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飲食作為主題來描寫日本曆史,書中以日本島在地理上的形成曆史講起,來闡述自古以來的日本本土食材,進而在大陸文化——中國大陸(唐朝)影響下的日本飲食發生的變化:筷子的引進、遊牧民族的吃食開始登上餐桌、砂糖和蠶豆的傳入以及從魚醬到味增湯的轉變等。之後,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中東人、荷蘭人等帶來的新的飲食都豐富瞭日本的飲食結構。到瞭江戶時代,日本本土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又促進瞭日本飲食的多樣性。在近代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飲食也開始齣現如:咖喱飯、漢堡、香腸、餃子、色拉和生菜這些新的飲食變化。這些飲食更新背後的文化交流和融閤值得我們去認識和思考。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1942年齣生,曾擔任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係,專業為近代以前的國際交流,世界史教育。著作有《從海而來的世界史》《不得不知的世界史》《不得不知的酒的曆史》《不得不知的食的曆史》等。
譯者簡介:|
許建明,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震東日語專修學院,曾任《SHANGHAI WALKER漫步》日語雜誌副主編、周末畫報資深編輯等職,現為獨立譯者/自由撰稿人身份,並為《生活月刊》長期特約日語譯者。獨立翻譯圖書《關於山本耀司的一切》、《管飽十年的漫畫傢入門》等,並多次擔任中日民間工藝藝術傢講座專場翻譯,作為資深媒體人,從事中日文化交流與傳播工作。
1. 自古而來的豐富“飲食”
003 受自然惠澤的時令食材
011 大米文化的開始
017 粥、赤飯和壽司
028 曾經貴重的鹽
032 涼粉、日本酒和鮎魚
2. 從大陸而來的“飲食”文化
038 遣唐使和“食”文化
043 時髦的筷子的由來
049 醍醐味是遊牧民族的滋味
052 納豆、團子與烏東麵
3. “飲食”的文藝復興——室町時代
092 室町時代改變瞭的“飲食”文化
101 新的“吃法”和“茶之湯(茶道)”
110 懷石料理與點心
115 非常活躍的豆腐
124 味噌湯和芝麻
130 醬油、昆布與鰹節
138 大阪燒和饅頭的根源在點心
144 羊羹和米粉糕的有趣來源
149 “日本酒”的大躍進
065 砂糖、蠶豆、蓮藕的意外傳入
076 從魚醬到味噌
083 蕎麥、蒟蒻、鰯魚和牛蒡
5. 誕生於江戶時代的飲食文化
200 日本料理的完成與江戶、大阪
208 富裕化的商人和會席料理、幕之內便當
213 江戶庶民的快餐
223 全國化瞭的淺草海苔和佃煮(甜烹海味)
228 從新香 (泡菜)到澤庵(日本蘿蔔泡菜)
235 西瓜、豆角、紅薯
4. 從葡萄牙和荷蘭運來的“食物”
156 葡萄牙人帶來的飲食文化
164 漂洋過海的鬍椒和辣椒
172 砂糖曾是奢侈品
177 麵包與餅乾的到來
180 天婦羅和油炸豆腐
188 黃瓜和南瓜的吃法
195 取名叫“荷蘭”的食物
6. “洋食”的誕生和全球化瞭的餐桌
264 日本式的“西洋料理”
269 文明開化與壽喜鍋、牛肉鍋
274 被日本人喜愛的咖喱飯
279 “初戀之味”來自濛古
28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戰俘所傳授的香腸
287 中日戰爭帶來的餃子
293 由美軍普及開來的色拉和生菜
298 漢堡肉餅和全球化的“漢堡包”
307 餐桌和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
315 參考文獻
因為天婦羅而辭世的德川傢康
在與葡萄牙文明接觸的過程中,歐洲的油炸食物文化也被移植到瞭日本。其中最具代錶的就是天婦羅。天婦羅的詞源據說是tempero(調理)、temporas(基督教在此期間禁止肉食的四旬節)以及templo(教會)。
在這些說法中,起源於四旬節的說法讓人覺得最具有說服力。這是基於在基督教中,耶穌在荒野斷食進行修行的傳承——復活節前的40天,有習俗要斷絕肉食,而且還有在斷絕肉食前要將肉食吃得飽飽的嘉年華(謝肉祭)存在。葡萄牙的船員和乘客,會油炸鯡魚之類的魚類來吃。或者也可能是因為很難確保肉類供應,所以就把魚炸瞭吃。
因此,天婦羅並不使用肉類作為食材。在關西,人們把搗碎的魚肉用來油炸做成的“薩摩炸”也叫作天婦羅。大概因為最早的薩摩炸也是天婦羅的一種。薩摩和博多地域一樣,都是和明朝進行地下貿易的中心。耶穌會的宣教牧師沙勿略最早到達的也是鹿兒島港。當然,其他眾多的葡萄牙船隻也都到訪過薩摩。
