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散文經典:懷魯迅 我所見的葉聖陶

同題散文經典:懷魯迅 我所見的葉聖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鬱達夫 等 著,陳子善,蔡翔 編
圖書標籤:
  • 魯迅
  • 葉聖陶
  • 現代文學
  • 散文
  • 經典
  • 迴憶錄
  • 文學評論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名傢散文
  • 懷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2598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34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同題散文經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4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名傢名篇美文悅讀

  同題散文作文範本

  ●“同題散文經典”叢書,由著名學者陳子善、蔡翔主編。從中國現代名傢經典作品中攫取的精華篇目。囊括瞭魯迅、茅盾、郭沫若、老捨、鬱達夫、硃自清、林語堂、梁遇春、冰心、張恨水、汪曾祺、王安憶等諸多現當代散文大傢的經典名作。

  ●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散文名篇進行一次整體的梳理和分類。

  ●麵嚮的人群廣泛,適閤於一般大眾讀者,對學習寫作者也會有很大的啓發


內容簡介

  中國素來是一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韆世。而至現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不勝枚舉。閱讀經典散文,親近母語的魅力,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題散文經典”叢書對中國現當代的散文名篇進行重新分類,按照不同的主題編選成冊,比如山、河、湖、海、春、夏、鞦、鼕、風、花、雪、月、醉、生、夢、死、衣、食、住、行等。這樣的分類編選,將不同名傢創作的相同主題的經典散文編選成書,每冊的內容相對集中,既方便讀者閱讀,也可作為學習寫作的範本。

  本書精選現當代著名作傢以“友”為題的經典散文,有魯迅的《範愛農》和《憶劉半農君》,有徐誌摩的《吊劉叔和》,也有冰心的《憶淑敏》、林徽因的《悼誌摩》,鬱達夫的《懷魯迅》、硃自清的《我所見的葉聖陶》等,共收編散文37篇。


作者簡介

  主編者簡介:

  陳子善,著名學者、書人、張愛玲研究專傢。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數據與研究中心主任。長期緻力於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蔡翔,著名文學評論傢、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傢,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上海作傢協會理事,曾任《上海文學》雜誌社執行副主編,現為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目錄

範愛農魯迅3

吊劉叔和徐誌摩11

憶淑敏冰心15

魯迅忌日憶殷夫阿英19

悼誌摩林徽因23

憶劉半農君魯迅31

懷魯迅鬱達夫34

論鬱達夫郭沫若36

憶柔石林淡鞦46

風雨中憶蕭紅丁玲53

哭一多吳晗58

哭佩弦鄭振鐸63

憶謝六逸兄茅盾67

方令孺其人梁實鞦74

懷念曹禺巴金78

我的難友邵洵美賈植芳83

滇雲浦雨話從文施蟄存93

懷念西川104

百閤的傳說瘂弦110

——懷念三毛

死的光追上瞭他王小妮123

——憶顧城

懷廢名周作人131

憶傢槐金性堯137

懷王統照李健吾148

憶剋木南星152

孫大雨瀋從文158

我所見的葉聖陶硃自清162

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蕭乾166

何子祥這個人颱靜農184

記趙清閣劉以鬯187

談王元化錢榖融193

林斤瀾!哈哈哈哈……… 汪曾祺203

啓功二三事黃苗子206

我眼中的張中行季羨林212

漫畫丁聰葉文玲219

擺攤的老朋友徐中玉223

朋友賈平凹229

空中朋友鐵凝233

“胖嫂”,您在哪裏資華筠239


精彩書摘

  範愛農

  ◎魯迅

  在東京的客店裏,我們大抵一起來就看報。學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專愛打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新聞》。一天早晨,闢頭就看見一條從中國來的電報,大概是:

  “安徽巡撫恩銘被JoShikiRin刺殺,刺客就擒。”

  大傢一怔之後,便容光煥發地互相告語,並且研究這刺客是誰,漢字是怎樣三個字。但隻要是紹興人,又不專看教科書的,卻早已明白瞭。這是徐锡麟,他留學迴國之後,在做安徽候補道,辦著巡警事務,正閤於刺殺巡撫的地位。

  大傢接著就預測他將被極刑,傢族將被連纍。不久,鞦瑾姑娘在紹興被殺的消息也傳來瞭,徐锡麟是被挖瞭心,給恩銘的親兵炒食淨盡。人心很憤怒。有幾個人便秘密地開一個會,籌集川資;這時用得著日本浪人瞭,撕烏賊魚下酒,慷慨一通之後,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蓀的傢屬去。

  照例還有一個同鄉會,吊烈士,罵滿洲;此後便有人主張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我是主張發電的,但當我說齣之後,即有一種鈍滯的聲音跟著起來:

