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曾祺先生的《八仙》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作品”系列之一种,“作品”系列为文学大家的文化随笔,包括沈从文先生《无从毕业的学校》、汪曾祺先生《八仙》、阿城先生《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五部作品
2、《八仙》辑选汪曾祺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经典随笔结集而成,内容关于佛教、道教、古代诗歌书画等。汪曾祺先生学养深厚,写传统文化举重若轻,生动而又有趣。
3、《八仙》以布面精装的形式出版,阅读收藏两相宜。
《八仙》辑选汪曾祺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经典随笔结集而成,内容关于佛教、道教、古代诗歌书画等。
汪曾祺,作家、戏剧家、文化大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释迦牟尼
八仙
城隍`土地`灶王爷
水母
罗汉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
读民歌札记
词曲的方言与官话
学话常谈
谈谈风俗画
谈题画
写字
国子监
泰山片石
长城漫忆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紫薇
水母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股好水的地方,往往会有一座水母宫,里面供着水母娘娘。这大概是因为北方干旱,人们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于是建了宫,并且创造出一个女性的水之神。水神之为女性,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水是温柔的。虽然河伯也是水神,他是男的,但他惯会兴风作浪,时常跟人们捣乱,不是好神,可以另当别论。我在南方就很少看到过水母宫。南方多的是龙王庙。因为南方是水乡,不缺水,倒是常常要大水为灾,故多建龙王庙,让龙王来把水“治”住。
水母娘娘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女神。
中国的女神的形象大都是一些贵妇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来的。女神该是什么样子呢?想象不出。于是从富贵人家的宅眷中取样,这原本也是很自然的事。这些女神大都是宫样盛装,衣裙华丽,体态丰盈,皮肤细嫩。若是少女或少妇,则往往在端丽之中稍带一点妖冶。《封神榜》里的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翩,国色天姿,宛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竟至使“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可见是并不冷若冰霜。圣像如此,也就不能单怪纣王。作者在描绘时笔下就流露出几分遐想,用语不免轻薄,很不得体的。《水浒传》里的九天玄女也差不多:“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裾,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鬟;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犹如王母宴蟠桃,却似嫦娥居月殿。”虽然作者在最后找补了两句:“正大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也还是挽回不了妖艳的印象。——这二位长得都像嫦娥,真是不谋而合!倾慕中包藏着亵渎,这是中国的平民对于女神也即是对于大家宅眷的微妙的心理。有人见麻姑爪长,想到如果让她来搔搔背一定很舒服。这种非分的异想,是不难理解的。至于中年以上的女神,就不会引起膜拜者的隐隐约约的性冲动了。她们大都长得很富态,一脸的福相,低垂着眼皮,眼观鼻、鼻观心,毫无表情地端端正正地坐着,手里捧着“圭”,圭下有一块蓝色的绸帕垫着,绸帕耷拉下来,我想是不让人看见她的胖手。这已经完全是一位命妇甚至是皇娘了。太原晋祠正殿所供的那位晋之开国的国母,就是这样。泰山的碧霞元君,朝山进香的没有知识的乡下女人称之为“泰山老奶奶”,这称呼实在是非常之准确,因为她的模样就像一个呼奴使婢的很阔的老奶奶,只不过不知为什么成了神罢了。——总而言之,这些女神的“成分”都是很高的。“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位农民出身当了造反派的头头的干部,带头打碎了很多神像,其中包括一些女神的像。他的理由非常简单明了:“她们都是地主婆!”不能说他毫无道理。
水母娘娘异于这些女神。
水母宫一般都很小,比一般的土地祠略大一些。“宫”门也矮,身材高大一些的,要低了头才能进去。里面塑着水母娘娘的金身,大概只有二尺来高。这位娘娘的装束,完全是一个农村小媳妇:大襟的布袄,长裤,布鞋。她的神座不是什么“八宝九龙床”,却是一口水缸,上面扣着一个锅盖,她就盘了腿用北方妇女坐炕的姿势坐在锅盖上。她是半侧着身子坐的,不像一般的神坐北朝南面对“观众”。她高高地举起手臂,在梳头。这“造型”是很美的。这就是在华北农村到处可以看见的一个俊俊俏俏的小媳妇,完全不是什么“神”!
