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文化小史

瑜伽文化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巢巍 著
圖書標籤:
  • 瑜伽
  • 瑜伽曆史
  • 印度文化
  • 身心健康
  • 文化史
  • 哲學
  • 宗教
  • 冥想
  • 健康養生
  • 東方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74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857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08
字數:10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65組問答厘清“瑜伽是什麼”
★首次將“瑜伽”定義為文化復閤體
★著名印度文化學者、《大唐玄奘》電影劇本作者薛剋翹先生傾情作序
★瞭解瑜伽文化的不二版本

內容簡介

☉一本由國人撰寫、真正意義上探討瑜伽文化的著作
☉65組問答厘清“瑜伽是什麼”
☉創造性地提齣瑜伽的三大維度:信仰、思辨、實踐
☉趣味性、可讀性、收藏性“三強”,瞭解瑜伽文化的不二版本
☉特種紙全彩印刷,燙金工藝,願這本小書展開在您麵前時,如蓮綻放

作者簡介

巢巍,江蘇常州人,北京大學印度語言文學學士、碩士,印度聖雄甘地國際印地語大學中印比較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博士後。參與國傢重大文化交流工程“中印經典和當代作品互譯”齣版項目。曾在數傢大型國企及外資企業擔任駐印經理,對南亞地區宗教、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見解。創辦南亞之翼文化交流中心,積極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

精彩書評

★★由於瑜伽的曆史悠久,內涵豐富,道理深邃,初涉者難免迷濛。巢巍先生此書,深入淺齣,由古及今,由錶及裏,各種知識熔於一爐,各種信息萃於一鼎,可品可嘗,可讀可想。
——薛剋翹(著名印度文化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員、《大唐玄奘》電影劇本作者)

目錄

巢巍瑜伽讀本序(薛剋翹)
自序:追本溯源話瑜伽

第一章 瑜伽的起源及原始階段(公元前6世紀之前)
1. 何謂瑜伽? 002
2. 瑜伽起源於何時何地? 004
3. 現存最古老的瑜伽文物是什麼? 008
4. 瑜伽是如何産生的? 009
5. 最早記載瑜伽的是哪部文獻? 011
6. 瑜伽和宗教有什麼關係? 016
7. 如何理解“宗教性瑜伽”的含義? 020
8. 宗教性瑜伽形成的標誌是什麼? 021
9. 《薄伽梵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024
10. 什麼是業瑜伽? 029
11. 如何達成業瑜伽? 033

第二章 宗教性的瑜伽(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2世紀)
12. 什麼是智瑜伽? 034
13. 怎樣理解“梵我閤一”? 037
14. 如何達成智瑜伽? 040
15. 什麼是信瑜伽? 043
16. 如何達成信瑜伽? 046
17. 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之間有什麼關係? 048

第三章 哲學性的瑜伽(公元前2世紀—公元6世紀)
18. 瑜伽和哲學有什麼關係? 050
19. 如何理解“哲學性瑜伽”的含義? 051
20. 哲學性瑜伽成熟的標誌是什麼? 053
21. 《瑜伽經》中講述的瑜伽是什麼樣的? 055
22. 《瑜伽經》中的世界觀是怎樣的? 057
23. 《瑜伽經》中是如何調和瑜伽與宗教之間關係的? 059
24. 《瑜伽經》中的八支是什麼意思? 061
25. 持戒包含哪些內容? 063
26. 勸戒包含哪些內容? 065
27. 持戒和勸戒之間有什麼關係? 067
28. 怎樣理解坐法的含義? 069
29. 怎樣理解調息的含義? 072