  “殺的殺掉瞭,死的死掉瞭,還發什麼屁電報呢。”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瞭,到這時纔打聽彆人:說這話的是誰呢,有那麼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範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我非常憤怒瞭,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瞭,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於是便堅執地主張要發電,同他爭起來。結果是主張發電的居多數,他屈服瞭。其次要推齣人來擬電稿。

  “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囉~~”他說。

  我覺得他的話又在針對我,無理倒也並非無理的。但我便主張這一篇悲壯的文章必須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為他比彆人關係更密切,心裏更悲憤,做齣來就一定更動人。於是又爭起來。結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誰承認做去瞭;其次是大傢走散,隻留下一個擬稿的和一兩個乾事,等候做好之後去拍發。

  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纔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

  然而這意見後來似乎逐漸淡薄,到底忘卻瞭,我們從此也沒有再見麵。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瞭一個人,互相熟視瞭不過兩三秒鍾,我們便同時說:

  “哦哦,你是範愛農!”

  “哦哦,你是魯迅!”

  不知怎地我們便都笑瞭起來,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還是那樣,然而奇怪,隻這幾年,頭上卻有瞭白發瞭,但也許本來就有,我先前沒有留心到。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談起自己的經曆來,他說他後來沒有瞭學費,不能再留學,便迴來瞭。迴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衊,排斥,迫害,幾乎無地可容。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乘瞭航船進城來。

  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於是我們便喝酒。從此他每一進城,必定來訪我,非常相熟瞭。我們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連母親偶然聽到瞭也發笑。一天我忽而記起在東京開同鄉會時的舊事,便問他:

  “那一天你專門反對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麼緣故呢?”

  “你還不知道?我一嚮就討厭你的,——不但我,我們。”

  “你那時之前,早知道我是誰麼?”

  “怎麼不知道。我們到橫濱,來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麼?你看不起我們,搖搖頭,你自己還記得麼?”

  我略略一想,記得的,雖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時是子英來約我的,說到橫濱去接新來留學的同鄉。汽船一到,看見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將行李放到稅關上去候查檢,關吏在衣箱中翻來翻去,忽然翻齣一雙綉花的弓鞋來,便放下公事,拿著仔細地看。我很不滿,心裏想,這些鳥男人,怎麼帶這東西來呢。自己不注意,那時也許就搖瞭搖頭。檢驗完畢,在客店小坐之後,即須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人又在客車上讓起坐位來瞭,甲要乙坐在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讓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即刻跌倒瞭三四個。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裏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齣尊卑來……。自己不注意,也許又搖瞭搖頭。然而那群雍容揖讓的人物中就有範愛農,卻直到這一天纔想到。豈但他呢,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裏,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裏,到革命後纔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痕的也還有一兩人。而我都茫無所知,搖著頭將他們一並運上東京瞭。徐伯蓀雖然和他們同船來,卻不在這車上,因為他在神戶就和他的夫人坐車走瞭陸路瞭。

  我想我那時搖頭大約有兩迴,他們看見的不知道是那一迴。讓坐時喧鬧,檢查時幽靜,一定是在稅關上的那一迴瞭,試問愛農,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們帶這東西做什麼?是誰的?”

  “還不是我們師母的?”他瞪著他多白的眼。

  “到東京就要假裝大腳,又何必帶這東西呢?”

  “誰知道呢?你問她去。”

  到鼕初,我們的景況更拮據瞭,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瞭。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瞭一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麼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櫃是軍械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一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瞭,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裏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瞭,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範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瞭我校款二百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瞭,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還是不行,王金發他們。”一個去年聽過我的講義的少年來訪問我,慷慨地說,“我們要辦一種報來監督他們。不過發起人要藉用先生的名字。還有一個是子英先生,一個是德清先生。為社會,我們知道你決不推卻的。”

  我答應他瞭。兩天後便看見齣報的傳單,發起人誠然是三個。五天後便見報,開首便罵軍政府和那裏麵的人員;此後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姨太太……。

  這樣地罵瞭十多天,就有一種消息傳到我的傢裏來,說都督因為你們詐取瞭他的錢,還罵他,要派人用手槍來打死你們瞭。

  彆人倒還不打緊,第一個著急的是我的母親,叮囑我不要再齣去。但我還是照常走,並且說明,王金發是不來打死我們的,他雖然綠林大學齣身,而殺人卻不很輕易。況且我拿的是校款,這一點他還能明白的,不過說說罷瞭。

  果然沒有來殺。寫信去要經費,又取瞭二百元。但仿佛有些怒意,同時傳令道:再來要,沒有瞭!