她为什么会成了神?华北很多村里都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有一家,有一个小媳妇。这地方没水,没有河,也没有井。她每天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一天,来了一个骑马的过路人,进门要一点水喝。小媳妇给他舀了一瓢。过路人一口气就喝掉了。他还想喝,小媳妇就由他自己用瓢舀。不想这过路人咕咚咕咚把半缸水全喝了!小媳妇想:这人大概是太渴了。她今天没水做饭了,这咋办?心里着急,脸上可没露出来。过路人喝够了水,道了谢。他倒还挺通情理,说:“你今天没水做饭了吧?”“嗯哪!”——“你婆婆知道了,不骂你吗?”——“再说吧!”过路人说:“你这人——心好!这么着吧:我送给你一根马鞭子,你把鞭子插在水缸里。要水了,就把鞭往上提提,缸里就有水了。要多少,提多高。要记住,不能把马鞭子提出缸口!记住,记住,千万记住!”说完了话,这人就不见了。这是个神仙!从此往后,小媳妇就不用走老远的路去担水了。要用水,把马鞭子提一提,就有了。这可真是“美扎”啦!
一天,小媳妇住娘家去了。她婆婆做饭,要用水。她也照着样儿把马鞭子往上提。不想提过了劲。把个马鞭子一下提出缸口了。这可了不得了,水缸里的水哗哗地往外涌,发大水了。不大会儿工夫,村子淹了!
小媳妇在娘家,早上起来,正梳着头,刚把头发打开,还没有绾上纂儿,听到有人报信,说她婆家村淹了,小媳妇一听:坏了!准是婆婆把马鞭子拔出缸外了!她赶忙往回奔。到家了,急中生计,抓起锅盖往缸口上一扣,自己腾的一下坐到锅盖上。嘿!水不涌了!
后来,人们就尊奉她为水母娘娘,照着她当时的样子,塑了金身:盘腿坐在扣在水缸上的锅盖上,水退了,她接着梳头。她高高举起手臂,是在绾纂儿哪!
这个小媳妇是值得被尊奉为神的。听到婆家发了大水,急忙就往回奔,何其勇也。抓起锅盖扣在缸口,自己腾地坐了上去,何其智也。水退之后,继续梳头绾纂儿,又何其从容不迫也。
水母的塑像,据我见到过的,有两种。一种是凤冠霞帔作命妇装束的,俨然是一位“娘娘”;一种是这种小媳妇模样的。我喜欢后一种。
这是农民自己的神,农民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的神。这是农民心目中的女神:一个能干善良且俊俏的小媳妇。农民对这样的水母不缺乏崇敬,但是并不畏惧。农民对她可以平视,甚至可以谈谈家常。这是他们想出来的,他们要的神,——人,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头上的一种压力。
有一点是我不明白的。这小媳妇的功德应该是制服了一场洪水,但是她的“宫”却往往在一股好水的源头,似乎她是这股水的赐予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故事很美,但是这个很美的故事和她被尊奉为“水母”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但是农民似乎不对这些问题深究。他们觉得故事就是这样的故事,她就是水母娘娘,无需讨论。看来我只好一直糊涂下去了。
中国的百姓——主要是农民,对若干神圣都有和统治者不尽相同的看法,并且往往编出一些对诸神不大恭敬的故事,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比如灶王爷,汉朝不知道为什么把“祀灶”搞得那样乌烟瘴气,汉武帝相信方士的鬼话,相信“祀灶可以致物”。(致什么“物”呢?)而且“黄金可成,不死之药可至”。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后来不知道怎么一来,灶王爷又和人的生死搭上了关系,成了“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但是民间的说法殊不同。在北方的农民的传说里,灶王爷是有名有姓的,他姓张,名叫张三(你听听这名字!),而且这人是没出息的,他因为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什么事,我忘了)钻进灶膛里,弄得一身一脸乌漆墨黑,这才成了灶王。可惜我记性不好,对这位张三灶王爷的全部事迹已经模糊了。异日有暇,当来研究研究张三兄。
或曰:研究这种题目有什么意义,这和四个现代化有何关系?有的!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一股清流,在当下充斥着快餐文化的阅读环境中,为我带来了久违的沉静与思考。我本身并非历史学专业出身,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认知也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片段,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叙事,用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视角呈现出来。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鲜活的生命。书中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并非简单地陈述他们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抗争与抉择。我读到某个情节时,不禁为角色的遭遇而扼腕叹息,又在另一个地方,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而拍案叫绝。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很多作品所难以企及的。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展现了事件的多重面向。这使得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带着一种质朴而又深沉的力量,不华丽,却直击人心。这种文字的力量,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刻画,比如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让角色更加立体丰满。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在情感上与读者产生强烈连接的书籍。
评分我一直相信,好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启迪。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被一种强大的磁场所吸引,仿佛里面蕴藏着一个等待我去探索的宏大世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叙事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立体,也更具说服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那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感觉仿佛作者能够窥探到角色的内心深处,并将其一一呈现。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书中人物的深度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书中对某个关键转折点的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铺垫和暗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这种开放式的叙事,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参与感和思考。语言方面,作者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震撼人心。这种节奏的把控,让阅读过程充满张力,不会让人感到乏味。