可能在日本的葡萄牙人也很難確保獲得獸類的肉食,所以將魚類作為瞭天婦羅的材料。當時,並沒有把麵粉作為天婦羅的外衣,而隻是用油來乾炸魚肉。和四條流並列成為料理界代錶流派的大草流的料理書上,將鯛魚、大雁、天鵝的肉用芝麻油或是豬油來油炸的方法,叫作“南蠻燒”。
雖然受到中國料理的影響頗深,素齋料理將芝麻油作為重要的食材來使用,但油炸食品卻是禁止的。特彆是氣味濃鬱的大蒜、小蒜、蕎頭、蔥、韭菜這“五辛”,是被當作葷食而禁止食用的。但對於葡萄牙人來說,他們纔不受這樣的拘泥,因此使用蔥製作的料理都被冠上瞭“南蠻”的字號。比如蕎麥料理的鴨南蠻,因為很明顯地使用瞭蔥作為食材之一,所以被加上瞭南蠻的字眼。在關西,有的地方也把加瞭蔥的料理叫作“天婦羅”。
隱退到駿府的德川傢康有這樣一個有名的故事。他從京都過來的貿易商人茶屋四郎次郎那裏聽說瞭在京都大阪地區流行吃天婦羅這一南蠻料理,於是就用芝麻油炸瞭大鯛魚的魚肉,拌上搗碎的韭菜吃,結果吃壞瞭肚子,最後送瞭性命。其實,傢康之死是在吃完天婦羅之後約三個月的事情瞭。他一直持續著隻少量吃粥和葛粉麵疙瘩湯的養生習慣,所以把吃天婦羅和德川傢康的死直接掛上等號並不妥當,患上胃癌的他,在吃瞭不適閤他食用的天婦羅之後導緻病情惡化纔是比較有力的說法。
由於芝麻油當時也是高價産品,所以天婦羅一直沒能成為平民傢中的菜肴。不過到瞭江戶時代,便宜的菜籽油齣現之後,天婦羅作為代錶日本的“油炸”料理終於普及瞭。
白菜和甲午戰爭牛肉鍋、壽喜鍋,是在日本傳統的飲食樣式火鍋料理中,加入瞭牛肉進行“改良”的料理。而這些火鍋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蔬菜就是白菜瞭。雖然可能有點跑題,但是讓我們來一窺白菜吧。雖然白菜和蘿蔔一樣都是日本餐桌上最常見不過的食材,但是其進入日本的曆史卻非常短。也可以說是甲午戰爭把白菜帶到瞭日本。
白菜是在中國進行瞭眾多品種改良後的捲心菜的同類,把它叫作東亞捲心菜也可以。有一種說法是從中亞傳入的青菜與西伯利亞的蕪菁的品種結閤,它在黃河流域反復栽種之後誕生瞭白菜這個品種。如果這麼說來的話,白菜也可以稱為由黃河水孕育而成的蔬菜。
白菜最開始和捲心菜一樣是非結球狀態,是散開葉瓣的,但在經濟高度活躍的宋朝卻齣現瞭現在這種結球種的白菜。白菜作為中國的代錶性蔬菜傳播到瞭東亞,進入日本的時間卻非常晚,那是到明治時代以後纔齣現的。
1875年,在東京博覽會上,清政府帶來瞭3棵山東白菜,這是日本人第一次見到白菜。之後,在甲午戰爭(1894—1895年)、日俄戰爭(1904—1905年),齣兵中國的日本農民兵瞭解和感激中國白菜的優秀之處,將其種子帶迴瞭日本並開始培育。日本本地品種的葉類蔬菜,在白菜之前是一張白紙。
從聖德太子時代開始使用筷子在古代中國,筷子和勺子是成套使用的,但是在朝鮮半島則是從新羅時期纔開始成套使用青銅筷子和勺子,就好像“匙箸”這個詞所錶達的一樣,現在兩者也是配套使用的。而且在韓國的用法,飯是用勺子吃,而菜纔是用筷子吃的。從這一點可以瞭解,在韓國不能用手去捧金屬碗,而必須用勺子盛齣來吃。古代中國的主食是小米粥,勺子是其成為主要餐具時期的留存。受到中國長期影響的越南,也是用筷子吃菜,用筷子和勺子一起吃飯的。
著於三世紀的《魏誌倭人傳》中,倭人是用手來抓取食物吃的,所以邪馬颱國的卑彌呼還沒有使用筷子。日本開始使用筷子是到瞭7世紀初期,大緻在聖德太子時期瞭。
平安時代的朝廷的筷架上就已經區分瞭,銀質的筷子勺子和柳木製的筷子勺子兩種。吃飯使用柳木筷,其他則是用銀筷分開使用。原本筷子和勺子是作為時髦先進的餐具成套引進的,但由於吃飯時使用勺子不方便,所以反而按用途分齣兩種不同的筷子。之後在日本的餐桌上,勺子逐漸消失,筷子作為萬能的餐具被廣泛使用。
不過在《枕草子》一書中,有寫到隔著紙糊的木門聽聞內室用餐的情節。從“筷勺交錯發聲”一句中,可以看齣平安時代的貴族用餐時依然分彆使用筷子和勺子,而“發聲”一詞也可以說明筷勺都是金屬質地。
在室町時期,用於烹飪的筷子和處理魚蝦的筷子,以及處理植物性食材的筷子也都被區分開來瞭。夾取食物分給客人的公筷、用餐時用到的“禦膳筷”等,筷子被更加具體地細分瞭。將筷子作為餐具一事,也確立瞭日本餐桌的組閤樣式。生鮮食物較多的日本料理,喜好精細做法的日本文化,都給筷子的多樣化帶來瞭影響。
中國的筷子,因為要從大盤子分取食物,所以被做得長,從筷頭到筷尖全身的粗細也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以魚類為主要食材的日本,筷尖就被削細削尖,和筷身粗細不同。這種獨特造型的筷子,也是為瞭適應需要“切斷”的料理,成瞭日本獨有的餐具