  不過愛農得到瞭一種新消息,卻使我很為難。原來所謂“詐取”者,並非指學校經費而言,是指另有送給報館的一筆款。報紙上罵瞭幾天之後,王金發便叫人送去瞭五百元。於是乎我們的少年們便開起會議來,第一個問題是:收不收?決議曰:收。第二個問題是:收瞭之後罵不罵?決議曰:罵。理由是:收錢之後,他是股東;股東不好,自然要罵。

  我即刻到報館去問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說瞭幾句不該收他錢的話,一個名為會計的便不高興瞭,質問我道:

  “報館為什麼不收股本?”

  “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麼?”

  我就不再說下去瞭,這一點世故是早已知道的,倘我再說齣連纍我們的話來,他就會麵斥我太愛惜不值錢的生命,不肯為社會犧牲,或者明天在報上就可以看見我怎樣怕死發抖的記載。

  然而事情很湊巧,季茀寫信來催我往南京瞭。愛農也很贊成,但頗淒涼,說:

  “這裏又是那樣,住不得。你快去罷……。”

  我懂得他無聲的話,決計往南京。先到都督府去辭職,自然照準,派來瞭一個拖鼻涕的接收員,我交齣賬目和餘款一角又兩銅元,不是校長瞭。後任是孔教會會長傅力臣。

  報館案是我到南京後兩三個星期瞭結的,被一群兵們搗毀。子英在鄉下,沒有事;德清適值在城裏,大腿上被刺瞭一尖刀。他大怒瞭。自然,這是很有些痛的,怪他不得。他大怒之後,脫下衣服,照瞭一張照片,以顯示一寸來寬的刀傷,並且做一篇文章敘述情形,嚮各處分送,宣傳軍政府的橫暴。我想,這種照片現在是大約未必還有人收藏著瞭,尺寸太小,刀傷縮小到幾乎等於無,如果不加說明,看見的人一定以為是帶些瘋氣的風流人物的裸體照片,倘遇見孫傳芳大帥,還怕要被禁止的。

  我從南京移到北京的時候,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瞭。他又成瞭革命前的愛農。我想為他在北京尋一點小事做,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沒有機會。他後來便到一個熟人的傢裏去寄食,也時時給我信,景況愈睏窮,言辭也愈淒苦。終於又非走齣這熟人的傢不可,便在各處飄浮。不久,忽然從同鄉那裏得到一個消息,說他已經掉在水裏,淹死瞭。

  我疑心他是自殺。因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間獨坐在會館裏,十分悲涼,又疑心這消息並不確,但無端又覺得這是極其可靠的,雖然並無證據。一點法子都沒有,隻做瞭四首詩,後來曾在一種日報上發錶,現在是將要忘記完瞭。隻記得一首裏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論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閤沉淪。”中間忘掉兩句,末瞭是:“舊朋雲散盡,餘亦等輕塵。”

  後來我迴故鄉去,纔知道一些較為詳細的事。愛農先是什麼事也沒得做,因為大傢討厭他。他很睏難,但還喝酒,是朋友請他的。他已經很少和人們來往,常見的隻剩下幾個後來認識的較為年青的人瞭,然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多聽他的牢騷,以為不如講笑話有趣。

  “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時常這樣說。

  一天,幾個新的朋友約他坐船去看戲,迴來已過夜半,又是大風雨,他醉著,卻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傢勸阻他,也不聽,自己說是不會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瞭,雖然能浮水,卻從此不起來。

  第二天打撈體,是在菱蕩裏找到的,直立著。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他死後一無所有,遺下一個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幾個人想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學費的基金,因為一經提議,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其實還沒有這筆款,——大傢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瞭。

  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瞭罷。

  十一月十八日。

  (1926年)

  吊劉叔和

  ◎徐誌摩

  一嚮我的書桌上是不放相片的。這一月來有瞭兩張,正對我的坐位,每晚更深時就隻他們倆看著我寫,伴著我想。院子裏偶爾聽著一聲清脆,有時是蟲,有時是風捲敗葉,有時我想象是我們親愛的故世人從墳墓的那一邊吹過來的消息。伴著我的一個是小,一個是“老”:小的就是我那三月間死在柏林的彼得,老的是我們鍾愛的劉叔和,“老老”。彼得坐在他的小皮椅上,抿緊著他的小口,圓睜著一雙秀眼,仿佛性急要媽拿糖給他吃,多活靈的神情!但在他右肩空白上分明題著這幾行小字:“我的小彼得,你在時我沒福見你,但你這可愛的遺影應該可以伴我終身瞭。”老老是新長上幾根看得見的上唇須在他那件常穿的緞褂裏欠身坐著,嚴正在他的眼內,和藹在他的口頷間。

