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套装上下册)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东元 编
图书标签:
  • 郑观应
  • 盛世危言
  • 近代史
  • 清末
  • 维新变法
  • 思想史
  • 文集
  • 历史
  • 人物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6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969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著名思想家,长期经营近代工商业,社会活动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曾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办等职,在外贸、金融、航运、工矿、铁路乃至慈善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其《盛世危言》首次提出了商战思想,是集中反映了近代改良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编辑说明

盛世危言
头品顶戴江苏布政司布政使臣邓华熙跪奏
《盛世危言》彭序
《盛世危言》郑序
《盛世危言》陈序
《盛世危言》自序
《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凡例
道器
学校上
【附录】王紫诠广文《去学校积弊以兴人材论》
【附录】《德国学校规制》
【附录】《英、法、俄、美、日本学校规制》
【附录】《英、德、法、俄、美、日六国学校数目》
学校上
学校下
西学
【附录】英士李提摩太《七国新学备要论》
【附录】《中国宜求格致之学论》
【附录】《华人宜通西文说》
女教
考试上
【附录】《法国激励人材说》
考试下
【附摘录】何沃生律师所著《新政论议》
藏书
【附录】西士《论英国伦敦博物院书楼规制》
议院上
议院下甲午后续
【附录】《今古泰西诸国设立议院源流》
【附论】答某当道设议院论
公举甲午后续
原君甲午后续
自强论甲午后续
【附录】胶报《论普国中兴事略》
【节录】《国民报·公义第二篇》
【节录】纯常子《自强论》
【附录】薛叔耘星使《变法论》(存目)
日报上
日报下
吏治上
……

