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
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蒋勋
★ 蒋勋经典代表作,十年心血。省思当下社会,为疲惫的现代人找回生活的信仰。
★ 精装典藏版,全新问世,由作者亲作全书修订。
★ 金钟奖获奖作品,风靡台湾。
★ 蒋勋坦然温柔的文字,称出生活本来的重量,更指导我们看见自己。在百转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寻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 书中所承载的,是广阔生活的十个侧面: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内容悲悯却不忧伤,寥寥数语,掷地有声。
★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是个懂美的人。”——三毛。
自序
第一讲 新 价 值
第二讲 新 官 学
第三讲 新 伦 理
第四讲 新 信 仰
第五讲 谈 物 化
第六讲 创 造 力
第七讲 文 学 力
第八讲 爱 与 情
第九讲 情 与 欲
第十讲 新 食 代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知识分子应该保有一种客观性,独立思考,不要站在任何一个利益团体中,为其主张做解说。
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些圈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物质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知识也从来不等同于智慧。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我想,很多时刻,我们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爱的这个人,他真的爱过我,对我善良,疼爱过我,难道要因为一些小失误,或者他离开我了,我就要开始憎恨他、报复他,让他从百分之百的好,变成百分之百的坏?
情欲纠缠是一种折磨,而情感缠绵却是很饱满的东西。情和爱,是很难分割的永恒主题。
如果你真的在意“吃”这件事,愿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鲜度,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道食物从材料、处理到上桌的过程,甚至用很多程序去料理一样食物,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自序
二十世纪九○年代,我在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星期一次,大约一个小时,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我当时在大学美术系任教,但是不觉得广义的“文化”应该局限在狭窄的艺术范围。相反的,社会里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现象,常常比艺术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质。
我把一星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做话题,也许与食衣住行有关,也许是从一个谋杀案件里看到的伦理或爱情关系,也许是价值体系里不容易觉察的保守性与堕落性……
文化往往不是呈现在上层的文化礼教中,却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之中。
这个节目一做十年,得过金钟奖,随着电台的路况实时报告频道,成为全岛无远弗届的收听节目。
十年的录音,收藏在电台的仓库,当年负责录音控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了这个节目。
许多年后,有做公益的朋友找出录音,制作成数字光盘,我授权捐给监狱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狱中的信,告知他们在寂寞困顿中从声音得到的些许安慰。
二○○八年初联合文学的玉昌、晴惠谈到他们家多年来保留的一套录音,询问文字整理的可能。
我对过去的东西没有太多眷恋,船过水无痕,不想再听,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惠真的整理出了这本《生活十讲》,我没有太多话说,只能说:谢谢!
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无论多么混杂浊乱,十年过去,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8080
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于八里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简约的版式,柔和的色彩,散发着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气质,仿佛预示着一场心灵的洗礼。初读《生活十讲》,我期待的更多是关于人生哲学、处世智慧的深度探讨,能够启发我思考生活的本质,找到前进的方向。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扎实,叙事流畅,比喻生动,常常能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比如,在讲到“选择”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我们身处其中,面临着无数的分岔口,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河流的流向,最终抵达不同的大海。这个比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至关重要,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选择,思考那些未曾踏上的道路。书中对“坚持”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空洞地呼吁我们坚持,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在困境中依然不屈不挠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坚持的力量和韧性。这些故事让我感到一种强大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挣扎和努力,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生活,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评分拿起《生活十讲》,我首先被其书名所吸引,它似乎承诺着一种概括性的、系统性的生活智慧。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套完整的“生活说明书”,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生活,并采取更有效的行动。书中关于“平衡”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公式,而是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各种不平衡状态,以及人们如何在这种状态下寻找平衡的努力,来阐述这个概念。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付出与回报的平衡,给予与索取的平衡。他让我意识到,平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感知和适应。书中关于“连接”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启发。作者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连接中找到归属感和意义。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那些微小的、却又无比珍贵的连接瞬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人际关系和与周围环境中的角色。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引发你的思考,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对生活的更深刻理解。
评分我购买《生活十讲》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对“生活”这两个字本身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过好”生活的新启示,也许是一些实用的建议,也许是一些深刻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套路,更像是在分享他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感悟。书中有几段关于“梦想”的探讨,我特别喜欢。作者并没有强调实现梦想有多么困难,而是更关注梦想本身的价值,以及在追逐梦想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成长和体验。他认为,即使梦想未能完全实现,那些为之付出的努力,所积累的经验,都会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这让我对“成功”有了新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结果,而更看重过程中的收获。书中对于“放下”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执着于某些事物而无法前进,作者用一种非常洒脱的态度,告诉我们,学会放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描绘了放下后的轻盈,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能够更加轻松地前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更加豁达的生活态度,让我明白,生活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生活十讲》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解答生活难题的指南,不如说是一面映射内心世界的镜子。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并没有抱着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共鸣,找到一丝慰藉。书中的某些篇章,特别是关于“情感”的描绘,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作者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分析情感的复杂性,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时的种种微妙情绪。他描述了那些曾经让你欣喜若狂的瞬间,也描绘了那些让你心碎神伤的时刻,这些真实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往的情感经历,忍不住跟着书中人物一起欢笑,一起落泪。这种情感上的共振,是我在许多其他书中未曾体会过的。此外,书中关于“变化”的论述也让我深思。我们常常抗拒变化,害怕未知,但作者却用一种平和的语气,讲述了变化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如同季节的更替,如同河流的奔腾,顺应变化,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无常,也学会了在变幻莫测的生活中,保持一份从容和淡然。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生活十讲》听起来有些像某种课程或者讲座的总结,我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翻开了它。我原以为会是那种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论述,每一讲都像一个独立的章节,解答生活中的某个具体问题。然而,读下去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种随笔式的分享,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娓娓道来,仿佛在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书中对于“时间”的探讨,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并没有教你如何“管理”时间,而是描绘了时间在生活中的不同形态,比如童年时期的漫长,成年后期的飞逝,以及在不同心境下的感知差异。这让我意识到,时间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它、感受它。书中对于“孤独”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孤独是一种负面的情绪,需要被克服。但作者却认为,适度的孤独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长的沃土。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孤独中蕴含的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孤独的看法,甚至有些期待独处的时光。虽然有时书中某些段落的跳跃性让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抓住作者的思路,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和方法。
评分如果你的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有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评分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挺好的挺好
评分而是要重视自我的孤独。每日接触那么多的人与物,我们在放声大笑,嚎啕大哭,但是可曾问过内心:我快乐吗?我幸福吗?这是我想要的一切吗?
评分2016年度的好书,看到好书推荐买的,果然不错。粗粗翻看了一下,果然很好。
评分这本书不错,买家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评分非常好,印刷质量非常好,感谢快递员的热心服务。感谢京东的服务。
评分非常好,印刷质量非常好,感谢快递员的热心服务。感谢京东的服务。
评分帮同事买的,同事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