  讓我來看。有一天我邀他吃飯,他來電說病瞭不能來,順便在電話中他說起我的彼得。(在繈褓時的彼得,叔和在柏林也曾見過。)他說我那篇悼兒文做得不壞;有人素來看不起我的筆墨的,他說,這迴也相當的贊許瞭。我此時還分明記得他那天通電時著瞭寒發沙的嗓音!我當時迴他說多謝你們誇奬,但我卻覺得淒慘因為我同時不能忘記那篇文字的代價,是我自己的愛兒。過瞭幾天適之來說“老老病瞭,並且他那病相不好,方纔我去看他,他說適之我的日子已經是可數的瞭”。他那時住在皮宗石傢裏。我最後見他的一次,他已在醫院裏。他那神色真是不好,我齣來就對人講,他的病中醫叫做濕瘟,並且我分明認得它,他那眼內的鈍光,麵上的澀色,一年前我那錶兄瀋叔薇彌留時我曾經見過——可怕的認識,這侵蝕生命的病徵。可憐少鰥的老老,這時候病榻前竟沒有溫存的看護;我與他說笑:“至少在病苦中有妻子畢竟強似沒妻子,老老,你不懊喪續弦不及早嗎?”那天我喂瞭他一餐,他實在是動彈不得;但我嚮他道彆的時候,我真為他那無告的情形不忍。(在客地的單身朋友們,這是一個切題的教訓,快些成傢,不要過於挑剔瞭吧:你放平在病榻上時纔知道沒有妻子的悲慘!——到那時,比如叔和,可就太晚瞭。)

  叔和沒瞭。但為你,叔和,我卻不曾掉淚。這年頭也不知怎的,笑自難得,哭也不得容易。你的死當然是我們的悲痛,但轉念這世上慘淡的生活其實是無可沾戀,趁早隱瞭去,誰說一定不是可羨慕的幸運?況且近年來我已經見慣瞭死,我再也不覺著它的可怕。可怕是這煩囂的塵世:蛇蠍在我們的腳下,鬼祟在市街上,霹靂在我們的頭頂,惡夢在我們的周遭。在這偉大的迷陣中,最難得的是遺忘;隻有在簡短的遺忘時我們纔有機會恢復呼吸的自由與心神的愉快。誰說死不就是個悠久的遺忘的境界?誰說墓窟不就是真解放的進門?

  但是隨你怎樣看法,這生死間的隔絕,終究是個無可奈何的事實,死去的不能復活,活著的不能到墳墓的那一邊去探望。到絕海裏去探險我們得閤夥,在大漠裏遊行我們得結伴;我們到世上來做人,歸根說,還不隻是惴惴的來尋訪幾個可以共患難的朋友,這人生有時比絕海更凶險,比大漠更荒涼,要不是這點子友誼的同情我第一個就不敢嚮前邁步瞭。叔和真是我們的一個。他的性情是不可信的溫和,“頂好說話的老老”;但他每當論事,卻又絕對的不苟同,他的議論,在他起勁時,就比如山壑間雨後的亂泉,石塊壓不住它,蔓草掩不住它。誰不記得他那永遠帶傷風的嗓音,他那永遠不平衡的肩背,他那怪樣的激昂的神情?通伯在他那篇《劉叔和》裏說起當初在海外老老與傅孟真的豪辯,有時竟連“呐呐不多言”的他,也“免不瞭加入他們的戰隊”。這三位衣常敝,履無不穿的“大賢”在倫敦東南隅的陋巷,點煤氣油燈的鬥室裏,真不知有多少次藉光柏拉圖與盧騷與斯賓塞的迷力,欺騙他們告空虛的腸胃——至少在這一點他們三位是一緻同意的!但通伯卻忘瞭告訴我們他自己每迴加入戰團時的特彆情態,我想我應得替他補白。我方纔用亂泉比老老,但我應得說他是一竄野火,焰頭是斜著去的;傅孟真,不用說,更是一竄野火,更猖獗,焰頭是斜著來的;這一去一來就發生瞭不得開交的衝突。在他們最不得開交時劈頭下去瞭一瓢冷水,雨竄野火都吃瞭驚,暫時翳瞭迴去。那一瓢冷水就是通伯;他是齣名澆冷水的聖手。

  阿,那些過去的日子!枕上的夢痕,鞦霧裏的遠山。我此時又想起初渡太平洋與大西洋時的情景瞭。我與叔和同船到美國,那時還不熟;後來同在紐約一年差不多每天會麵的,但最不可忘的是我與他同渡大西洋的日子。那時我正迷上尼采開口就是那一套沾血腥的字句。

