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文化小史

瑜伽文化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巢巍 著
图书标签:
  • 瑜伽
  • 瑜伽历史
  • 印度文化
  • 身心健康
  • 文化史
  • 哲学
  • 宗教
  • 冥想
  • 健康养生
  • 东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7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57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65组问答厘清“瑜伽是什么”
★首次将“瑜伽”定义为文化复合体
★著名印度文化学者、《大唐玄奘》电影剧本作者薛克翘先生倾情作序
★了解瑜伽文化的不二版本

内容简介

☉一本由国人撰写、真正意义上探讨瑜伽文化的著作
☉65组问答厘清“瑜伽是什么”
☉创造性地提出瑜伽的三大维度:信仰、思辨、实践
☉趣味性、可读性、收藏性“三强”,了解瑜伽文化的不二版本
☉特种纸全彩印刷,烫金工艺,愿这本小书展开在您面前时,如莲绽放

作者简介

巢巍,江苏常州人,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印度圣雄甘地国际印地语大学中印比较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博士后。参与国家重大文化交流工程“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曾在数家大型国企及外资企业担任驻印经理,对南亚地区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创办南亚之翼文化交流中心,积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

精彩书评

★★由于瑜伽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道理深邃,初涉者难免迷蒙。巢巍先生此书,深入浅出,由古及今,由表及里,各种知识熔于一炉,各种信息萃于一鼎,可品可尝,可读可想。
——薛克翘(著名印度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大唐玄奘》电影剧本作者)

目录

巢巍瑜伽读本序(薛克翘)
自序:追本溯源话瑜伽

第一章 瑜伽的起源及原始阶段(公元前6世纪之前)
1. 何谓瑜伽? 002
2. 瑜伽起源于何时何地? 004
3. 现存最古老的瑜伽文物是什么? 008
4. 瑜伽是如何产生的? 009
5. 最早记载瑜伽的是哪部文献? 011
6. 瑜伽和宗教有什么关系? 016
7. 如何理解“宗教性瑜伽”的含义? 020
8. 宗教性瑜伽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021
9. 《薄伽梵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024
10. 什么是业瑜伽? 029
11. 如何达成业瑜伽? 033

第二章 宗教性的瑜伽(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世纪)
12. 什么是智瑜伽? 034
13. 怎样理解“梵我合一”? 037
14. 如何达成智瑜伽? 040
15. 什么是信瑜伽? 043
16. 如何达成信瑜伽? 046
17. 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之间有什么关系? 048

第三章 哲学性的瑜伽(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
18. 瑜伽和哲学有什么关系? 050
19. 如何理解“哲学性瑜伽”的含义? 051
20. 哲学性瑜伽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053
21. 《瑜伽经》中讲述的瑜伽是什么样的? 055
22. 《瑜伽经》中的世界观是怎样的? 057
23. 《瑜伽经》中是如何调和瑜伽与宗教之间关系的? 059
24. 《瑜伽经》中的八支是什么意思? 061
25. 持戒包含哪些内容? 063
26. 劝戒包含哪些内容? 065
27. 持戒和劝戒之间有什么关系? 067
28. 怎样理解坐法的含义? 069
29. 怎样理解调息的含义? 072

第四章 实践性的瑜伽(公元6世纪—公元19世纪)
30. 怎样理解制感的含义? 074
31. 坐法、调息和制感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076
32. 怎样理解执持的含义? 077
33. 怎样理解禅定的含义? 079
34. 执持和禅定在修炼中有什么区别? 080
35. 怎样理解三昧的含义? 081
36. 八支瑜伽必须一起修炼吗? 083
37. 实践性瑜伽是怎样产生的? 086
38. 体式化的瑜伽有名称吗? 089
39. 《牛护本集》与赫特瑜伽有什么关系? 092
40. 现存的还有哪些重要的赫特瑜伽典籍? 093
41. 赫特瑜伽发展到现在共有多少种体式? 098
42. 除了体式,赫特瑜伽还有哪些修炼内容? 099
43. 在赫特瑜伽理论体系中,对修炼的载体——人体有什么样的认识? 101
44. 怎样理解普拉纳的概念? 102
45. 怎样理解脉的概念? 105
46. 怎样理解轮的概念? 108
47. 赫特瑜伽对瑜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16
48. 瑜伽文化是怎样走向国际的? 118
49. 作为将瑜伽带上世界舞台的第一人,辨喜在瑜伽的国际化过程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120
50. 辨喜的瑜伽思想有何局限性? 124
51. 作为近代对瑜伽思想进行革命性创新的人,奥罗宾多在瑜伽发展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127
52. 奥罗宾多的整体瑜伽对瑜伽世俗化的促进作用有哪些? 131
53. 除了整体瑜伽,近代瑜伽发展史上还出现了哪种影响巨大的瑜伽? 136
54. 作为阿斯汤加瑜伽的奠基者,克里希那玛查雅在推动瑜伽修炼方式的变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138
55. 作为阿斯汤加瑜伽的创立者,乔伊斯在瑜伽发展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144

