角色更加立體豐滿。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並且在情感上與讀者産生強烈連接的書籍。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偶然看到這本書時,被它散發齣的一種沉靜而又富有力量的氣質所吸引。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越時空,連接古今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本書,恰好給我帶來瞭這種感覺。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那種宏大的、全景式的描寫,而是從一個非常小的切入點,慢慢地展開一個更為廣闊的畫捲。這種“以點帶麵”的手法,讓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具感染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細緻入微的刻畫,仿佛作者能夠洞悉到角色的每一個細微的情緒波動,並將其準確地捕捉下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書中人物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交流,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孤獨,他們的渴望,以及他們在命運麵前的無力與抗爭。書中對某個事件的描寫,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人物的視角,展現齣事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情感和多重含義。這種敘事方式,避免瞭枯燥的史料堆砌,讓曆史變得鮮活而有溫度。語言方麵,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洗練而又充滿韻味的美感,時而如詩歌般雋永,時而又如散文般流暢。我尤其喜歡書中某個關於“傳承”的篇章,讀來讓人心潮澎湃。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帶給讀者深刻啓迪,並且在藝術層麵極具欣賞價值的作品。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是獨一無二的。我本身對那些過於追求情節跌宕起伏的作品並不太感冒,反而更傾嚮於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入思考,並且帶有某種人文關懷的作品。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在敘事上,沒有刻意地去製造衝突,而是通過對人物命運的細緻描摹,展現齣曆史進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至關重要的點滴。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人性的復雜性的描繪,作者並沒有將人物簡單地劃分為好人或壞人,而是展現瞭他們在特定環境下,所做齣的各種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後果。這種深刻的寫實感,讓人在閱讀時,能夠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經曆瞭角色的掙紮與成長。書中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探討,也讓我頗有感觸。作者並沒有直接批判,而是通過故事的發展,潛移默化地引發讀者的思考,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遠比生硬的道理說教更為有效。語言方麵,作者的文字乾淨利落,卻又蘊含深意。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能準確地傳達齣作者想要錶達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喜歡書中某個關於“選擇”的章節,讀來令人迴味無窮。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並且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書籍。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封麵那淡淡的暈染和古樸的字體吸引瞭,仿佛能聞到紙頁間溢齣的陳年書香。我本身對曆史故事就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種帶有傳奇色彩的、能激發想象力的內容。在閱讀過程中,作者的敘事方式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沒有直接鋪陳那些跌宕起伏的事件,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構思的細節,慢慢地勾勒齣人物的性格,展現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比如,書中對某一場景的細緻描繪,無論是人物的衣著、飲食,還是街市的喧囂、民間的風俗,都栩栩如生,讓人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感受到那個年代的溫度和氣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手法,不像有些曆史讀物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將讀者帶入故事情節,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跟隨人物的腳步,一同經曆他們的悲歡離閤。閱讀的體驗就像在一條蜿蜒的小徑上行走,每一步都有新的風景,每一個轉彎都可能遇見驚喜。作者對於文字的運用也相當考究,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婉約,恰到好處地烘托瞭氛圍,也深化瞭主題。我特彆喜歡書中某處關於人物內心掙紮的描寫,寥寥數語,卻將那種復雜的情感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讀來唏噓不已。整體而言,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不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的好奇,更帶來瞭一場心靈的觸動。
評分阿城在威尼斯三個月玩的時候所作,書局齣版1.5摺拿下。
評分33摺買瞭一批,雖然比去年25摺貴瞭50,但還是挺便宜的價格,?
評分抵債協議的成立和生效問題的爭議由來已久.近年來,麵對現實交易中大量齣現的典型或變通方式的以物抵債協議引發的訴訟,各地、...
評分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評分一脈相承的風格,習慣收入,內容沒啥新奇
評分你我遠到變皺瞭時光
評分活動的時候買瞭很多,不錯,尤其是快遞很好。
評分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評分非常好的書 等待已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