第四章 實踐性的瑜伽(公元6世紀—公元19世紀)
30. 怎樣理解製感的含義? 074
31. 坐法、調息和製感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076
32. 怎樣理解執持的含義? 077
33. 怎樣理解禪定的含義? 079
34. 執持和禪定在修煉中有什麼區彆? 080
35. 怎樣理解三昧的含義? 081
36. 八支瑜伽必須一起修煉嗎? 083
37. 實踐性瑜伽是怎樣産生的? 086
38. 體式化的瑜伽有名稱嗎? 089
39. 《牛護本集》與赫特瑜伽有什麼關係? 092
40. 現存的還有哪些重要的赫特瑜伽典籍? 093
41. 赫特瑜伽發展到現在共有多少種體式? 098
42. 除瞭體式,赫特瑜伽還有哪些修煉內容? 099
43. 在赫特瑜伽理論體係中,對修煉的載體——人體有什麼樣的認識? 101
44. 怎樣理解普拉納的概念? 102
45. 怎樣理解脈的概念? 105
46. 怎樣理解輪的概念? 108
47. 赫特瑜伽對瑜伽的發展産生瞭什麼樣的影響? 116
48. 瑜伽文化是怎樣走嚮國際的? 118
49. 作為將瑜伽帶上世界舞颱的第一人,辨喜在瑜伽的國際化過程中做齣瞭哪些貢獻? 120
50. 辨喜的瑜伽思想有何局限性? 124
51. 作為近代對瑜伽思想進行革命性創新的人,奧羅賓多在瑜伽發展史上做齣瞭哪些貢獻? 127
52. 奧羅賓多的整體瑜伽對瑜伽世俗化的促進作用有哪些? 131
53. 除瞭整體瑜伽,近代瑜伽發展史上還齣現瞭哪種影響巨大的瑜伽? 136
54. 作為阿斯湯加瑜伽的奠基者,剋裏希那瑪查雅在推動瑜伽修煉方式的變革方麵做齣瞭哪些努力? 138
55. 作為阿斯湯加瑜伽的創立者,喬伊斯在瑜伽發展史上做齣瞭哪些貢獻? 144

第五章 國際化的瑜伽(1893年之後)
56. 作為第一位在國際上推廣瑜伽的女性,黛維在瑜伽國際化的過程中發揮瞭怎樣的作用? 149
57. 作為“艾揚格瑜伽”的創立者,艾揚格在現代瑜伽領域有怎樣的地位? 154
58. 作為剋裏希那瑪查雅的兒子,德斯科紮爾是如何繼承父親衣鉢的? 159
59. 還有哪些大師在瑜伽國際化的過程中做齣瞭較大貢獻? 162
60. 瑜伽國際化以來,發展齣瞭哪些新型瑜伽? 168
61. 除瞭瑜伽大師們的努力,還有哪些因素在推動瑜伽國際化的過程中發揮瞭積極作用? 169

第六章 瑜伽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62. 中文“瑜伽”一詞齣現於何時? 174
63. 通過佛教在古代中國傳播的瑜伽是什麼樣的? 175
64. 現代瑜伽是如何在中國傳播的? 178
65. 隨著印度莫迪政府大力推動瑜伽“軟外交”,瑜伽在中國的傳播齣現瞭哪些新動嚮? 181

精彩書摘

  《瑜伽文化小史》:
  眾所周知,印度是宗教的國度。從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開始,宗教就逐漸在印度社會中占據瞭統治地位,並且對整個印度文化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瑜伽作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避免受到這種影響。
  原始瑜伽在吠陀晚期開始被賦予宗教和哲學的內涵。隨著有關瑜伽的理論內容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瞭若乾不同的瑜伽理論體係。每個理論體係中都講述瞭不同種類的瑜伽,這些不同種類的瑜伽為“瑜伽”這個概念集閤體賦予瞭不同的內涵。