  我仿佛跟著查拉圖斯脫拉登上瞭哲理的山峰,高空清氣在我的肺裏,雜色的人生橫亙在我的眼下。船過必司該海灣的那天,天時驟然起瞭變化:岩片似的黑雲一層層纍疊在船的頭頂,不漏一絲天光,海也整個翻瞭,這裏一座高山,那邊一個深榖,上騰的浪尖與下垂的雲爪相互的糾拿著;風是從船的側麵來的,夾著錢梗似粗的暴雨,船身左右側的傾欹著。這時候我與叔和在水發的甲闆上往來的走——那裏是走,簡直是滾,多強烈的震動!霎時間雷電也來瞭,鐵青的雲闆裏飛舞著萬道金蛇。濤響與雷聲震成瞭一片喧闐,大西洋險惡的威嚴在這風暴中盡情的披露瞭“人生”,我當時指給叔和說,“有時還不止這凶險,我們有膽量進去嗎?”那天的情景益發激動瞭我們的談興,從風起直到風定,從下午直到深夜,我分明記得,我們倆在沉酣的論辯中遺忘瞭一切。

  今天國內的狀況不又是一幅大西洋的天變?我們有膽量進去嗎?難得是少數能共患難的旅伴;叔和,你是我們的一個,如何你等不得浪靜就與我們永彆瞭?叔和,說他的體氣,早就是一個弱者;但如其一個不堅強的體殼可以包容一團堅強的精神,叔和就是一個例。叔和生前沒有仇人,他不能有仇人;但他自有他不能容忍的對象:他恨混淆的思想,他恨醃臢的人事。他不輕易鬥爭;但等他認定瞭對敵齣手時,他是最後迴頭的一個。叔和,我今天又上瞭風雨中的甲闆,我不能不悼惜我侶伴的空位!

  十月十五日

  憶淑敏

  ◎冰心

  不成問題的病,將一個精神軀殼兩不感痛苦的我,閉置在寂然的空榖裏。沒有呻吟和憂慮,使我稍顧到我自己,整天的光陰,隻有消磨在隱幾和看山中瞭。

  一百五十天的看山,直看到不成圖畫。一春的聽鳥語,直聽到不成音樂。明月清風,都成瞭傢常便飯。淡瞭世情的人,要逃齣世外;而淡到瞭“世外的情”的人,便當如何?

  此時的我,恰如站在洞口,望著黏天的海波,胸懷與這浩蕩深闊的海天俱化,迷茫中悅然自驚。自己竟不知這久久的凝神,使心思濾到這般的空虛。是個“人”就當有“人事”。這空虛的心懷,是仙鬼之間的景況!沒有一些“人事”來鎮壓住這飄弱的軀殼,這汪洋的海波,要欣然的捲上來,挾帶我到青碧萬丈的淵底去。

  連忙迴轉,我看見瞭一層層圓穹的洞府,一圈比一圈小的重疊到無盡。這一圈圈的深刻之痕,迴顧處有的使我喜歡,有的使我酸楚……

  何其無味?單調的環境,悠閑的白日,使我的心思一天一天的沉潛內斂,除卻迴憶,沒有彆的念頭,幸而還是歡樂時多,酸楚時少。——但我憶起淑敏時卻是例外!

  中學時代的情緒,如鳥試翼,如花初開,覺得友誼是無上的快樂。淑敏和我,就是那時相識的,——雖然我們並不是最好的朋友。

  頭一次見她,是在音樂教室裏,一個同學拉著我到她麵前去,一麵說:“你是瑞的朋友,她也是瑞的朋友,你們是聯友嗬!”那時我也靦腆,她也忸怩,隻含糊說瞭幾句話。

  此後花間草場上的散步,自然不止一次,也沒有什麼很深刻的迴憶。隻有一迴,她有一件規勸我的事,又不肯當麵說。拉我齣去走走,卻塞瞭一張紙,在我手裏。我到課室裏展開看,悚然驚感,從此我視她為畏友。這是她的一端隱德,但可憐這事,現在隻有抱病的我知道瞭!

  我們並不是晨夕相隨的,一切都極其模糊。最清晰的就是去年的事。自中學彆後的第五年,我們又在大學裏相見。功課不同,在一處的時候自然少瞭,看友情一天比一天淡的我,也竟不曾勻齣工夫去找她。有一次在圖書室裏,一個同學笑對我說,“我們問淑敏‘你和婉瑩怎樣瞭。’她搖頭笑道‘罷,罷,我不敢惹她大學生!’”我聽後也笑瞭,隻覺得她很稚氣。——第二天又在圖書室裏,她在看報,我正找一張紙找不著,我問說:“對不起,淑敏,看見我的一張紙沒有?”她抬頭笑瞭,說:“沒有。”我說:“你把報紙拿起來,也許壓在底下。”她拿起報紙來,果然發現瞭那張紙。我明知不是她藏起來的,卻故意說:“一定是你藏起來的,叫我好找!”——這是我們在大學裏,除瞭招呼匆匆以外的第一次也是最末次的談話。

  因著她說“不敢惹大學生”一句話,我恐我的神情裏,含有可使她覺得隔膜的去處。然而時間畢竟如逝水,童心一去不可迴,我雖然努力歡笑,情景已不似從前瞭。默默對坐瞭一會,我心裏盡著迴想五年前無猜憨稚的光陰。圖書室裏不許說話,我也不想說話,心中忽忽的充滿瞭熱情消失的悲哀!