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并且在思想层面带来深刻启迪的书籍,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偶然看到这本书时,被它散发出的一种沉静而又富有力量的气质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连接古今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给我带来了这种感觉。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那种宏大的、全景式的描写,而是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慢慢地展开一个更为广阔的画卷。这种“以点带面”的手法,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仿佛作者能够洞悉到角色的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并将其准确地捕捉下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书中人物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交流,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渴望,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抗争。书中对某个事件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展现出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多重含义。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枯燥的史料堆砌,让历史变得鲜活而有温度。语言方面,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洗练而又充满韵味的美感,时而如诗歌般隽永,时而又如散文般流畅。我尤其喜欢书中某个关于“传承”的篇章,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带给读者深刻启迪,并且在艺术层面极具欣赏价值的作品。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封面那淡淡的晕染和古朴的字体吸引了,仿佛能闻到纸页间溢出的陈年书香。我本身对历史故事就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种带有传奇色彩的、能激发想象力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叙事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有直接铺陈那些跌宕起伏的事件,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思的细节,慢慢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展现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书中对某一场景的细致描绘,无论是人物的衣着、饮食,还是街市的喧嚣、民间的风俗,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温度和气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手法,不像有些历史读物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跟随人物的脚步,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阅读的体验就像在一条蜿蜒的小径上行走,每一步都有新的风景,每一个转弯都可能遇见惊喜。作者对于文字的运用也相当考究,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约,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氛围,也深化了主题。我特别喜欢书中某处关于人物内心挣扎的描写,寥寥数语,却将那种复杂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唏嘘不已。整体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带来了一场心灵的触动。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我本身对那些过于追求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并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并且带有某种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在叙事上,没有刻意地去制造冲突,而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展现出历史进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点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所做出的各种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深刻的写实感,让人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角色的挣扎与成长。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探讨,也让我颇有感触。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远比生硬的道理说教更为有效。语言方面,作者的文字干净利落,却又蕴含深意。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喜欢书中某个关于“选择”的章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籍。
评分书质量很好,图片别人有就不发了。就是该剁手了,一周时间买了几十本书,京东快递不错,几乎无磕损
评分第一章 安阳和王都 第二节 王屯 第三节 西北冈 第四节 安阳的其他遗址 第五节本书是基于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而撰写的一部简明而又整合的中国商代文明史,商文明的研究者传统上都是文献、甲骨、金文和考古等专注于某一些特殊材料的独立的学科里培养出来的,所有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但是,每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商文明的某几个或某一些特殊的方面。 目录 · · · · · · 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绪论: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 第一节 传统历史文献 第二节 青铜器 第三节 卜甲和卜骨 第四节 考古学 第五节 理论模式 第一部分 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 第一章 安阳和王都 第二节 王屯 第三节 西北冈 第四节 安阳的其他遗址 第五节
评分单独一本,书很好,又是一个套装的书。太多本了
评分书真的不错,太喜欢了,漂亮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精装越出越多,非活动不购,这本还不错。
评分趁着618又囤了一波,接下来的时间一本一本啃,虽然去年618入的还没看完,但好书不怕多嘛哈哈
评分大大有名的一本书,看看吧
评分甲骨文这套书都是值得阅读。甲骨文这种精品书,不活动还真是买不起,配送及时,优惠力度大。书的质量也很好,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