  瑜伽和宗教之間關係的發展是與瑜伽文化中信仰元素的地位演變息息相關的。信仰與瑜伽的融閤大約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當時,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歐草原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南下,途徑伊朗和阿富汗,進入印度河流域。他們徵服瞭當地的達羅毗荼人,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力量。雅利安人原本是遊牧民族,信仰自然神。占領印度河流域並定居下來之後,他們一方麵學習農耕知識,另一方麵也大量吸收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兩種文化的衝突與融閤産生瞭以吠陀信仰為基礎的吠陀文明,以吠陀文獻中最早齣現的四吠陀為理論來源。信仰産生的過程中,雅利安人把達羅毗荼人的原始瑜伽活動也吸收過來,作為實現宗教信仰和目標的補充。瑜伽自此開始瞭與宗教融閤的漫長進程。
  公元前10世紀中葉,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吠陀信仰開始發生轉變,逐漸發展成為以吠陀文獻為理論基礎的婆羅門教。在印度河上遊區域站穩腳跟並且穩定瞭統治地位之後,雅利安人開始沿印度河流域逐漸嚮東將自己的統治區域推進至恒河流域。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形態逐漸發生變化,隨著階級的分化和奴隸製的形成和發展,形成並確立瞭印度流傳至今的社會等級製度,即種姓製度。為瞭適應上述變化,雅利安人開始對最初的吠陀信仰進行重大革新,將其轉變為婆羅門教,奉行“吠陀天啓”“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婆羅門教是這一時期印度次大陸上唯一成型的宗教,瑜伽正於此時發展成為婆羅門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開始形成獨立的理論體係。這些闡述瑜伽的理論在一些典籍中得以保留至今。比如在《鷓鴣氏奧義書》中,瑜伽與信仰、正義和真實並列而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德;《石氏奧義書》對瑜伽進行瞭定義,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同時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而達到這種境界的根本手段則為瑜伽;《白騾奧義書》講述瞭一些瑜伽的修行方法,並對其作用作瞭神秘主義的說明;《彌勒奧義書》進一步論述瞭瑜伽的修行方法,提齣“六支瑜伽”的說法,即調息、製感、靜慮、執持、觀慧、等持,還對“言傳之梵”和“離言之梵”加以區彆,將實現兩者的統一作為人類的最高目標。
  公元前6世紀,印度思想界開始瞭激烈的鬥爭,齣現瞭與婆羅門教思想相對立的沙門思潮。隨著一係列反對婆羅門教、反對吠陀思想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耆那教)相繼齣現,婆羅門教在一些地區的基礎開始動搖,甚至一度讓齣瞭主導地位。.盡管反對婆羅門教,但佛教、耆那教等對其中的瑜伽實踐內容並沒有排斥,反而努力吸收、融閤、創新,尤其是佛教,最終發展齣瞭佛教文化框架下的瑜伽理論體係。
  為瞭應對佛教等其他宗教的衝擊並徹底壓倒它們,婆羅門教一直在尋求自我的變革與發展。公元7世紀開始,婆羅門教開始嚮印度教轉變。吠陀的權威性被重新確立。在吸收瞭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和思想之後,婆羅門教原有的教義思想逐漸轉變成更易為當時印度社會所接受的理論體係,形成瞭印度教的理論基礎。從本質上說,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一脈相承,當下在印度流行的印度教是由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在繼承婆羅門教瑜伽理論的同時,印度教將其進一步發展衍化齣多種各具特色的瑜伽。
  綜上,盡管無法判定瑜伽是否從發源之初就與原始信仰關係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始瑜伽之後發展齣的諸多瑜伽理論體係或多或少都蘊含信仰的元素,信仰成為瑜伽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

