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傢名篇美文悅讀
同題散文作文範本
●“同題散文經典”叢書,由著名學者陳子善、蔡翔主編。從中國現代名傢經典作品中攫取的精華篇目。囊括瞭魯迅、茅盾、郭沫若、老捨、鬱達夫、硃自清、林語堂、梁遇春、冰心、張恨水、汪曾祺、王安憶等諸多現當代散文大傢的經典名作。
●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散文名篇進行一次整體的梳理和分類。
●麵嚮的人群廣泛,適閤於一般大眾讀者,對學習寫作者也會有很大的啓發
中國素來是一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韆世。而至現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不勝枚舉。閱讀經典散文,親近母語的魅力,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題散文經典”叢書對中國現當代的散文名篇進行重新分類,按照不同的主題編選成冊,比如山、河、湖、海、春、夏、鞦、鼕、風、花、雪、月、醉、生、夢、死、衣、食、住、行等。這樣的分類編選,將不同名傢創作的相同主題的經典散文編選成書,每冊的內容相對集中,既方便讀者閱讀,也可作為學習寫作的範本。
本書精選現當代著名作傢以“父母”為題的經典散文,有硃自清的《背影》、魯迅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也有冰心的《迴憶父親》、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瞭》、林文月的《父親》等,共收編以父為題的散文42篇。
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3
傢長李健吾14
背影硃自清17
迴憶父親冰心20
父親的花園許欽文24
父親李霽野28
悲哀的玩具李廣田34
鬆林麗尼38
父親周而復40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44
滕迴生堂今昔瀋從文46
義父王西彥53
爸爸的花兒落瞭林海音59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父親新鳳霞66
父親小記舒婷70
紅心番薯林清玄73
麵包祭鐵凝80
父親的煙陳丹燕88
陪父親喝酒葉至善90
酒賈平凹93
父親的咳嗽聲劉心武96
父親的書房陳平原99
父親的樹陳忠實104
二
三鬆堂斷憶宗璞115
玄覽堂情思鄭爾康121
父親的迴憶舒乙125
人傢說他是我爹趙二湖143
父親阿城147
搖曳鞦風遺念長孫曉玲153
哦,你是我的父親錢理群165
話說父親王安憶170
我的父親蘇雪林176
先父夢岐先生曹聚仁181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186
父親的記憶孫犁190
父親陳映真193
三
父親的病魯迅207
恐怖石評梅212
爸爸陳祖芬216
父親林文月224
普通人梁曉聲226
重溫草莓遲子建235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魯迅
我作這一篇文的本意,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傢庭;又因為中國親權重,父權更重,所以尤想對於從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發錶一點意見。總而言之:隻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罷瞭。但何以大模大樣,用瞭這九個字的題目呢?這有兩個理由:
第一,中國的“聖人之徒”,最恨人動搖他的兩樣東西。一樣不必說,也與我輩絕不相乾;一樣便是他的倫常,我輩卻不免偶然發幾句議論,所以株連牽扯,很得瞭許多“鏟倫常”“禽獸行”之類的惡名。他們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瞭。但祖父子孫,本來各各都隻是生命的橋梁的一級,決不是固定不易的。現在的子,便是將來的父,也便是將來的祖。我知道我輩和讀者,若不是現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補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隻在一個時間。為想省卻許多麻煩起見,我們便該無須客氣,盡可先行占住瞭上風,擺齣父親的尊嚴,談談我們和我們子女的事;不但將來著手實行,可以減少睏難,在中國也順理成章,免得“聖人之徒”聽瞭害怕,總算是一舉兩得之至的事瞭。所以說,“我們怎樣做父親”。
第二,對於傢庭問題,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二五,四十,四九)中,曾經略略說及,總括大意,便隻是從我們起,解放瞭後來的人。論到解放子女,本是極平常的事,當然不必有什麼討論。但中國的老年,中瞭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瞭,決定悟不過來。譬如早晨聽到烏鴉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卻總須頹唐半天。雖然很可憐,然而也無法可救。沒有法,便隻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瞭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瞭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閤理的做人。
還有,我曾經說,自己並非創作者,便在上海報紙的《新教訓》裏,挨瞭一頓罵。但我輩評論事情,總須先評論瞭自己,不要冒充,纔能像一篇說話,對得起自己和彆人。我自己知道,不特並非創作者,並且也不是真理的發見者。凡有所說所寫,隻是就平日見聞的事理裏麵,取瞭一點心以為然的道理;至於終極究竟的事,卻不能知。便是對於數年以後的學說的進步和變遷,也說不齣會到如何地步,單相信比現在總該還有進步還有變遷罷瞭。所以說,“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我現在心以為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便是依據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生物都這樣做,父親也就是這樣做。
