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 历史、育种与生理 [The Strawberry: History, Breeding And Physiology]

草莓 历史、育种与生理 [The Strawberry: History, Breeding And Physi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乔治·达柔 编,张运涛,雷家军,常琳琳 译
图书标签:
  • 草莓
  • 育种
  • 生理学
  • 果树学
  • 园艺
  • 历史
  • 植物学
  • 农业
  • 水果
  • 栽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5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335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Strawberry: History, Breeding And Physi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字数:4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草莓 历史、育种与生理》是一部草莓经典之作。书中用大量图表和照片,详细介绍了草莓的来源及发展历史,草莓品种的选育,草莓植株和果实发育的生理生化,以及草莓栽培技术。虽然出版年代较早,但内容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值得专业人士学习。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15世纪宗教画中的草莓
第三章 草莓的早期历史
第四章 来自智利的草莓
第五章 杜榭讷和他的工作

第六章 欧洲的早期育种
1 草莓在英国
2 19世纪的近期品种
3 法国的草莓育种(1770—1900年)

第七章 遗传研究和染色体数目
1 遗传学研究
1.1 哈佛大学布西研究所的遗传学研究
1.2 德国波恩大学的遗传学研究
1.3 曼切斯特大学的遗传学研究(1950 1958年)
2 染色体数目
2.1 二倍体(2n一14)
2.2 三倍体(2n一21)
2.3 四倍体(2n一28)
2.4 五倍体(2n一35)
2.5 六倍体(2n一42)
2.6 七倍体(2n一49)
2.7 八倍体(2n一56)
2.8 九倍体(2n一63)
2.9 十倍体(2n一70)
2.10 十六倍体
2.1l 其他染色体数目
3 染色体加倍
3.1 八倍体或十倍体

第八章 草莓种
1 世界野生草莓种
1.1 二倍体——2n一14
1.2 四倍体——2n一28
1.3 六倍体——2n一42
1.4 八倍体——2n一56
2 弗州草莓(F.virginiana)、卵形草莓(F.ovalis)和智利草莓(F.chiloensis)的性状
2.1 智利草莓(F.chiloensis)和弗州草莓(F.virginiana)的不同之处
2.2 卵形草莓(F.ovalis)与智利草莓(F.chiloensis)和弗州草莓(F.virginiana)的不同之处
2.3 在栽培品种中智利草莓和弗州草莓的性状

第九章 美洲早期草莓品种(1800—1900年)

第十章 后期草莓品种(1900—1965年)
1 1900一1950年北美洲草莓品种
2 1965年北美洲现有草莓品种
2.1 美国的草莓品种
2.2 加拿大的草莓品种
2.3 墨西哥的草莓品种