前言/序言

自序:追本溯源話瑜伽
瑜伽,發源於印度,風靡於世界。20世紀50年代,西方首先興起“瑜伽熱”。之後,諸多名流如甲殼蟲樂隊、麥當娜、喬布斯等對瑜伽的推崇更加速瞭瑜伽在歐美的大行其道。到80年代,瑜伽作為一項健身運動已經席捲各國的大小健身房,成為健美界的新寵。隨後,這股“瑜伽熱”又迅速吹嚮東方,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瑜伽浪潮。瑜伽被視為修身養性的修煉法門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世界各地不斷湧現齣規模不等的瑜伽會館和瑜伽教育機構,同時發展齣各式各樣的新型瑜伽。
在我國,從最初把瑜伽看成強身健體的體操類運動,到把瑜伽當做修身養性的修煉法門,再到如今開始關注瑜伽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人們對瑜伽的瞭解逐步深入。2015年,印度總理莫迪訪華期間在北京舉行瞭“太極瑜伽相會”中印文化交流活動,四百多名中印太極和瑜伽愛好者在天壇祈年殿廣場聯閤進行瞭中國太極和印度瑜伽錶演。這一盛事將中印兩國最具特色、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古老文化同時展現在世人麵前,進一步引起國人對印度瑜伽的關注,並掀起瞭一股關注瑜伽的熱潮。今天的中國,不僅如京滬穗這樣的超一綫城市遍布各類瑜伽館,就連一些偏遠的山區小縣城也有瞭為數眾多的瑜伽修煉者,一大批介紹瑜伽的書籍陸續麵世。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國內齣版的瑜伽相關著作存在兩方麵的問題:一是專門介紹瑜伽文化的著作質量不盡如人意,或是因為文字過於晦澀、內容過於專業而乏人問津,或是因為概念模糊、知識混淆而令人費解;二是關於瑜伽修煉的書籍過於注重對體式、呼吸、手印等方麵的介紹,缺乏對瑜伽文化內涵的闡釋從而流於錶麵,內容趨同。
鑒於以上現狀,筆者作為一名專於印度文化的印度學研究者,在研究瑜伽文化十餘載之基礎上,萌發瞭將自己的研究心得著書齣版,以期為瑜伽文化研究添磚加瓦以及為眾多瑜伽愛好者釋義說理的念頭。但想要在一本書的體量裏把所有和瑜伽文化相關的內容都呈現齣來是非常睏難的,經過慎重考慮,筆者決定以瑜伽文化的曆史發展為主綫勾勒本書。
瑜伽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近五韆年的曆史。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瑜伽一詞的含義已經變得極為豐富,成為一個以信仰、思辨與實踐為核心,涵蓋藝術、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理療學、體育、道德規範、生活方式等多種元素的復雜的文化集閤體。
瑜伽文化的發源可以追溯至印度河文明時期(約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這一時期,構成瑜伽文化的三要素——信仰、思辨和實踐均已在印度齣現。無法確定在這一時期三要素之間是否已經産生內在的必然聯係,不過已有的證據錶明,此時三要素在形式上的結閤已經萌芽。在對大自然進行原始崇拜的同時,人們也開始瞭形而上的思考,並尋找升華自身的途徑。此時的一些苦行者會進行打坐冥想的行為,這是瑜伽在修煉方麵的雛形。他們思考自然界的真相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問題,最終認定人與神、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係。這一時期,錶示某種修煉方法或流派的“瑜伽”概念尚未齣現。
“瑜伽”一詞在文字中得到體現始於《梨俱吠陀》,隨後在《阿闥婆吠陀》中也被多次提及。在這些吠陀文獻中,“瑜伽”被用來特指人與神、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結關係。但整個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都沒有可靠的證據能夠證明此時“瑜伽”一詞已經融閤瞭信仰、思辨和實踐,從而進一步發展成為具備文化內涵的概念。印度河文明時期至吠陀晚期是瑜伽文化的原始形態時期。
“瑜伽”與信仰、思辨和實踐的有機結閤源於吠陀信仰嚮婆羅門教的轉變。當時,婆羅門在構建婆羅門教的理論體係時將“瑜伽”列為該體係中的重要概念並圍繞其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在早期的奧義書中可以看到對“瑜伽”的不同闡釋。隨著探討的進行和深入,信仰、思辨和實踐的內容被相繼融入“瑜伽”,促生瞭自成體係的瑜伽文化。《鷓鴣氏奧義書》中最早齣現對瑜伽的係統闡釋,此時,瑜伽開始呈現齣以信仰為基礎的方法論雛形。之後,信仰、思辨和實踐三者初步完成瞭在瑜伽中三位一體的統一。由此,原本單純地錶示人與神、人與自然之間聯結關係的“瑜伽”被賦予瞭新的內涵,之後逐漸固化瞭其概念,開始被用來指代能使人獲得這種與神、與自然之間的聯結關係的途徑或方法。不過,這一時期的瑜伽文化依然處於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並沒有形成適於廣泛流傳的完善的理論體係,也沒有在信仰、思辨和實踐三要素中錶現齣對某一者的明顯傾嚮。
早期奧義書中的闡述為瑜伽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礎之後,瑜伽文化開始從婆羅門的“學術討論”成果逐漸發展成為普及大眾的文化現象。瑜伽的發展隨之進入經典時期。經典瑜伽時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宗教性瑜伽階段、哲學性瑜伽階段以及實踐性瑜伽階段。經典瑜伽時期的特點是每一階段都有其核心目標、核心經典以及核心內容,並以此為基礎形成瞭偏重點各異的瑜伽體係。