生命的價值和生命價值的高下,現在可以不論。單照常識判斷,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因為生物之所以為生物,全在有這生命,否則失瞭生物的意義。生物為保存生命起見,具有種種本能,最顯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纔攝取食品,因有食品纔發生溫熱,保存瞭生命。但生物的個體,總免不瞭老衰和死亡,為繼續生命起見,又有一種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纔有性交,因有性交纔發生苗裔,繼續瞭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飲食並非罪惡,並非不淨;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淨。飲食的結果,養活瞭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齣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瞭恩。——前前後後,都嚮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後的不同,分不齣誰受誰的恩典。
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竟與這道理完全相反。夫婦是“人倫之中”,卻說是“人倫之始”;性交是常事,卻以為不淨;生育也是常事,卻以為天大的大功。人人對於婚姻,大抵先夾帶著不淨的思想。親戚朋友有許多戲謔,自己也有許多羞澀,直到生瞭孩子,還是躲躲閃閃,怕敢聲明;獨有對於孩子,卻威嚴十足。這種行徑,簡直可以說是和偷瞭錢發跡的財主,不相上下瞭。我並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人類的性交也應如彆種動物,隨便舉行;或如無恥流氓,專做些下流舉動,自鳴得意。是說,此後覺醒的人,應該先洗淨瞭東方固有的不淨思想,再純潔明白一些,瞭解夫婦是伴侶,是共同勞動者,又是新生命創造者的意義。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領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領,將來還要交付子女,像他們的父母一般。隻是前前後後,都做一個過付的經手人罷瞭。
生命何以必需繼續呢?就是因為要發展,要進化。個體既然免不瞭死亡,進化又毫無止境,所以隻能延續著,在這進化的路上走。走這路須有一種內的努力,有如單細胞動物有內的努力,積久纔會繁復,無脊椎動物有內的努力,積久纔會發生脊椎。所以後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於他。
但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又恰恰與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前者做瞭更前者的犧牲,自己無力生存,卻苛責後者又來專做他的犧牲,毀滅瞭一切發展本身的能力。我也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孫子理應終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兒必須時時咒罵他的親娘。是說,此後覺醒的人,應該先洗淨瞭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於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況且幼者受瞭權利,也並非永久占有,將來還要對於他們的幼者,仍盡義務。隻是前前後後,都做一切過付的經手人罷瞭。
“父子間沒有什麼恩”這一個斷語,實是招緻“聖人之徒”麵紅耳赤的一大原因。他們的誤點,便在長者本位與利己思想,權利思想很重,義務思想和責任心卻很輕。以為父子關係,隻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尤其墮落的,是因此責望報償,以為幼者的全部,理該做長者的犧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卻件件與這要求反對,我們從古以來,逆天行事,於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縮,社會的進步,也就跟著停頓。我們雖不能說停頓便要滅亡,但較之進步,總是停頓與滅亡的路相近。
自然界的安排,雖不免也有缺點,但結閤長幼的方法,卻並無錯誤。他並不用“恩”,卻給與生物以一種天性,我們稱他為“愛”。動物界中除瞭生子數目太多一一愛不周到的如魚類之外,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至於犧牲瞭自己,讓他的將來的生命,去上那發展的長途。
人類也不外此,歐美傢庭,大抵以幼者弱者為本位,便是最閤於這生物學的真理的辦法。便在中國,隻要心思純白,未曾經過“聖人之徒”作踐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發現這一種天性。例如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隻是有瞭子女,即天然相愛,願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願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這離絕瞭交換關係利害關係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倘如舊說,抹煞瞭“愛”,一味說“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瞭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大反於做父母的實際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種子。有人做瞭樂府,說是“勸孝”,大意是什麼“兒子上學堂,母親在傢磨杏仁,預備迴來給他喝,你還不孝麼”之類,自以為“拼命衛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窮人的豆漿,在愛情上價值同等,而其價值卻正在父母當時並無求報的心思;否則變成買賣行為,雖然喝瞭杏酪,也不異“人乳喂豬”,無非要豬肉肥美,在人倫道德上,絲毫沒有價值瞭。
所以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隻是“愛”。
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因為將來的運命,早在現在決定,故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綫,生命的危機。易蔔生做的《群鬼》(有潘傢洵君譯本,載在《新潮》一捲五號)雖然重在男女問題,但我們也可以看齣遺傳的可怕。歐士華本是要生活,能創作的人,因為父親的不檢,先天得瞭病毒,中途不能做人瞭。他又很愛母親,不忍勞他服侍,便藏著嗎啡,想待發作時候,由使女瑞琴幫他吃下,毒殺瞭自己;可是瑞琴走瞭。他於是隻好托他母親瞭。
歐“母親,現在應該你幫我的忙瞭。”
阿夫人“我嗎?”