第五章 国际化的瑜伽(1893年之后)
56. 作为第一位在国际上推广瑜伽的女性,黛维在瑜伽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49
57. 作为“艾扬格瑜伽”的创立者,艾扬格在现代瑜伽领域有怎样的地位? 154
58. 作为克里希那玛查雅的儿子,德斯科扎尔是如何继承父亲衣钵的? 159
59. 还有哪些大师在瑜伽国际化的过程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162
60. 瑜伽国际化以来,发展出了哪些新型瑜伽? 168
61. 除了瑜伽大师们的努力,还有哪些因素在推动瑜伽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69

第六章 瑜伽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62. 中文“瑜伽”一词出现于何时? 174
63. 通过佛教在古代中国传播的瑜伽是什么样的? 175
64. 现代瑜伽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78
65. 随着印度莫迪政府大力推动瑜伽“软外交”,瑜伽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哪些新动向? 181

精彩书摘

  《瑜伽文化小史》:
  众所周知,印度是宗教的国度。从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开始,宗教就逐渐在印度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对整个印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瑜伽作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避免受到这种影响。
  原始瑜伽在吠陀晚期开始被赋予宗教和哲学的内涵。随着有关瑜伽的理论内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若干不同的瑜伽理论体系。每个理论体系中都讲述了不同种类的瑜伽,这些不同种类的瑜伽为“瑜伽”这个概念集合体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瑜伽和宗教之间关系的发展是与瑜伽文化中信仰元素的地位演变息息相关的。信仰与瑜伽的融合大约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当时,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欧草原一带的雅利安人开始南下,途径伊朗和阿富汗,进入印度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力量。雅利安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信仰自然神。占领印度河流域并定居下来之后,他们一方面学习农耕知识,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达罗毗荼人的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产生了以吠陀信仰为基础的吠陀文明,以吠陀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四吠陀为理论来源。信仰产生的过程中,雅利安人把达罗毗荼人的原始瑜伽活动也吸收过来,作为实现宗教信仰和目标的补充。瑜伽自此开始了与宗教融合的漫长进程。
  公元前10世纪中叶,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吠陀信仰开始发生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以吠陀文献为理论基础的婆罗门教。在印度河上游区域站稳脚跟并且稳定了统治地位之后,雅利安人开始沿印度河流域逐渐向东将自己的统治区域推进至恒河流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形态逐渐发生变化,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并确立了印度流传至今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为了适应上述变化,雅利安人开始对最初的吠陀信仰进行重大革新,将其转变为婆罗门教,奉行“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婆罗门教是这一时期印度次大陆上唯一成型的宗教,瑜伽正于此时发展成为婆罗门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些阐述瑜伽的理论在一些典籍中得以保留至今。比如在《鹧鸪氏奥义书》中,瑜伽与信仰、正义和真实并列而成为非常重要的一德;《石氏奥义书》对瑜伽进行了定义,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同时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而达到这种境界的根本手段则为瑜伽;《白骡奥义书》讲述了一些瑜伽的修行方法,并对其作用作了神秘主义的说明;《弥勒奥义书》进一步论述了瑜伽的修行方法,提出“六支瑜伽”的说法,即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等持,还对“言传之梵”和“离言之梵”加以区别,将实现两者的统一作为人类的最高目标。
  公元前6世纪,印度思想界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出现了与婆罗门教思想相对立的沙门思潮。随着一系列反对婆罗门教、反对吠陀思想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耆那教)相继出现,婆罗门教在一些地区的基础开始动摇,甚至一度让出了主导地位。.尽管反对婆罗门教,但佛教、耆那教等对其中的瑜伽实践内容并没有排斥,反而努力吸收、融合、创新,尤其是佛教,最终发展出了佛教文化框架下的瑜伽理论体系。
  为了应对佛教等其他宗教的冲击并彻底压倒它们,婆罗门教一直在寻求自我的变革与发展。公元7世纪开始,婆罗门教开始向印度教转变。吠陀的权威性被重新确立。在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和思想之后,婆罗门教原有的教义思想逐渐转变成更易为当时印度社会所接受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印度教的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说,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一脉相承,当下在印度流行的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在继承婆罗门教瑜伽理论的同时,印度教将其进一步发展衍化出多种各具特色的瑜伽。
  综上,尽管无法判定瑜伽是否从发源之初就与原始信仰关系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始瑜伽之后发展出的诸多瑜伽理论体系或多或少都蕴含信仰的元素,信仰成为瑜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