第十一章 四季草莓
第十二章 美国著名的早期草莓育种家
第十三章 现代草莓育种家
第十四章 美国农业部的草莓育种
第十五章 北美农业试验站的草莓育种
第十六章 英国草莓育种和草莓产业
第十七章 欧洲大陆草莓育种与草莓产业
第十八章 其他国家的草莓育种和草莓产业
第十九章 草莓形态和生理
第二十章 草莓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草莓的抗病虫害育种
第二十二章 草莓育种的乐趣
第二十三章 草莓等级评价系统和优良性状资源
草莓:酸甜滋味背后的科学奥秘 当指尖沾染上那抹诱人的绯红,当唇齿间溢出清甜微酸的汁液,我们便沉醉于草莓那独有的魅力之中。这种小巧玲珑的浆果,以其明亮的色彩、馥郁的香气和令人愉悦的口感,征服了全球的味蕾,成为水果界当之无愧的宠儿。然而,我们眼前所见的每一颗草莓,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馈赠,更是历经漫长岁月,凝聚无数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们的故事,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基因技术,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篇章。 探寻草莓的古老足迹:从野性到餐桌的演变 草莓的起源,是一段横跨大陆与岁月的史诗。今天我们熟知的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物种,它源于一场巧妙而偶然的杂交。但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草莓家族的成员早已遍布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从欧洲的森林边缘到亚洲的山野小径,野生的草莓品种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顽强的生命力,悄然存在于自然之中。 古罗马人早已认识到草莓的食用价值,在他们的著作中,便有关于野生草莓的记载,并提及了它的一些药用功效。在中世纪的欧洲,修道院的园丁们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小心翼翼地收集、种植和改良当地的野生草莓,逐步选育出果实更大、风味更佳的品种。这些早期的“育种”工作,虽然充满经验主义色彩,却为日后草莓的商业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16世纪,草莓的地理分布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活动的深入,欧洲探险家将世界各地的植物带回故土。其中,一种来自北美洲的野生草莓,以其硕大的果实吸引了欧洲园艺师的注意。而在几乎同一时期,另一种来自南美的野生草莓,也悄然抵达欧洲。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植物,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基因重组。 这次跨物种的杂交,孕育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栽培草莓。它继承了北美草莓的果实大小,又吸收了南美草莓的某些优良特性。这次“天作之合”的杂交,可以被视为草莓育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拓展了草莓的育种潜力,也预示着草莓产业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 育种的智慧:勾勒出完美的草莓形态 从偶然的杂交到科学的育种,人类在驯化和改良草莓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毅力。育种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既要满足消费者对口感、风味和外观的需求,也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农业生产条件。 果实品质的追求: 育种的首要目标,往往是提升果实的各项品质。首先是大小,虽然超大果实有时会牺牲一些风味,但适中的大果实无疑更受市场欢迎。其次是颜色,深红、鲜红、绯红,不同的色泽都蕴含着不同的风味信号。再者是硬度,适中的硬度能够保证草莓在采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耐贮性,避免果实过软而损坏。风味,更是育种的核心。通过对糖分、酸度和挥发性芳香物质的精细调控,育种家们不断创造出带有不同香气和口感的草莓品种,满足人们对“好吃”的极致追求。从浓郁的浆果香到淡淡的花香,每一种风味都诉说着一个品种的独特故事。 生育特性的优化: 除了果实本身,育种家们还将目光投向了植株的生命力。产量是经济效益的关键,育种工作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让更多的草莓走出田间,来到餐桌。抗病虫害能力,则是减少农药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选育对灰霉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以及蚜虫、螨虫等害虫具有抗性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草莓生产的风险。 适应性的拓展: 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育种家们还需要培育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品种,例如,耐寒品种可以在寒冷地区种植,而耐热品种则适合在高温地区生长。此外,成熟期的调控也是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早熟品种可以抢占市场先机,晚熟品种则能延长供应期。复果性(一年多次结果)的品种,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长时间的品尝机会。 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草莓育种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能够通过检测DNA标记来预测性状,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则为定向改良草莓基因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能够更精准地培育出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品种。这些前沿技术,正在加速草莓育种的步伐,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品种选择和更高品质的草莓。 草莓的生理世界:生命律动的奥秘 每一颗草莓的生长,都蕴含着一系列精妙的生理过程。从种子萌发到果实成熟,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环境因素和自身生理机制的精密调控。 生长发育的周期: 草莓植株通常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生命周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主要阶段。在营养生长阶段,植株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能量,并发出匍匐茎,进行无性繁殖,形成新的植株。当环境条件适宜,光照时间缩短,便会触发生殖生长阶段。此时,植株开始分化花芽,形成花序,最终发育成果实。 光合作用与养分转化: 草莓叶片中的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心脏”。通过光合作用,草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类,这些糖类不仅为植株的生长提供能量,也是形成草莓独特风味和甜度的基础。根系则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氮、磷、钾等矿质营养,这些营养物质被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分,参与细胞的构建和各种生理代谢活动。 激素的调控作用: 植物激素在草莓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生长素(Auxin)促进细胞伸长和分化,对幼苗生长和花芽分化有影响。赤霉素(Gibberellin)则能促进植株的生长,影响花的发育和果实的膨大。细胞分裂素(Cytokinin)促进细胞分裂,对叶片生长和匍匐茎的形成至关重要。而脱落酸(Abscisic acid)则与休眠、抗逆和衰老有关。乙烯(Ethylene),一种气体激素,在草莓的成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促进果实软化、着色和风味物质的形成,是“催熟剂”般的存在。 果实成熟的化学变化: 草莓果实成熟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化学过程。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草莓的果肉会逐渐变软,这是由于细胞壁的降解。颜色从绿色转变为鲜红色,是由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一种主要的抗氧化剂和色素)的合成。酸度逐渐下降,而糖分含量增加,使得草莓的味道更加甜美。同时,一系列挥发性芳香化合物被合成,这些化合物赋予了草莓特有的浓郁香气,如酯类、醇类和醛类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草莓令人陶醉的香味。 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条件等外部环境因素,都会显著影响草莓的生理活动。例如,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果实膨大;水分胁迫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而土壤的pH值和养分状况,则直接关系到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草莓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草莓作为一种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都极高的作物,其研究和发展从未停止。未来的草莓产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在育种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对病虫害抗性、抗逆性(如抗旱、抗盐碱)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培育,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依赖。 在种植技术上,精准农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对土壤、气候和植株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水肥利用,提高产量和品质。立体种植、温室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推广,也将为草莓的周年化生产和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提供更多可能。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日益关注,功能性草莓的研发也将成为趋势。例如,培育富含特定维生素、抗氧化剂或特殊风味物质的品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草莓,这个平凡而又不凡的水果,它的历史、育种与生理,共同编织了一幅关于自然选择、人类智慧与生命律动的壮丽画卷。从一片小小的野生浆果,到如今琳琅满目的品种,再到未来无限的可能性,草莓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每一口酸甜,都饱含着科学的严谨与自然的馈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巧妙地将历史的纵深感、育种的实践性与生理学的科学严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从宏观的全球贸易和文化意义,到微观到细胞层面的物质转化,作者总能自如地切换视角,保持叙述的流畅性。我最欣赏的是,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人员对深度数据的渴求,也能让像我这样带着好奇心来的普通读者感到满足,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框架。那种知识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实在令人印象深刻,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关于水果专著的预期。