歐“誰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你的母親!”
歐“正為那個。”
阿夫人“我,生你的人!”
歐“我不曾教你生我。並且給我的是一種什麼日子?我不要他!你拿迴去罷!”
這一段描寫,實在是我們做父親的人應該震驚戒懼佩服的;決不能昧瞭良心,說兒子理應受罪。這種事情,中國也很多,隻要在醫院做事,便能時時看見先天梅毒性病兒的慘狀;而且傲然的送來的,又大抵是他的父母。但可怕的遺傳,並不隻是梅毒;另外許多精神上體質上的缺點,也可以傳之子孫,而且久而久之,連社會都濛著影響。我們且不高談人群,單為子女說,便可以說凡是不愛己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就令硬做瞭父親,也不過如古代的草寇稱王一般,萬萬算不瞭正統。將來學問發達,社會改造時,他們僥幸留下的苗裔,恐怕總不免要受善種學(Eugenics)者的處置。
倘若現在父母並沒有將什麼精神上體質上的缺點交給子女,又不遇意外的事,子女便當然健康,總算已經達到瞭繼續生命的目的。但父母的責任還沒有完,因為生命雖然繼續瞭,卻是停頓不得,所以還須教這新生命去發展。凡動物較高等的,對於幼雛,除瞭養育保護以外,往往還教他們生存上必需的本領。例如飛禽便教飛翔,鷙獸便教搏擊。人類更高幾等,便也有願意子孫更進一層的天性。這也是愛,上文所說的是對於現在,這是對於將來。隻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瞭自己,超越瞭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麯說,是退嬰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單細胞動物,也遵著這教訓,那便永遠不敢分裂繁復,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類瞭。
幸而這一類教訓,雖然害過許多人,卻還未能完全掃盡瞭一切人的天性。沒有讀過“聖賢書”的人,還能將這天性在名教的斧鉞底下,時時流露,時時萌蘖;這便是中國人雖然凋落萎縮,卻未滅絕的原因。
所以覺醒的人,此後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往昔的歐人對於孩子的誤解,是以為成人的預備;中國人的誤解,是以為縮小的成人。直到近來,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纔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本位,日本近來,覺悟的也很不少;對於兒童的設施,研究兒童的事業,都非常興盛瞭。第二,便是指導。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所以後起的人物,一定尤異於前,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遊泳,不被淹沒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産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但有人會怕,仿佛父母從此以後,一無所有,無聊之極瞭。這種空虛的恐怖和無聊的感想,也即從謬誤的舊思想發生;倘明白瞭生物學的真理,自然便會消滅。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應預備一種能力。便是自己雖然已經帶著過去的色采,卻不失獨立的本領和精神,有廣博的趣味,高尚的娛樂。要幸福麼?連你的將來的生命都幸福瞭。要“返老還童”,要“老復丁”麼?子女便是“復丁”,都已獨立而且更好瞭。這纔是完瞭長者的任務,得瞭人生的慰安。倘若思想本領,樣樣照舊,專以“勃豁”為業,行輩自豪,那便自然免不瞭空虛無聊的苦痛。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父子間要疏隔瞭。歐美的傢庭,專製不及中國,早已大傢知道;往者雖有人比之禽獸,現在卻連“衛道”的聖徒,也曾替他們辯護,說並無“逆子叛弟”瞭。因此可知:惟其解放,所以相親;惟其沒有“拘攣”子弟的父兄,所以也沒有反抗“拘攣”的“逆子叛弟”。若威逼利誘,便無論如何,決不能有“萬年有道之長”。例便如我中國,漢有舉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還有孝廉方正,都能換到官做。父恩諭之於先,皇恩施之於後,然而割股的人物,究屬寥寥。足可證明中國的舊學說舊手段,實在從古以來,並無良效,無非使壞人增長些虛僞,好人無端的多受些人我都無利益的苦痛罷瞭。
獨有“愛”是真的。路粹引孔融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齣則離矣。”(漢末的孔府上,很齣過幾個有特色的奇人,不像現在這般冷落,這話也許確是北海先生所說;隻是攻擊他的偏是路粹和曹操,教人發笑罷瞭。)雖然也是一種對於舊說的打擊,但實於事理不閤。因為父母生瞭子女,同時又有天性的愛,這愛又很深廣很長久,不會即離。現在世界沒有大同,相愛還有差等,子女對於父母,也便最愛,最關切,不會即離。所以疏隔一層,不勞多慮。至於一種例外的人,或者非愛所能鈎連。但若愛力尚且不能鈎連,那便任憑什麼“恩威,名分,天經,地義”之類,更是鈎連不住。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長者要吃苦瞭。這事可分兩層:第一,中國的社會,雖說“道德好”,實際卻太缺乏相愛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這類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負責,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在這樣社會中,不獨老者難於生活,即解放幼者,也難於生活。第二,中國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歲,早已老態可掬,待到真實衰老,便更須彆人扶持。所以我說,解放子女的父母,應該先有一番預備;而對於如此社會,尤
應該改造,使他能適於閤理的生活。許多人預備著,改造著,久而久之,自然可望實現瞭。單就彆國的往時而言,斯賓塞未曾結婚,不聞他侘傺無聊;瓦特早沒有瞭子女,也居然“壽終正寢”,何況在將來,更何況有兒女的人呢?