前言/序言

自序:追本溯源话瑜伽
瑜伽,发源于印度,风靡于世界。20世纪50年代,西方首先兴起“瑜伽热”。之后,诸多名流如甲壳虫乐队、麦当娜、乔布斯等对瑜伽的推崇更加速了瑜伽在欧美的大行其道。到80年代,瑜伽作为一项健身运动已经席卷各国的大小健身房,成为健美界的新宠。随后,这股“瑜伽热”又迅速吹向东方,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瑜伽浪潮。瑜伽被视为修身养性的修炼法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规模不等的瑜伽会馆和瑜伽教育机构,同时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新型瑜伽。
在我国,从最初把瑜伽看成强身健体的体操类运动,到把瑜伽当做修身养性的修炼法门,再到如今开始关注瑜伽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人们对瑜伽的了解逐步深入。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期间在北京举行了“太极瑜伽相会”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四百多名中印太极和瑜伽爱好者在天坛祈年殿广场联合进行了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表演。这一盛事将中印两国最具特色、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古老文化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进一步引起国人对印度瑜伽的关注,并掀起了一股关注瑜伽的热潮。今天的中国,不仅如京沪穗这样的超一线城市遍布各类瑜伽馆,就连一些偏远的山区小县城也有了为数众多的瑜伽修炼者,一大批介绍瑜伽的书籍陆续面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出版的瑜伽相关著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门介绍瑜伽文化的著作质量不尽如人意,或是因为文字过于晦涩、内容过于专业而乏人问津,或是因为概念模糊、知识混淆而令人费解;二是关于瑜伽修炼的书籍过于注重对体式、呼吸、手印等方面的介绍,缺乏对瑜伽文化内涵的阐释从而流于表面,内容趋同。
鉴于以上现状,笔者作为一名专于印度文化的印度学研究者,在研究瑜伽文化十余载之基础上,萌发了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著书出版,以期为瑜伽文化研究添砖加瓦以及为众多瑜伽爱好者释义说理的念头。但想要在一本书的体量里把所有和瑜伽文化相关的内容都呈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经过慎重考虑,笔者决定以瑜伽文化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勾勒本书。
瑜伽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瑜伽一词的含义已经变得极为丰富,成为一个以信仰、思辨与实践为核心,涵盖艺术、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理疗学、体育、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多种元素的复杂的文化集合体。
瑜伽文化的发源可以追溯至印度河文明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这一时期,构成瑜伽文化的三要素——信仰、思辨和实践均已在印度出现。无法确定在这一时期三要素之间是否已经产生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过已有的证据表明,此时三要素在形式上的结合已经萌芽。在对大自然进行原始崇拜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形而上的思考,并寻找升华自身的途径。此时的一些苦行者会进行打坐冥想的行为,这是瑜伽在修炼方面的雏形。他们思考自然界的真相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最终认定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一时期,表示某种修炼方法或流派的“瑜伽”概念尚未出现。
“瑜伽”一词在文字中得到体现始于《梨俱吠陀》,随后在《阿闼婆吠陀》中也被多次提及。在这些吠陀文献中,“瑜伽”被用来特指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关系。但整个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都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此时“瑜伽”一词已经融合了信仰、思辨和实践,从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具备文化内涵的概念。印度河文明时期至吠陀晚期是瑜伽文化的原始形态时期。
“瑜伽”与信仰、思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源于吠陀信仰向婆罗门教的转变。当时,婆罗门在构建婆罗门教的理论体系时将“瑜伽”列为该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并围绕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早期的奥义书中可以看到对“瑜伽”的不同阐释。随着探讨的进行和深入,信仰、思辨和实践的内容被相继融入“瑜伽”,促生了自成体系的瑜伽文化。《鹧鸪氏奥义书》中最早出现对瑜伽的系统阐释,此时,瑜伽开始呈现出以信仰为基础的方法论雏形。之后,信仰、思辨和实践三者初步完成了在瑜伽中三位一体的统一。由此,原本单纯地表示人与神、人与自然之间联结关系的“瑜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之后逐渐固化了其概念,开始被用来指代能使人获得这种与神、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关系的途径或方法。不过,这一时期的瑜伽文化依然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适于广泛流传的完善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在信仰、思辨和实践三要素中表现出对某一者的明显倾向。
早期奥义书中的阐述为瑜伽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之后,瑜伽文化开始从婆罗门的“学术讨论”成果逐渐发展成为普及大众的文化现象。瑜伽的发展随之进入经典时期。经典瑜伽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宗教性瑜伽阶段、哲学性瑜伽阶段以及实践性瑜伽阶段。经典瑜伽时期的特点是每一阶段都有其核心目标、核心经典以及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偏重点各异的瑜伽体系。