精彩书摘

  香山郑陶斋观察著《危言》五卷②,吴瀚涛大令以际余。读既竞,爰缀言于简端日:西人之通中国也,天为之也,天与中国以复古之机,维新之治,大一统之端倪也。识微见远之君子,观于火器、轮舟、电报、铁路四事而知之矣。
  自黄帝以来至于秦,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相距约二千馀年。王迹熄而孔子生,祖龙死而罗马出。故三代以上之为治也,家塾、党庠、学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始皇愚之;通商惠工,沟洫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富而始皇贫之;建轺设铎,惟恐下情之不通而始皇窒之;遗艰投大,惟恐君威之过侈而始皇怙之。民气本强也而弱之,民情本安也而危之。盖自焚书坑儒而后,古圣王之遗制荡然无存,不有孔氏之书,则万世之人心几乎息矣。《书》日:“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皇帝作之君者也,孔子作之师者也。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空文垂训,道可传而器不可传,古先王制作之精深,器存而道亦寓焉。洎古籍放失,黔首颛蒙,作者何师?圣人弗起,我中国之君民因陋就简。溯秦并天下以迄于今,盖亦二千有馀岁矣。虽然,圣人之心天之心也,圣人之道天之道也,圣人之器亦天之器也。天地①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乱极于七国之季,而承之以秦,天亦若无如何者。既生孔子以正人心,达天道矣,维道之中有器焉,不可使之散佚而无所守也。秦政酷烈熏烁,中国无所可容,彼罗马列国之君民,乃起而承其乏焉,其声明文物之所启,亦自东而之西。有器以范之,故无一艺之不精;无道以维之,故无百年而不乱。分馀闰位,迄今亦二千馀年,将以还之中国也。
  然道远则不能自通,力弱则无以自振,天因其人之深思好学,益假手于彼以大显宜民利用之神功。轮舟以行水也,铁路以行陆也,电报以速邮传,火器以抗威棱,而后风发雾萃,七万里如户庭。中国乃闭关绝市而不能,习故安常而不可。是故矿产化学,北人之职也;机轮制造,考工之书也;几何天算,太史之官也;方药刀圭,灵台之掌也;倚商立国,《洪范》八政之遗也;籍民为兵,管子连乡之制也。议员得庶人在官之意,而民隐悉闻;书院有书升论秀之风,而人才辈出。罪人罚锾,实始《吕刑》;公法睦邻,犹秉《周礼》。气球炮垒,即输攻墨守之成规;和约使臣,乃历聘会盟之已事。用人则乡举而里选,理财则为疾而用舒,巡捕皆警夜之鸡人,水师亦横江之练甲。宫室宏侈,如瞻夏屋之遗;涂径平夷,克举虞人之职。所微异者,银行以兴商务,赋税不取农民,斯由列国属土之多,道里相距之远,因时而制变者也,无足异也。至于传教之师,用夏变夷之嚆矢;民主之制,犯上作乱之滥觞。他日我孔子之教,将大行于西,而西人之所以终底灭亡者,端兆于此。此外,良法美意,无一非古制之转徙迁流而仅存于西域者。
  ……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套装上下册)图书简介 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套装上下册) 作者: 郑观应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以其深刻的时代洞察、敏锐的社会分析和超前的经济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激起强烈反响,成为那个动荡变革时代不可或缺的文献。本套装精选了郑观应最重要的代表作《盛世危言》的上下两册,力求为读者呈现这位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杰出实业家、经济学家的完整思想图景。 作者简介(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1),字耀升,号“香严”,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他是中国近代早期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实业家和经济学家。郑观应早年经商,后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和经营了多家近代企业,如上海的怡和洋行、招商局等。他长期活跃在商界和官场之间,深谙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困境,也亲身经历了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屈辱与挑战。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之后,郑观应开始系统地思考中国社会的出路与发展方向,并将其思想付诸笔端,形成了《盛世危言》这部重要著作。他的思想兼具传统儒家的家国情怀与西方经济学的现实考量,其“寓强于富”、“兴利除弊”等主张,为后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盛世危言》内容解析: 《盛世危言》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二十卷,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深刻剖析了晚清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并提出了自己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 上册: 上册主要着眼于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诊断与分析,重点在于“危”的呈现与“言”的揭示。郑观应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直指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并将其归结为国家积弱不振的根源。 “局势”篇: 郑观应开篇即对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他分析了西方列强日益增长的侵略野心,以及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上的落后地位,预警国家面临的巨大危机。他深刻地认识到,单纯的军事抵抗不足以抵御列强的坚船利炮,根本问题在于国家的整体国力。 “民生日用”篇: 这一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民生问题。郑观应关注普通民众的生计,分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的困境,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差距、社会动荡等问题。他强调“富”是“强”的基础,认为只有民生得到改善,国家才有力量。他批评了当时一些官员和士绅的保守思想,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兵事”篇: 郑观应在军事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他并非主张一味仿效西方军事技术,而是强调军事的根本在于军备的充实、军队的训练以及战略战术的创新。他认为,单纯的火炮、枪械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更重要的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指挥得当的军队。他对当时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建立海军、陆军,以及发展军工产业等。 “财用”篇: 郑观应对国家的财政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国家财政的困窘是导致其积弱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批评了当时财政制度的弊端,如税收不公、管理混乱、贪污腐败等,并提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多种途径,如鼓励工商、开矿、兴办邮政、发展金融等。他特别强调了“理财”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该像家庭一样精打细算,合理支配各项开支。 下册: 下册则侧重于“盛世”的建构与“危言”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措施和发展蓝图。郑观应将“富”视为实现“强”的根本途径,并将发展工商业视为国家富强的关键。 “善后”篇: 郑观应围绕如何“善后”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他认为,国家改革需要长远规划和系统推进。他强调,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要保留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主张改革吏治,整顿官场风气,选拔真正有才干、有操持的人才。 “育才”篇: 郑观应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他批评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其培养出的“八股文章”对国家的发展毫无益处。他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经济学等知识。他强调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重要性,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 “通商”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实业家,郑观应对发展对外贸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要警惕外国资本的侵略。他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也要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他批评了当时一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损害。 “裕民”篇: 郑观应将“裕民”视为国家富强的根本。他认为,只有让人民富裕起来,国家才有强大的基础。他提出了发展商业、鼓励民族工业、开办银行、发展交通运输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他尤其强调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认为“农为本,商为末”的陈旧观念,认为在近代社会,工商业的地位至关重要。 “酌时势”篇: 这一部分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郑观应在这一部分更具战略眼光地分析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这种格局下实现自身的崛起。他提出了“以中国之大,非尽效西法,亦不能如西人之富强”的观点,强调要“兼采中西之长,酌时势而行”。他认识到,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并非可行,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盛世危言》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前瞻性: 郑观应在晚清列强环伺、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敏锐地看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经济和制度,并大胆提出了“富强”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工商业,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的许多主张,如发展银行、兴办邮政、建立商会、改革教育等,都超出了当时许多人的认识水平。 系统性: 郑观应并非孤立地提出某一方面的建议,而是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改良方案。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实践性: 郑观应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他的许多思想来源于自身的实践经验。他提出的许多建议,如鼓励民族资本、保护商业利益、发展交通运输等,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盛世危言》不仅是郑观应个人的思想结晶,更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潮的重要代表。它的出版,在当时对促进社会各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许多晚清的改革家和民国初年的经济学家,都受到了《盛世危言》的深刻影响。 本书的意义: 本套装收录的《郑观应集·盛世危言》上下两册,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史、近代经济史的重要原始文献,更是理解中国如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难历程的窗口。通过阅读郑观应的文字,我们可以: 了解晚清中国的真实面貌: 感受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深重危机,以及有识之士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深入理解他关于“寓强于富”、“兴利除弊”、“实业救国”等核心经济理念,以及他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独到见解。 洞察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但也涌现出了一批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先行者。 汲取思想智慧: 学习郑观应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以及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盛世危言》(套装上下册)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郑观应思想、进而理解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宝贵机会。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馈赠,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历程的读者细细品读、深入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盛世危言》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与郑观应先生一同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他对于“外患”与“内忧”的辩证分析,展现了他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的战略眼光。他没有将西方的入侵仅仅看作是军事上的挑战,而是认识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技术和制度的优势。他对于“国富”与“兵强”的论述,更是充满了智慧。他认为,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军事上的强大也只是空中楼阁。书中关于“海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海军、建立商船队的构想,都显示了他对近代海洋时代趋势的敏锐把握。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尤其强调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时死守八股文的科举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提出的“改革学校”、“教授新学”等主张,是对当时教育体制的有力挑战。我尤其被他对于“官僚主义”的批评所吸引,他深刻地揭示了官僚体制的低效和腐败是如何阻碍国家发展的。他提出的“权责分明”、“赏罚必信”等原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启示录。