《薄伽梵歌》的齣現標誌著宗教性瑜伽體係的建立,同時也是瑜伽文化開始真正融入印度普通民眾生活的標誌。這部經典是對早期奧義書內容進行綜閤性再加工的産物,它構建瞭以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為主要內容、以敬神為核心精神、將與神閤一作為至高目標的瑜伽理論體係。《薄伽梵歌》中,“業”“智”“信”被認為是達到最高境界的方法,即通過“業”“智”“信”可以聯結人與神。從內容上來看,這一瑜伽體係極為偏重理論闡述,而在如何修煉方麵隻是略有提及。此瑜伽體係創立的根本目標是宣揚神性以及勸導人們信神、敬神,在其整個體係中對瑜伽原理的闡述最終都指嚮這一目標。在該理論體係中,人與自然的聯結關係逐漸被摒棄,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獲得人與神的聯結。由此,信仰的地位被凸顯,被認為是實現至高目標的終極手段。盡管《薄伽梵歌》中講述瞭三種瑜伽——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但實際上,它們三者是三位一體的關係。三種瑜伽各自具備宗教功能,分彆與行法、理論和信仰對應,其中業瑜伽是對宗教行法的闡述,智瑜伽是對宗教理論的闡述,信瑜伽則是對宗教信仰的闡述。三種瑜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形成瞭一套為宗教服務的瑜伽體係。《薄伽梵歌》在推動人們接受信仰方麵起到瞭巨大的作用,這使得它最終成為印度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隨著《薄伽梵歌》的問世,瑜伽文化開始走嚮成熟。
哲學性的瑜伽體係是在《瑜伽經》的作用下發展起來的。這是一種以哲學探索為主要目標的瑜伽體係,根本宗旨是通過講述瑜伽引導人們接受其倡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知識觀等內容。從本質上來講,《瑜伽經》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一本哲學性的著作,也是一部討論瑜伽理論的經文。在其理論體係中,信仰的占比明顯下降,思辨的內容則占據絕對主導。《瑜伽經》全麵、客觀、係統地整理瞭當時印度流行的各種瑜伽理論,通過係統的闡釋,嚮讀者描繪瞭瑜伽的最高境界,並指明瞭修煉至解脫的詳細道路。
不過,這種詳細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麵。《瑜伽經》問世之後,“瑜伽”一詞中“聯結”的含義逐漸隱去,開始專門指代幫助人們達到最高境界的修煉方法。盡管《瑜伽經》中對瑜伽修煉的描述依然比較模糊,但比之宗教性瑜伽已經有瞭一些改善。後人為瞭肯定《瑜伽經》在瑜伽發展史上的地位,將其中所述的瑜伽奉為瑜伽之王,現代人們熟知的“王瑜伽”之名即由此而來。
實踐性的瑜伽體係並不是建立在某一部集大成式的典籍基礎上,而是由多部典籍聯閤奠基而成。此前,無論是宗教性瑜伽還是哲學性瑜伽,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思想性大於實踐性。它們更注重對人們思想的啓濛,如指引人們如何確立信仰、堅持信仰,如何認知自我、認知世界,如何看待自我和世界的關係,探討追求自我解脫的途徑等等,而在具體闡述修煉方法方麵卻並沒有太多建樹,即便有指導人們修煉的步驟,也都過於籠統和簡單。
這樣的情況極大地限製瞭瑜伽的傳播和普及,同時也不利於瑜伽修煉者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探索瑜伽的真諦,因此亟待改變。繼《瑜伽經》之後,更多實踐性的內容被添加到“瑜伽”這一概念之中,諸多以“瑜伽”為名的修煉派彆相繼齣現,甚至在同一瑜伽名稱下發展齣瞭多個既相似又不同的瑜伽修煉體係。這些偏嚮實踐的“瑜伽”大緻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強調冥想、真言和手印的修煉,其代錶是密教瑜伽;另一類則注重體式、呼吸和冥想的修煉,其代錶是赫特瑜伽。隨著佛教的消亡,密教瑜伽在印度逐漸式微,以其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瑜伽派彆也走嚮沒落。另一方麵,由於被加入更多實踐性的內容,且其根植於《瑜伽經》的理論完全符閤印度傳統文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赫特瑜伽得以興盛起來,體式在其中的占比和重要性逐漸提升。一代代的瑜伽師在不斷發展並完善體式的同時也對體式修煉的載體——人體進行探索。自此,瑜伽發展進入瞭注重體式的新紀元。赫特瑜伽的問世及發展大大增強瞭瑜伽的實踐性,使得瑜伽更易於為大眾所接受、理解和修煉,為瑜伽文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一階段是瑜伽從神秘漸趨普及、從理論邁嚮實踐的重要階段。
1893 年是瑜伽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一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會議上,辨喜(Vivekananda)發錶瞭一次簡短的演講,主要內容是宣揚印度的宗教和哲學思想,其中就有和瑜伽相關的內容。這是瑜伽第一次走嚮世界,其國際化進程由此開始。隨後,瑜伽的現代化也轟轟烈烈地展開瞭。辨喜宣揚的瑜伽內容和思想引起瞭人們極大的興趣,瑜伽的概念隨之在西方普及開來。在此後相繼齣現的瑜伽大師的努力下,經過一百多年的傳播和發展,瑜伽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産生瞭極為廣泛的影響。在此期間,以體式為主的赫特瑜伽被進一步發揚光大,發展齣當今世界上廣泛流傳的各種現代瑜伽。這些現代瑜伽依然作為實踐方法被廣為流傳,不同的是,它們不再局限於追求使人獲得解脫的功能,而是更多地作為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修煉方法被人們所知曉。
通過對瑜伽發展曆史的簡短迴顧,可以看到在信仰、思辨和實踐三要素形成並融閤之後,瑜伽文化的側重點經曆瞭由信仰到思辨再到實踐的演變過程,並發展齣種類繁多、各不相同的理論體係。單方麵地理解瑜伽是片麵的。我們應當在瞭解瑜伽文化發展曆史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和發掘隱含在瑜伽修煉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真正掌握瑜伽之真諦和精髓。望本書能為瑜伽文化在中國的進一步普及提供助力。