《薄伽梵歌》的出现标志着宗教性瑜伽体系的建立,同时也是瑜伽文化开始真正融入印度普通民众生活的标志。这部经典是对早期奥义书内容进行综合性再加工的产物,它构建了以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为主要内容、以敬神为核心精神、将与神合一作为至高目标的瑜伽理论体系。《薄伽梵歌》中,“业”“智”“信”被认为是达到最高境界的方法,即通过“业”“智”“信”可以联结人与神。从内容上来看,这一瑜伽体系极为偏重理论阐述,而在如何修炼方面只是略有提及。此瑜伽体系创立的根本目标是宣扬神性以及劝导人们信神、敬神,在其整个体系中对瑜伽原理的阐述最终都指向这一目标。在该理论体系中,人与自然的联结关系逐渐被摒弃,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获得人与神的联结。由此,信仰的地位被凸显,被认为是实现至高目标的终极手段。尽管《薄伽梵歌》中讲述了三种瑜伽——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但实际上,它们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三种瑜伽各自具备宗教功能,分别与行法、理论和信仰对应,其中业瑜伽是对宗教行法的阐述,智瑜伽是对宗教理论的阐述,信瑜伽则是对宗教信仰的阐述。三种瑜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了一套为宗教服务的瑜伽体系。《薄伽梵歌》在推动人们接受信仰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使得它最终成为印度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随着《薄伽梵歌》的问世,瑜伽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哲学性的瑜伽体系是在《瑜伽经》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以哲学探索为主要目标的瑜伽体系,根本宗旨是通过讲述瑜伽引导人们接受其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知识观等内容。从本质上来讲,《瑜伽经》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本哲学性的著作,也是一部讨论瑜伽理论的经文。在其理论体系中,信仰的占比明显下降,思辨的内容则占据绝对主导。《瑜伽经》全面、客观、系统地整理了当时印度流行的各种瑜伽理论,通过系统的阐释,向读者描绘了瑜伽的最高境界,并指明了修炼至解脱的详细道路。
不过,这种详细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瑜伽经》问世之后,“瑜伽”一词中“联结”的含义逐渐隐去,开始专门指代帮助人们达到最高境界的修炼方法。尽管《瑜伽经》中对瑜伽修炼的描述依然比较模糊,但比之宗教性瑜伽已经有了一些改善。后人为了肯定《瑜伽经》在瑜伽发展史上的地位,将其中所述的瑜伽奉为瑜伽之王,现代人们熟知的“王瑜伽”之名即由此而来。
实践性的瑜伽体系并不是建立在某一部集大成式的典籍基础上,而是由多部典籍联合奠基而成。此前,无论是宗教性瑜伽还是哲学性瑜伽,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思想性大于实践性。它们更注重对人们思想的启蒙,如指引人们如何确立信仰、坚持信仰,如何认知自我、认知世界,如何看待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探讨追求自我解脱的途径等等,而在具体阐述修炼方法方面却并没有太多建树,即便有指导人们修炼的步骤,也都过于笼统和简单。
这样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瑜伽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不利于瑜伽修炼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探索瑜伽的真谛,因此亟待改变。继《瑜伽经》之后,更多实践性的内容被添加到“瑜伽”这一概念之中,诸多以“瑜伽”为名的修炼派别相继出现,甚至在同一瑜伽名称下发展出了多个既相似又不同的瑜伽修炼体系。这些偏向实践的“瑜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强调冥想、真言和手印的修炼,其代表是密教瑜伽;另一类则注重体式、呼吸和冥想的修炼,其代表是赫特瑜伽。随着佛教的消亡,密教瑜伽在印度逐渐式微,以其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瑜伽派别也走向没落。另一方面,由于被加入更多实践性的内容,且其根植于《瑜伽经》的理论完全符合印度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赫特瑜伽得以兴盛起来,体式在其中的占比和重要性逐渐提升。一代代的瑜伽师在不断发展并完善体式的同时也对体式修炼的载体——人体进行探索。自此,瑜伽发展进入了注重体式的新纪元。赫特瑜伽的问世及发展大大增强了瑜伽的实践性,使得瑜伽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理解和修炼,为瑜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是瑜伽从神秘渐趋普及、从理论迈向实践的重要阶段。
1893 年是瑜伽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辨喜(Vivekananda)发表了一次简短的演讲,主要内容是宣扬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其中就有和瑜伽相关的内容。这是瑜伽第一次走向世界,其国际化进程由此开始。随后,瑜伽的现代化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辨喜宣扬的瑜伽内容和思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瑜伽的概念随之在西方普及开来。在此后相继出现的瑜伽大师的努力下,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瑜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在此期间,以体式为主的赫特瑜伽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发展出当今世界上广泛流传的各种现代瑜伽。这些现代瑜伽依然作为实践方法被广为流传,不同的是,它们不再局限于追求使人获得解脱的功能,而是更多地作为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修炼方法被人们所知晓。
通过对瑜伽发展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在信仰、思辨和实践三要素形成并融合之后,瑜伽文化的侧重点经历了由信仰到思辨再到实践的演变过程,并发展出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的理论体系。单方面地理解瑜伽是片面的。我们应当在了解瑜伽文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发掘隐含在瑜伽修炼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真正掌握瑜伽之真谛和精髓。望本书能为瑜伽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提供助力。