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瞭日本文化密碼的鑰匙,它讓我看到瞭食物與日本人社會結構、人際關係之間的緊密聯係。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日本人非常重視“禮儀”,而在飲食方麵,這種禮儀感又如何體現。書中關於“餐桌禮儀”的章節,詳細介紹瞭日本人用餐時需要注意的各種細節,比如如何使用筷子,如何錶達對食物的感謝,以及在不同場閤應該遵循的用餐規則。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深刻地反映瞭日本社會對“和諧”、“尊重”的追求。我讀完之後,纔明白為什麼日本的餐桌總是那麼井然有序,原來背後有著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澱。作者還提到瞭日本的“飲食禁忌”和“迷信”,比如在某些日子不能吃某些食物,或者吃某種食物可以帶來好運等等,這些都讓我看到瞭食物在日本民間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探索食物背後的深層含義。我一直對日本的武士文化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也巧妙地將武士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聯係起來。瞭解到在戰國時代,武士們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保持著對食物的講究,以及他們對“忠誠”、“榮譽”等價值觀如何在飲食中有所體現,讓我對這個群體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書中還詳細介紹瞭日本的各種節日和慶典,以及在這些特殊時刻,人們會準備哪些具有象徵意義的食物。比如,正月裏會吃的年糕(mochi),以及一些與豐收、祈福相關的食物,都讓我看到瞭食物在日本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神聖角色。我讀完之後,更加期待有機會能親身參與到這些節日中,去體驗那種獨特的飲食文化氛圍。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原來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食物,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我一直以為日本的“和風”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和風”是如何具體地體現在日本料理中的。從色彩的搭配、器皿的選擇,到擺盤的藝術,都充滿瞭日本傳統的美學追求,追求自然、簡潔、和諧。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季節性”的論述印象深刻,日本人對於季節變化的敏感,以及如何將這種敏感融入到飲食中,創造齣既符閤時令又充滿美感的料理,讓我深受啓發。作者還探討瞭日本料理的“侘寂”美學,以及這種對不完美、不對稱、短暫之美的欣賞,是如何影響瞭日本料理的獨特風格。我讀完之後,對日本料理的欣賞又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僅僅是品嘗味道,更是去感受它所傳遞的哲學和美學。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時間順序講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有趣的細節,串聯起日本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日本酒”的章節,詳細介紹瞭日本酒的釀造曆史、種類以及它在日本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清酒到燒酒,再到各種地方特色酒,都讓我看到瞭日本人對釀酒技藝的精益求精,以及酒在日本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我讀完之後,對日本酒的理解更加深入,不再僅僅是“喝”,而是去品味它背後的文化和情感。作者還提到瞭日本的“外食文化”是如何在近現代快速發展起來的,以及各種餐飲形式的演變,比如居酒屋、拉麵館、傢庭餐廳等的興起,都反映瞭日本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食物真的是一個瞭解一個國傢、一個民族最直接、最生動的窗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像是串聯起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而這些珍珠共同構成瞭日本飲食文化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祭祀”與“飲食”關係的探討感到非常著迷。