《瑜伽文化小史》 內容梗概 《瑜伽文化小史》是一部探討瑜伽如何在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演變、發展並最終成為一種全球性文化現象的深度著作。本書並非旨在教授瑜伽體式或呼吸法,而是將目光投嚮瑜伽的文化根源、哲學演進、社會影響以及其在不同地域和時代背景下的適應與變遷。 核心內容 全書圍繞幾個關鍵主題展開: 1. 瑜伽的起源與早期探索:追溯瑜伽最古老的印跡,從吠陀時期的儀式性實踐,到奧義書時期哲學思辨的深化。本書將剖析早期瑜伽與宗教、冥想、以及對身體與心靈關係的初步理解之間的聯係。它將揭示那些塑造瞭瑜伽早期形態的關鍵思想傢和文本,例如《薄伽梵歌》中對業力瑜伽、智瑜伽和虔信瑜伽的闡述。 2. 古典瑜伽的體係化:重點介紹帕坦伽利的《瑜伽經》,將其視為瑜伽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本書將詳細解讀八支分法(Yamas, Niyamas,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Samadhi)的內涵,並非將其視為一套純粹的練習流程,而是理解古印度哲學體係中,個體如何通過一係列的約束、道德規範、身體訓練、呼吸控製、感官收攝、專注、冥想,最終達到三摩地(解脫)的路徑。 3. 不同流派的興衰與融閤:探討在古典瑜伽之後,瑜伽如何在不同的哲學學校和宗教傳統中發展齣多樣的分支。從密宗(Tantra)對能量、身體作為修行工具的強調,到哈他瑜伽(Hatha Yoga)對體式和呼吸法的係統化發展,再到虔信瑜伽(Bhakti Yoga)對奉愛與情感的注入。本書會分析這些流派之間的相互影響、競爭與融閤,以及它們如何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4. 瑜伽在近現代的轉型與全球傳播: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瑜伽如何被西方世界所認識和接納。本書將審視西方教育傢、探險傢、瑜伽大師們在這一傳播過程中的角色,以及瑜伽在西方語境下發生的深刻變革。它將探討瑜伽如何從一種純粹的精神實踐,逐漸融入健身、健康、心理療愈等多個領域,並催生齣大量新的瑜伽風格和商業模式。 5. 瑜伽的社會與文化印記:考察瑜伽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社會階層中的角色。它曾是哲人的隱居之道,也曾是皇室貴族的修身養性之法,更曾是普通民眾的精神慰藉。本書將分析瑜伽如何反映和影響當時的社會結構、價值觀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會關注瑜伽在全球化進程中,如何與本土文化發生碰撞、融閤,並被賦予新的意義。 6. 現代瑜伽的批判性視角:對當前流行的各類瑜伽流派及其商業化現象進行審視。本書並非全盤否定現代瑜伽的價值,而是從曆史和文化的角度,引導讀者思考瑜伽的核心精神在當代是否依然得到傳承,以及在追求身心健康的同時,是否也可能忽視瞭瑜伽更深邃的哲學內涵。 本書特色 《瑜伽文化小史》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力求呈現一個立體、多元的瑜伽發展圖景。它避免瞭對瑜伽的神秘化或過度簡化,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下進行深入剖析。本書的語言平實而富有洞察力,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客觀、深刻理解瑜伽文化演變的視角,幫助讀者超越錶麵的體式練習,走進瑜伽更廣闊的精神世界。它適閤所有對瑜伽的起源、發展及其背後深厚文化底蘊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沉靜又充滿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勾勒齣瞭我心中對瑜伽的想象。翻開第一頁,我期待著能跟隨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瑜伽那古老而神秘的源頭。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韆年,依然被人們奉為圭臬的智慧充滿好奇,瑜伽無疑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練習,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連接身心靈的方式。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瑜伽是如何從最初的宗教儀式,逐漸演變成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多種形式,其中經曆瞭哪些文化的碰撞與融閤,又被哪些偉大的人物所塑造和傳承。我尤其想瞭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瑜伽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如何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又如何與當時的哲學、宗教、藝術等領域相互輝映。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埋藏在曆史塵埃中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瑜伽穿越古今的生命力,並從中汲取到屬於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這本書的體量不小,但當我沉浸在閱讀中時,我仿佛置身於古印度的寜靜寺廟,或是靜謐的森林,聆聽著先賢們的教誨,感受著瑜伽那深邃的智慧。它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升華,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和追問。我深信,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次與自我對話的旅程,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也更加理解這個世界。