  有一天從男校迴到女校來,門前遇見運,我問她到那裏去,她說:“到預王府看淑敏去。”我驚道:“她病瞭麼?——替我問她好。”我想一災二病是人所常有的,並沒有將這事放在心裏。

  第二天在男校的女生休息室裏,一位同學愴然的告訴我說:“淑敏死瞭!”我忽然起瞭寒噤,走到窗前,外望天空如墨,我默然……

  她的一生,在我眼裏的,隻是這些事瞭!

  許多同學哭瞭,我卻未曾流下一滴淚。我也不曾去送葬,從同仁醫院歸來的路上,遇有瞭許多送葬迴來,低頭嘆息的同學,我也不覺得慚愧;雖然我忍心以送她的時間,去察驗我自己無病的雙眼。

  和她隻相處一年的同學,還為她作瞭祭文,僅僅知道她名字的同學,也為她哀悼。然而我不曾為她寫一個字!

  我坦然,我沒有對不起她,我準知道我們的友情有沉摯的再現之一瞥。我知道在她剛剛離世之時,心中忙亂昏忽的我,如有什麼文字,文字未必是從我心中寫齣來的。那文字隻是遮掩生者的耳目,並非是對死者的哀慕。

  我由著她去,非等到我心中潛藏的舊誼,重新將她推現到我眼前時,我決不想寫關於她的一個字。

  今天便是那時候瞭!淑敏是個好女兒,好學生,是我眼中心中的一個很可愛的人。雖然我知道她並不比彆人真切,我卻曉得她如不死,她的傢庭,學校,社會,都要受她很大的影響。她死瞭,這三方麵是傾摺瞭一根石柱——我信我對她不能有更高的贊美瞭。

  近來因著病,常常想到“病”的第二步。我想淑敏在“死”的屏風後,是止水般的不起什麼,而她的“死”卻貽留她的友人以一瞥間一瞥間的心潮動蕩。然而——大傢也是如此,這一動蕩也如水之波動,是互相傳遞的……

  這是她死後一年,我心中舊誼的第一次再現,我忠實的寫下來。青山是寂靜,鬆林是蔥綠,陽光沒入雲裏,和她去年的死日一樣的陰鬱,我信這是追悼她的最適宜最清潔的環境。病餘的弱腕,不停的為情緒支使瞭兩點鍾。去年的淚,今日纔流。假如天上人間的她和我,相知之深,仍如十五六歲的兒童時代,這篇一年後的追思文字,我信她要懇摯的,含淚的接受瞭!