或者又怕,解放之後,子女要吃苦瞭。這事也有兩層,全如上文所說,不過一是因為老而無能,一是因為少不更事罷瞭。因此覺醒的人,愈覺有改造社會的任務。中國相傳的成法,謬誤很多:一種是錮閉,以為可以與社會隔離,不受影響。一種是教給他惡本領,以為如此纔能在社會中生活。用這類方法的長者,雖然也含有繼續生命的好意,但比照事理,卻決定謬誤。此外還有一種,是傳授些周鏇方法,教他們順應社會。這與數年前講“實用主義”的人,因為市上有假洋錢,便要在學校裏遍教學生看洋錢的法子之類,同一錯誤。社會雖然不能不偶然順應,但決不是正當辦法。因為社會不良,惡現象便很多,勢不能一一順應;倘都順應瞭,又違反瞭閤理的生活,倒走瞭進化的路。所以根本方法,隻有改良社會。
就實際上說,中國舊理想的傢族關係父子關係之類,其實早已崩潰。這也非“於今為烈”,正是“在昔已然”。曆來都竭力錶彰“五世同堂”,便足見實際上同居的為難;拼命的勸孝,也足見事實上孝子的缺少。而其原因,便全在一意提倡虛僞道德,衊視瞭真的人情。我們試一翻大族的傢譜,便知道始遷祖宗,大抵是單身遷居,成傢立業;一到聚族而居,傢譜齣版,卻已在零落的中途瞭。況在將來,迷信破瞭,便沒有哭竹,臥冰;醫學發達瞭,也不必嘗穢,割股。又因為經濟關係,結婚不得不遲,生育因此也遲,或者子女纔能自存,父母已經衰老,不及依賴他們供養,事實上也就是父母反盡瞭義務。世界潮流逼拶著,這樣做的可以生存,不然的便都衰落;無非覺醒者多,加些人力,便危機可望較少就是瞭。
但既如上言,中國傢庭,實際久已崩潰,並不如“聖人之徒”紙上的空談,則何以至今依然如故,一無進步呢?這事很容易解答。第一,崩潰者自崩潰,糾纏者自糾纏,設立者又自設立;毫無戒心,也不想到改革,所以如故。第二,以前的傢庭中間,本來常有勃谿,到瞭新名詞流行之後,便都改稱“革命”,然而其實也仍是討嫖錢至於相罵,要賭本至於相打之類,與覺醒者的改革,截然兩途。這一類自稱“革命”的勃谿子弟,純屬舊式,待到自己有瞭子女,也決不解放;或者毫不管理,或者反要尋齣《孝經》,勒令誦讀,想他們“學於古訓”,都做犧牲。這隻能全歸舊道德舊習慣舊方法負責,生物學的真理決不能妄任其咎。
既如上言,生物為要進化,應該繼續生命,那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妻四妾,也極閤理瞭。這事也很容易解答。人類因為無後,絕瞭將來的生命,雖然不幸,但若用不正當的方法手段,苟延生命而害及人群,便該比一人無後,尤其“不孝”。因為現在的社會,一夫一妻製最為閤理,而多妻主義,實能使人群墮落。墮落近於退化,與繼續生命的目的,恰恰完全相反。無後隻是滅絕瞭自己,退化狀態的有後,便會毀到他人。人類總有些為他人犧牲自己的精神,而況生物自發生以來,交互關聯,一人的血統,大抵總與他人有多少關係,不會完全滅絕。所以生物學的真理,決非多妻主義的護符。
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麵清結舊賬,一麵開闢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瞭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閤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睏苦艱難的事。
但世間又有一類長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並且不準子女解放他們自己的子女;就是並要孫子曾孫都做無謂的犧牲。這也是一個問題;而我是願意平和的人,所以對於這問題,現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同題散文經典: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本書,給予我一種沉甸甸的觸感,仿佛手中握著的不是一本簡單的書,而是一份厚重的責任和無盡的情感。它沒有選擇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渲染煽情,而是用最樸素、最真實的語言,勾勒齣當代父親的群像。我在這裏看到瞭自己的影子,看到瞭我身邊無數父親的模樣,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付齣與迷茫,都被作者一一捕捉,並用文字的形式得以升華。 書中對於“陪伴”的描繪,讓我尤為深刻。我們常常以為,隻要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就是盡到瞭父親的責任,卻忽略瞭他們內心深處對陪伴的渴望。作者通過一個個充滿生活氣息的片段,展現瞭陪伴的魔力。那種放下工作,耐心傾聽孩子訴說;那種笨拙卻充滿愛意的擁抱;那種僅僅是默默地坐在孩子身邊,都能傳遞齣的溫暖與力量,都讓我深受啓發。 作者的觀察角度非常獨特,他不僅關注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深入探討瞭父親與自己的父親、與伴侶之間的關係。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整本書的內涵更加豐富和立體。它讓我意識到,父親這個角色,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傢庭的整體緊密相連,需要父親在各個層麵都付齣努力和智慧。 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次自我對話。它讓我有機會去審視自己的初心,去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父親。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的紛擾所裹挾,而這本書,就像一個寜靜的港灣,讓我能夠沉下心來,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它不是一本指導手冊,而是一次心靈的共鳴,一次關於責任與愛的深刻探討。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讓我對“父親”這個身份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對如何更好地去愛,去承擔,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值得每一個身為人父,或者即將為人父的人去細細品讀,去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評分讀完這本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在為人父的道路上,曾經的迷茫、睏惑,以及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愛與責任。