在日本的許多傳統節日和儀式中,食物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供奉神明的祭品,更是連接人與神、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作者通過對各種祭祀活動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食物在日本社會中承載的宗教意義和精神寄托。我還對書中關於“調味品”的章節印象深刻,詳細介紹瞭醬油、味噌、醋等日本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以及它們如何為日本料理增添瞭獨特的風味。我一直以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但讀瞭這本書纔瞭解到,它們的發展也經曆瞭漫長的曆史過程,並且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緊密相關。這本書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食材,有瞭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一直以為日本料理就是壽司、拉麵、天婦羅,簡單而精緻。但《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在介紹菜肴,而是將食物與日本的曆史、社會、宗教、甚至政治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一汁三菜”的章節,詳細地講述瞭這套看似簡單的搭配如何滲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它不僅僅是一種用餐模式,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平衡、節製和感恩的體現。書裏還提到瞭不同時期,哪些食材的引入如何改變瞭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比如稻米作為主食的地位是如何確立的,以及哪些外國料理是如何被本土化,最終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日式菜肴。作者的考證非常紮實,引用瞭很多古籍和史料,但又寫得深入淺齣,即使是對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讀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日本的季節感是如何體現在料理中的,不同季節選用不同的食材,搭配不同的烹飪方式,甚至連餐具的選擇都充滿瞭季節的韻味。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覺得我們似乎對食物的“故事”瞭解太少瞭。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的餐桌不僅僅是吃飯的地方,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文化和曆史的小小舞颱。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讓我看到瞭日本文化中那些不為人知的一麵。我原本以為日本料理的精緻和美學是與生俱來的,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這些都離不開日本曆史上的各種社會變革和文化交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明治維新”時期,西方飲食文化對日本料理産生的巨大影響感到好奇。瞭解到當時一些西式料理是如何被引入,並逐漸被日本化的過程,比如咖喱飯、炸豬排的誕生,都讓我對這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食物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還深入探討瞭日本的“匠人精神”是如何體現在料理製作過程中的,從食材的選擇到烹飪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對極緻的追求。這種對完美的執著,讓我深深地摺服。我讀完之後,對日本料理的尊重和喜愛又增加瞭很多。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食譜那樣教你如何烹飪,也不像純粹的曆史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將兩者融為一體,創造齣一種全新的閱讀感受。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日本茶道和料理之間相互影響的論述。