  ……



《同題散文經典:懷魯迅 我所見的葉聖陶》—— 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與人文迴響 在浩瀚的書海中,總有一些作品,它們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又如同一麵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情感與思考。由人民文學齣版社精心編纂的《同題散文經典:懷魯迅 我所見的葉聖陶》,便是這樣一套承載著深厚文學底蘊與人文關懷的散文集。它並非簡單地將兩位文學巨匠的篇章並列,而是通過“同題”這一巧妙的視角,邀請讀者進入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感受他們對時代、對人生、對精神世界的獨特體察與深刻錶達。 本書的編纂,初衷在於挖掘文學創作中“同題”這一形式的獨特魅力。所謂的“同題”,並非簡單的命題作文,而是兩位作者在同一時代背景下,麵對相似的社會議題、情感觸動,或是對同一位文學先驅、社會名流的追憶與感懷,各自抒發心緒、錶達見解。這種創作形式,恰似一場精妙的“對弈”,既體現瞭各自獨立的文學風格與思想深度,又在對比中凸顯齣時代精神的共性與差異,以及作者之間微妙的心靈碰撞。 《懷魯迅》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魯迅,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重量。他以如椽巨筆,深刻剖析中國社會的弊病,用文字喚醒沉睡的國民,他的思想如同一柄鋒利的解剖刀,直刺病竈,又如同一盞孤燈,在黑暗中指引方嚮。本書中收錄的“懷魯迅”題材散文,必然是作者們對這位巨匠在不同維度上的深情迴溯。 這些散文,或許圍繞著魯迅先生的作品展開。作者們可能從《呐喊》、《彷徨》中的深刻現實主義筆觸,到《故事新編》中的曆史迴眸與文化尋根,細緻分析魯迅如何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刻畫齣那個時代種種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又如何藉由曆史的視角,反思民族文化的根源與走嚮。他們可能會探討魯迅筆下人物的典型性,例如祥林嫂的麻木與悲哀,阿Q的自欺與狡黠,這些人物早已超越瞭作品本身,成為瞭一種文化符號,映射齣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社會的普遍睏境。作者們或許會從魯迅的敘事技巧、象徵運用、語言風格等方麵,深入剖析其藝術魅力,如他冷峻而犀利的語言,充滿瞭力量與批判性,又帶著深沉的悲憫。 同時,這些懷念之情,也可能聚焦於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與精神遺産。作者們或許會從魯迅先生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弱者的深切同情,以及他那“橫眉冷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崇高品格齣發,抒發內心的敬仰與感動。他們或許會迴憶起魯迅先生在艱難歲月中,如何堅持創作,如何與黑暗勢力搏鬥,這種精神力量,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讀書人而言,都是一種寶貴的啓示。這種懷念,不僅僅是對一位作傢的贊美,更是對一種精神境界的嚮往,是對民族文化脊梁的緻敬。 或許,文章還會涉及到作者們個人與魯迅先生的“交集”——即使這種交集並非直接的麵對麵,而是通過閱讀魯迅的作品,受到其思想的啓迪,從而在自己的創作或人生道路上産生深刻影響。這種“交集”更具普遍性,它代錶著無數心靈因魯迅而點亮,因魯迅而變得更加堅韌與深刻。作者們或許會描述,在某個彷徨的時刻,是魯迅的文字讓他們看到瞭希望;在某個迷茫的年代,是魯迅的思想為他們指明瞭方嚮。 而《我所見的葉聖陶》部分,則將視綫投嚮瞭另一位中國現代教育傢、兒童文學傢、散文傢葉聖陶先生。葉聖陶先生以其溫潤的筆觸、平和的風格,以及對教育事業的畢生貢獻,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留下瞭獨特而溫暖的印記。本書中收錄的“我所見的葉聖陶”題材散文,將呈現齣作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所觀察到的葉聖陶先生。 這些文章,可能描繪葉聖陶先生在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他不僅是著名的教育傢,也是一位深諳教育之道的思想傢。作者們或許會迴顧葉聖陶先生在推廣白話文、改革教育製度、編寫教材等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對少年兒童成長規律的深刻理解。他們可能會探討葉聖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例如“尊重學生”、“寓教於樂”、“全麵發展”等,這些理念在今天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書中可能還會引用葉聖陶先生關於教育的經典論述,分析其對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影響。 同時,這些散文也可能側重於葉聖陶先生作為一位文學傢、散文傢的形象。葉聖陶先生的散文,以其細膩的情感、優美的文字、樸素的道理,深受讀者的喜愛。作者們可能會迴憶起葉聖陶先生筆下的鄉村風光、尋常生活,以及他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與熱愛。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蘊含著深沉的生活哲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平和、寜靜、樂觀的生活態度。或許,作者們會描寫他們初讀葉聖陶散文時的感受,那種被文字中的溫暖與美好所打動的體驗,以及這些文字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他們對生活的理解。 “我所見的葉聖陶”,也意味著作者們可能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以不同的心境去“遇見”葉聖陶先生。或許有人在童年時,是被他充滿童趣的兒童文學作品所吸引;有人在青年時,是受到瞭他教育思想的指引;有人在中年時,是在他的散文中找到瞭慰藉與力量。這種“看見”,是個體生命與文學精神的連接,是在特定時空下的心靈交流。作者們或許會分享自己與葉聖陶先生作品的獨特緣分,講述這些文字如何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題”的編纂方式,使得這兩部分內容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呼應與對比。魯迅的“雜文”風格,以其批判性、戰鬥性、深刻性著稱,如同一柄劈開黑暗的利劍;而葉聖陶的散文,則以其溫潤、平和、細膩見長,如同一縷溫暖的陽光,滋養心靈。兩者雖然風格迥異,但在對民族命運的關切、對人民的深情、對文化的傳承上,卻有著內在的共通性。 本書的價值,也體現在其對“懷念”這一情感的深度挖掘。懷念,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與延續。通過懷念魯迅,作者們繼承的是他敢於直麵現實、反抗不公的勇氣;通過懷念葉聖陶,作者們傳承的是他對教育的執著、對生命的溫情。這種懷念,是將前輩的智慧與精神,內化為自身的力量,從而更好地麵對當下,迎接未來。 此外,本書的編纂者在選文上,必然經過瞭精心的考量。他們所選取的“懷魯迅”與“我所見的葉聖陶”題材的散文,不僅代錶瞭作者各自的創作高峰,更在思想深度、藝術水準、情感真摯度上有著突齣的錶現。這些篇章,或在文學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或在讀者中引起瞭廣泛共鳴,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生動而立體的文學畫捲。 總而言之,《同題散文經典:懷魯迅 我所見的葉聖陶》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散文集。它是一場關於文學、關於人生、關於精神的深刻探討。它讓我們有機會走進魯迅與葉聖陶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對人生百態的細膩洞察,以及他們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通過“同題”這一獨特的視角,本書邀請讀者一同進行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學旅程,在字裏行間,感受兩位巨匠不朽的文學光輝,以及他們所傳遞的、跨越時空的人文溫度。這本書,值得所有熱愛中國現當代文學,關心民族文化發展,以及珍視生命中溫暖與力量的讀者細細品讀。它將引發我們對曆史的思考,對當下現實的審視,以及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仿佛穿越瞭時光的阻隔,與曆史中的某個人物進行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有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不顯得生澀難懂。他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情感和理念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體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傳承”的篇章,作者從不同角度闡述瞭文化、精神、思想是如何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這種宏大的敘事視角,讓我對“曆史”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也穿插瞭一些個人的感悟和思考,這些零散的片段,卻像珍珠一樣,串聯起瞭整本書的主題,增添瞭許多人文色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開闊,對很多事情都有瞭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它並非按照傳統的綫性敘事展開,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獨立的片段,逐漸構建起一個宏大的主題。我一開始有些不適應這種跳躍式的敘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這種非綫性敘事,反而更能展現齣事物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書中對於細節的描寫可謂是入木三分,即使是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個眼神,作者都能賦予其深刻的含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他能夠捕捉到人物最細微的情感波動,並將之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這種深入人心的洞察力,讓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為瞭書中的人物,與他們一同經曆著喜怒哀樂。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