评分

这本《草莓:历史、育种与生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这种看似寻常的水果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一直以为草莓就是超市里常见的那种红红的、甜甜的果实,但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对它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作者对草莓的起源和早期传播的描述,简直像是在讲述一个史诗般的故事,从南美洲的野生起源到如今遍布全球的栽培品种,每一步都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草莓品种演变的梳理,让我对“风土”和“技术”如何塑造一种作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种跨越世纪的对比,让我仿佛能闻到古老草莓园里泥土和果实的芬芳。

评分

作为一名略懂园艺的爱好者,我对书中关于生理学的部分给予最高的评价。那些关于草莓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如何调控开花结果的细节,简直就像是为植物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深度解析。我过去尝试种植草莓时,总是在结果期遇到各种莫名其妙的衰败,现在通过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水分、温度、营养素供应对草莓生长周期的关键影响。尤其是对“风土”——土壤结构、微气候——如何作用于草莓风味物质形成的探讨,让我恍然大悟。这不再是简单的“照料”,而是一场与植物生命节奏的精妙共舞,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我的小花园里实践一下新的管理策略。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草莓:历史、育种与生理》远不止是一本关于“如何种植草莓”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互动、科技发展和饮食文化变迁的微观史诗。它让我重新审视餐桌上的每一颗草莓,它们背后承载的是数百年来的农业智慧、无数科学家的汗水以及全球贸易网络的复杂运作。这种对日常事物进行深度挖掘后所带来的震撼感,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简单的农学学科,提升到了跨学科研究的高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农业科学和植物学的认知边界。

评分

说实话,我对育种这个话题原本是有些敬而远之的,觉得那都是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深奥学问。然而,这本书的阐述方式却异常清晰和引人入胜。它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遗传学名词,而是通过讲述那些传奇育种家的故事和他们培育出标志性品种的曲折过程,将育种的艰辛与乐趣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佩服那些几代人坚持不懈地筛选、杂交,只为培育出更香甜、抗病性更强的草莓的匠人精神。书中对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科技是如何加速农业进步的,这种历史与未来的对接感,让人对草莓的未来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