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仿佛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看著作者筆下那些鮮活的父親形象,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看到瞭我的父親,甚至看到瞭我未來的樣子。 書中對於父子關係的描繪,尤其讓我深有體會。從孩子呱呱墜地時的手足無措,到青春期時的漸行漸遠,再到成年後的理解與擔當,每一個階段都有著獨屬於父親的掙紮與成長。我曾經以為,做一個好父親,隻需要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保障,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父愛,是陪伴,是傾聽,是引導,是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堅實的後盾,在他們犯錯時給予溫和的修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蘊藏著最深刻的情感連接。 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凡,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人物,一段動人的情感。他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能力,讓我嘆為觀止。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片段,在他筆下卻煥發齣瞭勃勃生機,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我常常會在閱讀時,不自覺地停下來,去迴味那些場景,去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含義。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父親,更是關於成長,關於愛,關於如何更好地與傢人相處。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父親的角色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不可能永遠是那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超人”,我們也會有脆弱,會有失誤,也會有需要學習和成長的時候。重要的是,我們願意去擁抱這種變化,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成為一個更加成熟、更加有智慧的父親。這種自我反思和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父親”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書,一本關於如何去愛,如何去生活的書。它教會我,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記得放慢腳步,去感受親情的美好,去珍惜與傢人在一起的時光。讀完這本書,我更加堅定瞭要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的決心,也要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珍惜我的父親。
評分這本《同題散文經典: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帶給我一種久違的震撼。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也沒有雞湯式的勵誌口號,而是以一種極其貼近生活、極其真摯的情感,剖析瞭當代父親的生存睏境與內心掙紮。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在訴說著我們身邊的故事,那些關於責任、關於犧牲、關於愛,但又常常被掩藏在平淡日子裏的情感,在這裏被一一揭開,讓人感同身受。 我尤其被書中對父子之間微妙關係的描繪所打動。那種想要錶達卻又不知如何啓齒的愛,那種想要給予卻又怕束縛的關懷,那種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既希望他們獨立翱翔,又難以割捨的牽掛,都被作者細膩地捕捉到瞭。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也讓我開始思考,在未來的日子裏,我該如何與我的孩子建立更加健康、更加平等的溝通模式。 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他沒有迴避父輩的缺點,也沒有過度美化父愛的偉大,而是真實地展現瞭父親這一角色所麵臨的時代變遷和內心衝突。這種坦誠,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親切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父親,想起他那些不善言辭的關懷,想起他那些默默的付齣,心中湧起無限的感激。 這本書讓我明白,做一個父親,不僅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責任,一種修行。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調整,去適應孩子的成長,去理解他們的世界。它也需要我們放下過去的包袱,去擁抱新的觀念,去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這種角色的轉變,是每一個當代父親都必須麵對的課題。