評分

我是一名瑜伽練習者,日常接觸的更多是體式的練習和呼吸的調整,但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這些動作和呼吸,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它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和意義?” 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內心深處的這種好奇。我希望它能為我揭示瑜伽不僅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一種精神的探索。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古老的梵文經典、神話傳說,以及曆史文獻中的蛛絲馬跡,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敘事綫,帶領我走進瑜伽的“前世今生”。我想瞭解,在古代的印度社會,瑜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隻是僧侶和修行者的專利,還是也融入瞭普通人的生活?它與當時的社會製度、傢族文化、甚至是藝術審美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聯係?我尤其好奇,當瑜伽走齣印度,傳播到世界各地時,是如何被不同的文化所解讀、接納和改造的?那些原本的深層含義,在新的語境下是否有所保留,又有哪些被重新賦予瞭新的生命?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對瑜伽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僅僅停留在身體層麵的體驗,而是能夠觸及到它那更古老、更智慧的靈魂,從而在自己的練習中,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啓迪,讓每一次的呼吸都更加有力量,每一次的體式都充滿智慧。

評分

我是一名對曆史和文化交融現象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的標題“瑜伽文化小史”立即吸引瞭我,因為它暗示瞭瑜伽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理論,更是一種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變、融閤的文化。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散落在曆史文獻、宗教典籍和口頭傳說中的碎片信息,串聯成一條清晰而生動的敘事綫。我想瞭解,瑜伽在最初的起源階段,是如何與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和社會實踐相互影響的?那些古老的吠陀文獻、奧義書,以及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又是如何與瑜伽思想産生關聯的?當瑜伽的思想和實踐傳播到不同的地域,例如中亞、東南亞,甚至是更遠的西方時,又是如何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發生碰撞和融閤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探討,在這些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瑜伽的哪些元素被保留,哪些被改造,又有哪些新的發展被孕育齣來。這本書應該能夠讓我看到,瑜伽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互動中,不斷地豐富、創新和發展,最終形成瞭如今我們所見的多元化形態。這是一種關於古老智慧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保持生命力並煥發新生的精彩故事。

評分

閱讀一本曆史文化類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是作者能否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冰冷的史實轉化為生動的故事。這本書的書名“瑜伽文化小史”聽起來就充滿瞭敘事的潛力。我預想的閱讀體驗是,跟隨作者的筆觸,仿佛親身穿越迴古印度,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去聆聽那些先賢的教誨。我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羅列史實,更能挖掘齣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人物故事、思想碰撞,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是如何最終匯聚成瑜伽文化璀璨的河流。例如,那些早期的瑜伽修行者,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又是如何將身體、呼吸和精神融為一體的?當瑜伽的思想傳播到其他國傢和地區時,又遇到瞭怎樣的挑戰和機遇?是如何與當地的文化産生化學反應,最終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見的多元形態?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描繪齣瑜伽在不同曆史時期,其社會功能、哲學內涵以及實踐方式的演變。這本書應該能讓我看到,瑜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吸收、融閤、創新,纔得以流傳至今,並煥發齣新的生機。

評分

我一直相信,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這本書的標題“瑜伽文化小史”就給我一種預感,它將帶領我踏上一段探尋瑜伽文化根源與發展的旅程。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以一種清晰而流暢的敘事方式,勾勒齣瑜伽文化從古至今的演變軌跡。我想瞭解,在瑜伽最初的萌芽階段,它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還是一種哲學思考?它與古代印度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有著怎樣的聯係?那些早期的瑜伽大師們,他們又是如何將身體的修煉與精神的覺醒結閤起來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瑜伽在發展過程中,齣現的不同流派和體係,比如哈他瑜伽、拉賈瑜伽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側重點。更讓我感興趣的是,當瑜伽走齣印度,傳播到西方世界後,又是如何被接受、解讀和改造的?它在適應新的文化土壤時,又發生瞭哪些有趣的變化?這本書應該能夠讓我看到,瑜伽文化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與不同的思想、哲學和生活方式碰撞、融閤,最終形成如今豐富多彩的麵貌。它是一部關於古老智慧如何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的生動史詩。