評分

《我所見的葉聖陶》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寜靜緻遠的感覺。葉聖陶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溫潤如玉的教育傢和文學傢,而這本書,更是將這種印象在我的腦海中進行瞭更加立體的塑造。作者以一種平實而又不失深刻的筆調,勾勒齣葉聖陶先生在教育領域和文學創作中的點點滴滴。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葉聖陶先生如何看待教育的論述,那些關於“為人生”的教育理念,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我受益匪淺。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重溫這些樸素而又充滿智慧的教育思想,更顯得彌足珍貴。此外,書中對葉聖陶先生文學創作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他文字中蘊含的深厚人文關懷和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舒服,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長者促膝長談,在溫和的交流中,領悟人生與教育的真諦。

評分

《懷魯迅》這本書,讀起來就像走進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情,將魯迅先生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魯迅先生晚年生活的描繪,那些在病榻上依舊筆耕不輟的場景,那種即便身處睏境依然保持的清醒與鬥誌,都讓我深受觸動。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魯迅先生的歌頌,而是深入挖掘瞭他性格中復雜而真實的一麵,那些矛盾、那些掙紮,反而讓這位偉大的文學傢更加有血有肉。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魯迅,更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迴望,對知識分子精神的一種探尋。書中穿插的魯迅先生的書信和文章片段,更是點睛之筆,讓我們能直接感受到他思想的鋒芒和文字的力量。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魯迅先生的影響力穿越瞭時空,至今依然鮮活,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不斷學習和思考的寶貴財富。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瞭得,語言流暢,情感真摯,仿佛能聽到魯迅先生在耳邊低語,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波瀾。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就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者的敘事方式充滿瞭畫麵感,仿佛將我置身於那個時代,親曆著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情。我被那種濃鬱的懷舊氛圍所吸引,同時也對作者所描繪的社會景象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書中對於人物的刻畫也非常到位,每一個角色都個性鮮明,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烙印。我尤其喜歡其中一段關於市井生活的描寫,那些細枝末節之處,都透露齣作者對生活的觀察之細緻入微。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個人情感的細膩錶達融為一體的。這種敘事技巧,讓我感覺像是在讀一本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但同時又飽含著深刻的曆史意義。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文字錶現力和故事性上都做得非常齣色,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

評分

朋友推薦買的,迴傢我先看起來。

評分

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

評分

給娃買學習的 這書讓孩子很有興趣

評分

適閤零散時間、小憩時閱讀

評分

一本寫友情的散文集,小屁孩的作文會有幫助的!

評分

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同題散文經典:風 這是風颳

評分

不錯,,,,,,,,,,,,

評分

一本寫友情的散文集,小屁孩的作文會有幫助的!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