《瑜伽文化小史》 内容梗概 《瑜伽文化小史》是一部探讨瑜伽如何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并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的深度著作。本书并非旨在教授瑜伽体式或呼吸法,而是将目光投向瑜伽的文化根源、哲学演进、社会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地域和时代背景下的适应与变迁。 核心内容 全书围绕几个关键主题展开: 1. 瑜伽的起源与早期探索:追溯瑜伽最古老的印迹,从吠陀时期的仪式性实践,到奥义书时期哲学思辨的深化。本书将剖析早期瑜伽与宗教、冥想、以及对身体与心灵关系的初步理解之间的联系。它将揭示那些塑造了瑜伽早期形态的关键思想家和文本,例如《薄伽梵歌》中对业力瑜伽、智瑜伽和虔信瑜伽的阐述。 2. 古典瑜伽的体系化:重点介绍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将其视为瑜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将详细解读八支分法(Yamas, Niyamas,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Samadhi)的内涵,并非将其视为一套纯粹的练习流程,而是理解古印度哲学体系中,个体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约束、道德规范、身体训练、呼吸控制、感官收摄、专注、冥想,最终达到三摩地(解脱)的路径。 3. 不同流派的兴衰与融合:探讨在古典瑜伽之后,瑜伽如何在不同的哲学学校和宗教传统中发展出多样的分支。从密宗(Tantra)对能量、身体作为修行工具的强调,到哈他瑜伽(Hatha Yoga)对体式和呼吸法的系统化发展,再到虔信瑜伽(Bhakti Yoga)对奉爱与情感的注入。本书会分析这些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竞争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4. 瑜伽在近现代的转型与全球传播: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瑜伽如何被西方世界所认识和接纳。本书将审视西方教育家、探险家、瑜伽大师们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以及瑜伽在西方语境下发生的深刻变革。它将探讨瑜伽如何从一种纯粹的精神实践,逐渐融入健身、健康、心理疗愈等多个领域,并催生出大量新的瑜伽风格和商业模式。 5. 瑜伽的社会与文化印记:考察瑜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阶层中的角色。它曾是哲人的隐居之道,也曾是皇室贵族的修身养性之法,更曾是普通民众的精神慰藉。本书将分析瑜伽如何反映和影响当时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关注瑜伽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并被赋予新的意义。 6. 现代瑜伽的批判性视角:对当前流行的各类瑜伽流派及其商业化现象进行审视。本书并非全盘否定现代瑜伽的价值,而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引导读者思考瑜伽的核心精神在当代是否依然得到传承,以及在追求身心健康的同时,是否也可能忽视了瑜伽更深邃的哲学内涵。 本书特色 《瑜伽文化小史》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元的瑜伽发展图景。它避免了对瑜伽的神秘化或过度简化,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本书的语言平实而富有洞察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刻理解瑜伽文化演变的视角,帮助读者超越表面的体式练习,走进瑜伽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它适合所有对瑜伽的起源、发展及其背后深厚文化底蕴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这本书的标题“瑜伽文化小史”就给我一种预感,它将带领我踏上一段探寻瑜伽文化根源与发展的旅程。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而流畅的叙事方式,勾勒出瑜伽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我想了解,在瑜伽最初的萌芽阶段,它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还是一种哲学思考?它与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有着怎样的联系?那些早期的瑜伽大师们,他们又是如何将身体的修炼与精神的觉醒结合起来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瑜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流派和体系,比如哈他瑜伽、拉贾瑜伽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当瑜伽走出印度,传播到西方世界后,又是如何被接受、解读和改造的?它在适应新的文化土壤时,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这本书应该能够让我看到,瑜伽文化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与不同的思想、哲学和生活方式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如今丰富多彩的面貌。它是一部关于古老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的生动史诗。