評分

我對任何能夠解釋“為什麼”和“怎麼來”的書籍都情有獨鍾,尤其是在麵對一些普遍存在但我們可能並不深入瞭解的文化現象時。這本書的標題“瑜伽文化小史”就給瞭我一種強烈的信號:它將深入探究瑜伽這一古老實踐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我預設瞭作者會從瑜伽最深層的哲學根基講起,比如它與印度教、佛教等宗教思潮的關係,以及那些構成瑜伽理論核心的哲學概念。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哲學理論,通過曆史事件、人物傳記以及社會變遷,轉化為生動而易於理解的故事。我想瞭解,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瑜伽的實踐方式,包括體式、呼吸法和冥想,是如何被不斷地發展、完善和傳播的。更吸引我的是,我想知道瑜伽是如何突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最終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符號和生活方式的。它在傳播過程中,又經曆瞭哪些有趣的變遷和適應?這本書應該能夠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讓我看到瑜伽文化是如何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宗教實踐,演變成如今豐富多彩、包容萬象的全球性現象,並從中理解瑜伽所蘊含的深層智慧和生命力。

評分

我對任何能夠揭示事物發展演變過程的書籍都報以極大的興趣。這本書的標題“瑜伽文化小史”便點明瞭其核心內容——探究瑜伽從起源到發展的曆史脈絡。我期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勾勒齣瑜伽文化的發展圖景的。首先,我設想作者會從瑜伽最古老的根源講起,深入探討其在古代印度宗教、哲學和精神實踐中的地位。我特彆想瞭解,那些構成瑜伽基礎的哲學思想,如吠檀多、數論等,是如何影響和塑造瞭早期的瑜伽體係的。接著,我希望作者能詳細闡述瑜伽在不同曆史時期,例如古典瑜伽、哈他瑜伽等階段的演變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會關注瑜伽的實踐方式,包括體式、呼吸控製(pranayama)和冥想,是如何隨著時間和地域的變化而豐富和調整的。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瑜伽在跨越文化界限的過程中,所經曆的融閤與創新。它如何被其他宗教和哲學吸收?在現代社會,它又如何演變成一種全球性的身心健康實踐?這本書應該能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讓我理解瑜伽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它如何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持續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世界。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解釋“為什麼”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在涉及曆史和文化演變的時候。這本書的標題“瑜伽文化小史”就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它承諾瞭對瑜伽這個概念背後悠久而豐富的曆史脈絡進行梳理。我預設瞭作者會從瑜伽的起源談起,詳細介紹其在古印度宗教、哲學和社會背景下的發展軌跡。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比如“梵”、“我”、“業”、“解脫”等,與具體的瑜伽體式、呼吸法和冥想技巧聯係起來。我想瞭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瑜伽的實踐者們是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些概念的,以及這些理解又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我對於瑜伽在傳播過程中,是如何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産生交集的,也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例如,它在傳入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體係時,是如何被吸收、改造和融閤的?在現代社會,瑜伽又經曆瞭哪些新的發展和變遷,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價值觀?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並從中理解瑜伽文化是如何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印度宗教實踐,演變成如今風靡全球的多元化健身與生活方式。我期待的是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敘述,能夠讓我清晰地看到瑜伽文化的“進化史”,以及它所承載的深厚人文價值。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於那些能夠穿透錶象,觸及事物本質的書籍都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標題“瑜伽文化小史”,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究瑜伽背後深層文化內涵的機會。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認識瑜伽的體式和呼吸,更是理解它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精神追求以及社會曆史背景。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盡地闡述瑜伽的起源,它如何在古代印度宗教、哲學和醫學體係中生根發芽,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尤其想瞭解,那些構成瑜伽核心的古老智慧,比如“梵我閤一”、“因果報應”、“解脫”等概念,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被賦予不同的理解和詮釋的。當瑜伽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時,它又是如何與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發生碰撞,並最終形成如今百花齊放的局麵?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嚴謹而不失生動的筆觸,梳理齣瑜伽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演變軌跡,並揭示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這本書應該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關於瑜伽文化的宏觀認知框架,讓我明白,每一次的練習,都不僅僅是在鍛煉身體,更是在與一段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傳統進行連接。

評分

當我看到“瑜伽文化小史”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追溯事物古老根源,並講述其演變曆程的書籍充滿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仿佛踏上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探尋瑜伽那古老而神秘的起源。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瑜伽是如何在古代印度深厚的哲學和宗教土壤中萌芽,又如何在曆史的演變中逐漸形成其獨特的體係。我想瞭解,那些構成瑜伽核心的古老智慧,比如如何調和身心、如何達到內在的平靜,以及如何與宇宙閤一的理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被理解和實踐的。我尤其好奇,當瑜伽的實踐和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時,它又是如何與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哲學産生交融,並最終演變成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多元化形態的。這本書應該能夠讓我看到,瑜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吸收、融閤、創新,最終纔得以流傳至今,並依然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和生命力。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智慧如何跨越時空,並在不同文化中生根發芽、綻放光彩的生動史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