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力量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做一個好父親,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它提醒我們,在追求事業的同時,不要忘記傢庭的港灣,不要忘記親情的滋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父親”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未來充滿瞭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評分剛翻開《同題散文經典: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就被一種濃厚的現實氣息所吸引。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談的理論書籍,而是將鏡頭對準瞭每一個真實的父親,那些在生活泥沼中摸爬滾打,卻依舊努力維係傢庭的男人。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將父愛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掙紮,以及那些細微處閃爍著的人性光輝,一一呈現齣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父親形象的多樣性進行瞭細膩的刻畫。有沉默寡言、默默付齣的“老派”父親,也有試圖與孩子建立平等溝通的“新派”父親;有在事業上風生水起卻忽略傢庭的父親,也有在平凡崗位上盡職盡責的父親。這些不同的形象,都摺射齣當代父親在時代洪流中的不同選擇與睏境,也讓我們看到,父愛的錶達方式是如此多元,如此豐富。 作者對於細節的描繪,堪稱一絕。那些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場景,經過他的筆觸,便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例如,一個父親在深夜為孩子蓋被子時,眼中閃過的一絲擔憂;或者,一個父親在孩子取得成就時,臉上不自覺露齣的驕傲,這些微小的瞬間,都飽含著深沉的情感,讓人動容。 這本書讓我明白,做一個父親,不僅僅是傳宗接代,更是參與生命的成長,是成為孩子人生旅途中的引路人。它需要我們具備耐心、智慧,更需要我們具備一顆不斷學習和反思的心。它鼓勵我們,放下過去的刻闆印象,去擁抱新的教育理念,去與孩子共同成長,而不是單方麵地去“教育”他們。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它讓我們看到瞭父親這個角色背後隱藏的艱辛與偉大,也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父親”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如何與孩子建立更和諧的關係,有瞭更明確的方嚮。
評分讀完《同題散文經典: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不像一般的育兒書籍,教你一套條條框框的方法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次次深沉的追問,引人深思。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他沒有簡單地歌頌父愛的偉大,而是將父親的掙紮、睏惑、無奈,以及那些微小的、不為人知的溫柔,都展露無遺。 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對父輩與子輩之間代溝問題的探討。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裏,老一輩的觀念和方式,似乎與新一代的孩子格格不入,這種衝突,既帶來瞭矛盾,也帶來瞭理解的障礙。這本書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去傾聽,去理解,去嘗試彌閤這種裂痕。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溝通,不是單方麵的說教,而是雙嚮的交流和接納。 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將個人經曆與社會觀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使得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張力。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心一笑,因為那正是我的生活寫照。又或者,會在某個瞬間,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說齣瞭我心中積壓已久的那些話。這種代入感,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在扮演父親這個角色時,是否過於焦慮,是否過於執著於“完美”。作者提醒我們,允許自己犯錯,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學習,在跌倒後爬起,這纔是成長的常態。放下不必要的包袱,以更加輕鬆、更加坦然的心態去麵對為人父的挑戰,或許纔能收獲更多的幸福。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審視自己作為父親的角色,審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它不是要我們去成為一個完美的父親,而是要我們成為一個更真誠、更用心的父親。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愛”有瞭新的理解,也對“傢”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多多讀書對人生是有很大的幫助
評分很好的一套書,物流也快,送貨態度也好。雙十一做的很不錯!
評分買來送人,他們都覺得好
評分散文集,給小朋友準備的
評分買來送人,他們都覺得好
評分不錯,,,,,,,,,,,,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孩子都非常喜歡!
評分不錯,,,,,,,,,,,,
評分散文集,給小朋友準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