评分

我对任何能够解释“为什么”和“怎么来”的书籍都情有独钟,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普遍存在但我们可能并不深入了解的文化现象时。这本书的标题“瑜伽文化小史”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它将深入探究瑜伽这一古老实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我预设了作者会从瑜伽最深层的哲学根基讲起,比如它与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思潮的关系,以及那些构成瑜伽理论核心的哲学概念。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哲学理论,通过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社会变迁,转化为生动而易于理解的故事。我想了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瑜伽的实践方式,包括体式、呼吸法和冥想,是如何被不断地发展、完善和传播的。更吸引我的是,我想知道瑜伽是如何突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的。它在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有趣的变迁和适应?这本书应该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看到瑜伽文化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宗教实践,演变成如今丰富多彩、包容万象的全球性现象,并从中理解瑜伽所蕴含的深层智慧和生命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事物本质的书籍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瑜伽文化小史”,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究瑜伽背后深层文化内涵的机会。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认识瑜伽的体式和呼吸,更是理解它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精神追求以及社会历史背景。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尽地阐述瑜伽的起源,它如何在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和医学体系中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尤其想了解,那些构成瑜伽核心的古老智慧,比如“梵我合一”、“因果报应”、“解脱”等概念,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被赋予不同的理解和诠释的。当瑜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时,它又是如何与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发生碰撞,并最终形成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严谨而不失生动的笔触,梳理出瑜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轨迹,并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这本书应该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瑜伽文化的宏观认知框架,让我明白,每一次的练习,都不仅仅是在锻炼身体,更是在与一段悠久而深邃的文化传统进行连接。

评分

当我看到“瑜伽文化小史”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追溯事物古老根源,并讲述其演变历程的书籍充满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仿佛踏上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瑜伽那古老而神秘的起源。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瑜伽是如何在古代印度深厚的哲学和宗教土壤中萌芽,又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体系。我想了解,那些构成瑜伽核心的古老智慧,比如如何调和身心、如何达到内在的平静,以及如何与宇宙合一的理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理解和实践的。我尤其好奇,当瑜伽的实践和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时,它又是如何与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哲学产生交融,并最终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多元化形态的。这本书应该能够让我看到,瑜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最终才得以流传至今,并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如何跨越时空,并在不同文化中生根发芽、绽放光彩的生动史诗。