茶道中的“一期一會”的精神,如何體現在料理的每一個細節中,從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手法,到餐具的擺設、用餐的環境,都充滿瞭對當下這一刻的珍惜和尊重。我以前對茶道隻停留在“喝茶”的層麵,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茶道背後更深層的哲學意涵,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日本料理的美學觀。作者還提到瞭海産品在日本飲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日本人民如何利用其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齣種類繁多、烹飪方式各異的海鮮料理。從生魚片到烤魚,再到各種海藻的運用,都展現瞭日本人對海洋的敬畏和對食材的極緻運用。我讀完之後,對海鮮料理的理解又上升瞭一個層次,不再僅僅是追求口感,而是更加注重其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非常“治愈”的書,讀起來沒有壓力,反而充滿樂趣。我本身就很喜歡日本的動漫和電影,總覺得裏麵描繪的日本傢庭餐桌總是那麼溫馨有愛。《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這本書,恰恰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瞭這種溫馨感背後的文化根源。書中關於“傢庭料理”的章節,講述瞭日本人是如何通過一日三餐,維係傢庭的感情,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傢常菜肴,是如何承載著傢族的記憶和情感。我特彆喜歡裏麵提到的一些關於便當(bento)的描寫,那種母親為孩子精心準備的愛心便當,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濃濃的親情。作者還探討瞭日本農業的發展曆史,以及土地和農民在日本飲食文化中的地位。瞭解到不同時期,農民的辛勤耕耘如何為日本提供瞭豐富的食材,以及這些食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日本人的餐桌,讓我對“粒粒皆辛苦”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品嘗一道精心製作的懷石料理,每一口都充滿驚喜和迴味。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學術著作,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仿佛把我帶迴到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親眼見證日本料理的演變。特彆是關於佛教對日本飲食的影響,我之前真的完全沒有概念。瞭解到很多肉類禁食的規定,以及素食料理(精進料理)的興起,如何影響瞭日本料理的精緻度和對食材原味的追求,真的讓我大為震撼。書裏還詳細介紹瞭江戶時代的壽司是如何從一種街頭小吃,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品,以及不同地區壽司的特色差異。這種細緻的描寫,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江戶的繁華街市,聞到瞭新鮮魚生和醋飯的香氣。而且,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單純的描述,還深入分析瞭這些飲食習慣背後的社會變遷,比如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如何推動瞭外食文化的發展,以及不同階層的人們是如何在飲食上展現齣各自的特點。我一直很喜歡研究不同國傢的飲食文化,這本書無疑是我近年來讀到過的最深刻、最係統的一本。它讓我明白瞭,食物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更是連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曆史的紐帶。
評分挺好的 同學很喜歡 包裝也很棒 書也很漂亮
評分打完摺也好貴呀?
評分書是真書?
評分送貨的事,包裝完好。
評分老公買來學習用的,他說不是很實用。。。。。。。。
評分日本料理的曆史故事,還不錯
評分非常非常好!
評分書是真書?
評分活動的時候買的,價格很閤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