评分

实在是一本让人醍醐灌顶的书!郑观应先生的《盛世危言》,与其说是一本“集”,不如说是一部“药方”。读下去,你会忍不住惊叹,这位晚清的智者,竟然能看到如此深远的未来!他对于“洋务”的认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器物”层面,而是触及到了“制度”和“思想”的根本。他对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的分析,精准得让人难以置信,仿佛就是今天经济学家的论述。尤其是他对于“商战”的强调,将商业竞争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在那个以农立国为主流的时代,是何等的超前!书中对海运、铁路、电报等近代化基础设施的构想,更是展现了他宏大的视野和实干精神。他没有停留在对现状的抱怨,而是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条可行的道路。我反复阅读了关于“科举”的批判章节,他深刻地指出,僵化的教育制度是如何扼杀了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些论述,即使放到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他对于“言论自由”的朦胧认识,以及对“舆论监督”的重视,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冲击。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与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交流。

评分

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盛世危言》的上册,真的是让人欲罢不能。郑观应先生的文字,虽然古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病,无论是经济上的落后,还是政治上的腐败,亦或是文化上的保守,都进行了极其深刻的批判。我最欣赏的是他对“经济为国之命脉”的深刻认识,他强调发展实业,振兴商业,将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力提升紧密联系起来。书中关于“官商勾结”、“弄权营私”的揭露,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运行的阴暗面。他对于“洋务运动”的看法,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审慎的态度,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洞察力。他提出的“兴办矿业”、“发展航运”、“鼓励机器制造”等具体建议,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前瞻性。读他的书,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仿佛他是在向沉睡的国民发出最响亮的警钟。他对于“国家”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皇权统治,而是指向了整个民族的福祉和繁荣。这种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难能可贵。

评分

郑观应先生的《盛世危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的“实事求是”精神。他不像一些空谈家,只是在那里发牢骚,而是用大量的史料和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他对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分析,非常具体,从贸易的失衡,到手工业的衰败,再到对外资的依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他提出的“善用外资”、“借洋债”等建议,并非是盲目照搬,而是有着明确的条件和限制,体现了他的审慎和理性。他对于“税制改革”的构想,更是充满了前瞻性,他认识到,一个公平有效的税制是国家财政健康运转的基础。书中关于“商业竞争”的论述,更是充满了“局外人”的清醒和“局内人”的急迫。他看到了中国商人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并积极地为他们寻找出路。他对于“科技”的重视,虽然受限于时代,但他已经朦胧地认识到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所描绘的那个“盛世”,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制度的完善、思想的开放和国家实力的全面提升。这本书,读起来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进行思想的碰撞,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套《盛世危言》读完,最深的感受是郑观应先生的远见卓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以一种近乎“危言耸听”的方式,切中时弊,直指根本。他对于商业、工业、交通、教育等方面的论述,放在今天看,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被他关于“不准洋人独揽制造”、“收回商权”、“发展实业”等观点所震撼。这些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提出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洋洋洒洒的论述,没有丝毫的故弄玄虚,每一句话都仿佛饱含着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灼和期盼。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以一种近乎“剖腹验伤”的勇气,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病灶一一揭示。这种精神,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宝贵,又是多么不易。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一位忧国忧民的先哲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他对于“富强”的理解,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包含着制度的革新、思想的解放和国家力量的提升。他批判的那些陈规陋习,那些阻碍国家进步的藩篱,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力量。即使是那些关于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策略,也并非一味地恐惧和退缩,而是有着积极主动的思考。这套书,不单单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百态,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评分

用影像缓缓讲述身边的人和故事

评分

东西不错,闲来无事翻翻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质量好。

评分

质量很好!书不错!

评分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

评分

很好的书,?很有—!—!你!。好好看的

评分

用影像缓缓讲述身边的人和故事

评分

这个有名的答案并不周全,船上载运的东西乃是四种,除了名利以外,还有一样是情、一样是义。

评分

香山郑陶斋观察著《危言》五卷②,吴瀚涛大令以际余。读既竞,爰缀言于简端日:西人之通中国也,天为之也,天与中国以复古之机,维新之治,大一统之端倪也。识微见远之君子,观于火器、轮舟、电报、铁路四事而知之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