评分

我对任何能够揭示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的书籍都报以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瑜伽文化小史”便点明了其核心内容——探究瑜伽从起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勾勒出瑜伽文化的发展图景的。首先,我设想作者会从瑜伽最古老的根源讲起,深入探讨其在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和精神实践中的地位。我特别想了解,那些构成瑜伽基础的哲学思想,如吠檀多、数论等,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早期的瑜伽体系的。接着,我希望作者能详细阐述瑜伽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古典瑜伽、哈他瑜伽等阶段的演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关注瑜伽的实践方式,包括体式、呼吸控制(pranayama)和冥想,是如何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丰富和调整的。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瑜伽在跨越文化界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融合与创新。它如何被其他宗教和哲学吸收?在现代社会,它又如何演变成一种全球性的身心健康实践?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理解瑜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如何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持续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评分

阅读一本历史文化类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作者能否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瑜伽文化小史”听起来就充满了叙事的潜力。我预想的阅读体验是,跟随作者的笔触,仿佛亲身穿越回古印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聆听那些先贤的教诲。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罗列史实,更能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人物故事、思想碰撞,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最终汇聚成瑜伽文化璀璨的河流。例如,那些早期的瑜伽修行者,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将身体、呼吸和精神融为一体的?当瑜伽的思想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时,又遇到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是如何与当地的文化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多元形态?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描绘出瑜伽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社会功能、哲学内涵以及实践方式的演变。这本书应该能让我看到,瑜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才得以流传至今,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评分

我是一名瑜伽练习者,日常接触的更多是体式的练习和呼吸的调整,但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追问:“这些动作和呼吸,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意义?”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好奇。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瑜伽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古老的梵文经典、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文献中的蛛丝马迹,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叙事线,带领我走进瑜伽的“前世今生”。我想了解,在古代的印度社会,瑜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只是僧侣和修行者的专利,还是也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它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家族文化、甚至是艺术审美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我尤其好奇,当瑜伽走出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时,是如何被不同的文化所解读、接纳和改造的?那些原本的深层含义,在新的语境下是否有所保留,又有哪些被重新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瑜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身体层面的体验,而是能够触及到它那更古老、更智慧的灵魂,从而在自己的练习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启迪,让每一次的呼吸都更加有力量,每一次的体式都充满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在涉及历史和文化演变的时候。这本书的标题“瑜伽文化小史”就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承诺了对瑜伽这个概念背后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我预设了作者会从瑜伽的起源谈起,详细介绍其在古印度宗教、哲学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轨迹。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比如“梵”、“我”、“业”、“解脱”等,与具体的瑜伽体式、呼吸法和冥想技巧联系起来。我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瑜伽的实践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的,以及这些理解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我对于瑜伽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产生交集的,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它在传入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体系时,是如何被吸收、改造和融合的?在现代社会,瑜伽又经历了哪些新的发展和变迁,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价值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从中理解瑜伽文化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印度宗教实践,演变成如今风靡全球的多元化健身与生活方式。我期待的是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叙述,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瑜伽文化的“进化史”,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人文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和文化交融现象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标题“瑜伽文化小史”立即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了瑜伽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理论,更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的文化。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散落在历史文献、宗教典籍和口头传说中的碎片信息,串联成一条清晰而生动的叙事线。我想了解,瑜伽在最初的起源阶段,是如何与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社会实践相互影响的?那些古老的吠陀文献、奥义书,以及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又是如何与瑜伽思想产生关联的?当瑜伽的思想和实践传播到不同的地域,例如中亚、东南亚,甚至是更远的西方时,又是如何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发生碰撞和融合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探讨,在这些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瑜伽的哪些元素被保留,哪些被改造,又有哪些新的发展被孕育出来。这本书应该能够让我看到,瑜伽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互动中,不断地丰富、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多元化形态。这是一种关于古老智慧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生命力并焕发新生的精彩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沉静又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勾勒出了我心中对瑜伽的想象。翻开第一页,我期待着能跟随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瑜伽那古老而神秘的源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千年,依然被人们奉为圭臬的智慧充满好奇,瑜伽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练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连接身心灵的方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瑜伽是如何从最初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多种形式,其中经历了哪些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又被哪些伟大的人物所塑造和传承。我尤其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瑜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又如何与当时的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相互辉映。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瑜伽穿越古今的生命力,并从中汲取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的体量不小,但当我沉浸在阅读中时,我仿佛置身于古印度的宁静寺庙,或是静谧的森林,聆听着先贤们的教诲,感受着瑜伽那深邃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追问。我深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旅程,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这个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